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優化探討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從 21 世紀以來,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它的電氣化以及智能化技術逐漸增強,汽車制造行業也不斷涌現出新的力量。電動汽車正逐漸變成汽車產業的未來。汽車工業不再單單只是銷售的賣方市場,而是愈來愈量身定制的進行生產,轉變為顧客的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生產端的汽車工廠,精細化的管理,精益生產以及數字化管理技術在制造主體上變得愈來愈重要。李克強總理在 2015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的提出了“中國制造 2025”計劃,以描繪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最高水平的計劃以及路線圖。中國優質的高端產品正在轉變成中國創造的品牌,并已變成制造的動力。然而,2018 年中國汽車銷售量總計 2611 萬輛,同比下降 6.9%,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自 2018 年 6月以來,市場月度銷量連續七個月下降。今年疫情以來,汽車行業更是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汽車市場的下滑無疑影響著各種汽車公司的運營。市場的下降,智能制造的興起,新型汽車制造的挑戰,新型精益管理以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再次引起關注。管理人員越來越要求在生產管理領域引入和增強指標管理,與此同時,迫切需要指標管理的智能化,可視化和實時管理。
可視化管理,也稱為視覺管理,是一種使用標志,數字和圖表對員工直接可見的方法來實現有效,快速地傳達信息并吸引員工注意力的管理方法。自1990年代以來,視覺控制已成為實現豐田生產方式的有效手段,可視化技術已成為生產管理和控制中最為常用和廣泛使用的工具之一。有效的視覺管理對于提高公司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以及改善現場員工士氣和企業形象至關重要。
............................
1.2 研究方法與內容
1.2.1 研究方法
本文立足于運營管理理論,應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獻分析法。本文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來分析和研究一汽大眾的現有指標和建議的設置指標。借鑒了諸多與運營管理有關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及相關工作經驗,論文和其他文獻,分析了一汽大眾生產管理的問題和成因,為實現可視化生產管理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與參考。
(2)案例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被用來全面分析一汽大眾的五地六廠生產管理的共性和特點,并基于獲得的分析結果設計可視化系統。充分利用作者的工作經驗,理論基礎,對業務的了解以及處理異常的經驗,通過分析總結現有系統的缺點,進行創新,提出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優化方法。
1.2.2 研究內容
本文重點介紹了一汽大眾生產駕駛艙系統項目的背景,調查并總結了公司的生產管理經驗和流程,并將其與公司現有的生產管理系統和面向未來的智能需求工廠相結合。有一個用于可視化生產管理,通過管理層對生產信息進行管理,在應用層進行生產信息處理集成和優化以創建智能工廠管理系統的生產管理系統。本文的研究是:
第 1 章,介紹一汽大眾有限公司的基本情況。
第 2 章,分析了一汽大眾的生產管理可視化系統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第 3 章,展示了一汽大眾有限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優化方案。首先,將可視化系統設計的原則標準化,然后執行視覺系統結構的總體設計。最后,制定了具體的優化計劃。
第 4 章,為一汽大眾的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提供了保障措施。
.........................
第 2 章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一汽大眾公司概況1991 年,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一汽大眾)在北國春城長春成立,是由一汽集團持股 60%,大眾集團持股 20%,奧迪公司持股 10%,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 10%合資建立,是我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生產企業。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公司在我國東北方向的長春、西南方向的成都、華南的佛山、華東的青島、華北的天津一帶建立了覆蓋我國五地的一廠、二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動力總成事業部及沖壓中心的八大專門生產工廠。
在公司的飛速發展過程中,研發水平也在不斷增強。目前,公司擁有一批重要的技術部門,如:造型試驗車間、臺架試驗中心、造型與虛擬現實中心、測量技術中心、車輛安全保障中心、車輛試制中心和眾多的功能實驗室等。2016年,臺架試驗中心完成,華北基地開始動工。2017 年,聲學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黑河冬季試驗場正式啟用。高精度的測試設備和完備的試驗手段,保證了企業在產品研發、本土化開發、本土化認可、零部件研發及試生產、車輛道路測試、測試等領域擁有超強的技術水準。
一汽大眾公司引入了大眾集團的全球領先的 MQB 平臺和 MEB 平臺,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運用了在國際上具備領先優勢的設備和工藝,在根本上保證了一汽大眾的整車產品在所有生產環節的穩定和精密。

圖 3.1 生產管理的功能結構圖
2.2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現狀
生產管理系統是一套根植于生產數據的生產管理軟件,能夠提供生產計劃管理、工廠生產監控(車間管理系統)、生產過程跟蹤,產品物料信息管理(物料管理系統)等功能, 輸出產出表、在制品庫存、產品質量、輔料消耗和成本情況。 生產管理系統統一將采購,生產(包括生產計劃管理、生產線、生產程序、物料 BOM 需求計劃、訂單、質量檢查等)、銷售、庫存、財務和其他相關功能集成到一個系統中,以整體集成對公司進行系統的管理生產的全過程。

圖 2.1 一汽大眾系統概覽
.........................
第 3 章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優化方案....................... 19
3.1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設計原則 ............................. 19
3.2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總體結構和功能設計 ......... 22
第 4 章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優化方案的實施保障 ........ 30
4.1 組織與制度保障............................. 30
4.2 人員與技術保障........................... 31
結論 ........................... 33
第4章 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優化方案的實施保障
4.1 組織與制度保障
對于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優化的保證措施,凝固過程的形成對優化方案的實施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流程文件,梳理各機構職責可以固化這一成果。為了改進生產計劃,縮短計劃訂單的凍結訂單,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穩定性,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流程,使實際的工作流程高效有效地有序運行,這樣也將能夠保障系統數據的獲取準確,系統后臺維護也可以得到保障。
該過程的作用通常是簡化和闡明復雜的任務。它可以在縱向和橫向整合,將分配給多個部門和多個人員的工作整合為一個固定的負責人小組,并減少內部重復的工作和溝通成本。提高問題分析和處理的效率。此外,該過程還具有防范風險的功能,并且在正常過程之外已經建立了一些應急程序。當發生特殊情況時,應急程序可以幫助消除工作阻塞的風險,并確保工作繼續成功完成。同時,生產計劃和控制系統中的每個管理鏈接都需要由特定的個人或部門執行。這個過程可以直接將人與人聯系起來,加強過程管理,并使每個人都有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過程的特定規定找到負責的個人或部門,這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
結論
在生產管理領域,可視化技術在達到生產管理信息可視化以及量化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 范圍相對較小而且相對有限,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及討論。一汽大眾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具有與時俱進,適應發展趨勢以及抓住機遇的內在優勢。因此,一汽大眾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實施是市場需求、用戶需求、發展需求以及戰略需求。
隨著智能制造和工業 4.0 的發展,許多公司都進行了類似的視覺系統開發,但很少有公司取得了成果。原因是在開發系統時,軟件開發人員因為不愿意或者是沒有機會深入地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同時,企業在規劃系統的時候也可能視而不見,為了建立一個合理的系統有效的可視化系統,必須在突出可視化的基礎上,強調各種生產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出一個符合企業現狀、適應未來業務的可視化生產系統。
文章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的“工廠駕駛艙”項目作為研究背景,結合企業實際使用的諸多信息系統和企業的提出的系統要求和功能,研究并優化了一套離散型生產管理可視化的系統,在實現生產全過程可視化的基礎上,量化了生產過程的信息。獲得的結果如下:
(1)現有的 FIS 生產系統不夠智能化,生產現場缺乏完整的監控方式和系統。這些監視方法和系統只是專注于制造過程中設備的操作。盡管已經實現了用于智能生產的批量生產產品的跟蹤和管理功能,但是仍然需要用于在制造過程中監視和管理設備以及控制操作的系統。 因此需要改善現有的自動化率、增加設備及機械啟動數量、加強及改善整車生產現場信息系統。
(2)在計算機信息時代,用戶界面的設計的思路上,應該不再選擇面向機器的方向,轉而選擇以人為本的方向,要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和使用需求。 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來看,用戶界面的精確,整潔以及清晰的布局能夠高效地提升人機交互的效率。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