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時間:2018-03-09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lgg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專業屬于經濟學學科范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托,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篇國際貿易論文,供大家參考。
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的背景
服務貿易的規模在 20 世紀 90 年代后飛速增長,逐漸變成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中堅力量。其在 1980 年的進出口總額為 8434.3 億美元,2000 年總額為 30413.7億美元,2015 年總額為 92450 億美元。可見,三十五年間,全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了 12 倍。其占世界有形和無形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在這三個年份依次為 17.7%、19.1%、23%,①說明排除了商品貿易的增長因素后,服務貿易穩健發展,在國際貿易中總體占比較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起到了很好的連接和杠桿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國際貿易的經濟效益。因此,服務貿易被各國列為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項目,各國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水平。自 1980 年以來,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從 1982 年的服務進出口總額 47 億美元發展到 2015 年的 7554 億美元,增長了161 倍,但逆差也愈發明顯,從 1982 年的 6.47 億美元順差變成 2015 年的 1823.6億美元逆差。可見我國服務貿易呈“剪刀口式”增長。②服務貿易包括傳統型比如旅游、餐飲,也包括現代型,也就是生產性服務貿易,比如金融、通信等。現代生活中,生產性服務不僅為傳統的制造業、工業提供服務,同時也為人們日益多樣化便利化的生活提供各種服務。因此,生產性服務貿易的重要性超過了傳統型服務貿易。基于此,我國上到國務院下到省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2014 年 7 月,國務院發布了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意見,不僅強調生產性服務業自身要加快調整升級,而且還要加強與制造業的互動③;2016 年 2 月,廣東省發布了文件明確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融合;2016 年 6 月,工業化和信息化部聯合京津冀三省政府聯合發布公告提出要打造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一個行業的發展必然會促進這個行業貿易的發展。大量的政策性的引導給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大發展大繁榮帶來了機遇。
........
1.2 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部分。第一章是緒論。該部分對文章寫作的宏觀背景、微觀意義進行說明,并對現有的理論成果綜述和評述。第二章是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及國際競爭力分析。該部分主要通過搜集資料、借助圖表、數據,對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規模、增速、結構以及總體和部門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進而與美國比較,探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三章是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本章主要說明人均收入狀況、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生產性服務貿易開放度、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貨物貿易發展水平這六個經濟變量對競爭力強弱的影響機制。第四章是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部分。運用1983-2015 年的貿易數據和 6 個影響因素的具體數據做實證。首先說明研究的指標和數據,用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代表競爭優勢,并選取了 6 個影響因素作為解釋變量。然后通過回歸分析,靜態地考察各因素對競爭力的作用程度。最后通 VAR 的脈沖響應探究不同的經濟變量對競爭力動態的長期的作用過程。由此通過靜態和動態兩者的實證檢驗,對各經濟變量的作用方向、程度、周期做出深入細致的研究。第五章是政策建議。該部分是文章的現實意義的價值所在。在前面四章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
2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現狀及國際競爭力分析
2.1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生產性服務貿易是生產性服務業產品的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統稱,是生產性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本文中,我把生產性服務貿易定義為服務貿易中的六類,即運輸服務、建設服務、金融服務、保險和養老金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
2.1.1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規模
世貿組織的相關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 7554 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為 7.7%,位居世界第二。服務出口世界排名第五,進口排名第二。就總額來說,1997 年到 2015 年期間,服務貿易出口額從 342 億美元提升到 2865億美元,進口額從 280 億美元增長到 4689 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從 622 億美元增長到 7554 億美元,三者總體都是上升趨勢。從差額來看,服務貿易呈逆差狀態,并且逆差連續增加,從1998年的18 億美元逆差變為2015年的1824 億美元逆差。可見我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劣勢地位明顯,整體競爭力不強,落后于發達國家。由表 2.1 可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總量不斷擴大,從 1997 年的 177 億美元增長至 2015 年的 2193 億美元。就貿易差額來說,差額呈逆差狀態,且整體呈加劇態勢。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占比從 1997 年的28.46%上升到 2013 年的 42.06%,比重最大的是 2010 年,占比達到 64.13%。這說明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中的占比穩步提高。2014 和 2015 年,生產性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值急劇下降,從 2013 年的 42.06%下降到 2014 年的33.47%和 2015 年的 29.03%,這是由于旅游貿易進出口總額從 2013 年的 1803 億美元迅速增長到 2014 年的 3401 億美元和 2015 年的 4063 以美元,而本文沒有將旅游服務納入生產性服務之中。從表中可以發現,1998 年、2009 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出口額以及進出口總額都呈下降趨勢,生產性服務貿易亦是如此。這說明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對我國服務貿易有一定的影響。
...........
2.2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
本文運用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額和貿易競爭力指數(TC)兩個指標對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整體國際競爭力進行測量。出口額是指一段時間內某國某產業出口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全部價值,它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某國某產業的出口能力,出口能力越強在一定水平上代表了其貿易競爭力越強。貿易競爭力指數 TC 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即 TC 指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這個指標相對于出口額來講,比較全面地考慮了出口和進口兩方面的因素,同時剔除了宏觀因素的影響,例如通貨膨脹等。TC 指數的值始終在-1 和 1 之間。當 TC 值為 1 時,表示競爭力最大,完全出口而不進口;當TC 值為 0 時,表示競爭力處于平均水平,出口與進口相等;當 TC 值為-1 時,說明競爭力最弱,完全進口而不出口;TC 值處于(-1,-0.6)時有極大的競爭劣勢;TC 值處于(-0.6, -0.3)時有較大競爭劣勢;TC 值處于(-0.3,0)時有微弱競爭劣勢;TC 值處于(0,0.3)時有微弱競爭優勢;TC 值處于(0.3,0.6)時有較強競爭優勢;TC值處于(0.6,1)時有極強競爭優勢。由圖 2.1 可知,從規模上來看,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額在 900 億美元以內,出口額較小;從增速來看,2001 年以前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額增長緩慢,2002-2008 年期間迅速增長,僅在 2009 年下降,2010 年后又進入快速增長時期。這說明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總體較薄弱,但增長較快,發展態勢良好。


.........
3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33
3.1 收入水平.......33
3.2 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34
3.3 生產性服務貿易開放度..........35
3.4 外商直接投資........35
3.5 人力資本.......36
3.6 貨物貿易發展水平.........38
3.7 小結......38
4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39
4.1 指標選取和數據說明.....39
4.2 回歸分析.......40
4.3 VAR 模型分析.........44
4.4 小結......51
5 提升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53
5.1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進需求多樣化....53
5.2 提升貿易開放度,增強國際市場交流....54
5.3 加快發展國內服務業,調整產業結構....54
5.4 發揮貨物貿易帶動作用,推動協同發展.........55
5.5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優化外資利用結構.........56
5.6 加強教育長期投入,培育優質人力資本.........56
5 提升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文章至此已經詳細輪論述了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薄弱的現實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說明和實證研究。針對其競爭力薄弱的狀況,本文從影響因素和實證結果出發,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提高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措施。
5.1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進需求多樣化
消費、需求、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2008 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同時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的出口從強勁轉變為疲軟。投資雖然能很好地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其帶來的通貨膨脹、經濟泡沫等負面作用也日漸顯露。因此我國要發展經濟就要擴大國內需求,依靠國內需求帶動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國內需求越旺盛,就會有更多的廠商參與到相應的行業,促使競爭加劇,分工深化,專業化程度提升,最終使整個行業的效率增加,增強行業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增加國內有效需求的關鍵是增加居民的收入,讓大眾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消費,同時提出更多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以下途徑。首先,要從源頭上加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升最低工資水平,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一律增長,人均居民收入提高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相關聯,完善政府的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手段。其次,要提高收入水平就要增加就業。國家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和行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國家要積極采取實際措施鼓勵創業,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態勢;針對下崗再就業問題,要加強對下崗人員的職業技能操作培訓;建立“市場主導、政府促進、個人自主相結合”的就業長效機制。最后,要實現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減輕居民的負擔,使居民沒有后顧之憂地去消費。改變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鼓勵人們多元消費,切實提高國內需求。
.........
結論
外商直接投資對一些生產性服務例如運輸、金融、保險等有較大的需求,這些需求促進了被投資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投資國日益增長的生產性服務需求,被投資國的生產性服務水平也會不斷增強,從而促進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一般來說,外商直接投資對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影響應該是正向顯著的,而本文做出實證恰恰相反,這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關。生產性服務業越來越變成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國服務貿易開放較晚,且生產性服務業引入的外資較少,外商直接投資側重于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故而要積極引其進入生產性服務業,發揮外商直接投資對生產性服務貿易的推動作用。我國可以推出一些鼓勵政策同時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一定范圍的開放,從而吸引外資流入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具體措施包括制定有效的市場機制,建立良好高效的投資環境,提升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對利用外資的方式進行創新,使利用外資的質量更好和水平更高,積極吸收外資在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另外,我國也要抓住機會承接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政府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資中要發揮好引導、監督的作用,使其效益最大化。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