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貿易發展承受的沖擊影響分析
時間:2015-01-22 來源:www.bjboz.cn作者:admin
第 1 章 引 言
1.1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國際貿易的形成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家出現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國際貿易就是一國的進出口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產品與服務交易全球化的進程。20世紀 80 年代后期,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等方式所形成的國家與國家彼此間相互依存的經濟全球化體系開始形成,全球化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得以解決。今天,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離開這個龐大的全球化經濟體系而獨立生存,獨立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外經濟政策全面、徹底的實施,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升高;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有所放緩;2001 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為廣泛的加入到了全球化國際貿易的活動中,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2007 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 21738.30 億美元1,貿易依存度高達50.69%。進出口貿易與消費、投資已經成為保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三大動力。 2007 年,由次貸危機引起的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這場巨大的金融海嘯通過資本流動、國際貿易等途徑迅速蔓延,部分大型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宣布倒閉或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海嘯愈演愈烈,2008 年下半年,實體經濟亦開始受到波及。這場危機曾一度被學者廣泛的稱為 1929 年經濟大蕭條的重現。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審計署第一時間進行了審計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首先是進出口貿易,其次是就業,再就是整個生產經營的情況2。對于我國這個貿易依存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來說,金融危機無疑對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影響。2009 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 2008 年的 25616.3 億美元下降到 22072.2 億美元,同比下降 13.8%;出口貿易總額由 2008 年的 14285.5 億美元下降到 12016.6 億美元,同比下降 15.9%3。在政府加大力度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政策引導下,2009 年,我們實現了 GDP 8.7%的經濟增長速度,實現了“保增長”的目標,但其增速仍比上年回落 0.9 個百分點,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的放緩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可見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所造成的沖擊影響已經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1.2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本文使用了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初始指標的選擇參閱了大量的文獻和現有研究成果;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選擇能夠反應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狀況的指標進入體系,并借助SPSS17.0 統計分析軟件,利用因子分析對指標進行降維處理得到公共因子,使用加權法進行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合成;借助 Eviews6.0 統計分析軟件對綜合指數與能夠反映美國宏觀經濟的重要變量進行 Johansen 協整關系檢驗、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VAR 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此外,本文還利用大量圖表對相關檢驗結果進行描述,希望能夠對其做出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說明。 本文具體結構如下:第 1 章引言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方法以及論文結構;第 2 章基礎理論與傳導機制分析文獻綜述從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金融危機對宏觀經濟的沖擊影響以及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傳導機制三方面進行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回顧,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傳導機制歸納為需求傳導機制與匯率傳導機制兩種;第 3 章我國進出口貿易指標體系構建與綜合指數合成建立了能夠量化分析反應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合成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用于后續的深入研究;第4章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實證分析選取2002-2009年月度數據,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與重要變量:美國 GDP、貨幣供應量 M2、失業率以及美元/人民幣匯率進行 Johansen 協整關系檢驗、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并建立 VAR(2)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以深入研究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所產生的沖擊影響。
.........
第 2 章 基礎理論與傳導機制分析文獻綜述
2.1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進出口貿易是否會拉動經濟增長,如果能夠起到支撐和拉動作用,那么這種作用只是一時的刺激還是長久的動力,這些都關系到一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與實施。本節從國外研究和國內研究兩個方面對現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在關于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研究中,由于所選取國家樣本數據與區間的不同,研究方法也有所差異,國外學者主要持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進出口貿易對于經濟增長沒有支持作用,如 Anoma S.P. Abhayaratne(1996)利用協整和 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對斯里蘭卡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所刺激的原假設被拒絕。 第二種觀點認為進出口貿易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有限的,或者不能夠在長期上支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如 Muhammad S. Anwer 和 R. K. Sampath(1997)在對 96 個國家數據的協整檢驗中,只有 8 個國家顯示出口對于 GDP 有單向或者雙向的積極促進作用,9 個國家顯示 GDP 對于出口有促進作用;H. Sonmez Atesoglu和 Jon Vilasuso(1999)使用波段譜回歸方法研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浮動匯率政策期間,美國出口與 GDP 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沒有否定出口貿易會支持GDP 增長的假設,但從長期來看,出口貿易無法決定 GDP 的走勢;J. Ahmad(2002)使用 VAR 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函數研究一國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顯示無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來說,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有一定的作用,但并沒有現有以生產函數為基礎進行相關估計所得到的結論中所反映的那么明顯。
.........
2.2 金融危機對宏觀經濟的沖擊影響
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會對危機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經濟的全面衰退不但會放緩經濟發展速度,還會引發如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Frederic S. Mishkin(1992)提出金融危機會惡化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擾亂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Laurids S. Lauridsen(1998)認為泰國政府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了拯救實體經濟出現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金融部門的過度自由化進一步導致了分配不均的問題;Taimur Baig和 Llan Goldfajn(1998)指出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和菲律賓金融市場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貨幣匯率發生大幅度波動,危機通過貨幣與股票市場進行擴散與傳染;Joseph Bisignano(1999)提出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了流動性危機,加強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從而進一步向拉丁美洲和北歐國家傳播;Edward J. Kane(2000)提出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金融資本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資本無聲的由亞洲向外流動是政府面對的主要問題;Philip Arestis 和 Murray Glickman(2002)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提示我們應當在保證金融行業一定開放性與自由度的前提下加強管理,進而解決由于危機所帶來的金融與就業問題;John B. Taylor(2009)在本次金融危機所產生影響的研究中,利用圖表和數據對危機爆發前后美國經濟發展狀況做出了對比和分析,失業率上升是美國政府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
第 3 章 我國進出口貿易指標體系構建與綜合指數合成 ..........11
3.1 進出口貿易指標體系的構建.........11
3.2 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的合成.........12
第 4 章 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實證分析......18
4.1 樣本數據來源與處理............18
4.2 綜合指數與主要變量的協整檢驗..........19
4.3 綜合指數與主要變量的 GRANGER 檢驗.....20
4.4 VAR 模型與脈沖響應分析.....22
第 4 章 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章利用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對合成的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與能夠量化反映金融危機特征的重要指標進行估計和檢驗,深入研究本次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影響。
4.1 樣本數據來源與處理
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傳導機制主要通過需求傳導與匯率傳導兩種方式進行,對于我國來說,美國居民失業率上升、收入減少以及財富縮水均可能導致進口需求的減少,此外,美國所實施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使得美元/人民幣匯率一度下降也會造成我國出口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進而導致出口貿易額的減少。本文選取美國 GDP、貨幣供應量 M2、失業率以及美元/人民幣匯率四個指標刻畫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經濟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其中,美國 GDP 數據來源于美國商務部網站,貨幣供應量 M2 和美元/人民幣匯率數據來源于美聯儲網站,失業率數據來源于美國勞工部網站。數據采用了2002-2009 年月度數據,美國 GDP 數據只有季度數據,本文利用 Eviews6.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頻率轉換得到月度數據,所有數據在進行分析前均采用 X11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 平穩性是時間序列分析的基礎9。檢查序列平穩性的主要方法有 DF 檢驗、ADF檢驗、PP 檢驗以及 KPSS 檢驗等。本文使用 ADF 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對變量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美國 GDP、貨幣供應量 M2、失業率以及美元/人民幣匯率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


........
結 論
進出口貿易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特別是在這次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情況的急轉直下,更是暴露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進出口貿易進行拉動所產生的弊端和缺陷。本文利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對本次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計量研究中得到如下結論:
1.通過文獻回顧與定性研究本文認為金融危機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影響的傳導機制主要有兩種:需求傳導與匯率傳導。需求傳導具體指由于金融危機所引起的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與財富縮水等所導致的進口貿易消費需求的減少;匯率傳導機制指美國政府在面對金融危機過程中所實施的擴張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進而導致美元/人民幣匯率下降,造成我國出口產品失去價格競爭優勢而滯銷的傳導方式。
2.定性研究結果顯示反映我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指標體系應包含對外貿易指標與宏觀經濟指標兩部分。由于我國較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以及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將部分宏觀經濟指標納入體系之中,可以間接的反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
3.因子分析顯示我國進出口貿易指標體系隱含著宏觀經濟與對外貿易兩個公共因子,它們分別從對外貿易的直觀顯現和宏觀經濟的間接體現兩方面反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
4.利用加權方法構造的我國進出口貿易綜合指數顯示,2007 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機爆發,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了急劇大幅下跌的情況。這說明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并且與我國存在著緊密的貿易關系,危機國全面的經濟衰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影響。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