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視閾下國際金融危機探討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筆者認為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科學地向我們展示了經濟危機從生產、交換到消費的整個傳導過程。因此,將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和實質。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國際金融論文怎么寫
自1593年荷蘭郁金香期貨過度投機引發的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人類社會共經歷了1720年英國南海經濟泡沫、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等多次金融危機,金融危機逐漸演化為現代全球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也呈現出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幾大特征,正因世界范圍內的生產活動同金融資本的緊密結合,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但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也逐漸由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由特定區域向全球范圍蔓延。當全球經濟深陷2008年金融危機的泥潭,各個國家苦苦尋求擺脫危機的良方時,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縱觀包括2008年金融危機在內的人類歷史上爆發的數次金融危機,其發展演變歷程,都印證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可能性與必然性的科學解釋,彰顯出其偉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當今全球正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主權債務違約頻現、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酵等多種不利因素都使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困難重重,對我國而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本文將通過闡述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及發生機理的研究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視閾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本質和當代價值進行論述,并提出對新發展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治理的啟示。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際金融危機作為現代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自誕生以來,學術界對于金融危機產生根源、傳導機制、發展趨勢和解決辦法的研究從未間斷,國內外學者的解讀也呈現百家爭鳴之態。馬克思自19世界40年代開始對經濟危機進行研究并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出現了很多新變化,這為國內外學者基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研究國際金融危機提供了新的契機。
1.2.1 國外研究綜述
時至今日,西方主流經濟學依舊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最優的經濟形式,將金融危機的發生歸結于市場失靈、外部因素沖擊和政策失誤等,并沒有深入到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矛盾的層次去分析國際金融危機,而是為了利益與意識形態需要,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對危機進行解釋,從而達到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的目的。
關于國際金融危機根源和演變機理的研究。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己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①”,其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對于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國外學者也存在較大分歧,一部分學者以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為依據研究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和傳導機制,另一部分西方主流經濟學者認為要從市場運行中總結規律和解釋邏輯,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美國學者大衛·科茨提出:導致近幾十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是新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瘋狂擴張,且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主義更容易爆發金融危機。“新自由主義思想和凱恩斯主義思想在國家政策上的相互競爭,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流②”,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普通家庭已無力購買不斷增加的產出;二是1982年美國通過金融法案解除了對金融機構的限制,資本主義越來越以金融化的形式運作,資產泡沫和過度投機行為是新自由主義危機爆發的主因。
..................................
第2章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基礎與主要內容
2.1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基礎
2.1.1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形成的現實環境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而出現,早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馬克思便開始了資本主義經濟相關問題的研究,當時的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并實現機械化制造,同時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和社會生產也在如同火如荼的進行中,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海外殖民地不斷擴張、大資本家瘋狂剝削勞動人民、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等現象為馬克思開展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最真實的研究對象和現實環境。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運用矛盾分析法從供需和交換等角度對自由資本主義現實危機的研究成果。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分為萌芽、產生、創立和發展四個階段,“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資本義社會 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產物①”,其形成見證了馬克思所處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史,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研究背景也為檢驗其危機理論的正確性提供了現實條件。
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中,英國共有七十多家銀行倒閉,大量商品滯銷、工人失業、企業破產、股價暴跌,此后直到1840年世界范圍內持續爆發的經濟危機為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844年英格蘭銀行調整《銀行法》,歐洲大量黃金因高利息流入英國,這也間接導致了1848年歐洲經濟危機的爆發,再到此后歐洲各國經濟發展不斷在周期性繁榮與危機之間轉化,這就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研究的現實環境。根據科學性和客觀性原則,馬克思將發展成熟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尤其是英國和德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工人運動的頻發都將資本主義制度特征展現的淋漓盡致。“應當說,現代資產階級革命,是標志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里程碑②”。
..................................
2.2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主要內容
2.2.1 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相對過剩所引起的周期性市場運轉失靈的現象,這種危機具有必然性,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從1825年資本主義出現第一次普遍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到距離我們最近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盡管不同時期的經濟危機看似具有不同的時代環境和直接誘因,但我們仍能從歷次的經濟危機中找出相同的表現:商品大量過剩、流通環節停滯、工廠普遍減少生產或關閉,資金周轉不靈,通貨膨脹、銀行破產、信用體系崩潰乃至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陷入混亂等現象。“無論是消費不足還是商品的過剩,都在另一個層面反映出生產和投資的過剩①。”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經濟危機更多的表現商品的生產相對過程引起的一系列商品生產銷售流通階段的運轉失靈,而到了信用制度高度發達以及虛擬資本過度膨脹的時期,經濟危機則首先在金融領域爆發,并最終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大蕭條。
在危機爆發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表面的繁榮景象破裂,資本家基于自身逐利性,縮小生產規模,大量裁員,寧可停止生產也不會降低價格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人們在危機中深受失業率劇增、物價飛漲、購買力下降和信用體系崩潰之苦,在此同時,社會產生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階級矛盾激化,整個社會出現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資本主義政府為了緩解國內危機,往往會采取超發超發貨幣、降低利率以及向他國傾銷商品等宏觀調控政策來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些行為在表現上體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經濟實力相對落后的國家在經濟貿易上對抗以降低危機對本國的影響,同時也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爭奪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市場的矛盾,這也是引發全球經濟動蕩的罪魁禍首。
.................................
第3章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現實環境與主要表征 ............ 17
3.1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現實環境 ....................... 17
3.1.1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 .... 17
3.1.2 金融市場空前繁榮環境下的信貸膨脹與投機饑渴 .. 18
第4章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透視 ...... 27
4.1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視閾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演化機理...........27
4.1.1 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與資本流入虛擬經濟 ........ 27
4.1.2 資產價值迅速膨脹與虛擬經濟泡沫破裂 .......... 28
第5章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防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 .. 35
5.1 對于防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啟示 ............... 35
5.1.1 清晰揭示西方主流經濟危機理論的狹隘性 ........ 35
5.1.2 正確認識和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命運 .... 37
第5章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防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
5.1 對于防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啟示
5.1.1 清晰揭示西方主流經濟危機理論的狹隘性
國際金融論文參考
在資本主義數百年發展歷程中,西方主流經濟學一直在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危機進行解讀并提出解決方案,但其主要都是圍繞市場機制與國家干預的關系的來進行論證的,其與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研究背景、假設、結論、對危機根源的解釋和解決方法上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歷史的實踐表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正確的,馬克思經危機理論在理論價值上也成為辯駁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危機理論的重要思想武器,清晰地向我們揭示了西方主流經濟危機理論的狹隘性。
在經濟危機研究背景和假設上,西方經濟學依據的時代背景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后的市場表現,其理論基礎是理性人假設和市場自發調節機制,而馬克思研究的背景是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及資本的逐利性本質。在研究結論上,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西方主流經濟學則將經濟危機的爆發原因歸結為貨幣政策失靈、市場自發調節失靈和特殊背景下的偶然失衡,西方主流經濟學更多的是從經濟危機現象出發去對危機進行解釋。在經濟危機的解決方法上,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同學派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從最早信奉自由市場的古典經濟學對危機的無動于衷到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主張以國家干預的手段避免經濟危機,再到新自由主義認為不會發生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而馬克思則堅持只有從制度層面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
結語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自誕生以來就注定無法克服的頑疾,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以國際金融危機為代表的虛擬資本相對過剩的危機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結合全球各種關于現代經濟危機的解釋理論和國際金融危機發展的歷史實踐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早期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學還是現代的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都只是停留在對經濟危機普遍特點的表面分析上并強調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正常現象,因此無法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本質和根源上進行解釋并給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入手,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了最根本和透徹的解讀。這一理論對研究現階段以國際金融危機為主要誘因和表征的全球經濟危機的形成及傳播機理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
本文通過分析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環境和主要表征來歸納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共性特征,并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出發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演化機理、根源和實質進行深層次剖析。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過程主要為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發生的生產相對過剩,此時逐利性資本在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的背景下流向利潤率更高的虛擬資本領域,而過度的虛擬資本會使得資產價格迅速膨脹,當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泡沫破裂時金融危機就必然會爆發;同時,本文基于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論述了區域性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的推動下全球性擴散。其次,本文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入手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深入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反映的依然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其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化,實質是虛擬資本的相對過剩。最后,本文分析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防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啟示和實踐啟示。
參考文獻(略)
- 股指期貨對金融股市波動的影響研究2018-02-03
- P2P網絡金融借貸滿標概率預測研究2018-03-03
- 融資約束視角下的股權結構與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關...2018-03-17
- 滬港通對我國內地股市的金融影響研究2018-03-31
- 引入媒介貨幣后中日匯率變動對雙邊金融貿易的影響2018-04-11
- 基于估值效應的國際金融投資頭寸比較研究2018-05-28
- 投資者異質性對金融股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影響研究2018-06-12
- 我國金融股票市場大宗交易價格效應研究2018-06-28
- 中新股指期貨的價格聯動及金融波動溢出效應研究2018-07-11
- 金融發展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