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扭曲對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
時間:2021-12-22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作用機理提出了理論假設。探討了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扭曲收益效應、研發抑制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等渠道產生的間接影響。然后基于2005-2016年我國26個制造業行業面板數據,從整體和分行業測算和分析了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整體表現,并運用實證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驗證,明確其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及間接影響。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了頗多的變化,一直以來快速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資源與人口紅利大幅度縮水,由于環境和資源的局限,增長的出口態勢已經無法維持。基于要素投入粗放型增長,我國被推上了全球貿易大國的地位,然而在國際價值鏈中卻只是屬于從屬的角色,在貿易盈利能力、貿易結構以及產品質量上均還未觸及國際前沿水平。面對無法持續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技術力量驅動貿易結構調整,技術水平的提升是保證繁榮的出口貿易局面的根本。基于此,出口產品必須要增強技術復雜度,這不僅對于出口貿易轉型升級有諸多增進,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同樣意義顯著,是一項戰略性的謀劃。基于快速擴張的貿易規模,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在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升級。但從總體來看,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或位于高端產品產業鏈的低端環節,技術復雜度低的特點仍然十分明顯,因此,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迫在眉睫。中國出口產品可以通過很多方法改善技術復雜度。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帶來的技術溢出,或是借助對外直接投資(OFDI)形成的逆向技術溢出,從其他國家技術中尋找借鑒,從而改善自身技術能力。我們也可以從自身著手,通過改善和利用中國的內部環境,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
在我國,由于處于經濟轉型期,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存在顯著扭曲的特點,要素市場化在各地各行業的推進工作總是較產品市場滯后,市場扭曲明顯,具體表現為要素價格扭曲和要素流動障礙等。經濟學家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獲知,全要素生產率可以通過更多途徑來實現提升,而非科技進步這一條途徑。生產要素再配置就是一項新的、有效的選擇。憑借著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動力,制造業出口復雜度實現了穩步地提升,而扭曲的要素市場抑制了經濟運行效率,正在快速的弱化經濟增長的動能與潛能。國內外許多研究均發現,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扭曲不僅對中國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具有鎖定效應,而且對研發投入、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的提高、國際技術溢出等都有著阻礙作用。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研究的是勞動力市場扭曲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首先,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和梳理歸納,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以及從扭曲收益、研發抑制和人力資本三方面去分析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間接影響機理,提出相應假說,建立理論框架。其次,經過數據搜集,對我國制造業行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和出口技術復雜度進行測算,對其進行現狀分析,并利用計量實證工具和方法研究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所產生的直接及間接影響并驗證所提的理論假說,最后針對理論假說和實證結果做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研究分五個章節推進,具體的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構成的內容有選題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運用的方法以及文章不同于已有研究的創新點。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著重對勞動力要素市場扭曲的測度、要素市場扭曲帶來的經濟效應、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測量、影響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因素、勞動力市場扭曲作用于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具體表現等,對已有研究進行文獻的梳理和歸納,并基于已有文獻的貢獻與不足之處進行文獻評述,為形成本文的可行性研究脈絡提供相應的啟發。
第三章為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機理分析。根據現有的研究和理論基礎,試圖來擬合勞動力市場扭曲可能作用于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機制。本文發現,勞動力市場扭曲除了會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產生直接影響之外,還分別從扭曲收益效應、研發抑制效應和人力資本效應三個路徑出發提出相應的傳導機制理論構想。
第四章為勞動力市場扭曲與中國制造業出口復雜度的現狀分析。先設計了出口技術復雜度與勞動力扭曲的指數,在此基礎上,借助指數來測定中國整個制造業、各個行業具體的出口復雜度與勞動力扭曲水平,然后圍繞得到的度量結果展開分析。
第五章為勞動力扭曲與出口技術復雜度模型的構建和實證分析。基于上述理論分析,設計出計量模型。首先運用 2005-2016 年我國 26 個制造業行業的數據進行基準回歸,考察了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影響;然后對基準回歸結果進一步進行穩健性和異質性檢驗,以確保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最后通過中介效應檢驗進一步把握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影響機制,對前文的理論機理分析加以驗證。
第六章為結論與政策建議。在前述理論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勞動力市場和制造業行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改善我國勞動力扭曲和提高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含量方面的對策建議。
第 2 章 文獻綜述
2.1 勞動力市場扭曲相關研究
勞動力要素是企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學者們對勞動力市場扭曲的研究一般都包含在對要素市場扭曲的研究之中,很少專門對勞動力要素市場進行研究。國內外學者最開始著重研究要素市場扭曲的成因和扭曲程度的測算,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慢慢的也開始研究其對生產效率、經濟增長和出口貿易等產生的經濟效應。
2.1.1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測度
要素市場扭曲通常反映在要素價格扭曲、要素配置效率和要素市場化水平等方面,相應的,在學界常用的測度方法有生產函數法、生產前沿分析法和市場指數法。
第一,生產函數法。其可以用于測算要素市場扭曲水平的替代指標要素價格扭曲水平。通過估量相關要素的邊際收益,然后和要素價格對比。得到的值如果比 1 大,則表示要素收入超過了要素價格,即形成負扭曲,反之則為正扭曲。測定要素市場整體的扭曲情況時,可按照生產函數中的要素產出比例進行加權。Rader(1976)最先以印度和美國為樣本國,采用生產函數方法來衡量扭曲的農業要素價格。用該方法進行要素市場扭曲測算,通常是借助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進行,或是在此基礎上做出調整。學者陳永偉和胡偉民(2011)把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引入到傳統增長核算中,同時結合要素的實際使用與理論使用比值對扭曲程度進行驗證。王寧和史晉川(2015)基于對資本與勞動力邊際產出中時間 t 的影響的考慮,設計了時間彈性生產函數,并用于對要素價格進行扭曲水平的測算,表明在要素價格上資本、勞動力表現為負扭曲,有著不同的扭曲程度,相較之下資本扭曲更為嚴重。鐘世川(2017)引入技術進步變量,構建了要素增強型生產函數進行分析。生產函數法可用于衡量國家、地區或者行業層面的要素價格扭曲程度,也可用于衡量微觀企業層面的數據,應用范圍很廣。
第二,生產前沿分析法。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比較要素生產的實際可能性曲線與最優可能性曲線的基本邏輯,由此得出的差值即為要素扭曲水平。有非參數化的數據包絡分析(DEA)、參數化隨機前沿分析(SFA)兩種方法。非參數法對觀測值要求較高,因此在大多數計算中,扭曲程度的計算多是借助參數法。盛譽(2005)在測度中國要素市場在不同行業與地區的分布中,引入了隨機前沿分析。結果顯示,要素扭曲廣泛地存在于不同的行業和地區,具體的程度不一,調整要素扭曲程度可以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生產率。趙自芳和史晉川(2006)在實證中導入 DEA 法,分析我國的產業效率由于要素市場扭曲而發生的損失,指出如果技術效率能夠避開要素市場扭曲影響,至少能夠使中國制造業生產總值上調 11%。生產前沿分析法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把要素市場扭曲拆分為技術扭曲、配置扭曲兩部分,但其只能用于對整個要素市場進行評估,而無法對要素扭曲類型進行判斷,有所不足。另外,基于 DEA 和 SFA 這兩種不同方法,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甚至存在嚴重懸殊。
2.2 出口技術復雜度相關研究
2.2.1 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測度
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自提出以來,就被大量的用于國家(地區)出口產品技術水平的測度,可以通過其了解國家(地區)產品出口結構、產品技術水平以及國際產業鏈的地位等。通常來講,出口技術復雜度正相關于產品技術含量。具體的測算指標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收入指標,二是出口相似指標。
1.收入指標
收入指標一般會以 EXPY 來表示。Michaely(1984)最早在出口復雜度的測定中引入了貿易專業化指數(TSI),它包含了一個假設,決定某產品技術含量的是出口該產品的所有國家的人均 GDP。也就是說指標的計算以涉及該產品生產的所有國家人均 GDP 為基礎,進行加權計算得到均值,以該商品出口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作為其權重。之后 Lall et al.(2006)基于比較優勢理論,創設了出口附加值指數(sophistication of export)。然而,后來一些學者發現,該指數的權重高估了大國的作用,小國的比較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因此,許多學者試圖對權重進行修正,使計算結果更接近實際貿易情況。Hausmann et al.(2007)以各國出口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RCA)為權重對該指數進行了修正,即以一國某一商品的出口額占該商品世界出口額的相對比例作為人均 GDP 的權重。該指數分為兩步計算:先求出單項產品出口復雜度(PRODY),然后求出國家一攬子出口復雜度(EXPY)。在其看來,該指數很好地反映了出口商品結構與該國在國際分工地位。然而,指數中卻未能體現出產品異質性。基于此,Xu(2010)對照產品出口單價重新修改了質量指數,使優質產品具有更大的權重。
在中國,也有大量學者圍繞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嘗試設計一套適宜的衡量指標。如,學者關志雄(2002)在 Michaely(1984)提出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I)的基礎上,指出將國際市場上各產品出口國占世界市場的比重加權后,然后與出口國的人均 GDP 相乘,即可求出技術附加值指數(TV)。樊綱等(2006)在關志雄(2002)的方法上,從更深的層面剖析技術附加值間接賦值原理,以此為依據對貿易貨物進行技術附加值的測定。對我國的技術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的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正在由低技術附加值向中等技術附加值逐漸轉變。陳曉華等(2011)對 Hausmann et al.(2007)的“屬地”法做了修正,并導入全要素生產率,確立了測定工業出口復雜度的“屬企”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偏差。杜傳忠和張麗(2013)以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求出垂直專業化指數,設計出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數,把加工貿易干擾剔除了。
第 3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機理分析 ................. 17
3.1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 ..................... 17
3.2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間接影響 ..................... 18
第 4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與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現狀分析 ..................... 22
4.1 中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的現狀 ............................... 22
4.1.1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測度 ..................................... 22
4.1.2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整體現狀 ................................. 23
第 5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 29
5.1 模型設定 .............................. 29
5.1.1 靜態面板模型 ............................... 29
5.1.2 動態面板模型 ............................... 29
第 5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5.2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5.1.1 變量選取及其數據來源
除了第 4 章中提到的被解釋變量出口技術復雜度和核心解釋變量要素市場扭曲以外,按照以往研究的經驗,本文基準回歸中所用到的其他控制變量以及影響機理檢驗中用到的中介變量的測算方法及其數據來源如下表所示:
第 6 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在對國內外關于要素市場扭曲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研究進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作用機理提出了理論假設。探討了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扭曲收益效應、研發抑制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等渠道產生的間接影響。然后基于2005-2016年我國26個制造業行業面板數據,從整體和分行業測算和分析了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整體表現,并運用實證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驗證,明確其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及間接影響。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
經過測算發現,在樣本期間,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的勞動力市場總體上存在負向扭曲,勞動力要素應得收入大于實際收入,勞動力價格被低估,不過近年來扭曲程度有所緩和;從細分行業的情況來看,不同行業的勞動力扭曲程度大小和方向存在顯著差異。從不同要素密集型角度來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扭曲程度大于1,存在嚴重的負向扭曲,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則小于1,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扭曲,且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扭曲程度更嚴重;我國整體行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略有波動的呈現緩緩上升的趨勢。同時出口技術復雜度高度相關于行業的要素密集水平,在樣本期間,在出口技術復雜度方面各種不同的要素密集型行業存在較大的區別,其中出口技術復雜度均值居于首位的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其次是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相比之下勞動密集型行業最小。
實證分析部分,通過構建靜態、動態及中介效應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后,可以看出實證結果支持了理論分析的預期。基準回歸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復雜度具有顯著且穩健的抑制作用。按要素密集度細分不同制造業行業進行分組回歸后,發現相對于資本/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來說,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抑制作用更大。最后,采用Bootstrap法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對影響機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扭曲被證實可以經由扭曲收益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研發抑制效應等路徑,間接地干擾中國制造業,阻礙其提升出口復雜度。
參考文獻(略)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了頗多的變化,一直以來快速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資源與人口紅利大幅度縮水,由于環境和資源的局限,增長的出口態勢已經無法維持。基于要素投入粗放型增長,我國被推上了全球貿易大國的地位,然而在國際價值鏈中卻只是屬于從屬的角色,在貿易盈利能力、貿易結構以及產品質量上均還未觸及國際前沿水平。面對無法持續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技術力量驅動貿易結構調整,技術水平的提升是保證繁榮的出口貿易局面的根本。基于此,出口產品必須要增強技術復雜度,這不僅對于出口貿易轉型升級有諸多增進,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同樣意義顯著,是一項戰略性的謀劃。基于快速擴張的貿易規模,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在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升級。但從總體來看,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或位于高端產品產業鏈的低端環節,技術復雜度低的特點仍然十分明顯,因此,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迫在眉睫。中國出口產品可以通過很多方法改善技術復雜度。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帶來的技術溢出,或是借助對外直接投資(OFDI)形成的逆向技術溢出,從其他國家技術中尋找借鑒,從而改善自身技術能力。我們也可以從自身著手,通過改善和利用中國的內部環境,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
在我國,由于處于經濟轉型期,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存在顯著扭曲的特點,要素市場化在各地各行業的推進工作總是較產品市場滯后,市場扭曲明顯,具體表現為要素價格扭曲和要素流動障礙等。經濟學家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獲知,全要素生產率可以通過更多途徑來實現提升,而非科技進步這一條途徑。生產要素再配置就是一項新的、有效的選擇。憑借著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動力,制造業出口復雜度實現了穩步地提升,而扭曲的要素市場抑制了經濟運行效率,正在快速的弱化經濟增長的動能與潛能。國內外許多研究均發現,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扭曲不僅對中國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具有鎖定效應,而且對研發投入、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的提高、國際技術溢出等都有著阻礙作用。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研究的是勞動力市場扭曲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首先,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和梳理歸納,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以及從扭曲收益、研發抑制和人力資本三方面去分析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間接影響機理,提出相應假說,建立理論框架。其次,經過數據搜集,對我國制造業行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和出口技術復雜度進行測算,對其進行現狀分析,并利用計量實證工具和方法研究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所產生的直接及間接影響并驗證所提的理論假說,最后針對理論假說和實證結果做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研究分五個章節推進,具體的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構成的內容有選題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運用的方法以及文章不同于已有研究的創新點。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著重對勞動力要素市場扭曲的測度、要素市場扭曲帶來的經濟效應、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測量、影響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因素、勞動力市場扭曲作用于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具體表現等,對已有研究進行文獻的梳理和歸納,并基于已有文獻的貢獻與不足之處進行文獻評述,為形成本文的可行性研究脈絡提供相應的啟發。
第三章為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機理分析。根據現有的研究和理論基礎,試圖來擬合勞動力市場扭曲可能作用于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機制。本文發現,勞動力市場扭曲除了會對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產生直接影響之外,還分別從扭曲收益效應、研發抑制效應和人力資本效應三個路徑出發提出相應的傳導機制理論構想。
第四章為勞動力市場扭曲與中國制造業出口復雜度的現狀分析。先設計了出口技術復雜度與勞動力扭曲的指數,在此基礎上,借助指數來測定中國整個制造業、各個行業具體的出口復雜度與勞動力扭曲水平,然后圍繞得到的度量結果展開分析。
第五章為勞動力扭曲與出口技術復雜度模型的構建和實證分析。基于上述理論分析,設計出計量模型。首先運用 2005-2016 年我國 26 個制造業行業的數據進行基準回歸,考察了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影響;然后對基準回歸結果進一步進行穩健性和異質性檢驗,以確保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最后通過中介效應檢驗進一步把握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影響機制,對前文的理論機理分析加以驗證。
第六章為結論與政策建議。在前述理論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結合我國勞動力市場和制造業行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改善我國勞動力扭曲和提高我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含量方面的對策建議。
第 2 章 文獻綜述
2.1 勞動力市場扭曲相關研究
勞動力要素是企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學者們對勞動力市場扭曲的研究一般都包含在對要素市場扭曲的研究之中,很少專門對勞動力要素市場進行研究。國內外學者最開始著重研究要素市場扭曲的成因和扭曲程度的測算,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慢慢的也開始研究其對生產效率、經濟增長和出口貿易等產生的經濟效應。
2.1.1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測度
要素市場扭曲通常反映在要素價格扭曲、要素配置效率和要素市場化水平等方面,相應的,在學界常用的測度方法有生產函數法、生產前沿分析法和市場指數法。
第一,生產函數法。其可以用于測算要素市場扭曲水平的替代指標要素價格扭曲水平。通過估量相關要素的邊際收益,然后和要素價格對比。得到的值如果比 1 大,則表示要素收入超過了要素價格,即形成負扭曲,反之則為正扭曲。測定要素市場整體的扭曲情況時,可按照生產函數中的要素產出比例進行加權。Rader(1976)最先以印度和美國為樣本國,采用生產函數方法來衡量扭曲的農業要素價格。用該方法進行要素市場扭曲測算,通常是借助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進行,或是在此基礎上做出調整。學者陳永偉和胡偉民(2011)把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引入到傳統增長核算中,同時結合要素的實際使用與理論使用比值對扭曲程度進行驗證。王寧和史晉川(2015)基于對資本與勞動力邊際產出中時間 t 的影響的考慮,設計了時間彈性生產函數,并用于對要素價格進行扭曲水平的測算,表明在要素價格上資本、勞動力表現為負扭曲,有著不同的扭曲程度,相較之下資本扭曲更為嚴重。鐘世川(2017)引入技術進步變量,構建了要素增強型生產函數進行分析。生產函數法可用于衡量國家、地區或者行業層面的要素價格扭曲程度,也可用于衡量微觀企業層面的數據,應用范圍很廣。
第二,生產前沿分析法。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比較要素生產的實際可能性曲線與最優可能性曲線的基本邏輯,由此得出的差值即為要素扭曲水平。有非參數化的數據包絡分析(DEA)、參數化隨機前沿分析(SFA)兩種方法。非參數法對觀測值要求較高,因此在大多數計算中,扭曲程度的計算多是借助參數法。盛譽(2005)在測度中國要素市場在不同行業與地區的分布中,引入了隨機前沿分析。結果顯示,要素扭曲廣泛地存在于不同的行業和地區,具體的程度不一,調整要素扭曲程度可以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生產率。趙自芳和史晉川(2006)在實證中導入 DEA 法,分析我國的產業效率由于要素市場扭曲而發生的損失,指出如果技術效率能夠避開要素市場扭曲影響,至少能夠使中國制造業生產總值上調 11%。生產前沿分析法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把要素市場扭曲拆分為技術扭曲、配置扭曲兩部分,但其只能用于對整個要素市場進行評估,而無法對要素扭曲類型進行判斷,有所不足。另外,基于 DEA 和 SFA 這兩種不同方法,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甚至存在嚴重懸殊。

2.2 出口技術復雜度相關研究
2.2.1 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測度
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自提出以來,就被大量的用于國家(地區)出口產品技術水平的測度,可以通過其了解國家(地區)產品出口結構、產品技術水平以及國際產業鏈的地位等。通常來講,出口技術復雜度正相關于產品技術含量。具體的測算指標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收入指標,二是出口相似指標。
1.收入指標
收入指標一般會以 EXPY 來表示。Michaely(1984)最早在出口復雜度的測定中引入了貿易專業化指數(TSI),它包含了一個假設,決定某產品技術含量的是出口該產品的所有國家的人均 GDP。也就是說指標的計算以涉及該產品生產的所有國家人均 GDP 為基礎,進行加權計算得到均值,以該商品出口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作為其權重。之后 Lall et al.(2006)基于比較優勢理論,創設了出口附加值指數(sophistication of export)。然而,后來一些學者發現,該指數的權重高估了大國的作用,小國的比較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因此,許多學者試圖對權重進行修正,使計算結果更接近實際貿易情況。Hausmann et al.(2007)以各國出口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RCA)為權重對該指數進行了修正,即以一國某一商品的出口額占該商品世界出口額的相對比例作為人均 GDP 的權重。該指數分為兩步計算:先求出單項產品出口復雜度(PRODY),然后求出國家一攬子出口復雜度(EXPY)。在其看來,該指數很好地反映了出口商品結構與該國在國際分工地位。然而,指數中卻未能體現出產品異質性。基于此,Xu(2010)對照產品出口單價重新修改了質量指數,使優質產品具有更大的權重。
在中國,也有大量學者圍繞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度,嘗試設計一套適宜的衡量指標。如,學者關志雄(2002)在 Michaely(1984)提出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I)的基礎上,指出將國際市場上各產品出口國占世界市場的比重加權后,然后與出口國的人均 GDP 相乘,即可求出技術附加值指數(TV)。樊綱等(2006)在關志雄(2002)的方法上,從更深的層面剖析技術附加值間接賦值原理,以此為依據對貿易貨物進行技術附加值的測定。對我國的技術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的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正在由低技術附加值向中等技術附加值逐漸轉變。陳曉華等(2011)對 Hausmann et al.(2007)的“屬地”法做了修正,并導入全要素生產率,確立了測定工業出口復雜度的“屬企”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偏差。杜傳忠和張麗(2013)以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求出垂直專業化指數,設計出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數,把加工貿易干擾剔除了。
第 3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機理分析 ................. 17
3.1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 ..................... 17
3.2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間接影響 ..................... 18
第 4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與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現狀分析 ..................... 22
4.1 中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的現狀 ............................... 22
4.1.1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測度 ..................................... 22
4.1.2 勞動力市場扭曲的整體現狀 ................................. 23
第 5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 29
5.1 模型設定 .............................. 29
5.1.1 靜態面板模型 ............................... 29
5.1.2 動態面板模型 ............................... 29
第 5 章 勞動力市場扭曲對中國制造業出口技術復雜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5.2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5.1.1 變量選取及其數據來源
除了第 4 章中提到的被解釋變量出口技術復雜度和核心解釋變量要素市場扭曲以外,按照以往研究的經驗,本文基準回歸中所用到的其他控制變量以及影響機理檢驗中用到的中介變量的測算方法及其數據來源如下表所示:

第 6 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在對國內外關于要素市場扭曲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研究進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本文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作用機理提出了理論假設。探討了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扭曲收益效應、研發抑制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等渠道產生的間接影響。然后基于2005-2016年我國26個制造業行業面板數據,從整體和分行業測算和分析了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整體表現,并運用實證對勞動力市場扭曲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驗證,明確其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直接及間接影響。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
經過測算發現,在樣本期間,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的勞動力市場總體上存在負向扭曲,勞動力要素應得收入大于實際收入,勞動力價格被低估,不過近年來扭曲程度有所緩和;從細分行業的情況來看,不同行業的勞動力扭曲程度大小和方向存在顯著差異。從不同要素密集型角度來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扭曲程度大于1,存在嚴重的負向扭曲,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則小于1,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扭曲,且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扭曲程度更嚴重;我國整體行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略有波動的呈現緩緩上升的趨勢。同時出口技術復雜度高度相關于行業的要素密集水平,在樣本期間,在出口技術復雜度方面各種不同的要素密集型行業存在較大的區別,其中出口技術復雜度均值居于首位的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其次是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相比之下勞動密集型行業最小。
實證分析部分,通過構建靜態、動態及中介效應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后,可以看出實證結果支持了理論分析的預期。基準回歸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出口復雜度具有顯著且穩健的抑制作用。按要素密集度細分不同制造業行業進行分組回歸后,發現相對于資本/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來說,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勞動力扭曲對出口復雜度的抑制作用更大。最后,采用Bootstrap法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對影響機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扭曲被證實可以經由扭曲收益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研發抑制效應等路徑,間接地干擾中國制造業,阻礙其提升出口復雜度。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匯率對俄羅斯對外貿易的影響2018-01-30
-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18-03-09
- 京津冀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2018-03-18
- 中國農產品企業國際貿易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2018-03-28
- 結構突變下國際原油價格與中美股票價格的波動溢出效應2018-04-20
- 我國重化工業產業調整與轉移對區域碳排放差異貿易影響2018-05-31
- 中國出口對國內消費貿易需求的擠出效應研究2018-06-25
- 中國對西亞四國出口貿易的驅動效應及其影響因素2018-07-14
- 碳補貼政策下供應鏈企業一體化國際貿易策略選擇2018-07-29
- 碳配額不同分配機制下供應鏈碳減排策略及國際貿易...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