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研究
時間:2015-01-22 來源:www.bjboz.cn作者:admin
第 1 章 緒論
1.1 論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20 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金融危機始終間歇性爆發。有關金融危機的系統研究最早也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這場危機的影響十分深遠,造成了全球性經濟衰退。“大蕭條”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成為學者們研究金融危機的樣本。此后的幾十年間,全球經濟雖然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但是影響范圍都不是很廣,破壞程度也并不是很嚴重,這使得學者們一度認為金融危機是危言聳聽,甚至是杞人憂天。 然而 20 世紀 90 年代之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破壞力度不斷加深,其中一些典型的金融危機——如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剛剛席卷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綜合這些金融危機的共同特點就是傳染性、突然性、破壞性和頻繁性。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金融危機所具有的傳染性成為金融危機最顯著的特點。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金融危機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擴散范圍越來越廣,傳染性越來越強,破壞力度越來越深已經成為學者們的普遍共識。 為何在一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會迅速地擴散至全球各個國家?這其中復雜的傳染機制是什么?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得金融危機的傳染渠道、傳染機制和傳染后果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現有的國內外研究文獻表明國際金融危機主要通過季風效應、金融渠道、貿易渠道、凈傳染效應等幾種方式傳染,其中金融渠道傳染和貿易渠道傳染是最主要的傳染。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是很高,在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 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這兩次系統性金融危機中,金融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我國的傳染有限。然而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如下表 1-1 所示,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對外貿易依存度節節攀升,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超過 60%。
.........
1.2 文獻綜述
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這樣傳染性很強的系統性金融危機之后,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背景下爆發于一國的金融危機會迅速地蔓延演變為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一現象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掀起了金融危機相關研究的熱潮。目前世界各國學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成果龐雜而又豐富,這、其中針對金融危機傳染的研究是金融危機相關研究的研究重點,這主要是因為從金融危機傳染理論入手,既可以揭示一國受金融危機傳染的原因,又可以為金融危機預警與防范奠定理論基礎。金融危機傳染通常分為國內傳染和國際傳染,金融危機的國內傳染是指金融危機在危機爆發國的的逐步深化進而從單一的貨幣危機、銀行危機或資本危機演變為全面的金融危機的過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是指爆發于一國的金融危機通過某種傳播渠道和傳染機制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擴散。已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金融危機傳染大多專指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 以往國內外學者對金融危機傳染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總結為兩類,第一類是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金融危機內涵的界定、金融危機的爆發根源、傳染渠道、傳染機制( 尤其是貿易傳染機制)以及國際金融危機防范和預警的對策建議的理論探討;第二類是實證研究,主要是應用數學模型和經濟計量模型檢驗某些國家或地區是否遭受到金融危機的傳染,以及金融危機通過各傳染渠道對一國(或地區)經濟產生影響程度的定量分析。
.........
第 2 章 現代金融危機理論
20 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金融危機始終間歇性爆發,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等幾次大規模、災難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金融危機成為全球經濟學界的研究熱點,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經過研究者們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現代金融危機理論。
2.1 基本概念界定
雖然當前國內外有關金融危機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遺憾的是研究者們對于金融危機的定義還存在爭論,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定義3,著名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Raymond Goldsmith)曾將金融危機比作西方文化中的美女,很難定義但如果遇上很容易識別。 戈德史密斯本人在 1969 年給出的金融危機定義是:“所有或絕大部分金融指標的一次急劇的、短暫的、超周期的惡化,這些指標包括短期利率、資產(股票,房地產)價格、廠商的償債能力以及金融機構的破產等。”金德爾伯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也采用了戈德史密斯對金融危機的定義,目前這是應用最廣泛的金融危機定義。然而這一金融危機定義認為外匯短缺不是金融危機的必要特征,這與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典型金融危機的特征明顯不符。 米切爾? 鮑度(Michael Bordo)給出的金融危機定義是:“十大因素或十大關系:預期的變動,對某些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的擔心,試圖將不動產或流動性較差的資產轉化為貨幣等”。
.........
2.2 金融危機的類型
金融危機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不同類型,以金融危機的影響地域為分類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國內金融危機、區域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以金融風險來源為分類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系統性金融危機和非系統性金融危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1998 年 5 月發表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根據金融危機的性質和內容將其分為“貨幣危機(Currency Crisis)”、“銀行危機(Banking Crisis)”、“債務危機(Foreign Debt Crisis)”和“系統性金融危機(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is)”,這一劃分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可。貨幣危機 又稱貨幣匯率危機或貨幣市場危機。貨幣危機往往爆發于釘住匯率制或者是固定匯率制的國家。當這些國家出現本幣匯率高估時,投機者會在外匯市場上對該國貨幣發起投機性攻擊,導致外匯市場上該國貨幣大幅貶值,這就迫使該國金融當局為維持本幣匯率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干預貨幣市場或急劇提高國內利率,從而造成該國貨幣市場出現嚴重混亂,甚至是原有匯率制度崩潰,因此稱之為貨幣危機6。貨幣危機容易引發銀行危機、資本市場危機以及債務危機等其他多種危機。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泰國危機是典型的貨幣危機。
...........
第 3 章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研究 ........ 44
3.1 金融危機傳染 ............... 44
3.2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 ....... 45
3.3 典型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研究 ............... 56
第 4 章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 ............ 69
4.1 我國對外貿易方式 ....... 69
4.2.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影響 ........... 72
4.3 經濟計量方法 ............... 74
4.4 基于動態因子模型的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研究 ............... 83
第 5 章 美國次貸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 99
5.1 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影響 ........... 99
5.2 多元因果檢驗 ............ 101
5.3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動態因子模型 ......... 103
5.4 基于多元因果檢驗的比較研究 ......... 107
第 6 章 對策建議
第 4 章與第 5 章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進出口貿易在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中蒙受了巨大損失,這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和啟示是值得深思的。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進出口貿易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國應以此為契機未雨綢繆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調整,增強我國經濟貿易抵抗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本章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更好地防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對策建議。
6.1 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環境新變化
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經濟低迷將持續一段時間17。目前雖然世界經濟呈現出弱勢復蘇的局面,但是世界經濟低增長的態勢很難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首先,做為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的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正在掙扎著從金融危機中復蘇,失業率仍然較高,居民收入增長受到抑制,消費能力尚未完全恢復。其次,發達國家政府債務依然處于高位,歐債危機尚未徹底根除,2013 年上半年歐元區經濟再度出現下滑的跡象,世界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最后,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春季》中指出雖然學者們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是近期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速也出現放緩跡象。綜合以上因素,世界經濟增速難以恢復到危機爆發前水平,低速增長將持續一段時間,2012 年世界經濟增速為 3.2%,據 IMF 預計,2013 年世界經濟增速僅能比 2012 年提高 0.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出口貿易的外需不振的情況短時期內難有根本好轉,我國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可持續。美國次貸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愈演愈烈,我國成為貿易壁壘重災區。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都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為減輕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失,都努力擴大出口,貿易保護主義出現爆發高峰。我國作為貿易出口大國,頻頻成為世界各國貿易保護措施的指向對象,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案件越來越多,涉案金額越來越大,貿易保護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
結 論
在后危機時代經濟形勢瞬息萬變的背景下,通過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的研究剖析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關聯關系,探索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傳染機制以及影響因素,發掘我國進出口貿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脆弱性之所在對增強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抗風險能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吸收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依據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傳染理論以及國際貿易理論,從貿易方式的視角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傳染。本文為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期間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出口總額和一般貿易進口、出口總額建立動態因子模型,提取出代表這四個變量協同變動的共同因子和分別代表它們自身波動特點的特定因子,利用 VAR 模型、Granger 因果檢驗、多元因果檢驗以及脈沖響應分析等經濟計量方法考察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關聯關系,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影響,并通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傳染效應比較研究,得到了金融危機向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我國進出口貿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脆弱性所在。本文的研究成果與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論文在評價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的優缺點基礎上,確定了從貿易方式的視角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傳染。論文全面總結了學術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選取一般貿易進口、出口總額和加工貿易進口、出口總額這四個變量構建動態因子模型,并利用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實際 GDP 以及人民幣匯率等指標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傳染進行實證研究。
第二、論文通過對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系統地理論研究指出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渠道、金融渠道、季風效應以及凈傳染效應進行傳染;在危機的貿易渠道傳染中,收入、匯率以及貿易政策是影響貿易傳染的重要因素。論文依據現代金融危機理論、金融危機傳染理論,對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根源與傳染機制進行實例考察,得出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政府金融監管不力情況下的過度的國內投資與大量引入的外資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加之僵化的匯率制度使得美元升值造成的東南亞國家匯率高估最終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不當的刺激經濟增長的宏觀政策種下了危機的種子,泛濫的金融衍生品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傳遞到整個金融系統,而利率的上升和房價的下跌直接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的傳播擴散是貿易渠道傳染、金融渠道傳染、季風效應與凈傳染效應等多種傳染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