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能力視角下單項冠軍企業雙元創新的前因組態及其效應
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選擇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這符合當今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目前政策討論的重點話題,將單項冠軍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且顯著的作用(李振東等,2023)。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企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快速滲透,人類社會正快速進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陳慶江等,2021)。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浪潮的席卷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促進企業雙元創新的重要戰略,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更是如此。
在黨的在二十大報告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扶持專精特新”、“加速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等內容被著重提了出來。我國“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也已明確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的核心位置。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王偉楠等,2023)。2022年1月15日,《求是》發表習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文章中強調要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推動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做強、做優、做大我國的數字經濟。在數字經濟戰略領域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背景,企業會更多地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信息技術的集成、業務模式的轉變變和資源系統的建設。因此,為了確保在數字化的市場環境下取得競爭優勢,專精特新企業應著力于提升創新能力尤其是雙元創新能力以加強自己的核心能力。
...........................
1.2研究目的與內容
1.2.研究目的
由于雙元創新是指企業同時追求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Duncan, 1976),而這兩種創新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極端,它們之間存在著競爭,偏向任何一方都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權衡雙元創新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典范——單項冠軍企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不僅需要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競爭優勢,而且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過分重視探索,輕視利用,會造成成本浪費,收益流失,造成企業資源的過度消耗;如果太過注重利用,而忽視了探索式創新,那么就會造成短視和僵化,從而讓公司失去了長遠發展的動力(March, 1991)。所以,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企業既要進行探索性創新,又要充分利用性創新,并盡可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李憶和司有和, 2008; 曹興和金妍希, 2022)。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解答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單項冠軍企業如何通過前因組態的復雜作用機制促進雙元創新平衡,以提高創新績效、提高企業價值。本文希望通過對選出的單項冠軍企業案例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總結出這些企業成功促進雙元創新的路徑,更好地為其他企業提供更為普適的指導作用。
1.2.2研究內容
為了解答單項冠軍企業如何才能促進雙元創新的問題,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從實證和案例兩個層面探究企業雙元創新的前因組態及其效應,主要研究劃分為以下部分:
第一章,對本次研究涉及到的相關內涵及研究背景進行簡要闡述,并指出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明晰本研究必要性和目的,并進一步地說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及技術路線圖。
第二章,對本研究涉及到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進行詳細闡述,主要包括專精特新、數字經濟、雙元創新和動態能力理論。通過對這些概念和理論的相關文獻、政策的回顧與梳理,本文能為下文的論述、模型構建、數據分析、結果解釋構建邏輯更為嚴密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感知能力-抓取能力-轉化能力”模型構建單項冠軍企業雙元創新的驅動模型,并說明其中細分的變量的含義及測量和校準方式。
第四章,進行數據分析與結果解釋。首先用fsQCA方法進行了必要條件分析,致力于回答單個前因條件是否構成了產生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的問題。其次,使用fsQCA的組態視角探究這些前因組態是通過哪些路徑對高雙元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的。最后,本文對產生高雙元創新績效和非高雙元創新績效的組態對比分析發現了一些規律,對于揭示形成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多途徑和影響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五章,結論與啟示部分,對本文的研究結果進一步總結提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獲得的啟示進行梳理,然后分析本次研究的不足、展望以后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數字經濟
數字化來源于數字經濟時代涌現的數字產業。Tapscott(1996)提出,數字經濟描述了一個廣泛運用 ICT技術的經濟系統。數字經濟包括基礎設施、電子商務以及運用 ICT的B2B、B2C和C2C交易過程(Mesenbourg T L,200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數字相關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經濟逐漸被各國組織和政府所重視。在2010年,OECD和BEA國際組織將數字經濟定義為ICT產業、電子商務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并在2018年發布的《數字經濟定義及測算》中將數字基礎設施、電子商務和數字內容囊括到數字經濟的內涵中(王智新等,2022)。
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數字化轉型是一種必然的發展方向。BEA、OECD等機構關于數字經濟測量文獻的報告中,從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ICT)角度對數字經濟進行了定義,將數字經濟總結為與數字支持基礎設施有關的一系列產業、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貨物和服務的買賣(電子商務)以及人們在數字設備上創造、訪問、儲存或觀看內容(數字媒體)三部分構成的經濟。中國通信研究院在2018年發表的《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中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一種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主要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主要驅動因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將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使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持續提升,從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變革。
............................
2.2專精特新
專精特新的概念源于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提出的“隱形冠軍”。 西蒙將隱性冠軍描述為在各自的世界市場排名前三位或在各自的大陸保持領先地位、收入低于50億歐元、產品和服務的品牌知名度較低的公司(Simon,2012)。 西蒙在20世紀9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他1996年的著作《隱形的冠軍:世界500家最佳未知公司的教訓》(Simon,1996b),奠定了隱形冠軍研究的基礎。
西蒙考察了德國在大公司之外的出口成功,并將他的分析集中在中小型世界市場領導者身上,他稱之為隱形冠軍。在他的基本模型(三圈九課)中,他根據對500名德國隱形冠軍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解釋了隱形冠軍戰略的基本特征。西蒙的隱形冠軍模型(1996b)從隱形冠軍身上概括出九個核心特征:(1)設定明確而雄心勃勃的目標;(2)狹隘地定義市場;(3)將狹隘的市場焦點與全球定位相結合;(4)在績效和互動方面接近客戶;(5)努力在產品和流程方面不斷創新;(6)在產品和服務方面創造明確的競爭優勢;(7)依靠自己的優勢;(8)努力做比頭腦更多的工作;(9)實踐在基本面上威權和在細節上參與的領導力。他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斷擴展這個樣本,并調整了該定義對公司增長的收入限制。
在國內,“專精特新”一詞最早出現于2011年7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2021年12月17日,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中小企業梯度體系,形成“孵化培育-支持-培育”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兑巹潯访鞔_了“百十萬千”的培育目標,即“十四五”期間要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一百萬家、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萬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一千家的目標。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17
3.1 研究模型 .............................. 17
3.1.1 感知能力 .................. 18
3.1.2 抓取能力 ...................................... 19
第四章 結果及分析 ...................................... 26
4.1 單一要素的必要條件分析 .............................. 26
4.2 條件組態的充分性分析................................ 26
第五章 結論、啟示與未來展望 ....................... 38
5.1 研究結論 ..................................... 38
5.2 理論貢獻 ...................................... 39
第四章 結果及分析
4.1 單一要素的必要條件分析
單一要素的必要條件分析是為了探討結果集合在多大程度上構成條件集合的子集。“若某條件總在某個結果存在時出現,則此條件則被視為該結果發生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一條件,此結果就不會出現(Rihoux & Ragin, 2008)。”衡量必要條件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一致性。通常認為,認定必要條件的一致性分數最低值為0.9(Schneider & Wagemann, 2012)。本文采用fsQCA方法檢驗產生高雙元創新績效與非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如下表所示,高雙元創新績效和非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單個條件的必要條件的一致性皆低于0.9,這說明不存在產生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也不存在產生非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
企業管理論文參考
............................
第五章 結論、啟示與未來展望
5.1 研究結論
如何促進中小企業進行雙元創新是現有研究的熱門話題。而在當前的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搞清楚中小企業里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進行雙元創新的復雜前因機制又是目前研究里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動態能力視角,使用fsQCA方法從感知、抓取和轉化能力方面共六個條件分析了其與企業雙元創新績效的復雜組態關系。
首先,關于必要條件。雖然已有研究表明組織冗余、政府補貼、技術多元化、TMT技術背景、數字化程度、國際化程度每個單一條件對企業的雙元創新非常重要。以數字化程度為例,首先單項冠軍企業的評定就對企業的數字化程度作出了一定的要求。進一步地,數字化程度為何對單項冠軍企業的雙元創新那么重要呢?何帆和劉紅霞(2019)提出數字化會拓展企業創新機會,從而促進了企業的雙元創新;Onufrey & Bergek(2020)提出數字化提升企業創新效率同時又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也能促進企業的雙元創新;數字化程度對企業雙元創新感知能力的多種促進作用機制(張吉昌和龍靜,2022);數字技術會顯著提升單項冠軍企業的創新能力(李振東等,2023)。但是本文通過fsQCA的必要條件分析得出:這些單個條件并不構成產生高雙元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驅動單項冠軍企業的雙元創新的動因和路徑并不完全一致,數字化程度并不很高的企業也可能擁有很高的雙元創新績效,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其他幾個單一因素的高水平或非高水平的組合以彌補“不足”,達到高雙元創新績效。
參考文獻(略)
- 企業社會創新與企業社會價值的關系思考2023-10-31
- 負面職業沖擊事件對工作重塑的“雙刃劍”效應探討2024-01-24
- 相對資質過度感知對知識分享的影響:領導-成員交換...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