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思考
時間:2022-06-19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生產管理論文,本文研究認為,推進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關鍵在于健全政府監管責任制并提高監管效率,優化和完善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逐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保障中小企業穩定、安全、健康的發展。面對頻發安全生產事故,企業要舉一反三、吸取教訓,結合實際開展自糾自查活動,切實做到“生命至上,安全發展”!在創新中牢記初心,厚值責任,才能走得長遠。
第一章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核心概念
一、中小企業
“企業”一詞來源于西方,中小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該詞誕生于 19 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后,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市場中各企業在大好的經濟環境下實現了快速發展,并占領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市場中諸多小企業也隨之出現。所謂小企業主要指的是,相對比大企業這類企業不論是經營規模,還是經濟實力等均比大企業要低。各國各地區對中小企業的概念和界定種類繁多,從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來看,對其界定的標準也因此不同。一部分國家用定性標準來界定“中小企業”,如企業的行業地位、組織形式、融資方式等。從企業雇工人數、資本金、資產規模等方面來界定屬于定量標準 。大部分國家采用定量標準定義中小企業。英美采用定性定量的標準來對小企業進行定義,這些年來,美國本土的小企業管理局均會根據市場中小企業每年的發展情況,撰寫《小企業狀況》書籍。正常情況下,將雇員小于 500 人,500 人、營業額≤5000 萬美元的企業稱為小企業。日德法等國定義小企業只采用定量標準。
我國在對中小企業界定是也采用的是“定量”的方法。建國以后,我國的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曾多次做過調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文件而言,該文件中針對“中小企業”給出的定義是:“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設立企業經營模式,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滿足國家對產業制定的各項政策,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即為小企業。”2011 年,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文件通知顯示,衡量中小企業的標準主要在于三個指標,一是從業人員;二是經營收入;三是資產總額。由于行業不同,因此在劃分中小企業時,需要考慮到行業因。一般劃分標準有三種,即一是中型企業;二是小型企業;三是微型企業。從從業人員數量和營業收入來區分三種類型企業。
第二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理論基礎
一、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的有關概念最早出現在國外學術界。西方諸多研究者在研究后表示,協同主要指的是在倡導政府和個體或者是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治理社會的活動中。協同治理主要的核心在于協同,基礎在合作。隨著學術界諸多學者的研究不斷深入,協同治理理論又被諸多研究者稱之為“系統交叉理論”。李漢卿(2014)指出協同治理理論應具有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協同性等特性,倡導系統中各參與者應當做到協同合作,并將協同合作的最大價值充分展現②。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監管本質上就是多元協調治理,政府出于治理需要,與企業、中介組織、老百姓等利益相關者,為解決共同問題,以比較正式的方式參與行動或決策,并分別承擔相應責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當充分保護個體或者是社會組織享有的法律權益,以法律制度作為核心,綜合運用其主導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局面,實現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目標。
二、政府管制理論
國外學術界對政府管制的研究,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呈現出多元化、多角度、綜合性等特點。政府管制又稱為政府規制、政府調節,英文為:governmentregulation,是指政府為了維護和達到特定的公共利益所進行的管理和制約。依法管制即依法行政,是政府管制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根本特征。本文中的政府管制特指是社會性管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企業環境、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政府相關機構要對企業的資質進行準入、標準等方面的管制。政府管制理論又被稱為管制經濟學,適用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 GeorgeJoseph Stigler 提出。在時代快速發展中,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監管本質上就是政府為了防止與規避社會出現安全事故隱患,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來對企業進行的管理和制約,而企業亦是如此,如若企業忽視安全生產,后果將不堪設想。
第二章 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概況
第一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我國安全生產監管的發展歷程
1949 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經歷了 70 多年的變革,安全生產工作理論不斷被創新,安全生產事業取得了較大進展。2020 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 12 項重要舉措,其中一項是:“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兩次的全會精神又將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升到了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不斷加強國家的安全建設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下面將我國安全生產監管政策法規梳理分為六個階段。
第二節 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概況
一、溫江區簡介
成都市政府于公元 555 年設置溫江縣。2002 年 4 月,溫江縣被撤,設溫江區,該區域處于成都平原中心地帶,被國民親切稱之為“天府之國”。全區總面積大約為 227 公里。現有的街道總數量共計有 6 個。依照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得知,該區域常住人員總數量為 967868 人,戶籍人口 51 萬人。
連續 8 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獲批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2019年獲評“中國美麗宜居”城市。同年,在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鄭重審視下,將其視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區域。2020 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溫江區委區一直堅持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理念為核心,貫徹落實各項國家提出的各項安全生產指示,并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榮獲 2020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活力創新之都。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實現地區 GDP623.84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5.1%;由此可見,溫江區在成都市的重要地位。
二、溫江區中小企業數量及類型
截至 2020 年底,溫江轄區內共計 1613 家中小企業,有醫藥、化工、電子產業、 機械、建材等不同類型企業。工貿危化及醫藥化工企業 306 家,粉塵涉爆企業 221 家,其中 163 家安全風險較大的工貿企業,國家、省、市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共 100 多家。溫江區在加快推進“三醫融合”產業之城建設,構建“三醫+”產業生態圈,發展成都醫學城“三醫兩養一高地”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過程中,醫藥研發、生產是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眾多“三醫”企業落戶溫江。
第三章 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問題及原因分析...... 32
第一節 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存在的問題..........................32
一、地方性法規制定供給缺失..........................32
二、監管人員專業度不夠..................................34
第四章 國內外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經驗及啟示.................. 39
第一節 國外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方面的經驗.........................39
一、 澳大利亞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的經驗...............................39
二、 德國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的經驗........................................41
第五章 優化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對策...... 46
第一節 健全安全生產政府監管制度體系...................................46
一、 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建設......................46
二、 建立高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46
第五章 優化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對策
第一節 健全安全生產政府監管制度體系
一、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建設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出現來了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反映出早期國家為安全生產制定的法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今的社會發展情況,在地方性法規和規定上表現更為明顯。對溫江區而言,要學習國內外安全生產法規建設,由面到點,由點到面,加快地方配套性法規的建立步伐。沒有調研就沒有沒有發言權。通過實地調研得知,溫江區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監管中雖然下發了諸多政策性文件,但是由于缺少具體的操作方案,使得各類文件只能流于形式, 由于缺少具體指引,在對中小企業監管時,無法從根源上對安全的隱患進行清除,從而加大了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所以,區級政府部門或者是應急管理局等部門必須對法律法規落地的研究,需要經常到基層去走走,看看,聽聽,讓監管變得更有效更高效。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的建設,有利于提升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并提高監管效率。
二、建立高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
加強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管,不斷借鑒和參考國外優秀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發展的監管體系。以溫江區政府而言,在此基礎上還需加大自身的教育培訓能力,定期開展與之相應的學術研討會,依靠各類活動的開展來深化理論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導致監管“事半功倍”。此外,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監管隊伍,既能保證高質量監管,同時也是確保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管方式。專業化監管隊伍是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中干力量,更是監管部門的“左右手”,在執行監管活動時,必須將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徹查企業出現的違規操作和安全風險問題,以提升監管的效力。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人員資源效益,將監管資源最大價值充分展現,不斷增強對各企業的監管力度與監管次數,為幫助企業優化安全生產管理問題,防止安全事故出現提供保障,同時,做到事前預判風險,及時化解和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反之,對風險程度較低的中小企業,可減少監管資源配置,最終達到合理利用資源,科學且有效的監管的目標。
結論與展望
中小企業作為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類企業呈現出的安全生產現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但風險隱患仍然很多。鑒于此,針對安全生產監督,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實加快與之有關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劃分企業主體需要承擔的責任與業務,并為安全生產設定合理化的法律底線,為實現安全生產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本文通過對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溫江區政府對中小企業安全生產重視由來已久,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監管經驗,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體而言,溫江區政府監管還處在一個探索與進步的階段,主要是源于機構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改革后的機構有了新起點、新職責、新使命。溫江區有關監管部門需要不斷學習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有關理論和國內外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實踐做法,吸收適合監管本土化企業的有效做法,不斷加強和完善監管機制體制,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概率。
本文研究認為,推進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關鍵在于健全政府監管責任制并提高監管效率,優化和完善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逐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保障中小企業穩定、安全、健康的發展。面對頻發安全生產事故,企業要舉一反三、吸取教訓,結合實際開展自糾自查活動,切實做到“生命至上,安全發展”!在創新中牢記初心,厚值責任,才能走得長遠。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核心概念
一、中小企業
“企業”一詞來源于西方,中小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該詞誕生于 19 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后,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市場中各企業在大好的經濟環境下實現了快速發展,并占領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市場中諸多小企業也隨之出現。所謂小企業主要指的是,相對比大企業這類企業不論是經營規模,還是經濟實力等均比大企業要低。各國各地區對中小企業的概念和界定種類繁多,從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來看,對其界定的標準也因此不同。一部分國家用定性標準來界定“中小企業”,如企業的行業地位、組織形式、融資方式等。從企業雇工人數、資本金、資產規模等方面來界定屬于定量標準 。大部分國家采用定量標準定義中小企業。英美采用定性定量的標準來對小企業進行定義,這些年來,美國本土的小企業管理局均會根據市場中小企業每年的發展情況,撰寫《小企業狀況》書籍。正常情況下,將雇員小于 500 人,500 人、營業額≤5000 萬美元的企業稱為小企業。日德法等國定義小企業只采用定量標準。

第二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理論基礎
一、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的有關概念最早出現在國外學術界。西方諸多研究者在研究后表示,協同主要指的是在倡導政府和個體或者是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治理社會的活動中。協同治理主要的核心在于協同,基礎在合作。隨著學術界諸多學者的研究不斷深入,協同治理理論又被諸多研究者稱之為“系統交叉理論”。李漢卿(2014)指出協同治理理論應具有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協同性等特性,倡導系統中各參與者應當做到協同合作,并將協同合作的最大價值充分展現②。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監管本質上就是多元協調治理,政府出于治理需要,與企業、中介組織、老百姓等利益相關者,為解決共同問題,以比較正式的方式參與行動或決策,并分別承擔相應責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當充分保護個體或者是社會組織享有的法律權益,以法律制度作為核心,綜合運用其主導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局面,實現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目標。
二、政府管制理論
國外學術界對政府管制的研究,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呈現出多元化、多角度、綜合性等特點。政府管制又稱為政府規制、政府調節,英文為:governmentregulation,是指政府為了維護和達到特定的公共利益所進行的管理和制約。依法管制即依法行政,是政府管制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根本特征。本文中的政府管制特指是社會性管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企業環境、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政府相關機構要對企業的資質進行準入、標準等方面的管制。政府管制理論又被稱為管制經濟學,適用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 GeorgeJoseph Stigler 提出。在時代快速發展中,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監管本質上就是政府為了防止與規避社會出現安全事故隱患,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來對企業進行的管理和制約,而企業亦是如此,如若企業忽視安全生產,后果將不堪設想。
第二章 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概況
第一節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我國安全生產監管的發展歷程
1949 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經歷了 70 多年的變革,安全生產工作理論不斷被創新,安全生產事業取得了較大進展。2020 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 12 項重要舉措,其中一項是:“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兩次的全會精神又將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升到了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不斷加強國家的安全建設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下面將我國安全生產監管政策法規梳理分為六個階段。

一、溫江區簡介
成都市政府于公元 555 年設置溫江縣。2002 年 4 月,溫江縣被撤,設溫江區,該區域處于成都平原中心地帶,被國民親切稱之為“天府之國”。全區總面積大約為 227 公里。現有的街道總數量共計有 6 個。依照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得知,該區域常住人員總數量為 967868 人,戶籍人口 51 萬人。
連續 8 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獲批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2019年獲評“中國美麗宜居”城市。同年,在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鄭重審視下,將其視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區域。2020 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溫江區委區一直堅持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理念為核心,貫徹落實各項國家提出的各項安全生產指示,并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榮獲 2020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活力創新之都。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實現地區 GDP623.84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5.1%;由此可見,溫江區在成都市的重要地位。
二、溫江區中小企業數量及類型
截至 2020 年底,溫江轄區內共計 1613 家中小企業,有醫藥、化工、電子產業、 機械、建材等不同類型企業。工貿危化及醫藥化工企業 306 家,粉塵涉爆企業 221 家,其中 163 家安全風險較大的工貿企業,國家、省、市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共 100 多家。溫江區在加快推進“三醫融合”產業之城建設,構建“三醫+”產業生態圈,發展成都醫學城“三醫兩養一高地”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過程中,醫藥研發、生產是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眾多“三醫”企業落戶溫江。
第三章 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問題及原因分析...... 32
第一節 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存在的問題..........................32
一、地方性法規制定供給缺失..........................32
二、監管人員專業度不夠..................................34
第四章 國內外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經驗及啟示.................. 39
第一節 國外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方面的經驗.........................39
一、 澳大利亞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的經驗...............................39
二、 德國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的經驗........................................41
第五章 優化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對策...... 46
第一節 健全安全生產政府監管制度體系...................................46
一、 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建設......................46
二、 建立高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46
第五章 優化成都市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對策
第一節 健全安全生產政府監管制度體系
一、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建設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出現來了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反映出早期國家為安全生產制定的法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今的社會發展情況,在地方性法規和規定上表現更為明顯。對溫江區而言,要學習國內外安全生產法規建設,由面到點,由點到面,加快地方配套性法規的建立步伐。沒有調研就沒有沒有發言權。通過實地調研得知,溫江區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監管中雖然下發了諸多政策性文件,但是由于缺少具體的操作方案,使得各類文件只能流于形式, 由于缺少具體指引,在對中小企業監管時,無法從根源上對安全的隱患進行清除,從而加大了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所以,區級政府部門或者是應急管理局等部門必須對法律法規落地的研究,需要經常到基層去走走,看看,聽聽,讓監管變得更有效更高效。加強地方性企業安全生產法規的建設,有利于提升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并提高監管效率。
二、建立高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
加強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管,不斷借鑒和參考國外優秀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發展的監管體系。以溫江區政府而言,在此基礎上還需加大自身的教育培訓能力,定期開展與之相應的學術研討會,依靠各類活動的開展來深化理論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導致監管“事半功倍”。此外,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監管隊伍,既能保證高質量監管,同時也是確保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管方式。專業化監管隊伍是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中干力量,更是監管部門的“左右手”,在執行監管活動時,必須將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徹查企業出現的違規操作和安全風險問題,以提升監管的效力。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人員資源效益,將監管資源最大價值充分展現,不斷增強對各企業的監管力度與監管次數,為幫助企業優化安全生產管理問題,防止安全事故出現提供保障,同時,做到事前預判風險,及時化解和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反之,對風險程度較低的中小企業,可減少監管資源配置,最終達到合理利用資源,科學且有效的監管的目標。
結論與展望
中小企業作為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類企業呈現出的安全生產現狀,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但風險隱患仍然很多。鑒于此,針對安全生產監督,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實加快與之有關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劃分企業主體需要承擔的責任與業務,并為安全生產設定合理化的法律底線,為實現安全生產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本文通過對溫江區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溫江區政府對中小企業安全生產重視由來已久,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監管經驗,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體而言,溫江區政府監管還處在一個探索與進步的階段,主要是源于機構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改革后的機構有了新起點、新職責、新使命。溫江區有關監管部門需要不斷學習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有關理論和國內外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政府監管實踐做法,吸收適合監管本土化企業的有效做法,不斷加強和完善監管機制體制,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概率。
本文研究認為,推進中小企業安全生產中政府監管的關鍵在于健全政府監管責任制并提高監管效率,優化和完善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逐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保障中小企業穩定、安全、健康的發展。面對頻發安全生產事故,企業要舉一反三、吸取教訓,結合實際開展自糾自查活動,切實做到“生命至上,安全發展”!在創新中牢記初心,厚值責任,才能走得長遠。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供電作業項目安全生產風險管控系統開發及后評價研究2018-01-28
- 6S生產管理在浙江農行的應用與提升研究2018-02-01
- LY市甲醛行業安全生產多元化管理研究2018-02-13
- L公司中層生產管理人員薪酬體系優化研究2018-03-07
- DL植物工廠規模化經營生產戰略管理研究2018-03-23
- 美卓礦機機械加工件的逆向定價生產管理研究2018-04-23
- 核電數字化分布式儀控系統研制進度風險管理研究2018-05-02
- 尾砂壩加高工程和加高后安全生產管理措施的研究2018-05-15
- 武漢鐵路局漯河車站行車安全生產管理分析研究2018-05-18
- 軌道交通供電運行安全生產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