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測算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09-16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根據本文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測算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在新發展格局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下,應認清中國制造業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國際競爭力情況,并結合發展現狀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以實現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隨著“十三五”的結束和“十四五”的開始,中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同時,2020年“黑天鵝”事件①頻發,如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嚴重的突發性衛生安全事件。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新冠大流行[1]。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全球經濟遭遇重創,同時使得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影響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通順。在此背景下,為了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文簡稱“新發展格局”)[2]。構建新發展格局,使中國經濟得以健康發展,平穩發展,持續發展,同時擴大經濟交流市場,更好的應對國際環境變化,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是基于內外環境的新變化,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主動做出的發展新戰略。新發展格局的提出與實施,將有助于破解難題,并積極促使經濟得以高質量發展[3]。
隨著全球化的極速進程,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深入。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比較優勢理論、絕對成本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等傳統貿易理論認為,附加值低的產業應該轉移到國外,實現產業垂直化分工。全球垂直化分工的不斷深入,使產品在各國劃分為不同階段。所形成的分工合作及增值過程即構成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 GVC)。參與和融入GVC是各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形成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GVC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繁榮發展。而中國早在改革開放以來就憑借其勞動力和原材料上面的顯著優勢加入國際分工過程,嵌入GVC中。但中國多參與的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環節,只是作為供應商身份,對發達國家存在著嚴重的科學和技術依賴。而隨著要素成本和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依賴原有發展模式難以取得新進展。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使得此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1.2 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實證測算,提供真實數據展現產業發展現狀,以便更好針對性地促進產業發展。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已有大量文獻對此進行了研究。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十分關注。現有文獻針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方法主要是,基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或利用治理指標、競爭力指標、顯示性指標或分析性指標等評價指標。但這些方法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都不夠全面準確,存在一些缺陷和爭議。本文首先梳理相關的文獻理論知識,然后測算出評價指標以反映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并基于指數結果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本文依據投入產出數據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為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提升競爭實力大小提供實際理論依據,同時希望引起更多學者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測度的重視,探究更好的測度方法。
1.2.2現實意義
基于目前產業發展情況,測算分析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對保持并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地位具有現實意義。新時代,為應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中國提出新發展格局。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級制造大國,制造業產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制造業作為附加值低的產業,一直是中國參與GVC的重要產業。雖然,中國制造業目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實現了騰飛和發展,但仍處于GVC的低端。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中國制造業遭遇著嚴峻的壓力[6]。為此,測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提供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廣受學者關注,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第 2 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 文獻綜述
2.1.1全球價值鏈
隨著垂直化分工的深入,全球化分工及貿易模型已逐漸形成,其以國際生產、加工外包等為主,形成全球價值鏈(GVC)新體系[7]。呂延方等(2019)指出GVC創新全球分工格局,垂直化分工改變生產結構,使得國際貿易得以高速發展[8]。世界各國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增值過程形成的GVC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GVC是全球經濟的主要特點。GVC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生產方式[9]。通過離岸、外包等方式,生產活動形成垂直化分工,低附加值的產業被分工到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而歐美等發達國家持續掌握著高技術水平的生產。
全球價值鏈(GVC)作為主要工具用以研究國際貿易、產業經濟、貨幣資本流動以及勞動力關系等國際問題[10]。Jiang(2020)在中國貿易活動的背景下研究了跨國公司在GVC的外包趨勢,并利用2000-2013年發展中國家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分析[11]。識別各國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深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研究問題。黃燦和林桂軍(2019)通過增加值貿易核算方法測算出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結果發現發展中國家主要依賴其自然資源豐富實現GVC分工地位的上升[12]。Suder 等(2015)對GVC的地理演變進行了分析[13]。Turkina等(2016)也分析了GVC的地理分布[14]。
2.2 理論基礎
2.2.1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
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nter Country Input-Output Tables, ICIO)是來源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其由38個經濟體合作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為應對各種國際經濟、治理問題,把握全球化機遇,使世界各國更好全球化發展。最新一版數據庫是由經合組織(OECD)在2018年官方發布的,包含了2005-2015 年OECD 國家間投入產出數據庫,該數據庫提供了64個國家(包括36個經合組織國家和28個非經合組織國家)及世界其他地區等經濟體(其中,中國和墨西哥的數據為分表)的36個行業的中間品和最終品的貿易流量統計資料。
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給出了各個國家(或地區)各部門的中間投入、中間使用、最終需求、稅收減去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補貼、貿易增加值、總產出和總投入等相關數據。包含的主要是各國家各產業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數據,在各項研究中均有涉及。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簡化表如下所示:
第 3 章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測度分析..................................... 17
3.1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測算方法介紹........................ 17
3.1.1出口貿易增加值分解........................................... 17
3.1.2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構建 ...................... 21
第 4 章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39
4.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39
4.1.1被解釋變量 ....................................... 39
4.1.2解釋變量 ............................... 39
第 5 章 結論與建議................................... 49
5.1 研究結論......................................... 49
5.2 政策建議................................ 50
第 4 章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4.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4.1.1被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中國制造業的16個細分行業的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NRCA)作為被解釋變量。測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方法不計其數,本文所測算出的NRCA,是對傳統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修正后得到的,可以從一定方面更準確的反映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由于NRCA是基于增加值角度,剔除了經濟體總量和世界總量的波動,可以更好的反映某一經濟體某一產業的出口與全球平均水平的比較優勢。因此,基于研究的合理性選用上文所測算出的NRCA作為衡量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小的變量。
4.1.2解釋變量
根據上文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的總結,本文基于邁克爾·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的四大基本因素及兩大輔助因素,四大基本因素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兩大輔助因素包括政府與機遇,這六個因素即形成“鉆石體系”。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國際直接投資、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與政府行為等方面選取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變量,具體解釋變量及其含義如下:
生產要素:產業的資本深化和勞動生產率是一產業生產要素的主要衡量指標,也代表了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結合大量相關文獻,資本深化程度(CD)用細分行業的固定資產減去折舊后的固定資產凈值與細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的比值來表示,勞動生產率(OLP)用細分行業的增加值與該細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的比值來表示。
市場需求:鉆石模型中的需求條件包括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兩個方面。大量學者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一變量來衡量國內需求狀況,由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很好地反映一國國內的需求水平,故本文選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這一變量來表示。結合大量文獻,本文選擇細分行業的出口交貨值(EDV)這一變量來表示該細分行業的國外需求。
第 5 章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伴隨著“十四五”計劃的開始,中國經濟發展亟需轉型升級,并且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也受到挑戰。國際經濟環境持續保持著劇烈競爭,中國制造業遭遇緊迫情勢。為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其綜合國力的提升,積極響應“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亟需增強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發展市場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本文對中國制造業在國際貿易市場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從中國制造業整體方面,2005-2015年期間中國制造業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強,且具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本文所測算出的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NRCA)可以從一定方面反映出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情況。2005-2015年期間中國制造業整體NRCA較穩定,且值均大于1,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說明中國制造業整體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在2005年65個經濟體制造業整體的NRCA中,中國的NRCA最高,為1.65,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在2015年65個經濟體制造業整體的NRCA中,中國的NRCA仍高于世界其他經濟體,為1.67,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
(2)從制造業細分行業方面,2005-2015年期間低技術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中技術與高技術制造業強,但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均具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2005年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占比最大,中技術制造業的NRCA占比最小,2015年低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仍比中技術制造業的占比大,低技術制造業的占比呈現出一定的減小情況,而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均呈現出一定的增大情況;2005-2015年期間,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均大于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在2005-2015年全球制造業十大國中,中國只有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一直高于其他經濟體;
參考文獻(略)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隨著“十三五”的結束和“十四五”的開始,中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同時,2020年“黑天鵝”事件①頻發,如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嚴重的突發性衛生安全事件。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新冠大流行[1]。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全球經濟遭遇重創,同時使得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影響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通順。在此背景下,為了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文簡稱“新發展格局”)[2]。構建新發展格局,使中國經濟得以健康發展,平穩發展,持續發展,同時擴大經濟交流市場,更好的應對國際環境變化,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是基于內外環境的新變化,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主動做出的發展新戰略。新發展格局的提出與實施,將有助于破解難題,并積極促使經濟得以高質量發展[3]。
隨著全球化的極速進程,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深入。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比較優勢理論、絕對成本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等傳統貿易理論認為,附加值低的產業應該轉移到國外,實現產業垂直化分工。全球垂直化分工的不斷深入,使產品在各國劃分為不同階段。所形成的分工合作及增值過程即構成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 GVC)。參與和融入GVC是各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形成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GVC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繁榮發展。而中國早在改革開放以來就憑借其勞動力和原材料上面的顯著優勢加入國際分工過程,嵌入GVC中。但中國多參與的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環節,只是作為供應商身份,對發達國家存在著嚴重的科學和技術依賴。而隨著要素成本和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依賴原有發展模式難以取得新進展。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使得此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1.2 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實證測算,提供真實數據展現產業發展現狀,以便更好針對性地促進產業發展。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已有大量文獻對此進行了研究。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十分關注。現有文獻針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方法主要是,基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或利用治理指標、競爭力指標、顯示性指標或分析性指標等評價指標。但這些方法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測度都不夠全面準確,存在一些缺陷和爭議。本文首先梳理相關的文獻理論知識,然后測算出評價指標以反映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并基于指數結果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本文依據投入產出數據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為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提升競爭實力大小提供實際理論依據,同時希望引起更多學者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測度的重視,探究更好的測度方法。
1.2.2現實意義
基于目前產業發展情況,測算分析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對保持并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地位具有現實意義。新時代,為應對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中國提出新發展格局。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級制造大國,制造業產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制造業作為附加值低的產業,一直是中國參與GVC的重要產業。雖然,中國制造業目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實現了騰飛和發展,但仍處于GVC的低端。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中國制造業遭遇著嚴峻的壓力[6]。為此,測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提供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廣受學者關注,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第 2 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 文獻綜述
2.1.1全球價值鏈
隨著垂直化分工的深入,全球化分工及貿易模型已逐漸形成,其以國際生產、加工外包等為主,形成全球價值鏈(GVC)新體系[7]。呂延方等(2019)指出GVC創新全球分工格局,垂直化分工改變生產結構,使得國際貿易得以高速發展[8]。世界各國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增值過程形成的GVC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GVC是全球經濟的主要特點。GVC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生產方式[9]。通過離岸、外包等方式,生產活動形成垂直化分工,低附加值的產業被分工到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而歐美等發達國家持續掌握著高技術水平的生產。
全球價值鏈(GVC)作為主要工具用以研究國際貿易、產業經濟、貨幣資本流動以及勞動力關系等國際問題[10]。Jiang(2020)在中國貿易活動的背景下研究了跨國公司在GVC的外包趨勢,并利用2000-2013年發展中國家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分析[11]。識別各國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深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研究問題。黃燦和林桂軍(2019)通過增加值貿易核算方法測算出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結果發現發展中國家主要依賴其自然資源豐富實現GVC分工地位的上升[12]。Suder 等(2015)對GVC的地理演變進行了分析[13]。Turkina等(2016)也分析了GVC的地理分布[14]。
2.2 理論基礎
2.2.1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
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nter Country Input-Output Tables, ICIO)是來源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其由38個經濟體合作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為應對各種國際經濟、治理問題,把握全球化機遇,使世界各國更好全球化發展。最新一版數據庫是由經合組織(OECD)在2018年官方發布的,包含了2005-2015 年OECD 國家間投入產出數據庫,該數據庫提供了64個國家(包括36個經合組織國家和28個非經合組織國家)及世界其他地區等經濟體(其中,中國和墨西哥的數據為分表)的36個行業的中間品和最終品的貿易流量統計資料。
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給出了各個國家(或地區)各部門的中間投入、中間使用、最終需求、稅收減去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補貼、貿易增加值、總產出和總投入等相關數據。包含的主要是各國家各產業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數據,在各項研究中均有涉及。OECD國家區域間投入產出表(ICIO)簡化表如下所示:

3.1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測算方法介紹........................ 17
3.1.1出口貿易增加值分解........................................... 17
3.1.2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構建 ...................... 21
第 4 章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39
4.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39
4.1.1被解釋變量 ....................................... 39
4.1.2解釋變量 ............................... 39
第 5 章 結論與建議................................... 49
5.1 研究結論......................................... 49
5.2 政策建議................................ 50
第 4 章 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4.1 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
4.1.1被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中國制造業的16個細分行業的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NRCA)作為被解釋變量。測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方法不計其數,本文所測算出的NRCA,是對傳統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修正后得到的,可以從一定方面更準確的反映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由于NRCA是基于增加值角度,剔除了經濟體總量和世界總量的波動,可以更好的反映某一經濟體某一產業的出口與全球平均水平的比較優勢。因此,基于研究的合理性選用上文所測算出的NRCA作為衡量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小的變量。
4.1.2解釋變量
根據上文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的總結,本文基于邁克爾·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的四大基本因素及兩大輔助因素,四大基本因素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兩大輔助因素包括政府與機遇,這六個因素即形成“鉆石體系”。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國際直接投資、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與政府行為等方面選取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變量,具體解釋變量及其含義如下:
生產要素:產業的資本深化和勞動生產率是一產業生產要素的主要衡量指標,也代表了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結合大量相關文獻,資本深化程度(CD)用細分行業的固定資產減去折舊后的固定資產凈值與細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的比值來表示,勞動生產率(OLP)用細分行業的增加值與該細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的比值來表示。
市場需求:鉆石模型中的需求條件包括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兩個方面。大量學者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一變量來衡量國內需求狀況,由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很好地反映一國國內的需求水平,故本文選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這一變量來表示。結合大量文獻,本文選擇細分行業的出口交貨值(EDV)這一變量來表示該細分行業的國外需求。

5.1 研究結論
伴隨著“十四五”計劃的開始,中國經濟發展亟需轉型升級,并且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也受到挑戰。國際經濟環境持續保持著劇烈競爭,中國制造業遭遇緊迫情勢。為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其綜合國力的提升,積極響應“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亟需增強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發展市場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本文對中國制造業在國際貿易市場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從中國制造業整體方面,2005-2015年期間中國制造業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強,且具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本文所測算出的增加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NRCA)可以從一定方面反映出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情況。2005-2015年期間中國制造業整體NRCA較穩定,且值均大于1,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說明中國制造業整體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在2005年65個經濟體制造業整體的NRCA中,中國的NRCA最高,為1.65,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在2015年65個經濟體制造業整體的NRCA中,中國的NRCA仍高于世界其他經濟體,為1.67,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
(2)從制造業細分行業方面,2005-2015年期間低技術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比中技術與高技術制造業強,但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均具有一定的上升趨勢。
2005年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占比最大,中技術制造業的NRCA占比最小,2015年低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仍比中技術制造業的占比大,低技術制造業的占比呈現出一定的減小情況,而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均呈現出一定的增大情況;2005-2015年期間,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均大于中技術和高技術制造業;在2005-2015年全球制造業十大國中,中國只有低技術制造業的NRCA一直高于其他經濟體;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股指期貨對金融股市波動的影響研究2018-02-03
- P2P網絡金融借貸滿標概率預測研究2018-03-03
- 融資約束視角下的股權結構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關...2018-03-17
- 滬港通對我國內地股市的金融影響研究2018-03-31
- 引入媒介貨幣后中日匯率變動對雙邊金融貿易的影響2018-04-11
- 基于估值效應的國際金融投資頭寸比較研究2018-05-28
- 投資者異質性對金融股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影響研究2018-06-12
- 我國金融股票市場大宗交易價格效應研究2018-06-28
- 中新股指期貨的價格聯動及金融波動溢出效應研究2018-07-11
- 金融發展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