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思考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筆者認為全球金融一體化易導致系統性風險,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應該在完善自身金融監管,提升海南各個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的同時,推動國際合作,尤其協作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離岸金融市場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出現的創新型市場,實質是金融開放和金融貿易合作,它強化了國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給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成為國際金融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成為國際金融競爭的熱點。隨著離岸金融規模的擴大,其功能也不斷強化和發展,使全球范圍內的資金以低成本、高速度的方式流通,給國際金融業務帶來新的活力。積極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建立本國或本地區的離岸金融中心成為許多經濟體竭盡全力推行的一項金融政策,是強化本地區金融競爭能力的目標之一。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建省4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國家戰略。建設海南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彰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2020年,中共中央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在全島實現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等高度開放政策體系,通過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在海南與國際經濟一線之間實現經濟自由,在海南與中國大陸二線之間建立關境。那么自封關之日起,海南自由貿易港將變成一個離岸島,經濟金融活動總體上將具有離岸屬性。
.........................
(二)前期研究基礎
1.國外相關研究
國際上對離岸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條件,產生的理論基礎,存在的負面影響以及風險監管等方面。
(1)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條件
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條件,離岸金融中心所在地一般都具有某些特定的優勢。英國學者Powell.(1915)在《貨幣市場的演進:1384-1945年》中較早地分析了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認為大量金融機構涌入倫敦產生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對其金融中心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1]。Cobb.(1998)提出地理位置、功能服務和金融管制都會影響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2]。Masciandaro.(2006)對不同離岸金融中心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離岸金融中心所在國家政治穩定性高、犯罪率低,遵守國際法律,而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語言并不是主要影響因素[3]。Mccann H.(2006)認為聲譽對于一個離岸金融中心的成功運作很重要,是離岸金融中心的核心[4],政府或者貨幣當局在離岸金融中心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Johns R.A.(1983)將政府干預的措施比作“摩擦力”,由于離岸市場比在岸市場“摩擦力”小,因此離岸市場能夠更好地運營并發展起來[5]。Mccann H.(2006)認為政府對金融穩定和監管政策的支持力度,成為吸引非居民參與離岸交易以及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4]。Tran T.等(2022)認為政府在打造國際離岸金融中心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但相對被忽視的作用[6]。Wang X.等(2022)研究認為資本項目開放、金融穩定、金融市場發展、科技進步以及政府作用在創建離岸金融中心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7]。
(2)離岸金融產生的理論基礎
學術界從金融創新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至少三種理論來解釋離岸金融形成的內在機理。一是約束誘導型創新理論。其代表人物Silber W.L.(1975)提出微觀金融組織在面對外部政府“壓制”的情況下,將嘗試用創新來改變這種管制束縛,讓企業獲得比創新成本更高的最大化利潤,離岸金融的發展就是金融機構為了規避管制所采取的一種金融創新行為[8]。二是交易成本創新理論。其代表人物Niehans.(1963)認為,金融創新的主導性因素在于減少交易成本,所以含有離岸金融的金融創新活動,本質上就是借助科技進步促進金融交易成本下降的結果[9]。三是制度變遷理論。其代表人物Mikinnon.(1974)認為,離岸金融市場產生于國家對其金融機構監管的不對稱,由于政府管制不對稱,將造成原有制度安排失衡,完善金融制度可以提高收益,此時金融主體就有了對現行金融制度進行完善與選擇的動機[10]。
.............................
二、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
1.離岸金融中心的內涵
離岸金融市場指對非居民提供國際性借貸結算、投資工具和其他金融服務的市場,不受各交易貨幣發行國金融法規監管,享有業務發生國更多稅收優惠的金融市場,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1)面向非居民開展業務;(2)較寬松的金融管制;(3)低稅率或零稅率。而離岸金融中心是指擁有與非居民開展金融業務的數量較多金融機構的司法管轄區,該轄區具有更寬松溫和的金融監管、提供低稅或零稅,具備銀行保密和匿名性等特征。200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離岸金融中心的定義是: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務的國家或管轄區,其規模與國內經濟的規模及融資活動不相稱。IMF曾以“管轄區內國際投資頭寸總資產接近或超過其GDP的50%,絕對規模超過10億美元”作為標準。
2.離岸金融中心的分類
目前世界上離岸金融中心約60多個,其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上各具特色,學術界依據不同的視角,把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表2-1所示。
國際金融論文怎么寫
.......................
(二)離岸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論基礎
1.制度變遷理論
MiKinnon(1977)等學者基于生產成本、交易費用及其他制度學派理論,對離岸金融市場形成進行了思考。制度環境發生變化或政府管制的不對稱性,會使得原有的制度出現不均衡態勢,產生了既有制度下難以實現的潛在收益,此時經濟主體便有了通過改變舊制度、創造新制度以謀求收益最大化的動機,從而進行帕累托改進,對原有制度進行再安排或再創新。在貨幣金融領域,一國在當國領土上使用貨幣受到太多限制,就會妨礙其貨幣流通,如該國金融機構在此時降低了對外幣使用的約束,或外國金融機構降低對本幣使用的約束,便產生了制度非均衡,國內金融機構將使用外幣進行金融業務的辦理,以此來規避金融管制,使得金融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歐洲美元市場的形成,源于國家對其金融機構監管的不對稱性,美國為了遏制美元外流,出臺一系列金融管制措施,D條例、Q條例、聯邦存款保險機制(FDIC)以及1963年開始實行的包括利息平衡稅在內的信貸機制和資本控制等措施,美國金融機構為擺脫這種監管,在英國倫敦歐洲美元市場開設分支機構,把本國資金用于歐洲美元市場,從而促進了倫敦成為全球第一個離岸金融中心。
2.金融發展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是隨著發展經濟學的興起而產生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金融問題并沒有受到重視,因此也沒有進行專門研究,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市場作用凸顯,金融產業有了發展空間,學者們也才著手研究金融,陸續對金融發展問題提出見解。金融發展理論從宏觀層面分析金融供給和金融變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重點討論國家金融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金融結構理論是金融發展理論的形成基礎,各類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之和稱為金融結構,而金融發展就是金融結構發生了變化,使得市場上資金、管理以及理念等等的有了新的交流,從而促進金融發展。金融抑制理論指出,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會引發嚴重的“金融抑制”,不利于金融業的發展,政府應該放棄過多的金融業干預政策措施,推動金融市場自由化發展。金融深化理論指出,“金融壓制”政策不利于發揮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因此要放松對利率匯率的限制,推行自由金融體制,推動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理論來看,離岸金融的產生原因之一是規避金融監管,通過更加優惠的政策增加金融供給,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增加金融供給帶動經濟發展。
.....................
三、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進程與趨勢 ........................... 13
(一)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進程 ................................... 13
1.20 世紀 20 年代至 60 年代:萌芽階段 ........................ 13
2.20 世紀 70 年代:成長階段.......................... 13
四、典型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發展的案例分析 .......................... 18
(一)典型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 ............................ 18
1.英國倫敦離岸金融中心 ................................... 18
2.中國香港離岸金融中心 .................................... 19
五、海南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條件分析 ........................... 30
(一)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 30
1.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現實需要 ............................ 30
2.中國金融國際化必需要求經歷建設離岸金融市場 ..................... 31
六、海南離岸金融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一)離岸金融中心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方法
1.構建指標體系
遵照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三個基本原則,結合海南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本文選取宏觀經濟、基礎設施、政策環境、金融市場四個指標體系來衡量海南離岸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其中,宏觀經濟指標包含對外貿易依存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均為正向指標;基礎設施指標包含快遞業務量和公路和水路貨物周轉量,均為正向指標;政策環境包含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和旅游外匯收入,均為正向指標;金融市場包括外幣存款占本外幣存款比重、外幣貸款占本外幣貸款比重、海南上市公司股票成交額(深圳證券交易所)、基金成交額(深圳證券交易所)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指標,且均為正向指標。
2.指標體系的解釋
宏觀經濟指標體系主要衡量海南發展離岸金融的經濟基礎。它包含對外貿易依存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GDP三個子指標,其中,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說明對外匯的需求與外國對本幣的資金結算需求就越大,對于推動離岸金融發展的動力就越強。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越高,說明離岸金融發展的配套產業基礎就越強,以船舶、經紀、物流、管理咨詢、法律等一體化的現代服務業為離岸貿易提供了便利,而離岸貿易的發展必然會產生離岸資金的融通,又推動了離岸金融發展,人均GDP直接體現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一般而言,一國人均GDP越高,對外貿易總量也會越大,對國際結算所需求的外匯資金也就越大,對離岸金融市場產生的需求也越大。
國際金融論文參考
...............................
七、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對策建議
(一)分階段確定海南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與經濟水平、市場化程度、監管能力等因素密切相關,海南經濟金融水平還較低,遠達不到像倫敦發展內外一體型的高度,此種類型不予考慮。有極少數文章描述海南可以建立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但海南實際的稅收和法制環境還與避稅型市場有較大差距,且由于避稅港型僅僅作為一個金融記賬中心,可能滋生洗錢等風險,近幾年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此類并不待見。內外分離型有助于防范大量資金涌入內地市場,符合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謹慎原則,有助于初期建立起穩定的離岸金融市場,因此這種模式較受推崇。但鑒于海南自身經濟規模小,如果完全的內外分離,則無法充分利用外資,有違自由貿易港初衷,并且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的FT自由貿易賬戶具有分離滲透的性質,為海南發展離岸金融提供了部分可借鑒經驗。
綜上所言,未來海南建設離岸金融中心選擇發展模式,應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內外分離型,積累市場經驗、培育離岸金融人才,提高離岸金融業務水平。第二階段:分離滲透型,保障滲透資金的通道暢通,同時強化金融監管,積極借鑒境外經驗、吸納境外資金來支持本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