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感知風險與在線信息搜索行為關系探討——基于主觀-經
本文是一篇企業管理論文,本文在研究中并未證實受教育程度與SEKG有明顯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普及讓消費者整體學歷有所提升,網絡教育的普及讓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門檻降低。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移動通信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購物也因便捷性、選擇多樣性及更具性價比而成為當前主流購物方式之一。《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增至76.4%,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84億人,網購使用率為82.4%,網絡用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更是高達99.8%,移動終端設備相比PC端在普通網民網絡購物中逐漸顯現優勢。一方面,受疫情沖擊影響,過去四年線下實體經濟遭遇挫折,網絡購物成為驅動消費的重要支撐,在助力消費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網民數字技能掌握率穩步攀升提高了網購參與度,為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增加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不斷探索新的增長方式,競爭也由粗放發展轉為深耕細作,各類互聯網媒體及社交平臺逐漸興起,網購用戶線上消費渠道逐步由淘寶、京東等以搜索為主的電商平臺向直播、社交、內容電商等新興電商擴散[1]。為應對電商模式多元化發展趨勢以及擴大內需的需要,消費者數字化轉型也在穩步進行,數字技術和媒體全覆蓋拓寬了消費者信息獲取渠道,增加了信息獲取觸點形式,改善了消費者所處的信息劣勢地位[2]。例如,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內容創作為主的網絡平臺支持用戶在線分享購物經驗,在增加消費者知識的同時,提高了產品和商家信息的透明度,也更加緊密了消費者之間關系,改變了影響消費決策的因素,消費更易呈現動態變化[3]。
.....................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目的
基于研究背景,本文提出了網購消費者感知風險與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的關系研究這一主題,進行這一研究的目的是探尋網購消費情境下消費者感知風險來源以及為降低感知風險而在網絡中進行信息搜索行為的努力,同時還將消費者知識與經驗的差距作為調節因素納入以上關系的研究中,具體而言,本文研究目標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研究消費者動機、能力對其主觀知識-經驗知識差距的影響。
第二,通過消費者感知風險中介效應分析,探索網購情境下消費者感知風險的來源、對感知風險的影響程度以及為降低感知風險,消費者是否會進行在線信息搜索以降低感知風險的影響。
第三,研究具有不同主觀知識-經驗知識差距的消費者在風險來源對感知風險的影響關系以及感知風險對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關系中是否存在差異。
第四,對以上研究結論進行總結并根據現實網購情境對商家、網購平臺從產品、網購環境的角度降低消費者感知風險、提升消費購物體驗提出管理建議;對消費者從自身角度在網購中減少感知風險及管理知識經驗差距提出對策與建議,并根據研究不足給出未來的研究展望。
........................
第2章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消費者知識相關研究
2.1.1消費者知識定義
知識作為消費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消費者購買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根據購買過程模型,消費者在認識到消費問題后需要搜集信息進行決策判斷,信息來源分為內部信息或外部信息,而本節所述的消費者知識則屬于內部信息。消費者的產品知識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Brucks(1985)在其研究中將消費者知識匯總為三大類:主觀知識、客觀知識與經驗知識[16]。顧名思義,主觀知識與消費者主體認知有關,學者們將其定義為消費者對其所擁有知識的主觀感知,即他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17][18];客觀知識強調知識的客觀性,是存在于消費者長期記憶中的知識,它們可能與類別、數量或知識的組織形式有關但不一定能被消費者完全感知[17][19];經驗知識則衡量了消費者通過實際購買或使用而獲得的產品相關知識大小[20][21]。在以上研究基礎上,Brucks(1985)認為主觀知識反映了消費者對個人知識的自信程度,客觀知識是消費者實際知道的知識內容[16]。國內學者中,金玉芳等(2007)基于Brucks(1985)、Dacin和Andrew(1986)的觀點將消費者知識分為主觀知識與客觀知識,其中主觀知識代表消費者認為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客觀知識分為具體知識與非具體知識,前者表示消費者對產品特征、功能、質量等的認知程度,后者則代表消費者來自自身或他人的經驗或信息搜索獲得的知識[22]。
消費者知識除了與感知相關外,還與產品類別緊密相關,不同種類的產品與知識相關知識的內容、范圍等也不相同。例如,Malhotra(1996)從產品相關角度將消費者知識劃分為知覺、屬性知識和價格知識[23]。Punj和Staelin(1983)以消費者知識與購買目標產品的關系為標準,將消費者存儲在記憶中的知識分為該產品的專業知識以及幫助消費者獲取和處理信息的知識[24]。以上任何一種分類都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而劃分,適用于不同的研究主題,本文更加關注網購情境下消費者對產品的主觀知識與經驗,因此會結合主觀知識與經驗知識的相關概念變量進行定義。
..............................
2.2消費者感知風險相關研究
2.2.1感知風險定義
感知風險是由哈佛學者Bauer于1960年創新性提出的心理學概念,并延伸到消費者行為學領域。他認為消費者任何行為都可能帶來無法正確預測的結果甚至造成損失,這構成了消費風險并被消費者感知[40]。具體而言,Bauer將感知風險來源具體分為對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決策錯誤產生后果的嚴重性,同時,他還強調感知風險具有主觀性,是消費者面臨決策時對各類客觀風險的感知,能夠被感知的客觀風險也僅部分風險,因此感知風險不等同于真實客觀風險[40][41]。在Bauer的基礎上,Cox和Rich(1964)從感知風險理論研究假設的角度將感知風險概念具體化,認為消費者在購買前具有一定的購買目標,當消費者不能主觀確定如何購買才能滿足目標或購買后發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并可能面臨損失時,便會產生感知風險[42]。Cunningham(1967)在前者研究基礎上,提出感知風險產生因素分為不確定性和后果,當消費者意識到某種行為的后果對自己不利時,該后果導致的潛在損失就是感知風險[43]。Dowling和Staelin(1994)也從這個角度將感知風險定義為消費者網購時對商品功能的不確定性和產生錯誤決策的可能性[44]。Peter和Ryan(1976)、Mitchell(1999)則認為感知風險是消費者對行為結果可能導致損失的主觀感知和預期評估[45][46]。根據以上研究,將傳統意義上的感知風險定義匯總至表2-1。
企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
第3章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29
3.1模型框架分析.............................29
3.1.1模型分析.................................29
3.1.2變量定義..................................31
第4章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39
4.1問卷設計............................39
4.1.1設計流程...................................39
4.1.2問卷內容及結構設計.............................39
第5章數據分析與模型驗證...................................56
5.1描述性分析..............................................56
5.1.1樣本描述性分析..................................56
5.1.2變量的描述性分析..............................57
第5章數據分析與模型驗證
5.1描述性分析
5.1.1樣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借助SPSS23.0軟件對747份樣本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如表5-1所示。根據表5-1,本研究樣本中接受調查的男性的比例較少于女性,說明相對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關注網上購物。在年齡方面,接受調研的18歲以上人群占總樣本的95.86%,相比未成年人而言,他們多數已經接受過中學或高等教育,對網絡消費更有話語權。在收入方面,本研究樣月收入范圍占比最大的是5001~10000元這個區間,這在較發達地區薪酬中屬于較為合理的水平;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與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比相差不大,較高收入人群與較低收入人群比例較為均衡。在學歷方面,本文將學歷劃分為七個等級,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占總體的21.95%,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小學學歷人數最少,高中學歷人數最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占總體的比例為78.05%,其中本科學歷人數在總體樣本中占比最多,其次分別為碩士研究生、大專以及博士研究生,高等學歷人群遠超未接受高等教育人群。
綜上而言,被調研人群的男女比例較為均衡且主要為中青年人群,總體學歷水平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占總體的近80%,總體收入水平較高,大部分人收入在3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企業管理論文參考
..............................
第6章結論與展望
6.1研究結論
6.1.1 SEKG與影響因素關系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認為參與度更高的消費者SEKG更高。在前文分析中提到SEKG來自購買前消費者對自身主觀知識及實際經驗的判斷差異,參與度是消費者對產品的重視程度或主動增加產品知識的可能性。對某個產品具有高參與度的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相關信息的處理有更多的動機,若同時具備將這類信息加工為自身知識的能力,其在購買前就可能積累了大量產品知識,只是并未通過自己實際購買來檢驗這些信息或知識的真實性,故而引起了SEKG的增加,因此本文認為更高的參與度會導致消費者對主觀知識過度自信,進而與經驗知識存在更多的差距。
同時,本文在研究中并未證實受教育程度與SEKG有明顯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普及讓消費者整體學歷有所提升,網絡教育的普及讓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門檻降低,且對于低學歷人群而言,對信息的理解可以通過他人對信息的再加工而獲得,而且本文測量的是消費者在網購情境下對某個物品的相關知識,生活閱歷或興趣(如參與度)可能會比學歷更能讓消費者相關知識水平之間產生較大差距,故本研究推測在某些發達地區學歷可能不會對SEKG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