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董事網絡對創業板企業成長的影響探討——基于研發投
時間:2022-09-08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創業管理論文,本文立足于社會網絡視角,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探究了我國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將研發投入視為調節變量展開進一步探討。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已穩步邁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對我國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不斷利用各種方式來獲得資源,推動成長。其中,發掘并利用各種關系網絡獲取成長資源已逐漸成為各企業的現實選擇。通過組織間關系網絡,企業可以與網絡中的其他行動者進行交流合作,不斷獲得管理經驗、合作機會和行業關鍵信息等網絡資源以推動成長。而在眾多網絡中,由企業間擁有共同董事而構成的連鎖董事網絡憑借較低的信息傳遞成本等優勢,逐漸成為企業搜尋與獲取所需成長資源的非正式重要渠道。就我國資本市場而言,金彧昉等(2016)認為,在中國資本投資制度與相關法制建設仍需完善且私有產權制度并未被全面認同的背景下,建立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1]。
隨著我國市場環境及董事制度的逐步發展與完善,董事兼任行為逐漸增多,連鎖董事網絡在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謝德仁和陳運森(2012)表明,在2009年的A股上市企業中,將近85%的企業擁有連鎖董事[2],而劉冰等(2019)進一步研究后發現,截止到2016年年底,在滬深A股中,超過93.6%的上市企業存在連鎖董事[3]。由此可見,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已廣泛存在于我國上市企業之中,因其構成的連鎖董事網絡也逐漸成為企業間的資源流動渠道,是推動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作為網絡主要節點的連鎖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承擔著決策、監督、提供資源等關鍵職能,相對于非連鎖董事而言,連鎖董事的聯結效果在企業成長中的表現更值得討論。王建瓊和林琪(2019)認為,董事網絡的治理作用在我國獨特的文化及社會制度下會顯得格外重要與突出,在公司治理中,該網絡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并擁有重要研究價值[4]。綜上,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與連鎖董事網絡的蓬勃發展下,積極探討連鎖董事網絡會對企業成長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現有資料及文獻的基礎上,依托領域內相關重點理論,選取2013-2018年創業板企業進行探究。在構建多元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實證探索了連鎖董事網絡會對企業成長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研發投入會如何進行調節。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吸收借鑒社會網絡理論、資源依賴理論等重點理論的基本原理,不斷總結相關文獻的研究結果與研究方向,以夯實理論基礎,然后進一步結合現實背景,析出本文的重點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其次,根據本文所提假設與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合理選擇控制變量及其測量方式,進而構建科學有效的研究模型,用于下一步的數據篩選與實證分析。再次,根據變量設計與研究要求,對各變量原始數據進行篩選處理,形成平衡面板,隨后結合所建模型進行統計分析與計量分析,以證實所提假設,同時,通過穩健性檢驗,再次驗證了研究假設與基準回歸的穩定性。此外,考慮到企業上市年齡可能會影響連鎖董事網絡的促進效果與作用路徑,從而進一步討論分組后的差異性回歸結果。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與理論支撐框架,結合創業板的實際情況,為企業能有效準確地運用連鎖董事網絡提出相關建議。
第2章 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連鎖董事網絡相關概念
(1)連鎖董事
隨著國內外經濟與董事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也逐漸普遍開來,人們對連鎖董事的認知也日益加深。Mizruchi(1996)經過探究后認為,當一名董事同時在兩家或以上企業擔任董事時,就產生了連鎖董事[6]。該定義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因而本文也以此概念來界定連鎖董事。另外,鄭方(2012)進一步認為,“連鎖”這一概念只代表董事在兩家或多家公司任職時形成的一種連鎖關系[7]。
(2)連鎖董事網絡
作為社會網絡的重要分類,連鎖董事網絡的特征也應與社會網絡基本相同。Wasserman and Faust(1994)表示,若將社會網絡描繪成一張圖的話,其就包含結點和彼此間關系的組合,即包括點和線[8]。由此可見,若將連鎖董事網絡代入以上情況,圖中結點就是連鎖董事,而線條則是受連鎖董事影響而構成的企業間關系,因此,此種網絡可被拆分為董事和企業這兩個層面。謝德仁和陳運森(2012)將董事網絡定義為,企業董事會成員以及彼此之間通過至少在一個企業董事會同時任職而構建的直接和間接關系的集合[2]。將以上分析與研究內容相結合后,本文最終選擇從企業視角構建所需連鎖董事網絡,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連鎖董事任職而構成的社會網絡,根據圖論展示,網絡中的各個結點為連鎖董事所任職的企業,而線條則是因連鎖董事而形成的企業間關系。
(3)結構洞
結構洞是連鎖董事網絡中的重要網絡測度,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的網絡位置優勢。Burt(1992)創造性地提出了結構洞這一重要社會學概念,他認為,在網絡中,當一個或一個以上單位與部分相關單位產生直接聯系,而并未與其他單位并產生聯系時,整體網絡結構中就產生了類似“洞穴”的結構,此即結構洞現象,網絡中占據結構洞的個人或組織可憑此獨特位置爭取到更多的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9]。這一理論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運用到社會網絡的研究中,因而本文也以此概念來定義結構洞。
2.2 文獻綜述
2.2.1 連鎖董事成因分析
自學術界關注到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以來,學者們對連鎖董事成因展開了激烈討論,主要可將其成因劃分為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
(1)企業層面
資源依賴理論。資源依賴理論是目前學術界解釋連鎖董事成因最具說服力的理論之一。該理論最早由Pfeffer and Salancik在1978年提出,他們對組織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展開了討論[16]。據資源依賴理論分析,企業與周圍外部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企業需從外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識別資源、吸收資源,以獲得持續性生存與發展。當企業資源相對匱乏時,積極建立連鎖董事可以與外部環境產生聯系,以進一步獲取更多生存資源。Martin et al.(2015)認為,對企業來說,積極借助連鎖董事的信息傳輸及資源渠道功能,可以有效地緩解自身資源匱乏困境和較難解決的環境不確定性問題,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運營效率與競爭優勢[17]。
共謀理論。共謀理論源于行業內兩家及以上企業聯合起來,從而控制市場的經濟現象。Mizruchi(1996)認為,連鎖董事在企業經營管理及戰略決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企業間互相構建連鎖董事就成為達成共謀的一種制度安排[6]。這種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幫助聯結雙方共同獲取想要的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提高彼此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知名度與占有率,甚至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市場中其他競爭者或消費者的利益受損。
監督控制理論。根據此理論,連鎖董事是派遣方企業實施其監督控制目的的有效可選途徑。在母公司與其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放款銀行與其債務公司或監督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企業之間,更容易出現因監督控制目的而產生的連鎖董事。Maman(1999)探索后發現,在其掌握的樣本企業中,董事會中廣泛存在因企業間監督控制而任職的連鎖董事[18]。金彧昉等(2016)認為,為實現控制其他企業的目的,利益相關方一般會向這些企業中派遣信任董事,通過派遣董事來形成所需連鎖董事網絡[1]。這些連鎖董事可以及時向派遣方反饋其他企業的運營情況和戰略決策等內部信息,并在董事會決策中輸出派遣方的意向,從而達到監督控制的目的。
第3章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9
3.1 理論分析 .......................... 19
3.1.1 社會網絡理論 .......................... 19
3.1.2 資源依賴理論 ......................... 21
第4章 研究設計........................ 28
4.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 28
4.1.1 樣本選擇 ............................... 28
4.1.2 數據來源 ............................... 28
第5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5
5.1 描述性統計 ....................... 35
5.2 相關性分析 ........................... 36
第5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
在Stata中導入平衡面板數據后,本文首先對所設變量展開了描述性統計,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1所示:
首先,由表5.1可知,在被解釋變量方面,企業成長(Growth)的最小值為0.8371,最大值為17.8865。由此可見,各樣本企業之間的成長存在一定差距,這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可能性。成長較差的企業應及時進行調整,探究數據背后的原因,避免出現嚴重的企業經營問題。
其次,在解釋變量方面,結構洞(Shole)的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為0和0.9077,平均值與中位數是0.5982與0.6667,二者均在0.6左右,說明各企業間結構洞豐富程度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離散程度相對較低。另外,網絡規模(Isize)的最小值為1,最大值則為20,平均值為5.1675,可見,各企業連鎖董事網絡規模之間有較大差異,存在少數企業連鎖董事網絡規模遠大于其他企業的現象,網絡規模較小的企業可獲得的網絡資源也相對較低,在競爭中可能處于劣勢情況。
第6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
6.1 研究結論
本文立足于社會網絡視角,以2013-2018年創業板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社會網絡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對連鎖董事網絡、研發投入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作用機制展開探究,通過理論支持及實證分析,最終得到以下結論:
首先,在連鎖董事網絡與創業板企業成長方面,結構洞與網絡規模均能正向促進企業成長。該結論在本文的基準回歸、內生性檢驗、穩健性檢驗以及進一步研究中均得到了驗證,可見其具備一定的穩健性。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大量社會資本作為外部資源鑲嵌在連鎖董事網絡中,可供企業運用。同時,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企業識別與獲得外部資源的能力是其生存與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連鎖董事網絡推動企業成長的實質就是企業為獲得成長不斷從外部環境獲得社會資本并將其轉化為內部成長動力的過程。結構洞的豐富程度與網絡規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所獲資本的質量及數量。一方面,基于結構洞理論可知,結構洞屬于連鎖董事網絡中的“好位置”,占據結構洞位置的創業板企業可以有效利用其“橋梁”位置,獲得優勢,以推動成長。信息優勢可以帶來差異化優勢,并使企業在環境應變與風險承受方面也會有所提高。控制優勢可以幫助企業準確掌控自身成長方向與動態,并幫助企業獲得中介性收益。另一方面,從網絡規模視角來看,連鎖董事網絡規模越大,鑲嵌在網絡中的信任、知識、經驗及交流合作機會等網絡資源就越多元,企業越有可能根據自身成長需求,及時且準確地配置最優成長資源,也可以不斷加強自身的環境應變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以保證企業有效成長。
其次,在研發投入調節作用方面,研發投入分別負向調節了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和網絡規模對創業板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受創業板上市企業發展不夠成熟、風險較大、資源配置能力較差、注意力稀缺及資源較為匱乏等特點的影響,加大研發投入會弱化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與網絡規模對企業成長的正向影響。在結構洞視角,一方面,研發投入帶來的新穎性知識或信息會使得結構洞的間接作用不再那么明顯,另一方面組織慣性也會干擾企業對結構洞新穎知識的運用,最后,高管團隊注意力的搶占削弱了結構洞的促進優勢。在網絡規模視角,研發投入激發的機會主義或利己主義干擾了網絡規模的促進作用。另外,研發投入對高管團隊關注度的搶占也會影響網絡伙伴的情感強度與信任程度,進而削弱了網絡規模對成長的促進作用。
最后,在進一步研究中,本文以企業上市年齡作為分組依據進行多元回歸。首先,在主效應方面,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和網絡規模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依舊顯著,且低上市年齡組中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更高。這可能與企業對連鎖董事網絡的運用程度與重視程度有關,同時,對低上市年齡組來說,其連鎖董事網絡的效率也更高。
參考文獻(略)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已穩步邁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對我國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不斷利用各種方式來獲得資源,推動成長。其中,發掘并利用各種關系網絡獲取成長資源已逐漸成為各企業的現實選擇。通過組織間關系網絡,企業可以與網絡中的其他行動者進行交流合作,不斷獲得管理經驗、合作機會和行業關鍵信息等網絡資源以推動成長。而在眾多網絡中,由企業間擁有共同董事而構成的連鎖董事網絡憑借較低的信息傳遞成本等優勢,逐漸成為企業搜尋與獲取所需成長資源的非正式重要渠道。就我國資本市場而言,金彧昉等(2016)認為,在中國資本投資制度與相關法制建設仍需完善且私有產權制度并未被全面認同的背景下,建立連鎖董事網絡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1]。
隨著我國市場環境及董事制度的逐步發展與完善,董事兼任行為逐漸增多,連鎖董事網絡在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謝德仁和陳運森(2012)表明,在2009年的A股上市企業中,將近85%的企業擁有連鎖董事[2],而劉冰等(2019)進一步研究后發現,截止到2016年年底,在滬深A股中,超過93.6%的上市企業存在連鎖董事[3]。由此可見,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已廣泛存在于我國上市企業之中,因其構成的連鎖董事網絡也逐漸成為企業間的資源流動渠道,是推動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作為網絡主要節點的連鎖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承擔著決策、監督、提供資源等關鍵職能,相對于非連鎖董事而言,連鎖董事的聯結效果在企業成長中的表現更值得討論。王建瓊和林琪(2019)認為,董事網絡的治理作用在我國獨特的文化及社會制度下會顯得格外重要與突出,在公司治理中,該網絡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并擁有重要研究價值[4]。綜上,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與連鎖董事網絡的蓬勃發展下,積極探討連鎖董事網絡會對企業成長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2 研究思路與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現有資料及文獻的基礎上,依托領域內相關重點理論,選取2013-2018年創業板企業進行探究。在構建多元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實證探索了連鎖董事網絡會對企業成長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研發投入會如何進行調節。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第2章 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連鎖董事網絡相關概念
(1)連鎖董事
隨著國內外經濟與董事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也逐漸普遍開來,人們對連鎖董事的認知也日益加深。Mizruchi(1996)經過探究后認為,當一名董事同時在兩家或以上企業擔任董事時,就產生了連鎖董事[6]。該定義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因而本文也以此概念來界定連鎖董事。另外,鄭方(2012)進一步認為,“連鎖”這一概念只代表董事在兩家或多家公司任職時形成的一種連鎖關系[7]。
(2)連鎖董事網絡
作為社會網絡的重要分類,連鎖董事網絡的特征也應與社會網絡基本相同。Wasserman and Faust(1994)表示,若將社會網絡描繪成一張圖的話,其就包含結點和彼此間關系的組合,即包括點和線[8]。由此可見,若將連鎖董事網絡代入以上情況,圖中結點就是連鎖董事,而線條則是受連鎖董事影響而構成的企業間關系,因此,此種網絡可被拆分為董事和企業這兩個層面。謝德仁和陳運森(2012)將董事網絡定義為,企業董事會成員以及彼此之間通過至少在一個企業董事會同時任職而構建的直接和間接關系的集合[2]。將以上分析與研究內容相結合后,本文最終選擇從企業視角構建所需連鎖董事網絡,并將其定義為:通過連鎖董事任職而構成的社會網絡,根據圖論展示,網絡中的各個結點為連鎖董事所任職的企業,而線條則是因連鎖董事而形成的企業間關系。
(3)結構洞
結構洞是連鎖董事網絡中的重要網絡測度,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的網絡位置優勢。Burt(1992)創造性地提出了結構洞這一重要社會學概念,他認為,在網絡中,當一個或一個以上單位與部分相關單位產生直接聯系,而并未與其他單位并產生聯系時,整體網絡結構中就產生了類似“洞穴”的結構,此即結構洞現象,網絡中占據結構洞的個人或組織可憑此獨特位置爭取到更多的信息優勢與控制優勢[9]。這一理論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運用到社會網絡的研究中,因而本文也以此概念來定義結構洞。
2.2 文獻綜述
2.2.1 連鎖董事成因分析
自學術界關注到連鎖董事這一經濟現象以來,學者們對連鎖董事成因展開了激烈討論,主要可將其成因劃分為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
(1)企業層面
資源依賴理論。資源依賴理論是目前學術界解釋連鎖董事成因最具說服力的理論之一。該理論最早由Pfeffer and Salancik在1978年提出,他們對組織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展開了討論[16]。據資源依賴理論分析,企業與周圍外部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企業需從外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識別資源、吸收資源,以獲得持續性生存與發展。當企業資源相對匱乏時,積極建立連鎖董事可以與外部環境產生聯系,以進一步獲取更多生存資源。Martin et al.(2015)認為,對企業來說,積極借助連鎖董事的信息傳輸及資源渠道功能,可以有效地緩解自身資源匱乏困境和較難解決的環境不確定性問題,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運營效率與競爭優勢[17]。
共謀理論。共謀理論源于行業內兩家及以上企業聯合起來,從而控制市場的經濟現象。Mizruchi(1996)認為,連鎖董事在企業經營管理及戰略決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企業間互相構建連鎖董事就成為達成共謀的一種制度安排[6]。這種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幫助聯結雙方共同獲取想要的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提高彼此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知名度與占有率,甚至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市場中其他競爭者或消費者的利益受損。
監督控制理論。根據此理論,連鎖董事是派遣方企業實施其監督控制目的的有效可選途徑。在母公司與其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放款銀行與其債務公司或監督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企業之間,更容易出現因監督控制目的而產生的連鎖董事。Maman(1999)探索后發現,在其掌握的樣本企業中,董事會中廣泛存在因企業間監督控制而任職的連鎖董事[18]。金彧昉等(2016)認為,為實現控制其他企業的目的,利益相關方一般會向這些企業中派遣信任董事,通過派遣董事來形成所需連鎖董事網絡[1]。這些連鎖董事可以及時向派遣方反饋其他企業的運營情況和戰略決策等內部信息,并在董事會決策中輸出派遣方的意向,從而達到監督控制的目的。
第3章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9
3.1 理論分析 .......................... 19
3.1.1 社會網絡理論 .......................... 19
3.1.2 資源依賴理論 ......................... 21
第4章 研究設計........................ 28
4.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 28
4.1.1 樣本選擇 ............................... 28
4.1.2 數據來源 ............................... 28
第5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5
5.1 描述性統計 ....................... 35
5.2 相關性分析 ........................... 36
第5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
在Stata中導入平衡面板數據后,本文首先對所設變量展開了描述性統計,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1所示:

其次,在解釋變量方面,結構洞(Shole)的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為0和0.9077,平均值與中位數是0.5982與0.6667,二者均在0.6左右,說明各企業間結構洞豐富程度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離散程度相對較低。另外,網絡規模(Isize)的最小值為1,最大值則為20,平均值為5.1675,可見,各企業連鎖董事網絡規模之間有較大差異,存在少數企業連鎖董事網絡規模遠大于其他企業的現象,網絡規模較小的企業可獲得的網絡資源也相對較低,在競爭中可能處于劣勢情況。
第6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
6.1 研究結論
本文立足于社會網絡視角,以2013-2018年創業板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社會網絡理論與資源依賴理論,對連鎖董事網絡、研發投入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作用機制展開探究,通過理論支持及實證分析,最終得到以下結論:
首先,在連鎖董事網絡與創業板企業成長方面,結構洞與網絡規模均能正向促進企業成長。該結論在本文的基準回歸、內生性檢驗、穩健性檢驗以及進一步研究中均得到了驗證,可見其具備一定的穩健性。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大量社會資本作為外部資源鑲嵌在連鎖董事網絡中,可供企業運用。同時,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企業識別與獲得外部資源的能力是其生存與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連鎖董事網絡推動企業成長的實質就是企業為獲得成長不斷從外部環境獲得社會資本并將其轉化為內部成長動力的過程。結構洞的豐富程度與網絡規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所獲資本的質量及數量。一方面,基于結構洞理論可知,結構洞屬于連鎖董事網絡中的“好位置”,占據結構洞位置的創業板企業可以有效利用其“橋梁”位置,獲得優勢,以推動成長。信息優勢可以帶來差異化優勢,并使企業在環境應變與風險承受方面也會有所提高。控制優勢可以幫助企業準確掌控自身成長方向與動態,并幫助企業獲得中介性收益。另一方面,從網絡規模視角來看,連鎖董事網絡規模越大,鑲嵌在網絡中的信任、知識、經驗及交流合作機會等網絡資源就越多元,企業越有可能根據自身成長需求,及時且準確地配置最優成長資源,也可以不斷加強自身的環境應變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以保證企業有效成長。
其次,在研發投入調節作用方面,研發投入分別負向調節了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和網絡規模對創業板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受創業板上市企業發展不夠成熟、風險較大、資源配置能力較差、注意力稀缺及資源較為匱乏等特點的影響,加大研發投入會弱化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與網絡規模對企業成長的正向影響。在結構洞視角,一方面,研發投入帶來的新穎性知識或信息會使得結構洞的間接作用不再那么明顯,另一方面組織慣性也會干擾企業對結構洞新穎知識的運用,最后,高管團隊注意力的搶占削弱了結構洞的促進優勢。在網絡規模視角,研發投入激發的機會主義或利己主義干擾了網絡規模的促進作用。另外,研發投入對高管團隊關注度的搶占也會影響網絡伙伴的情感強度與信任程度,進而削弱了網絡規模對成長的促進作用。
最后,在進一步研究中,本文以企業上市年齡作為分組依據進行多元回歸。首先,在主效應方面,連鎖董事網絡結構洞和網絡規模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依舊顯著,且低上市年齡組中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更高。這可能與企業對連鎖董事網絡的運用程度與重視程度有關,同時,對低上市年齡組來說,其連鎖董事網絡的效率也更高。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創業管理論文:金輪科創油淬火鋼絲項目商業計劃書2015-09-14
- 高校畢業生擇業信息源對于擇業意向的影響研究2015-10-12
- 鑫和投資的運營創業管理與發展策略研究2018-02-01
- 農行景德鎮分行信貨風險管理研究2018-02-13
- 創業機會識別管理對創業職業轉換決策的效應研究2020-02-27
- 基于政府管理視角下的孝感市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管...2020-03-15
- 創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要求多少字?要求3萬...2020-04-09
- 民辦高校創業基地管理研究--以鄭州科技學院為例2020-04-20
- 創業成長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管理研究2020-05-01
- 福州CA免漆家具有限公司創業計劃管理研究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