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商業(yè)銀行投資者關系管理評價指標構建及應用研究
時間:2016-11-13 來源:www.bjboz.cn作者:lgg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 1929 的經濟危機爆發(fā)之前,美國資本市場十分不規(guī)范,各公司為了籌集資金,到處散布虛假信息,導致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這種市場長期不規(guī)范最終引發(fā)經濟危機,這也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在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關系的重要性。20 世紀 50 年代,西方資本市場正式提出 IRM 概念,并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經過幾十年探索,其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已經發(fā)展到較為成熟階段,而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 至 20 世紀 90 年代末,我國在 IRM 這一領域的研究可謂是一片空白,但已有少數公司為上市或增發(fā)而進行路演,這是我國 IRM 的萌芽。此時,一些上市商業(yè)銀行也偏好通過路演來吸引投資者。例如,招商銀行于 2002 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首發(fā) 15 億 A 股,其董事長通過先后在深圳、北京等各大城市舉辦“路演推介大會”,共募集到資金超過 100 億元,效果顯著。 自 2006 年開始,我國全面開放金融業(y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興業(yè)銀行、交通銀行等相繼入市。由于銀行 IPO 的融資規(guī)模很大,大部分銀行在上市前均開展了路演、股價維護等 IRM 相關工作來吸引投資者;之后,上市商業(yè)銀行又經歷了非流通股禁售期結束和金融危機,為了穩(wěn)定股價,很多銀行選擇及時披露相關信息,通過溝通維持投資者的信心。目前,IRM 日益得到證券市場的重視,在這一大環(huán)境下,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也積極參與其中,大多數銀行在內部建立起 IRM 相關制度、部門、培訓機構等,多家銀行都曾在南京大學舉辦的 IRM 年會的評選中取到較好的排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資本市場還尚未成熟,從 2014 年 11 月開始,我國股市經歷了大起大落,市場非理性下跌也波及到上市商業(yè)銀行,雖然銀行一直以來都被視作優(yōu)質藍籌股,但在此期間也遭遇股票被大量拋售的問題。此外,我國目前上市商業(yè)銀行共16 家,同時還有很多外資金融機構也加入到國內金融業(yè)競爭行列中來,導致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近年來的盈利增長情況不容樂觀,頻繁出現價值被低估的情況。2015 年 8 月 24 日,有 11 家上市商業(yè)銀行“市凈率”低于 1,占到當日“破凈”個股的 50%。而 IRM 在經過大量實踐和研究后,被認為能消除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提升企業(yè)價值、降低融資成本。基于這些考慮,上市商業(yè)銀行建立行之有效的 IRM 是重燃投資者信心、提高市場價值的重要途徑,但在實踐中如何衡量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水平高低卻是目前尚需探討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基于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的特點,構建評價指標,對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水平進行評價,這對于完善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國外 IRM 研究起步較早,但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 IRM 研究,下面將從 IRM 的價值、IRM 的開展方式及 IRM 的評價三個方面對國外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國外學者研究表明,IRM 對于公司的經營發(fā)展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整理外文文獻可以發(fā)現,IRM 價值主要體現在增強投資者信心,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資本成本以及提升企業(yè)價值等方面。 首先,很多國外學者在 20 世紀末就提出了 IRM 能夠降低資本成本,最終體現在公司價值的提高。Higgins 早在 1992 年就通過構建戰(zhàn)略溝通模型發(fā)現:上市公司通過IRM,能夠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提高股東的忠誠度,最終達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公司價值的目的[1]。Elliott and Jacobson(1994)也曾通過研究得出相同的結論:公司開展 IRM 相關活動,能促進其與投資者間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間的了解,從而幫助投資者利用更為全面的信息做出正確決策,不僅有利于其維護自身利益,也能起到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保障公司有充足的資本支持其長遠發(fā)展 [2]。此外,Bushee and Miller(2012)以 184 家公司為樣本研究其在聘請 IRM 專業(yè)服務機構前后的變化,最終發(fā)現這些公司在聘用 IRM 專業(yè)機構后,信息公開披露工作更加主動,也引起更多媒體、分析師以及投資者的關注,其機構投資者的比重有了明顯提升,在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 其次,對于 IRM 對投資者的影響方面,Verrecchia(1999)認為,通過高水平的IRM,投資者可以獲得并利用更加全面、真實的企業(yè)內部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對其的誤導,從而減少甚至避免錯誤決策所引發(fā)的投資損失[4]。Breeman and Kelly(2000)認為,有效的 IRM 工作有助于加強公司的可信程度,提升現有投資者的持有信心,并引起更多潛在投資者的注意。此外,投資者的信任有利于確保兼并重組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避免不必要收購[5]。Bushee and Miller(2007)發(fā)現,開展 IRM 工作,有利于公司增強投資者信心,塑造良好聲譽和形象,提高公司認知度,并吸引到更多現有及潛在投資者,最終達到提升股票流動性和降低資本成本的目的[6]。
.........
第 2 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
“投資者關系”(以下簡稱 IR)與“投資者關系管理”(以下簡稱 IRM)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其中,IR 常出現在國外文獻中,屬于名詞性質,而國內學者大多使用 IRM,IRM 側重于管理過程,屬于動詞性質,但是二者內涵卻是一致的。為了避免不同表述會造成混亂,以及遵從國內學術界的習慣,本文將只使用 IRM 一詞。
2.1 國內外 IRM 概念研究
在美國經濟危機爆發(fā)后,IRM 開始逐漸引起西方企業(yè)家和政府的注意,但其真正的發(fā)展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20 世紀 50 年代初,美國戰(zhàn)后迎來經濟的再繁榮時期,此時大量的社會公眾股進入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意識到他們不再只是與少數投行、經紀商、信托機構打交道,而且分散的新小股東也開始注重維護自身權益,認為自己也應得到公司同等關注。于是,經營管理者開始在公司內部成立 IRM 專職部門,支持相關工作的開展。之后,美國管理協會(AMA)于 1958 年召開關于 IRM的專題會議,討論了開展 IRM 工作的必要性;在 1963 年,召開“投資理念和投資教育會議”,多方專業(yè)人士探討了 IRM 實踐的緊迫性及發(fā)展方向,并得到學術界的認可。與此同時,相關協會和規(guī)范也陸續(xù)建立,各國協會及監(jiān)管機構對 IRM 的概念也提出不同的解釋。 1969 年,全美投資者關系協會(NIRI)成立,并率先發(fā)布了世界上第一個 IRM 規(guī)范——《投資者關系操作標準》,該規(guī)范將 IRM 定義為“公司通過財務、信息披露、市場營銷等手段,與投資者等利益群體加強溝通,是一項旨在幫助公司在資本市場中獲得最大企業(yè)價值的戰(zhàn)略管理工作。”在此之前,很多學者對 IRM 的定義僅僅是從投資者角度出發(fā),認為 IRM 是通過信息披露來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而全美投資者關系協會(NIRI)將 IRM 的定義發(fā)展為不僅是對投資者有益的活動,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與相關各界的交流,也可以助其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
.........
2.2 IRM 相關理論基礎
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及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管理專業(yè)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經營管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yè)所有者不得不放棄其管理權而放任給專業(yè)的經營管理人。隨著這種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逐漸分離,美國經濟學家 Berle 和 Means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論,而該理論所涉及的所有者(即委托人)與經營者(即被委托人)之間的矛盾,即我們經常提到的“代理問題”。該理論首先假設委托代理各方均為經濟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利益沖突:股東追求最佳的投資報酬及企業(yè)的快速成長,而經營者追求的是個人所得、聲譽等,其利益與企業(yè)價值的增長無直接關系。而股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往往會采取各種方式對代理管理的經營者進行監(jiān)督或者激勵,由此產生很大一部分代理成本,這種方式雖然能夠產生一定效用,但付出成本也很高。同時被監(jiān)督者能夠通過采取隱瞞信息等方式成功躲避監(jiān)督,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因為委托代理問題的存在,上市商業(yè)銀行的投資者與經營管理者之間必然會產生利益沖突,甚至可能會影響其正常運營與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委托代理理論是在非對稱信息博弈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突顯出來,而這種信息差異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道德風險,二是逆向選擇。首先,投資者因自身無法直接參與到企業(yè)管理,或者經營者故意隱瞞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導致投資者無法及時獲取內部信息而陷入信息壁壘,同時不能對經營者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有效監(jiān)督。在此情況下,經營者往往能夠依靠自身的信息優(yōu)勢,做出損害投資者利益的經營決策。其次,投資者因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能無法正確判斷經營者的能力和努力,或者對經營者的決策產生錯誤理解,此時投資者如果對公司經營現狀及未來發(fā)展失去信心,就會通過賣掉股權的方式撤掉資金,轉而投資他們認為會給自己帶來更高報酬的公司。這種在信息不對稱下的盲目決策,會導致現實經營良好的上市商業(yè)銀行的市場價值被貶低,出現融資成本高、融資困難等問題,甚至可能會導致其未來發(fā)展出現更糟的情況,最終引發(fā)資本市場的混亂。例如,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多家銀行都曾因投資者的“擠兌”行為而最終破產。
...........
第 3 章 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發(fā)展現狀及特點 ........... 18
3.1 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現狀 .... 18
3.2 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的特點 ........ 18
3.3 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的重要性 .... 21
第 4 章 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評價指標的構建 .......... 24
4.1 建立 IRM 評價體系的意義 ........ 24
4.2 IRM 評價指標構建原則 .... 25
4.3 IRM 評價指標的選取與說明 ..... 26
第 5 章 IRM 評價指標的應用——以中國銀行為例 ........ 31
5.1 中國銀行介紹 ........... 31
5.2 IRM 管理基礎 ........... 33
5.3 IRM 實施質量 ........... 36
5.4 日常 IRM 效果評價 ........... 41
5.5 金融危機中 IRM 評價 ....... 45
第 5 章 IRM 評價指標的應用——以中國銀行為例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IRM 日益受到上市公司管理層的重視,甚至將 IRM作為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部分。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在 IRM 實踐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整體水平參差不齊,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其中,中國銀行的 IRM工作在國內銀行業(yè),甚至是整個資本市場中較為先進,并多次獲獎,其成功經驗對于上市商業(yè)銀行完善 IRM 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5.1 中國銀行介紹
中國銀行(全稱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最早成立于 1912 年,是我國唯一一家百年金融機構,2004 年正式掛牌成立,并于 2006 年先后在港交所及上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A+H”流通發(fā)行上市的公司。期間,中國銀行以每股 3.08元價格公開發(fā)行 64 億股 A 股,共募集資金凈額達 194 億多元,是當時 A 股市場規(guī)模最大的股票。 自上市以來,中國銀行嚴格落實國內外監(jiān)管要求,不斷充實資本,完善風險治理,現旗下發(fā)展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及中銀保險等控股公司,業(yè)務范圍涵蓋商業(yè)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基金及租賃等多方面,是目前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多元化平臺最廣的上市商業(yè)銀行。至今,中國銀行憑借其強大的實力,已連續(xù) 4 年被金融穩(wěn)定理事會(FSB)評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并連續(xù) 26 年被美國《財富》雜志選入“世界 500強”,這也是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上市商業(yè)銀行。此外,2004 年 4 月,世界權威評級分析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將中國銀行“財務實力評級/基礎風險評估”上調至“C-/baa2”,并維持“A1/P-1”的長短期信用評級和穩(wěn)定的評級展望,成為國內商業(yè)銀行的最高評級,同時這也是對中國銀行競爭實力的認可。


.........
結論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完善,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選擇上市來募集資金,上市商業(yè)銀行要想在激烈的資本競爭中建立優(yōu)勢,就必須實施高質量的 IRM,通過多渠道的溝通維護與投資者間良好的信任關系,以此贏得投資者廣泛認可與支持。本文主要內容是上市商業(yè)銀行 IRM 的評價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外文獻,提出目前 IRM 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在對 IRM 概念、相關理論以及上市商業(yè)銀行現狀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上市商業(yè)銀行特點,創(chuàng)新 IRM 評價體系,用以指導上市商業(yè)銀行及時發(fā)現自身問題并加以不斷完善;最后,在本文的第五章進行了案例研究,運用新構建的評價指標,對有成功經驗的中國銀行日常 IR 維護以及特殊情況下開展的IRM 工作進行評價。本文通過案例分析最終得出以下結論:高水平的 IRM 工作確實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強投資者對上市商業(yè)銀行經營管理的信任度以及對未來發(fā)展的信心,從而逐漸達到維護股價穩(wěn)定、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的最終目的。同時,上市商業(yè)銀行在特殊時點下全面、及時的披露相關信息,主動與投資者針對其關注內容進行溝通交流,也有助于上市商業(yè)銀行平穩(wěn)渡過難關,促進融資等特殊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良好的信息溝通以及高水平的現金分紅也能起到維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作用,從而實現雙贏。
.........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債務融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2015-10-15
-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管理優(yōu)化研究2015-11-02
-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BS公司績效管理體系研究2015-11-03
- JA公司成本管理體系設計研究2016-06-11
- NK集團土地整理項目的成本管理優(yōu)化研究2016-06-20
- 建筑企業(y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完善與實現2016-10-04
- 上市公司制度社會資本與盈余管理關系研究2017-02-07
- 基于EVA的HB制造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研究2017-08-11
- 管理層權力對高管薪酬及薪酬業(yè)績敏感性的影響研究2017-08-14
- 基于生命周期視角的商業(yè)銀行會計戰(zhàn)略管理研究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