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背景、挑戰及路徑思考
時間:2022-06-19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2008 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進入了深刻而復雜的調整中。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的障礙仍然存在:缺乏增長動力,貿易爭端頻起,宏觀協調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加劇,它還造成了高債務、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沒有得到協調和同步,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目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自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在多種場合多次談到了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性。為適應全球貿易治理格局的變化,中國及時提出了多種措施,其中包含了全球貿易治理的“中國方案”。
人類正處在一個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很多國家把希望和目光放在了潛力十足的中國身上,這是中國的驕傲,同時也是中國奮力前進的動力。中國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中國認為需要建立一種新型國際關系,以反映中國對全球貿易治理的承諾和共享治理概念的實踐。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準備好轉型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挑戰。習近平提出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理念是不會過時的,是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的,它將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它的作用,那么如何推動中國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下繼續在全球貿易治理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是中國一直要探索的一個問題。
1.1.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隨著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現有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陷入困境,站在這個轉型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積極推動全球貿易治理的轉型。在此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轉型進行梳理、闡釋和歸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二,中國在包括 G20、金磚、亞投行等平臺中都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貿易治理的轉型,取得了很多成就,最重要的是,近幾年來在實行“一帶一路”戰略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提議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是“另起爐灶論”,建立中國的馬歇爾,其次是“債務陷阱論”,給相關國家帶去債務。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解決,“一帶一路”要建立自身的機制、標準和話語權就面臨著挑戰。通過研究中國參與推動完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可以讓人們充分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化解對它的誤解,顯示中國在促進改善全球治理體系方面的決心和信心。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隨著貿易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實力逐步增強,世界貿易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適應的是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但是如今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卻未能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甚至滯后于全球貿易的發展。因此,不可能有效地促進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如何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作出相應地調整和轉型以適應經濟的發展,需要中國不斷的完善中國理論和不斷的在實踐中探索。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了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研究,本文將從國內和國外分別加以展開論述。
1.2.1 國內對全球貿易治理的研究綜述
中國研究人員對全球經濟治理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代表性學者有龐中英、金中夏、陳偉光,王義桅,陳東曉,隆國強,盛斌等人,他們從不同的領域和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層面,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理論支持。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是近幾年習近平為中國關于解決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主張,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盡管已有許多著作,然而,從“一帶一路”的角度來看,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轉型的研究是零散的,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治理的某些領域,例如全球貿易治理。
(1)關于全球貿易治理轉型方向的研究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未能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必須進行轉型。何敏學者談到轉型的未來方向包括五個方面:一、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力量;二、區域合作協議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三、20 國集團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四、將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全球經濟治理機構的合作;五、中國正逐漸從參與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于津平教授同樣也闡明了未來發展方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關鍵力量,全球貿易治理應充分考慮到全球貿易治理機制在成員國共同利益基礎上的靈活性與有效性之間的關系,全球貿易治理機構和其他全球經濟治理機構(比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合作將繼續深化。
第 2 章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涵義及演進
2.1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涵義
全球治理的概念雖然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活躍起來的,但是全球治理卻早就存在,體現為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起來的國際制度安排。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等國際知名人士在 1992 年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上發布了《我們的全球之家》行動計劃,它對于治理的概念目前是最權威的:治理是公共或私人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式的總和,調和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并采取共同行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1]自那以后,學界開始全面研究全球治理,美國學者詹姆斯·羅西瑙對全球治理的定義更為準確,他認為“全球治理可以看作是一個規則體系,它包括從家庭到國際組織的所有層次的人類活動,通過控制和追求目標來施加影響,它甚至涉及到大量相互依存、快速增長的世界網絡的規則系統。”[2]蘇寧學者在研究全球治理時指出,全球治理的概念和理論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提出的一個挑戰,因為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國內社會”和“國外社會”是不同的概念。在談到全球治理時,西方的全球治理研究者往往不談政府間關系,相反,他們強調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公民社會、全球媒體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學者們對全球治理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全球治理有它自己的價值目標和結果,從這個觀點看,全球治理是許多全球行動方解決全球問題的途徑,而全球治理的目標是妥善處理全球問題,并對出現的全球問題進行良好治理。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體系中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大多數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是通過執行經濟政策和規則來治理國家經濟發展的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于津平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則來指導個人、企業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活動。
2.2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演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便開始逐漸形成。首先,它的標志是建立了由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基于自身利益主導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經過多年的發展,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中心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已經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一直負責國際貿易治理,談判和執行國際多邊貿易規則是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進行的。21 世紀,與國際貿易治理的范圍和責任要求相比,世界貿易組織可以說是不堪重負。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可謂勢不可擋,補充和完善了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系。
(1)多邊貿易體系的演進
這一階段主要以多邊貿易體系為主導,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由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控制、并依賴于自身利益的貿易體系,20 世紀所建立的貿易治理秩序是以關貿總協定(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GATT 起初起著臨時性工具的作用,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條文漏洞多,爭端解決機制不完善,規模的快速擴張使其無法承擔新的重任,出現新的全球性問題,亟待需要建立新的貿易組織。WTO 的目標是在開放市場、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的原則基礎上實現全球貿易自由化,到2021 年 3 月為止,已經有 164 個成員國,23 個觀察國。[5]關貿總協定向世貿組織的轉變和發展是多邊貿易體系的又一歷史性階段。此后,世貿組織一直被視為世界各國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同時,世貿組織已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典范,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核心機構。多邊貿易體制是一個基于多邊商定規則的開放貿易體制,到目前為止,多邊貿易體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在避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方面,對國家間貿易爭端的正確處理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是在多邊貿易體系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也產生了很多難以短時期內解決的問題。WTO 時期的多哈回合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以 WTO 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成為全球性的治理機制后,多哈回合談判的進展一直都不如人意,雖然其各成員國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很少取得有意義的突破。多哈回合談判的長期停滯使世貿組織成員失去了信心,阻止多哈回合談判有許多原因,但主要是各國的經濟結構變化和發展規劃的不同。
第 3 章 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背景..................................13
3.1 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進程.........................................13
3.1.1 中國被“西方國家治理”(1949-1978).............................. 13
3.1.2 中國被動參與全球貿易治理(1978-2001).................................14
第 4 章 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27
4.1 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27
4.1.1 推動核心制度性話語權方面的成就...................................... 27
4.1.2 提升新的制度性話語權方面的成就..........................30
第 5 章 新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路徑...........................37
5.1 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37
5.1.1 加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37
5.1.2 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的重構..................................38
第 5 章 新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路徑
5.1 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各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善制度性話語權的能力。目前,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大幅增強,但與世界其他發達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資源仍有許多差距,傳統的全球貿易體系話語權相對較少,治理全球貿易的經驗尚且有待繼續提高。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需要循序漸進,要繼續總結提煉經驗,實施高效的科學策略,推進合理有效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
5.1.1 加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由于歷史和制度原因,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受到實力匹配的限制,沒有平等的發言權。在貿易方面,發展中國家尤其在國際貿易和投資談判中大大讓步,常常處于不利地位。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許多領域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中國應積極參加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中非、中拉、“16+1”和中阿等發展中國家治理平臺建設。一方面,與發展中國家在公共產品領域的持續合作使它們能夠實現高水平的貿易和經濟發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確保發展中國家享有優惠待遇。世貿組織的貿易談判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自由化問題上,因此,在取消農業補貼和出口支持措施方面,中國應主動推動世貿組織有關措施的實施,幫助發展中國家落實《貿易便利化協定》,加強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貿易能力的執行項目,確保發展中國家充分獲得自由貿易優惠,這也是對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中國應該通過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貿易,繼續鼓勵發展中國家參與貿易治理,促進更公正的世界貿易秩序。同時,中國需要發揮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代表的作用,擴大和深化合作,在戰略上建立互信,減少利益沖突,完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
結語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進入了深刻而復雜的調整中。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的障礙仍然存在:缺乏增長動力,貿易爭端頻起,宏觀協調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加劇,它還造成了高債務、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沒有得到協調和同步,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個別國家進一步走上了反全球化的道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強權政治成為國際合作的主要阻撓。同時地緣政治沖突、大國介入熱點問題、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造成了全球政治和地區局勢動蕩,也成為全球經貿脆弱性上升的重要誘因?,F行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呼聲空前強烈。
2020 年,人類經歷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不僅造成數百萬人死亡,還造成前所未有的經濟和貿易低迷。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中國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主張和方案,為轉型和完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作出有效貢獻。
首先,中方強調,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應走多邊主義道路,保持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轉變應該更加公平地反映大部分國家的愿望和利益,強化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以更好地滿足生產力提高的需求,增強各國的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不謀求另起爐灶,而是維護世貿組織宗旨和原則,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
其次,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各國應共享發展成果,共同把握世界命運。全球貿易治理應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順應合作促進和平發展、共贏的歷史潮流。
最后,中國明確表示,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制定,世界事務應由各國共同管理。近年來,中國承諾在國際法和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上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文獻(略)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1.1 研究目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自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在多種場合多次談到了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性。為適應全球貿易治理格局的變化,中國及時提出了多種措施,其中包含了全球貿易治理的“中國方案”。
人類正處在一個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很多國家把希望和目光放在了潛力十足的中國身上,這是中國的驕傲,同時也是中國奮力前進的動力。中國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中國認為需要建立一種新型國際關系,以反映中國對全球貿易治理的承諾和共享治理概念的實踐。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準備好轉型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挑戰。習近平提出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理念是不會過時的,是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的,它將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它的作用,那么如何推動中國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下繼續在全球貿易治理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是中國一直要探索的一個問題。
1.1.2 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隨著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現有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陷入困境,站在這個轉型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積極推動全球貿易治理的轉型。在此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轉型進行梳理、闡釋和歸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隨著貿易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實力逐步增強,世界貿易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適應的是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但是如今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卻未能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甚至滯后于全球貿易的發展。因此,不可能有效地促進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如何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作出相應地調整和轉型以適應經濟的發展,需要中國不斷的完善中國理論和不斷的在實踐中探索。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了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研究,本文將從國內和國外分別加以展開論述。
1.2.1 國內對全球貿易治理的研究綜述
中國研究人員對全球經濟治理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代表性學者有龐中英、金中夏、陳偉光,王義桅,陳東曉,隆國強,盛斌等人,他們從不同的領域和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層面,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理論支持。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是近幾年習近平為中國關于解決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主張,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盡管已有許多著作,然而,從“一帶一路”的角度來看,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轉型的研究是零散的,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治理的某些領域,例如全球貿易治理。
(1)關于全球貿易治理轉型方向的研究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未能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必須進行轉型。何敏學者談到轉型的未來方向包括五個方面:一、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力量;二、區域合作協議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三、20 國集團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四、將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全球經濟治理機構的合作;五、中國正逐漸從參與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于津平教授同樣也闡明了未來發展方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關鍵力量,全球貿易治理應充分考慮到全球貿易治理機制在成員國共同利益基礎上的靈活性與有效性之間的關系,全球貿易治理機構和其他全球經濟治理機構(比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合作將繼續深化。
第 2 章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涵義及演進
2.1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涵義
全球治理的概念雖然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活躍起來的,但是全球治理卻早就存在,體現為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起來的國際制度安排。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等國際知名人士在 1992 年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上發布了《我們的全球之家》行動計劃,它對于治理的概念目前是最權威的:治理是公共或私人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式的總和,調和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并采取共同行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1]自那以后,學界開始全面研究全球治理,美國學者詹姆斯·羅西瑙對全球治理的定義更為準確,他認為“全球治理可以看作是一個規則體系,它包括從家庭到國際組織的所有層次的人類活動,通過控制和追求目標來施加影響,它甚至涉及到大量相互依存、快速增長的世界網絡的規則系統。”[2]蘇寧學者在研究全球治理時指出,全球治理的概念和理論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提出的一個挑戰,因為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國內社會”和“國外社會”是不同的概念。在談到全球治理時,西方的全球治理研究者往往不談政府間關系,相反,他們強調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公民社會、全球媒體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學者們對全球治理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全球治理有它自己的價值目標和結果,從這個觀點看,全球治理是許多全球行動方解決全球問題的途徑,而全球治理的目標是妥善處理全球問題,并對出現的全球問題進行良好治理。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體系中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大多數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是通過執行經濟政策和規則來治理國家經濟發展的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于津平認為,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則來指導個人、企業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活動。
2.2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演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便開始逐漸形成。首先,它的標志是建立了由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基于自身利益主導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經過多年的發展,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中心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已經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一直負責國際貿易治理,談判和執行國際多邊貿易規則是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進行的。21 世紀,與國際貿易治理的范圍和責任要求相比,世界貿易組織可以說是不堪重負。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可謂勢不可擋,補充和完善了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系。
(1)多邊貿易體系的演進
這一階段主要以多邊貿易體系為主導,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由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控制、并依賴于自身利益的貿易體系,20 世紀所建立的貿易治理秩序是以關貿總協定(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GATT 起初起著臨時性工具的作用,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條文漏洞多,爭端解決機制不完善,規模的快速擴張使其無法承擔新的重任,出現新的全球性問題,亟待需要建立新的貿易組織。WTO 的目標是在開放市場、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的原則基礎上實現全球貿易自由化,到2021 年 3 月為止,已經有 164 個成員國,23 個觀察國。[5]關貿總協定向世貿組織的轉變和發展是多邊貿易體系的又一歷史性階段。此后,世貿組織一直被視為世界各國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同時,世貿組織已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典范,成為全球貿易治理的核心機構。多邊貿易體制是一個基于多邊商定規則的開放貿易體制,到目前為止,多邊貿易體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在避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方面,對國家間貿易爭端的正確處理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是在多邊貿易體系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也產生了很多難以短時期內解決的問題。WTO 時期的多哈回合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以 WTO 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成為全球性的治理機制后,多哈回合談判的進展一直都不如人意,雖然其各成員國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很少取得有意義的突破。多哈回合談判的長期停滯使世貿組織成員失去了信心,阻止多哈回合談判有許多原因,但主要是各國的經濟結構變化和發展規劃的不同。
第 3 章 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背景..................................13
3.1 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的進程.........................................13
3.1.1 中國被“西方國家治理”(1949-1978).............................. 13
3.1.2 中國被動參與全球貿易治理(1978-2001).................................14
第 4 章 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27
4.1 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27
4.1.1 推動核心制度性話語權方面的成就...................................... 27
4.1.2 提升新的制度性話語權方面的成就..........................30
第 5 章 新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路徑...........................37
5.1 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37
5.1.1 加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37
5.1.2 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的重構..................................38
第 5 章 新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路徑
5.1 加強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各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善制度性話語權的能力。目前,中國的各方面實力大幅增強,但與世界其他發達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資源仍有許多差距,傳統的全球貿易體系話語權相對較少,治理全球貿易的經驗尚且有待繼續提高。中國參與全球貿易治理需要循序漸進,要繼續總結提煉經驗,實施高效的科學策略,推進合理有效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
5.1.1 加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由于歷史和制度原因,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受到實力匹配的限制,沒有平等的發言權。在貿易方面,發展中國家尤其在國際貿易和投資談判中大大讓步,常常處于不利地位。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許多領域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中國應積極參加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中非、中拉、“16+1”和中阿等發展中國家治理平臺建設。一方面,與發展中國家在公共產品領域的持續合作使它們能夠實現高水平的貿易和經濟發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確保發展中國家享有優惠待遇。世貿組織的貿易談判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自由化問題上,因此,在取消農業補貼和出口支持措施方面,中國應主動推動世貿組織有關措施的實施,幫助發展中國家落實《貿易便利化協定》,加強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貿易能力的執行項目,確保發展中國家充分獲得自由貿易優惠,這也是對全球貿易治理的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中國應該通過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貿易,繼續鼓勵發展中國家參與貿易治理,促進更公正的世界貿易秩序。同時,中國需要發揮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代表的作用,擴大和深化合作,在戰略上建立互信,減少利益沖突,完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進入了深刻而復雜的調整中。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的障礙仍然存在:缺乏增長動力,貿易爭端頻起,宏觀協調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加劇,它還造成了高債務、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沒有得到協調和同步,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個別國家進一步走上了反全球化的道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強權政治成為國際合作的主要阻撓。同時地緣政治沖突、大國介入熱點問題、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造成了全球政治和地區局勢動蕩,也成為全球經貿脆弱性上升的重要誘因?,F行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轉型的呼聲空前強烈。
2020 年,人類經歷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不僅造成數百萬人死亡,還造成前所未有的經濟和貿易低迷。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中國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主張和方案,為轉型和完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作出有效貢獻。
首先,中方強調,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應走多邊主義道路,保持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轉變應該更加公平地反映大部分國家的愿望和利益,強化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以更好地滿足生產力提高的需求,增強各國的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不謀求另起爐灶,而是維護世貿組織宗旨和原則,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貿易治理體系。
其次,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各國應共享發展成果,共同把握世界命運。全球貿易治理應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順應合作促進和平發展、共贏的歷史潮流。
最后,中國明確表示,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制定,世界事務應由各國共同管理。近年來,中國承諾在國際法和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上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匯率對俄羅斯對外貿易的影響2018-01-30
- 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18-03-09
- 京津冀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2018-03-18
- 中國農產品企業國際貿易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2018-03-28
- 結構突變下國際原油價格與中美股票價格的波動溢出效應2018-04-20
- 我國重化工業產業調整與轉移對區域碳排放差異貿易影響2018-05-31
- 中國出口對國內消費貿易需求的擠出效應研究2018-06-25
- 中國對西亞四國出口貿易的驅動效應及其影響因素2018-07-14
- 碳補貼政策下供應鏈企業一體化國際貿易策略選擇2018-07-29
- 碳配額不同分配機制下供應鏈碳減排策略及國際貿易...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