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模型的山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研究
時間:2016-08-18 來源:www.bjboz.cn作者:lgg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證券市場得到了飛速發展。從一開始的建立,經過 30 余年的摸索、洗滌,我國的證券市場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康發展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證券市場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有企業能否順利實現改革,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到現在,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已跟人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截至到 2015 年上半年,滬深上市公司數量達到 2656 家,總市值為 56.34 萬億,同比增長 6.19%,除銀行外,其他上市公司的平均 PE 高達 40 倍,這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為國家優化資源配置,發展重點經濟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保障。然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擴大,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一些企業在經過上市融資之后,非但沒有實現跨越性發展,反而因為管理、決策等方面的失誤導致虧損巨大,出現財務危機。同時,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也會加大企業財務危機的風險。可以說,企業上市以后,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遠比非上市公司大。事實上,上市公司財務危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在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之前,如果能及時發現財務問題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有效地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為了避免或改善企業財務危機的狀況,勢必會采取多種措施,時刻關注企業財務狀況;而企業投資者和債權人為了自身利益考慮,也會重點關注企業經營狀況。正是由于決策者和投資人的高度重視,以及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學者開始研究這一方面,試圖建立行之有效的財務預警模型或者體系來幫助上市公司防范和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因此,怎樣基于模型來研究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有效規避風險就是財務管理研究的重點。
.............
1.2 文獻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發現前人對于財務預警的研究主要歸結于兩類:一種是對財務預警模型相關理論的研究,我們將其歸為靜態研究;另一種則是對預警模型實際操作過程的研究,稱之為動態研究。對于財務預警的研究,國外要明顯早于國內,因此在分析中發現,國內對于財務預警的研究多是以國外研究成果為雛形。一元判別模型是指用單一的財務指標作為判斷企業破產與否的標準。對一元判別模型的最早應用要追溯到 1932 年。菲茨帕特里克(Fitzpatrick, P.J.)教授通過對 19 家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進行研究,發現破產企業與非破產企業在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凈利潤這三個指標上存在明顯差異,說明這三個指標對企業財務狀況有影響。在 1966 年,會計學家威廉·比弗(William Beaver)分別選取了處于財務危機和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各 79 家,通過篩選有效變量最終確定 4 個指標來分別監測其對企業財務的影響,結果發現債務保障率對企業發生危機的預測率較高,對企業破產前五年的預測達到 70%,破產前一年的預測達到87%。
...........
第 2 章 財務預警的相關理論
2.1 財務預警基本概念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財務危機的定義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共識,國外學者研究財務危機通常是從企業是否破產來進行判定,而我國界定財務危機的對象局限于上市公司。早在 1966 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威廉·亨利·比弗(WilliamHenry Beaver)將財務危機定義為企業無法發放股利、債券不能償付、銀行資金短缺以致最終企業破產的這樣一種狀態。后來,美國查爾斯教授(Charles H.Gibson)經過不斷研究分析,2005 年在其著作中將財務危機歸結為五種主要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企業面臨被清算的時候;第二種情況是企業資金不足,不能及時支付款項的時候;第三種情況是企業不能及時償還債券,被迫延期的時候;第四種情況是企業延期支付有價證券的利息;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無力向股東支付股利的時候。而在國內,學者對于財務危機的定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其一,企業現金流量不足,不能及時償還現有債務;其二,企業流動負債嚴重超過流動資產,“資不抵債”。因為我國財務危機的范圍局限于上市公司,因此,業界普通將被標注 ST 的公司認為是出現財務危機的情況。國外對于財務危機的研究要明顯早于我國,因此,我國學術界對于財務危機的定義雖區別于國外,但也受國外研究成果的影響。二者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財務危機是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的一個持續的過程。從這點來說,財務風險的成因在于債務,如果企業沒有對外債務或者在一定時期內能償還債務,財務危機也就不會形成。
...........
2.2 財務預警的理論規范
一般對財務預警的研究多傾向于采用實證研究,但在實證研究中,我們也不能忽視相關的理論規范。非均衡理論被西方經濟學家主要用來研究資源配置問題,財務風險從實質上來講就是企業籌資、分配不當,導致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非均衡理論認為量變引起質變,任何微小的影響累加起來都會對原先均衡的系統產生大的影響,以致結果發生偏頗。對企業來說,同樣適用非均衡理論,當外界或內部、財物或非財務等一系列因素累積影響,最終會引起財務危機的發生。非均衡理論還認為在細小因素緩慢、持久的影響下,原先的均衡系統也會被打破,從而遭到破壞,這種破壞帶來的影響因為緩慢持久而深入,對系統的破壞力度更大。在企業發現財務危機的苗頭時,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理,使其越積越深,一旦超過企業所能承受的范圍,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債權人等都無法單純的依靠提供援助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必將陷入危機中,甚至導致破產清算。契約理論是用來分析不同合同人的經濟行為相互影響導致的經濟結果,本文所涉及的契約關系是指與企業相對應的不同關系方--債權人和投資者。投資者在對企業進行投資前,會考量企業債務情況,債務的多少、期限的長短都會直接影響企業投資者的決定。
...........
第 3 章 山西上市公司發展現狀....19
3.1 山西上市公司基本情況...........19
3.2 山西上市公司財務現狀...........20
3.3 影響山西上市公司發展因素...........21
第 4 章 山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 Z 模型的構建...........23
4.1 Z 模型選擇理由.........23
4.2 研究樣本選擇....23
4.3 財務指標變量的選取....... 24
4.3.1 指標選取原則........ 24
4.3.2 財務指標篩選........ 26
4.4 財務預警 Z 值修正模型的函數構建....27
第 5 章 山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實證分析........... 40
5.1 Z 值模型判別臨界點設定........40
5.2 初始樣本回驗....42
5.3 隨機抽樣檢驗....44
5.4 山西上市公司整體 Z 值分析...........46
第 5 章 山西上市公司財務預警實證分析
5.1 Z 值模型判別臨界點設定
根據表 5-2,可以分析出山西上市公司發生財務風險的臨界點:當 Z 值大于2.6256 時,企業處于財務狀況良好階段,各方面發展較平穩,企業在沒有突發重大事項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出現財務危機;當 Z 值處于 2.6256 與-0.1140之間時,企業需要對財務狀況有所重視,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當 Z 值處于-0.1140 與-2.8536 之間時,企業財務狀況存在輕微風險;當 Z 值小于-2.8536時,企業處于高度風險之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極大,因此-2.8536 值是山西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臨界點。按照財務危機臨界值的界定,將安全與較安全企業歸屬于財務安全企業,而風險和高風險樣本則屬于財務風險企業,將這一結果與原始樣本數據相比照,發現 35 家上市公司中有 6 家存在這判別偏差,其中財務安全組 17 個樣本中有 1家上市公司按照 Z 值的判斷可能處于財務風險之中,而財務風險組的 18 個樣本中有 5 家企業按照 Z 值的判別是屬于財務安全的情況,綜上,準確判定的企業有29 家,準確率為 82.86%。


..........
結論
山西是我國的能源大省,在中部崛起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本文通過對山西上市公司作財務預警研究發現,山西上市公司無論是從數量還是發展潛力上來看,都沒有明顯競爭優勢,尤其是煤炭開采行業的企業,因為煤炭市場的不景氣,亟處于轉型發展之期。文章在利用 SPSS 軟件對所選財務指標進行描述性分析、非參數檢驗和逐步回歸分析,最終建立了適合山西上市公司的財務預警模型。
(1)文章選取了 35 家山西上市公司 2011 年到 2014 年四年財務數據,從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各指標中選取了 19 個變量指標,通過篩選,最終選出四個最具顯著性的變量指標,構建 Z 分數財務預警模型,即 Z=Z=0.625(X1)+1.459(X2)+0.723(X3)+0.863(X4),其中,X1 表示凈利潤增長率,X2 表示總資產現金回收率,X3 表示銷售現金比率,X4 表示資產負債率。
(2)文章通過對樣本數據代入 Z 分數模型,得出了各企業的 Z 得數,并根據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進行四等劃分,最終設定 Z 值臨界點,即當 Z 值大于2.6256 時,企業處于財務狀況良好階段,各方面發展較平穩,企業在沒有突發重大事項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出現財務危機;當 Z 值處于 2.6256 與-0.1140之間時,企業需要對財務狀況有所重視,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當 Z 值處于-0.1140 與-2.8536 之間時,企業財務狀況存在輕微風險;當 Z 值小于-2.8536時,企業處于高度風險之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極大,因此-2.8536 值是山西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臨界點。
(3)文章通過對樣本進行回歸檢驗和抽樣檢驗,分別得出所構建 Z 分數模型的準確率為 82.86%和 80%,因此該模型對于山西上市公司財務預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4)通過對山西上市公司 2013 年 Z 值和 2014 年 Z 值的比較,發現盡管有一半的山西上市公司存在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但是兩年數據相比較,山西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有明顯好轉。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農業上市公司財務可持續增長問題研究2015-01-24
- 機構投資者參與定向增發新股認股對上市公司公告效...2017-05-03
- 汽車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研究2017-07-21
-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財務舞弊的甄別與防范研究——以A...2020-08-11
-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財務舞弊的甄別與防范研究——以A...2020-08-11
-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評價及提升研究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