社會排斥對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的影響
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利用SPSS24.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清理和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遭受社會排斥后,大學生的心理感受、情緒以及消費行為會受到顯著影響。具體而言,由于在消費情境中,大學生可以通過炫耀性消費引起他人的注意力,喚起他人對自己的關注。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問題
1.1.1研究背景
在如今壓力大,節奏快的現代社會,社會排斥廣泛地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您進入一個新環境(新學校、新工作場合甚至新的合作小組),您是否有過別人不和您相處或拒絕過您請求的經歷?當您與伴侶鬧別扭時,您可能嘗試各種方法但仍無濟于事;當您滿心歡喜地向心儀的幾十位導師發出申請郵件時,有時甚至一封回信都難以收到;當您在寢室、班級或者家庭與別人交流時,沒有人關心您的話語,也沒有人回應您;當您希望與某人成為朋友時卻被果斷拒絕。這些人際交往中含蓄或直接的忽視和拒絕等均屬于人際交往中的社會排斥。此外,消費情境中的社會排斥也屢見不鮮:當您在餐廳用餐時,服務員忽視或忘記您的請求;當您去某商店購物被告知由于您未達到相應的會員等級而無法享受某些服務;當您走進高檔的奢侈品店時,服務員用傲慢的態度與不屑的眼神提醒您不要觸摸、不要試用等。由此可見,社會排斥十分普遍且其與我們的生活與消費行為密切聯系。
企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不可否認的是,社會排斥不僅威脅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還會影響與心理學有關的消費者行為學。那么,當個體遭受社會排斥后,其心理狀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進而會如何影響其消費行為?補償性消費理論認為當人們遭遇難以接受卻難以改變的人或事時,消費者自我概念上受到威脅或心理不足或亟需補償,進而會選擇在此時進行消費,盡管有時其并不存在完全客觀的消費需求[1]。此外,人們偏向于保持自己相對正面且積極向上的狀態。所以當自我概念受到社會排斥或威脅時,人們就會選擇采取某些行動去恢復或完善自我概念[2]。而消費行為則是一種很重要的表達方式。個體能夠通過消費補償遭受危害或損失的自我概念。
......................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目的
一方面,社會排斥在消費者行為領域十分常見且會對消費者行為的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炫耀性消費對于營銷實踐以及理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其近年來也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因此,本文的研究出發點為社會排斥,關注受到社會排斥的大學生的炫耀性消費意愿。進而以理論為基礎,建構“社會排斥-控制需求*自我建構-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有中介的調節的研究模型。由此,本文提出并努力實現以下研究目的:
第一,在梳理歸納補償性消費理論、炫耀性消費、社會排斥理論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完善的理論研究框架。以社會排斥為自變量,分析社會排斥對消費者奢侈品產品選擇的作用機制。此外,利用控制需求的中介作用探索上述研究的內在作用機制。最后借助科學的實驗設計以及嚴謹的數據分析方法驗證上述研究假設。
第二,在已有炫耀性消費的研究中,關注對象多為社會白領人群,而且社會排斥與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而本文則分析大學生受到社會排斥后,是否會提高炫耀性消費意愿以及在此過程中自我建構是否會產生影響。基于此,通過實驗設計檢驗不同自我建構類型的大學生在社會排斥后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炫耀性消費意愿,借此分析上述研究的邊界條件。
1.2.2研究意義
消費者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進而反映在消費行為中。如今,歧視、拒絕、冷漠以及污名化等社會排斥的問題普遍存在。當個體遭遇卻無法改變的負面事件使,消費行為可以作為較好的補償,使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慰藉。比如,購買炫耀性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消費者自我關注的目的。被排斥的消費者通過購買此類產品緩解社會疏離感。這實質上屬于自我心理補償或自我保護的機制。因此,研究社會排斥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十分必要。但是,以往的研究尚未關注到大學生群體的炫耀性消費意愿。故本研究將社會排斥的影響細化到對大學生的消費意愿,不僅從個體角度分析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員如何利用消費行為應對社會排斥,還進一步分析不同自我建構的大學生是否會對此影響產生差異,這完善了消費者行為領域的社會排斥的相關研究。另外,了解社會排斥對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的影響有助于企業針對性地設計產品廣告以及利用產品組合引導大學生消費者的偏好。例如,企業可以基于相關研究,通過開發不同類型的產品或利用不同的產品組合滿足不同自我建構大學生群體的需要,以減弱被排斥個體的心理需求威脅并增強與大學生消費者之間關系,進而獲得更多的收益。
...........................
第二章文獻綜述
2.1補償性消費
2.1.1補償性消費的概念
現代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19世紀70年代提出,個人面臨困境時往往會由于無法實現目標而產生無助感,從而對自己或對自身所擁有的經濟條件表現感到沮喪和遺憾,對周圍環境因缺乏安全而感到恐懼,又或者對自己的社會價值產生質疑,從而使自身在心靈上陷于緊張狀態(自卑)。但是個人無法長久的承受這種緊張狀態,所以必然會通過一些行為去解決或超越這種自卑的心理狀況,即進行自我補償[4]。起初,關于有關“補償”的觀點被應用于動機領域,強調個體間將“補償”作為自己能力上取得進步的動機;后來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提出補償是指個人想要克服自己的某種心理弱點,從而想要盡力換取自身平衡的心理適應機制。
隨著研究的深入,“補償”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被逐漸引入消費者行為領域。研究發現消費者有時并非由于對產品本身的需要而產生購買意愿,有時僅因為其想要通過消費,滿足在個體生活或內在層面未達到的需求[4]。此時研究者首次提出“補償性消費”的概念。之后,補償性消費的概念得到了學者的認可與深入探討。有研究將個體可以通過獲取與自身所需要資源表面上似乎并不關聯的另一種資源以滿足需求狀況的消費行為稱為“補償性消費”。隨后,營銷領域逐漸有學者對補償性消費的概念做出了整合和細分[5]。在21世紀,當消費者的自我概念(如自我價值、自尊等)遭遇威脅,他們通過選擇能夠對抗這種威脅的產品補償自己時,便可稱為補償性消費。
綜上,補償性消費的概念在心理學與營銷學領域應用廣泛,特別是對于消費者行為學而言較為關鍵,因為其說明消費行為并非僅僅只有實用價值,更具有修飾自我心理不平衡的價值[6]。本研究主要以補償性消費的研究發展脈絡為順序,梳理社會排斥與炫耀性消費相關的研究進展。
...............................
2.2社會排斥
2.2.1社會排斥的概念與類型
在宏觀層面,社會排斥與政治、經濟、社會階級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密切相關。在這些領域,社會排斥主要關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主要話題為公民的權利、政策的制定等。在20世紀70年代,社會排斥者通常是指那些諸如精神殘疾人、自殺者、被虐兒童、以及藥物濫用者等沒有社會保障卻被貼上社會問題標簽的不同類型的人[13]。微觀層面的社會排斥則更關注社交情景中的個體。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逐漸將社會排斥現象引入心理學領域。在研究初期,Baumeister和Tice(1990)提出社會排斥產生于個體內在原因。即由于其違反群體行為或規則,或者由于自身缺少足夠的吸引力才導致社會排斥[14]。如今,個人在社交互動中被其希望與之形成關聯的他人或組織反感,遠離甚至孤立,從而導個體歸屬需求與關系需求被抑制的現象被稱為社會排斥[15]。因此,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社會排斥通常表示為排斥(Exclusion)、放逐(ostracism)和拒絕(Rejection)[16]。
對于社會排斥的分類有助于深入了解社會生活中社會排斥普遍存在的原因、形式以及對個體的影響。以社會排斥的明顯與否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拒絕(Reject)與忽視(Ignore)。一方面,個體會由于較低的社會地位或者不好的身份遭到群體明確的負面評價或拒絕[17]。比如陌生人會對穿著不好的流浪者莫名地表現出粗魯的態度甚至侮辱的行為[18]。另一方面,個體有時會因為缺少足夠的社會聯系受到含蓄的拒絕或忽視。例如相處異地的戀人之間因長久未聯系而相互疏遠或缺少回應。根據排斥是否故意可以將其分為故意排斥和情境排斥。前者是指由于被排斥者不受全體歡迎,群體中其他人員故意表現出排斥行為。后者是指群體中的一些人由于私人原因離開群體后,剩下的人則被稱為被排斥者[19]。
.............................
第三章研究假設與模型.................................16
3.1研究假設.......................................16
3.1.1社會排斥與炫耀性消費意愿...........................16
3.1.2社會排斥與控制需求......................16
第四章研究設計與分析......................................20
4.1實驗一:社會排斥的主效應............................20
4.1.1預實驗....................................20
4.1.2實驗目的......................................21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展望..........................31
5.1研究結論...................................31
5.2理論貢獻與營銷啟示...................................31
第四章研究設計與分析
4.1實驗一:社會排斥的主效應
4.1.1預實驗
在正式實驗之前,我們對因變量的實驗刺激物進行前測。首先,本文借鑒Jeahoon和Shrum(2012)研究炫耀消費意愿的實驗,對刺激物(只有品牌LOGO大小不同的阿迪達斯運動服和耐克運動鞋)進行吸引力測試。其次,由于獨特性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特定的人群視為炫耀性產品。因此,我們參考Wan等(2014),測量實驗刺激物是否可以視為炫耀性消費商品[68]。
企業管理論文參考
來自中國北方某綜合性大學的134名在校大學生(43.3%男性,SD=0.497)被隨機分配到品牌LOGO大小不同的組別。被試被要求在仔細觀察產品圖片后選擇兩款(A款和B款)運動服(或運動鞋)中的一款參加學校的運動會。這兩款商品在顏色,材質,圖案,質量,價格等方面均無差異且均是被試喜歡的。但是他們的品牌LOGO大小不同。獨立樣本T檢驗的顯示(1)品牌LOGO大小不會影響被試對于實驗刺激物炫耀性的判斷,即被試的判斷存在顯著差異(MA衣服=0.37,SD A衣服=0.487,MB衣服=0.61,SDB衣服=0.492,t=-2.813,p=0.006<0.05,d=132;MA運動鞋=0.38,SDA運動鞋=0.490,MB運動鞋=0.69,SD B運動鞋=0.499,t=-2.111,p=0.037<0.05,d=132)。(2)品牌LOGO大小不同的兩組刺激物的吸引力對于被試而言不存在顯著差異(MA衣服=0.46,SD A衣服=0.502,MB衣服=0.64,SDB衣服=0.503,t=-0.853,p=0.395>0.05,d=132;MA運動鞋=0.48,SDA運動鞋=0.503,MB運動鞋=0.51,SDB運動鞋=0.504,t=-0.348,p=0.728>0.05,d=132)。由此說明,選用這二款產品作實驗材料是合適的。
...............................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展望
5.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系統梳理補償理論、社會排斥、控制感、炫耀消費、自我建構等相關文獻,根據近年來營銷學中的熱點現象以及大學生逐年增多,大學生消費越來越引起重視的社會現象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問題:社會排斥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炫耀消費意愿。基于補償性消費理論,本文構建了包括控制需求和自我建構在內的社會排斥影響大學生炫耀消費意愿的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之后,本文通過三個實驗,模擬設計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遇到的社會排斥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操縱。實驗1驗證了社會排斥與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之間的主效應顯著。實驗2采用情境操縱的方式對控制需求進行了操縱,進一步揭示了社會排斥影響個大學生炫耀消費意愿的過程機制。此外,為了排除其它潛在解釋機制,實驗2還測量了被試的情緒、歸屬需求、自尊和存在意義,并進行了中介效應檢驗。實驗3采用自我匯報的測量方式對控制需求的中介作用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也對自我建構和社會排斥進行了操縱,并測量了控制需求和炫耀消費意愿。但分析結果顯示只有控制需求才是社會排斥與大學生炫耀性消費意愿之間的中介機制。
最后,本文利用SPSS24.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清理和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遭受社會排斥后,大學生的心理感受、情緒以及消費行為會受到顯著影響。具體而言,由于在消費情境中,大學生可以通過炫耀性消費引起他人的注意力,喚起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因此,與社會接納情境中的大學生相比,受到社會排斥的大學生的炫耀性消費意愿更強烈。而其內在作用機制是社會排斥會讓大學生的控制能力感受到很大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他們本能地想要增強控制需求,以便恢復控制感。此外,在受到社會排斥后,不同類型自我建構的大學生的炫耀消費意愿產生顯著差異:在社會排斥情境中的大學生,與獨立型自我相比,依存型自我的大學生炫耀消費意愿相對更加強烈。這一研究結論說明社會排斥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意愿影響不可忽視。社會應關注社會排斥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而企業應從產品設計,品牌理念甚至營銷策略等方面出發,引導遭遇社會排斥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恰當的消費行為以緩解心理不適。
參考文獻(略)
- DQ煉化公司物資采購管理問題研究2017-12-16
- 旅游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探索研究2018-02-02
- 中國農業銀行古交市支行競爭力提升策略管理研究2018-02-13
- 蘭州眾邦電纜有限公司員工績效管理考核企業管理研究2018-02-27
- S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2018-03-17
- 基于價值鏈理論的SDGT集團成本管理研究2018-03-31
- 凱西涂料員工績效考核體系管理改進研究2018-04-06
- 基于ACE體系的S公司流程優化管理研究2018-04-18
- 國家工商總局市場管理改革對政務效率的影響研究2018-04-29
- A核電設備制造企業項目進度管理研究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