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度分析
時間:2022-11-16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投資分析論文,筆者通過VAR模型對山東省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總量關系進行研究,并測度比較其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地區間的教育投資貢獻率,發現教育對于穩定地區經濟的長期發展具有強有效的支撐作用,但同時由于不同時期實施的政策不同以及地區差異,教育投資的貢獻率也存在明顯差別。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教育作為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關鍵,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關鍵,教育的經濟價值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教育是個人能夠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通過向每個人傳遞知識和文化來提升個體的眼界并促進完整人格的養成,促使個人超越一己之見去獲取前人的經驗和技能、掌握人類世代相傳并積累的精神財富,從而致使個體不斷提升與革新自我。另一方面,教育的經濟價值對于社會乃至一國發展來說都十分重要,基礎教育作為教育的開端,是提升整體國民素質的必要途徑,為人們以后接觸并掌握更多的知識奠定基礎;職業教育注重勞動者個人素養與勞動技能的提升,通過培養專業型與實用型人才來為社會生產提供直接幫助,是緩解社會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和從業質量,將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則通過培養勞動能力和文化修養并重的創新型和智慧型人才,來促使人們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受教育者的智力和技能創造更大更高的發展空間,加快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山東省位于我國的東部,東臨黃海、渤海,物產富饒,資源豐富,有利于工業與農業的發展;且與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相距不遠,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處于京、津、滬三大城市之間,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便于人力流通與物品運輸。自改革開放之后,經濟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的同時,山東省整體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近年來山東省的GDP增長率顯著高于同一時期的全國GDP增長率,盡管2020年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山東省經濟增長并未顯疲軟,全年省內生產總值為73129億元,占全國GDP的7.19%。其中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363.76億元,較上一年增加2.7%;第二產業增加值28612.19億元,較上一年增加3.3%;第三產業增加值39153.05億元,較上一年增加3.9%,近幾年一直保持著經濟第三大省的地位。
1.2文獻綜述
1.2.1教育投資與人力資本的研究
最早提出教育投資重要性的學者是經濟學領域的William Petty,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不能僅僅依賴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復雜勞動產生價值的效率要更高,由于各種生產技術是復雜勞動主要依靠的工具,而教育投資能夠促進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William Petty提出增加教育投資能夠帶動生產水平的提升[1]。
另一位德國經濟學家Adam Smith則對教育投資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見解,他提出資本投入、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是刺激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盡管投入的資本能夠直接影響經濟發展,但從深層次來看唯有高質量的勞動力才能夠嫻熟的運用資本,因此在重視資本投入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和生產技能的培養,Adam Smith的觀點深刻影響了之后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2]。
厲以寧則通過分析我國教育的發展歷程提出“能力工資”和“技術標分”等概念,并且從多角度評價了目前的教育水平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層次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后將其與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對比,總結出我國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仍然需要改進的地方[3]。靳希斌提出把教育當成某種產業來看待,并且衡量這種特殊產業的發展程度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產出的人力資本的水平[4]。范先佐則認為教育可以間接地影響經濟水平的高低,例如提高勞動力技能熟練度、促進經濟體制的完善等方面[5]。魯昕的主要觀點是教育是一項具有生產性質的行為,只不過產出的并不是產品或者物質資料,而是具有勞動能力和素養的人力資本,通過提供更高級的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技能熟練度和生產能力,更好的發揮出人才的經濟效益[6]。
第2章相關概念理論與作用機制
2.1概念及特性
2.1.1教育的相關概念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各國學者對于教育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美國學者杜威認為教育是一項有預見性和創造性的針對群體的行為。我國儒家大牛孔子則提出,教育、人口與財富是一國國力鼎盛的三大根本,缺一不可。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貫穿在個人的生活之中,教育的出發點是基于每個人的生活考慮,而最終落腳點仍是回歸到生活之中。廣義的教育涉及范圍與受眾群體極為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組織形式與實施方式多樣化,是一種通過知識傳授或技能培訓等方式有目的性地提升個人文化水平、道德品質、邏輯思維與知識技能的活動。而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教育特指學校教育,即在固定的場所中由一定數量的教師對各年齡段的學生分不同的學科門類進行群體教學,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朝著預期積極的方向發展。
但教育的產出并不是無條件的,只有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財力物力才能確保教育順利進行,而在商品與貨幣的等價交換前提下,投資的教育人力、物力用貨幣進行衡量就被定義為教育投資。根據投資對象進行分類,教育投資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教育投資,在教育投資中占大部分比例,這類投資主要是通過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投入來擴大師資隊伍和力量,從而將受教育者培養為高素質人才;另一類是職業教育投資,主要是社會企業或各界人士組織的各種教育機構,較學校教育的規模小,以提升在職或者尚未入職的勞動者的技能熟練度和勞動生產率。
2.2理論與模型基礎
2.2.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的最早起源是在17世紀中期,并且最初是作為一種經濟理論應用在經濟學領域,主要作用是分析個體的社會經濟價值。而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中葉,在當時的社會格局變動之下出現了許多經濟學知識解決不了的經濟難題,也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對此進行探究,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學者們慢慢發現了人力資本的重要程度,也催化了人力資本理論進一步走向成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加里·貝克爾以及人力學家明瑟,共同特征是通過計量模型和方法深入探究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重點關注人力資本投資的產出效率。
(1)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理論的開創地位
經濟學家舒爾茨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他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后續人力資本理論發展的基礎。具體來看,可以將舒爾茨的觀點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界定人力資本的概念。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凝聚在個體身上并通過勞動、技能表現出來的具備經濟價值和增值空間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并非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通過后天培訓或者接受教育產生的。
第二,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舒爾茨將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分為五種:學校教育,貫穿在每個個體的青少年時期;勞動力的職業培訓,主要是對各類社會培訓機構進行投資;后續學習,這是在受教育者結束培訓后通過調動自身的能動性進行持續學習;醫療保健以及工作遷移,這兩種投資的比例相對較少。
第三,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即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是所有資本中最具備潛力和增值價值的資本,其產生的投資效益超過同等投資規模下的物質資本。而作為產生人力資本的主要來源,教育投資在所有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中的經濟效益最高,尤其對于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和經濟水平提升具有深刻意義。
第3章山東省教育發展與投資現狀分析............................21
3.1山東省教育發展現狀...........................21
3.1.1教育層次結構.....................................21
3.1.2辦學規模..................................22
第4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總量關系研究...............................30
4.1模型設定與指標選取..........................30
4.1.1VAR模型設定..........................................30
4.1.2數據與指標選取......................................31
第5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貢獻率的多維度測度.................................41
5.1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介紹.........................41
5.1.1菲德模型以及蔡增正兩部門模型設定............................41
5.1.2GMM估計方法介紹....................................42
第5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貢獻率的多維度測度
5.1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介紹
5.1.1GMM估計方法介紹
在改進后的兩部門模型(5-8)中,由于引入了被解釋變量Yd/Y的一階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導致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間產生了交互影響,致使模型出現內生性問題。并且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沒有消除個體固定效應ηi,因此如果使用標準的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來進行參數估計,將會導致估計后的參數出現有偏性和非一致性,從而使最終的統計分析與推斷出現誤差。而選用GMM廣義矩估計方法能夠較好地克服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帶來的解釋變量內生性、個體固定效應等問題,因而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更加有效且結果更為真實可靠。
GMM估計又分為分為一步GMM估計(one-step GMM)和兩步GMM估計(two-step GMM)。由于兩步GMM估計的標準差存在向下偏倚的問題,且目前無法得到較好的解決,因此本章采用一步差分GMM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
5.1.2變量及指標選取
所需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以及山東省各地市的統計年鑒,搜集之后再按照本文研究的目的進行相應的計算和換算整理所得,其中變量Y以山東省以及各地市的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數據具有易獲取、權威性的特點;限于數據的可得性,變量I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衡量物質資本投資;變量L以就業人口數衡量非教育部門的勞動力因素,包括城鎮就業人口與農村就業人口;變量E則選取教育經費支出總額來代表教育投資,已有的文獻選取的指標主要包括財政性教育支出、教育經費投入、受教育人數等,由于在上一節研究中發現相較于教育的人力投資,教育的財力投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因此本節采用統計范圍更廣的教育經費支出總額來表示教育投資水平,且數據可從山東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市統計年鑒中獲得,準確性和可獲得性強。
第6章政策建議
6.1擴大教育投資規模,穩定教育經費來源渠道
6.1.1確保國家和政府教育投資的主導性地位
作為公共性事業,教育投資的經費籌集渠道應具有多樣性和穩定性,因此應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主要來源。為強化國家和政府教育投資的主體地位,提升山東省教育投資規模,一方面,國家和政府應具備戰略性思維,長期保持著把教育事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之一的思想覺悟,從而保證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財政經常性支出中能夠優先撥發,確保生均教育經費以及各類公用教育經費得到平穩有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教育投資的監控力度,完善并貫徹落實相應的法律法規,應該把考察教育投資水平、教育發展速度的各類指標添加至地方官員的政績評價方向之一,提高對地方官員的激勵作用和約束力度,同時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防止教育經費發放出現不及時、不到位等現象的發生。
6.1.2強化社會投資對教育經費的補充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應該采取諸如降低辦學門檻、提高財政補貼、減少稅收等方式,提升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投資辦學熱情。相對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逐利性較強,因此應通過構建并完善相應的收費機制和價格形成體系等來確保投資者能夠取得合理的回報收益。其次,可以通過對輿論加以引導并結合新媒體宣傳方式,提高優秀企業家的思想覺悟,帶動社會力量捐資辦學。最后,可以通過采取向社會大眾發行教育債券、鼓勵居民購買教育彩票等措施吸收更多的民間資本,提升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性和豐富度,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略)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教育作為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關鍵,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關鍵,教育的經濟價值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方面,教育是個人能夠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通過向每個人傳遞知識和文化來提升個體的眼界并促進完整人格的養成,促使個人超越一己之見去獲取前人的經驗和技能、掌握人類世代相傳并積累的精神財富,從而致使個體不斷提升與革新自我。另一方面,教育的經濟價值對于社會乃至一國發展來說都十分重要,基礎教育作為教育的開端,是提升整體國民素質的必要途徑,為人們以后接觸并掌握更多的知識奠定基礎;職業教育注重勞動者個人素養與勞動技能的提升,通過培養專業型與實用型人才來為社會生產提供直接幫助,是緩解社會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和從業質量,將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則通過培養勞動能力和文化修養并重的創新型和智慧型人才,來促使人們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受教育者的智力和技能創造更大更高的發展空間,加快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1.2文獻綜述
1.2.1教育投資與人力資本的研究
最早提出教育投資重要性的學者是經濟學領域的William Petty,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不能僅僅依賴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復雜勞動產生價值的效率要更高,由于各種生產技術是復雜勞動主要依靠的工具,而教育投資能夠促進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William Petty提出增加教育投資能夠帶動生產水平的提升[1]。
另一位德國經濟學家Adam Smith則對教育投資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見解,他提出資本投入、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是刺激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盡管投入的資本能夠直接影響經濟發展,但從深層次來看唯有高質量的勞動力才能夠嫻熟的運用資本,因此在重視資本投入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和生產技能的培養,Adam Smith的觀點深刻影響了之后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2]。
厲以寧則通過分析我國教育的發展歷程提出“能力工資”和“技術標分”等概念,并且從多角度評價了目前的教育水平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層次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后將其與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對比,總結出我國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仍然需要改進的地方[3]。靳希斌提出把教育當成某種產業來看待,并且衡量這種特殊產業的發展程度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產出的人力資本的水平[4]。范先佐則認為教育可以間接地影響經濟水平的高低,例如提高勞動力技能熟練度、促進經濟體制的完善等方面[5]。魯昕的主要觀點是教育是一項具有生產性質的行為,只不過產出的并不是產品或者物質資料,而是具有勞動能力和素養的人力資本,通過提供更高級的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技能熟練度和生產能力,更好的發揮出人才的經濟效益[6]。
第2章相關概念理論與作用機制
2.1概念及特性
2.1.1教育的相關概念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各國學者對于教育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美國學者杜威認為教育是一項有預見性和創造性的針對群體的行為。我國儒家大牛孔子則提出,教育、人口與財富是一國國力鼎盛的三大根本,缺一不可。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貫穿在個人的生活之中,教育的出發點是基于每個人的生活考慮,而最終落腳點仍是回歸到生活之中。廣義的教育涉及范圍與受眾群體極為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組織形式與實施方式多樣化,是一種通過知識傳授或技能培訓等方式有目的性地提升個人文化水平、道德品質、邏輯思維與知識技能的活動。而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教育特指學校教育,即在固定的場所中由一定數量的教師對各年齡段的學生分不同的學科門類進行群體教學,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朝著預期積極的方向發展。
但教育的產出并不是無條件的,只有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財力物力才能確保教育順利進行,而在商品與貨幣的等價交換前提下,投資的教育人力、物力用貨幣進行衡量就被定義為教育投資。根據投資對象進行分類,教育投資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教育投資,在教育投資中占大部分比例,這類投資主要是通過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投入來擴大師資隊伍和力量,從而將受教育者培養為高素質人才;另一類是職業教育投資,主要是社會企業或各界人士組織的各種教育機構,較學校教育的規模小,以提升在職或者尚未入職的勞動者的技能熟練度和勞動生產率。
2.2理論與模型基礎
2.2.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的最早起源是在17世紀中期,并且最初是作為一種經濟理論應用在經濟學領域,主要作用是分析個體的社會經濟價值。而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中葉,在當時的社會格局變動之下出現了許多經濟學知識解決不了的經濟難題,也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對此進行探究,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學者們慢慢發現了人力資本的重要程度,也催化了人力資本理論進一步走向成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加里·貝克爾以及人力學家明瑟,共同特征是通過計量模型和方法深入探究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重點關注人力資本投資的產出效率。
(1)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理論的開創地位
經濟學家舒爾茨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他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后續人力資本理論發展的基礎。具體來看,可以將舒爾茨的觀點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界定人力資本的概念。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凝聚在個體身上并通過勞動、技能表現出來的具備經濟價值和增值空間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并非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通過后天培訓或者接受教育產生的。
第二,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舒爾茨將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式分為五種:學校教育,貫穿在每個個體的青少年時期;勞動力的職業培訓,主要是對各類社會培訓機構進行投資;后續學習,這是在受教育者結束培訓后通過調動自身的能動性進行持續學習;醫療保健以及工作遷移,這兩種投資的比例相對較少。
第三,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即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是所有資本中最具備潛力和增值價值的資本,其產生的投資效益超過同等投資規模下的物質資本。而作為產生人力資本的主要來源,教育投資在所有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中的經濟效益最高,尤其對于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和經濟水平提升具有深刻意義。
第3章山東省教育發展與投資現狀分析............................21
3.1山東省教育發展現狀...........................21
3.1.1教育層次結構.....................................21
3.1.2辦學規模..................................22
第4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總量關系研究...............................30
4.1模型設定與指標選取..........................30
4.1.1VAR模型設定..........................................30
4.1.2數據與指標選取......................................31
第5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貢獻率的多維度測度.................................41
5.1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介紹.........................41
5.1.1菲德模型以及蔡增正兩部門模型設定............................41
5.1.2GMM估計方法介紹....................................42
第5章山東省教育投資貢獻率的多維度測度
5.1模型設定與估計方法介紹
5.1.1GMM估計方法介紹
在改進后的兩部門模型(5-8)中,由于引入了被解釋變量Yd/Y的一階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導致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間產生了交互影響,致使模型出現內生性問題。并且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沒有消除個體固定效應ηi,因此如果使用標準的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來進行參數估計,將會導致估計后的參數出現有偏性和非一致性,從而使最終的統計分析與推斷出現誤差。而選用GMM廣義矩估計方法能夠較好地克服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帶來的解釋變量內生性、個體固定效應等問題,因而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更加有效且結果更為真實可靠。
GMM估計又分為分為一步GMM估計(one-step GMM)和兩步GMM估計(two-step GMM)。由于兩步GMM估計的標準差存在向下偏倚的問題,且目前無法得到較好的解決,因此本章采用一步差分GMM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
5.1.2變量及指標選取
所需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山東省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以及山東省各地市的統計年鑒,搜集之后再按照本文研究的目的進行相應的計算和換算整理所得,其中變量Y以山東省以及各地市的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數據具有易獲取、權威性的特點;限于數據的可得性,變量I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衡量物質資本投資;變量L以就業人口數衡量非教育部門的勞動力因素,包括城鎮就業人口與農村就業人口;變量E則選取教育經費支出總額來代表教育投資,已有的文獻選取的指標主要包括財政性教育支出、教育經費投入、受教育人數等,由于在上一節研究中發現相較于教育的人力投資,教育的財力投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因此本節采用統計范圍更廣的教育經費支出總額來表示教育投資水平,且數據可從山東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市統計年鑒中獲得,準確性和可獲得性強。

6.1擴大教育投資規模,穩定教育經費來源渠道
6.1.1確保國家和政府教育投資的主導性地位
作為公共性事業,教育投資的經費籌集渠道應具有多樣性和穩定性,因此應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主要來源。為強化國家和政府教育投資的主體地位,提升山東省教育投資規模,一方面,國家和政府應具備戰略性思維,長期保持著把教育事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之一的思想覺悟,從而保證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財政經常性支出中能夠優先撥發,確保生均教育經費以及各類公用教育經費得到平穩有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教育投資的監控力度,完善并貫徹落實相應的法律法規,應該把考察教育投資水平、教育發展速度的各類指標添加至地方官員的政績評價方向之一,提高對地方官員的激勵作用和約束力度,同時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防止教育經費發放出現不及時、不到位等現象的發生。
6.1.2強化社會投資對教育經費的補充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應該采取諸如降低辦學門檻、提高財政補貼、減少稅收等方式,提升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投資辦學熱情。相對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逐利性較強,因此應通過構建并完善相應的收費機制和價格形成體系等來確保投資者能夠取得合理的回報收益。其次,可以通過對輿論加以引導并結合新媒體宣傳方式,提高優秀企業家的思想覺悟,帶動社會力量捐資辦學。最后,可以通過采取向社會大眾發行教育債券、鼓勵居民購買教育彩票等措施吸收更多的民間資本,提升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性和豐富度,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股權投資案例分析2020-03-15
- JA公司養老服務中心項目投資效益分析2020-04-20
- 中部四省宏觀經濟波動比較投資分析 --基于SVAR模型2020-06-25
- CH集團公司社會影響力投資分析研究2020-07-26
- 毅雷私募基金公司風控管理策略的優化研究2020-09-27
- 環境不確定性、客戶集中度與銀行貸款成本—基于我...2020-10-03
- A公司投資效率的提升對策研究2020-10-09
- 浮梁通用機場項目投資分析2021-02-03
- 蘆淞國投AA房地產項目投資分析研究2021-02-05
- 通發公司零部件加工中心建設項目投資分析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