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分析及改進對策研究
時間:2016-08-10 來源:www.bjboz.cn作者:lgg
第 1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1993 年,IBM 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機,命名為 Simon,它是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同時也是第一款配備了觸摸屏的智能手機。它為以后的智能手機處理器奠定了基礎,有著里程碑的意義。截至 2015 年,全球使用以蘋果 Iphone 系列、三星 Galaxy 系列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 19 億,據預測,2016年該數量將超過 21 億,到 2018 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將是智能手機用戶,總數超過 25.6 億人。而我國手機用戶數超過 13 億戶,其中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7.47 億戶,約占總手機用戶數的 57.4%。 據 e Marketer 調查,截至 2015 年,全世界范圍內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數量有近百個,用戶數量超過了 14 億,年增幅達到了 31.6%。而隨著即時通訊應用越來越受歡迎,預計到 2018 年,總全球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的用戶總數將突破20 億,占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總數的 80%。伴隨著 3G、4G 通信用戶數量的增加以及智能手機市場的迅猛發展,與之相匹配的各類移動應用軟件,例如社交軟件、游戲軟件、音樂軟件等也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具有傳遞信息與社交功能的即時通訊類應用軟件發展最為迅猛。2015 年,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類應用軟件覆蓋人數約為 6 億,增長率為 4.8%,平均月度總有效使用時間為 5069 億分鐘,增長率為 7.9%,展現了較大的發展潛力。起初,即時通訊平臺主要是用作 PC 電腦端聯系人之間傳遞信息,如文字、圖片、音頻等。之后,隨著移動電話的問世,即時通訊的功能也出現在了移動電話之中。用戶的即時通信方式,由最初的發送文字、撥打電話,發展到了發送圖片、音頻、視頻等。在這些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中,國外的 Line、Kakaotalk,國內的微信、陌陌等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平臺。隨著這些即時通訊平臺功能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使用這些平臺,用戶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展現出了較大的發展潛力。以微信為代表的國內外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但是作為被開發出來用以盈利的產品,能否找到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將發展潛力以及價值轉化為利潤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
1.2 研究意義
PC 電腦端即時通訊平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功能已經十分豐富,并且市場已經趨近飽和,而移動端的即時通訊平臺發展則剛剛起步,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移動端的發展市場與 PC 電腦端的發展市場有著較大的區別,與 PC 電腦端相比,移動端擁有三項顯著優勢:一,高便攜性。相比于 PC 端的體積大、重量沉,移動端更加小巧、便捷、方便隨身攜帶。這就使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花費在移動端的使用時間高于 PC 電腦端。二,私密性。相比于 PC 電腦端互聯網公開透明的要求,移動端的更強調用戶信息的私密以及安全性。三,方便使用。移動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而移動端中的應用也繼承了這兩個特點,可以使用戶更加方便、快捷、直觀地使用。鑒于這些區別,移動端盈利模式的發展不能照搬電腦端的盈利模式。在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環境下,能否準確總結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的特性,并結合這些特性,找到適合其發展的盈利模式顯得十分重要。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現代,探索和改進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的盈利模式,有十分重要意義: 首先,有助于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更好地實現盈利。對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的盈利模式的分析需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入手,盡可能全面地對顧客價值、盈利來源、生產經營活動等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實現行業發展、產品盈利提供參考與借鑒。 其次,促進大環境下整個移動端即時通訊行業更好、更快地發展,進而刺激和帶動與其相關的其他行業的發展。移動端即時通訊行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的實現,也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上的支持。同樣,盈利模式的發展也會產生對相關行業的需求,促進相關虛擬行業以及實體行業的發展,如智能終端制造、手工制造等行業。
........
第 2 章 相關基礎理論及研究現狀綜述
2.1 盈利模式概述
盈利模式是企業如何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方法和途徑。盈利模式的目標是獲得收益,是由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盈利來源、顧客價值這三部分組成的動態環境。它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從哪里獲取收益以及怎樣獲得收入①。盈利模式是由企業關鍵經營要素組成的有機體,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的企業特有的賴以盈利的商務結構及其對應的業務結構。企業的商務結構包括交易對象、交易內容、交易規模、交易方式等商務內容及其時空結構,反映的是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的對象及其目的,直接反映了企業資源配置的效益;企業的業務結構包括科研、采購、生產、儲運、營銷等業務內容及其時空結構,反映的是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情況,直接反映了企業資源配置的效率。盈利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盈利模式是圍繞企業如何獲得利潤展開設計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反復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種方法和途徑;第四、盈利模式是貫穿于企業的戰略和執行整個生產經營行為始終的。
.........
2.2 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概述
移動互聯網是以移動通信網作為接入網絡的互聯網及服務。它包括幾個關鍵的要素:移動通信網絡接入,包括 2G、3G、4G 網絡等;面向公眾的互聯網服務,包括 WAP 和 WEB 兩種方式,具有移動性和移動終端的適配性特點;移動互聯網終端,包括手機、專用移動互聯網終端和數據卡方式的便攜電腦[2]。移動互聯網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如同移動電話相對于固定電話一樣,移動互聯網是相對于固定互聯網而言的。移動終端便于使用者攜帶和隨時隨地使用以及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特性,使得用戶可以在移動中連接和享受互聯網服務。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移動終端漸漸融合了多種特性,成為了一個集通信、計算、娛樂、金融、日常生活等多種功能的終端。移動互聯網集合了移動通信的短信息、視頻流、定位、安全接入等能力和互聯網的開放性平臺環境、海量的內容等兩方面的特點。
........
第 3 章 國內外典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分析 ....... 21
3.1 日本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 Line 盈利模式分析 .......... 21
3.2 韓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 Kakaotalk 盈利模式分析 ......... 27
3.3 微信盈利模式分析 ...... 33
3.4 陌陌盈利模式分析 ...... 40
第 4 章 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改進對策研究 ........... 47
4.1 針對利潤源的改進對策 ...... 47
4.2 針對利潤點的改進對策 ...... 49
4.3 針對利潤杠桿的改進對策 .......... 51
4.4 針對利潤屏障的改進對策 .......... 52
第 5 章 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保障體系構建 ........... 55
5.1 企業層面 ...... 55
5.2 政府層面 ...... 58
第 5 章 我國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保障體系構建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共同促進的結果。作為新興的朝陽行業,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更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來保證行業平穩、快速的發展。下面從企業、政府兩個層面,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
5.1 企業層面
企業發展戰略,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指導性、現實性等特征。企業戰略制約著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切活動,是企業生產經營、科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戰略方向。企業戰略是企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從長遠時間考慮企業發展中的存在于各方面問題。企業戰略對企業全體職工的工作具有指導性,可以使企業員工向著一個目標共同努力。同時,企業戰略應該是在兼顧主觀、客觀條件的基礎上建立的。 企業發展戰略,要站在一定高度上,用長期發展的眼光來制定。企業在擴張的進程中,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各種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企業不僅要在問題發生之前做好預防,還要采取解決問題的應對措施。因為從問題的發現到解決,需要一個過程,企業戰略的制定可以盡可能的將這個過程縮短,減少這些問題帶來的影響。 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要從企業目標出發,結合自身情況以及客觀條件因素,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存在的基本目標是為了使用戶更加快捷、方便地與人溝通,使用戶獲得加優質的使用體驗。在實現了這個基本目標的前提下,互聯網企業根據自身產品定位、市場側重點等因素,制定長遠的符合自身的發展戰略。


...........
總結
本文運用所學理論及實際生活中的體驗經歷,通過搜集大量的研究數據,引入相關理論,從四個角度對國外、國內具有代表性的 4 款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的盈利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通過之前的分析,針對盈利模式的四個要素提出了改進對策。最后,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構建了保障體系。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及相關行業的發展環境更加復雜、嚴峻。與此同時,用戶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地提升,向著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企業能否在這嚴峻的市場環境中應對自如,能否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判斷這個互聯網企業能否立足于這個行業、能否持續長遠發展的關鍵。本論文對移動端即時通訊平臺盈利模式的研究可以對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煙草商業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研究2015-01-23
- B2C網絡零售企業商業模式評價研究2016-06-07
- 國際組織項目管理的模式與經驗探討2016-06-13
- 優酷網自制節目商業模式分析2016-06-20
- 阿米巴經營模式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機制研究2021-03-25
- 知識型組織創新氛圍對員工創新行為的影響探討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