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策
時間:2022-02-25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創業管理論文,筆者認為未來,共青城會匯聚 20 所高校、20 萬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潮水會澎湃激蕩,創新創業企業會遍地開花。這些企業在增加就業崗位、助推轉型升級,落實“六穩”“六保”中將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將和共青城融為一體、良性互動。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2020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爆發,演變成為自建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影響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2020 年 1 月 31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新冠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 PHEIC)。2020 年 2 月 11 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COVID-19”。在疫情的嚴重影響下,我國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商店停業,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被按下了“暫停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 年 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 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 24.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3.5%,出口交貨值也受到較大影響,同比下降 19.1%。在整體影響下,2020 年一季度,我國 GDP 比 2019 年同期下降了 6.8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3.2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9.6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5.2 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受疫情影響尤為嚴重,市場反應并不樂觀,聯合國開發計劃總署(UNDP)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影響評估報告》顯示,超過 30%的企業預計 2020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超過 50%。我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 2020 年一季度調查報告顯示,18.13%的企業反映經營難以維持,29.43%企業反映疫情帶來了巨大虧損,38.9%的企業反映經營處于停業或歇業狀態。特別是對于處在初創期的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金儲備不足、風險承受能力低,此次疫情的到來給企業經營管理造成嚴重困難。
疫情也給本就并不樂觀的就業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就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大學生面臨找工作難的困境。疫情帶來了我國經濟急速放緩,整個社會特別是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驟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測算,有 60 余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崗位可能會受到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0 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總數達到 874 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的嚴峻形勢可想而知。但在另一個層面,我們看到在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下,創新創業成為不少大學生的選擇。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研究
(1)國外疫情有關研究
由于國外疫情還在持續爆發,許多國家目前正處于封閉狀態,關于疫情影響研究尚未開展。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企業影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范疇,前期國外學者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研究也可為本文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如在探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方面。Elizabeth 和 Mark(2002)研究發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會在短期內打亂國家的正常生產秩序,拖緩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節奏,給企業、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帶來了巨大沖擊[1]。Simon 等(2001)通過對 1960—1998 非洲艾滋病的影響評估,發現艾滋病帶來的人口沖擊對經濟發展出現了顯著的負面影響[2]。
在探討應對措施方面。Robrt Heath(2004)在其著作中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性和系統性,將各層次社會主體納入至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應急管理體系中。Jeroen 和 Philippe(2009)通過比較甲肝大規模暴發時的各類費用,認為各方主體應事先防工作,以降低成本、減少損失[3]。Shwiff(2013)研究認為,加大救助力度可以有效做好預防,從而減少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4]。
(2)國內關于疫情影響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就疫情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進行了研究,但由于疫情爆發后,各地均處于相互隔離狀態,因此關于疫情的研究主要以網上調查研究為主。而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特別是大學生創業企業的影響,國內學者多把它作為就業形勢分析的一部分因素加以研究。
關于疫情對企業信心調查方面。如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ESIEC)課題組從 2020 年 2 月 10 日起,已組織開展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微企業生存狀態專項調研。研究顯示,在 1705 個樣本中,發現創業者(董事長)和非創業者(高管)普遍體現較高水平的焦慮和較低水平的樂觀值[5]。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愿研究方面,馬宏艷、李敏(2020)等人對北京服裝學院 91 名創業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59.57%的應屆畢業生中認為疫情對 2020 屆創業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6]。
第 2 章 論文的理論基礎
2.1 創業管理理論
國外普遍認為,盡管創業現象分析始于 18 世紀中期,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未出現專門的創業研究。上世紀 50 年代,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2一書中認為,創新只是在大型官僚企業中產生,他認為在這樣的企業中創新已經不是新鮮事。到了 20 世紀 70-80 年代,德魯克通過考察 1970—1985 年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指出過去 10 年來創業經濟已成為美國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到了 80 年代,創業研究已成為一個新的學術研究領域被深入研究,自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該項研究。1982 年,在美國舉辦了百森創業研究討論會、《企業創業》雜志在 1985 年創辦、《創業理論與實踐》雜志于 1988 年開刊,1987 年,美國管理學會將創業研究作為一個單獨的領域正式納入了管理學科,標志著創業研究走向深入[30]。
現在學術界對創業管理最普遍的定義是:利用創業機會,組織和優化創業資源,以創造價值為最終目的的過程,是對傳統管理的重構和再造,在創業管理企業區別于傳統管理企業方面,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1)機會選擇。創業管理型企業側重于對未來機會的挖掘;傳統管理型企業側重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2)組織構成。傳統管理型企業僅僅注重組織的正常運行;創業管理型企業聚焦提升組織運轉能力,注重獲取分析外部信息,并在這些信息中選擇最有益信息創造價值。(3)薪酬管理。傳統管理型企業將員工報酬與績效考核聯系;創業管理型企業注重考察員工發現和創造機會的能力。(4)文化培育。創業管理型企業急于發展壯大,其創意考慮到了未來的環境;傳統管理型企業堅持穩健運行,它的創新只圍繞目前現有的資源考慮。
2.2 危機管理理論
“危機”一詞可追溯到希臘語中的“Krinein”,最初的含義是在生死之間徘徊。關于危機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起步早。赫爾曼(Hermann,1972)認為危機是一種特別的趨勢,是受到某種威脅。羅森塔爾(Rosenthal,1989)將危機定義為某種東西對社會系統的普遍價值和行為架構產生了嚴重影響,必須作出關鍵決策以應對威脅[32]。鈴木敏正(2009)則從可能性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危機就是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及產生的后果的結合[33]。
危機管理 20 世紀末在國外得到迅速發展,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理論應運而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危機管理大師羅伯特·希斯出版了《危機管理》4一書,他在書中認為危機管理由“4R”階段構成,即預備力(Readiness)、縮減力(Reduction)、反應力(Response)、恢復力(Recovery),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對整個危機管理理論體系構建起到了奠基作用[34]。1986 年,斯蒂芬·菲克出版了同名著作,他從框架方面對危機管理進行了優化構建。勞倫斯·巴頓也在同年出版了《組織危機管理》一書,該書對危機管理和危機處置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危機存在難以預見特點,應該以預防為主,危機處置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因素,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他在實踐和實戰方面將危機管理研究推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35]。
到了本世紀,危機管理進入到了全新的研究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曼·R·奧古斯丁出版了劃時代意義的《危機管理》5一書,與“4R”階段模型不同,他提出了危機管理的 6 階段模型,包括危機的避免、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危機的獲益等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提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南,對危機處置進行理論進行了系統升華[36]。
第 3 章 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現狀及支持政策 ..................................... 15
3.1 共青城市基本市情 ........................................ 15
3.2 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概況 ....................................... 15
3.3 創業及創業企業相關支持政策 .................................. 19
第 4 章 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影響調查分析 ................................... 25
4.1 調查設計 ............................... 25
4.1.1 調查對象 ....................................... 25
4.1.2 調查方法 .................................. 25
第5 章 提升大學生創業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能力的策略 ....................... 37
5.1 提升企業自身應對能力 ....................... 37
5.1.1 緩解經營資金緊張的困境 ....................................... 37
5.1.2 提升產品服務市場占有率 .................................. 38
第 5 章 提升大學生創業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能力的策略
5.1 提升企業自身應對能力
5.1.1 緩解經營資金緊張的困境
資金緊張是當前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面臨最為緊迫的問題,一旦資金難以支持,對于企業將是致命性毀滅性的打擊,對于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而言,關鍵要優化財務管理,做好開源節流。 (1)尋求合作抱團取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尋求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爭取合作者入股入資,共同承擔創業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受前期疫情影響,產品供應鏈服務鏈基本處于斷裂狀態,要加強同上下游企業合作,通過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46]。比如教育培訓行業,可嘗試與信息技術行業、招生團隊合作,再比如建筑行業,可與德安、永修等地建材行業,以及共青城市本地的人力資源行業合作,優勢互補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2)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增強財務管理意識,提升財務管理規范化水平。在財務人員方面,招聘具有一定財務管理能力及經驗的專業人員,做好財務人員儲備,提升創業企業財務工作效率,提升資金運作水平。制定完善相應制度,在職責上,要進一步明確,將制定財務計劃、進行財務分析交由專人專業部門處理,更好保證財務工作獨立性。
(3)最大程度獲取資金支持。對政策要熟練掌握,如共青城市“穩定經濟增長 28 條”及其他創新創業支持政策中,有些是財政貼息的,大學生創業企業要找到契合點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其次,要注重企業自身增信,信用是初創企業的生命線,大學生創業企業及創業者要保持信用狀況良好,這是獲取貸款的前提[47]。再者,目前共青建設銀行、九江銀行、青年創業銀行等銀行機構推出了“訂單貸”,大學生創業企業可利用訂單、應收賬款等進行抵質押,提升信用度。此外,可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支持,共青城大學生創業企業可充分利用“青年創業基金”、基金小鎮等資本,爭取風險投資。總而言之,大學生創業企業資金來源要注重多樣化、低成本化[48]。
第 6 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眼下全國局部性爆發疫情仍時有發生,常態化防控已經成為國內疫情防控的遵循。本論文通過探究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影響,并結合當下國家省市關于疫情防控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疫情的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直接改變著人們的就業和創業思維。倒逼企業轉變經營管理思維,大學生創業企業只有主動求變,才能有效應對生存發展的挑戰。
(2)大學生創業企業在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中采取的策略不應是單一策略,而應該綜合采取市場策略、產品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等多種策略,尋求科學管理。
(3)從目前發展情況看,越來越多大學生創業企業會選擇新經濟新業態等領域創業,線上創業模式會成為絕對大數大學生創業企業的重點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會呈現“輕資產”運營趨勢。
(4)疫情過后,“去同質同類化”會成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的發展趨勢,大學生創業企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和產品創新,以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5)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訴求會更加多元化,對政府政策制定專業精準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略)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2020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爆發,演變成為自建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影響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2020 年 1 月 31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新冠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 PHEIC)。2020 年 2 月 11 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COVID-19”。在疫情的嚴重影響下,我國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商店停業,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被按下了“暫停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 年 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 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 24.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3.5%,出口交貨值也受到較大影響,同比下降 19.1%。在整體影響下,2020 年一季度,我國 GDP 比 2019 年同期下降了 6.8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3.2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9.6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下降了 5.2 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受疫情影響尤為嚴重,市場反應并不樂觀,聯合國開發計劃總署(UNDP)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影響評估報告》顯示,超過 30%的企業預計 2020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超過 50%。我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 2020 年一季度調查報告顯示,18.13%的企業反映經營難以維持,29.43%企業反映疫情帶來了巨大虧損,38.9%的企業反映經營處于停業或歇業狀態。特別是對于處在初創期的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金儲備不足、風險承受能力低,此次疫情的到來給企業經營管理造成嚴重困難。
疫情也給本就并不樂觀的就業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就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大學生面臨找工作難的困境。疫情帶來了我國經濟急速放緩,整個社會特別是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驟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測算,有 60 余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崗位可能會受到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0 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總數達到 874 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的嚴峻形勢可想而知。但在另一個層面,我們看到在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下,創新創業成為不少大學生的選擇。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研究
(1)國外疫情有關研究
由于國外疫情還在持續爆發,許多國家目前正處于封閉狀態,關于疫情影響研究尚未開展。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企業影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范疇,前期國外學者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研究也可為本文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如在探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方面。Elizabeth 和 Mark(2002)研究發現,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會在短期內打亂國家的正常生產秩序,拖緩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節奏,給企業、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帶來了巨大沖擊[1]。Simon 等(2001)通過對 1960—1998 非洲艾滋病的影響評估,發現艾滋病帶來的人口沖擊對經濟發展出現了顯著的負面影響[2]。
在探討應對措施方面。Robrt Heath(2004)在其著作中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性和系統性,將各層次社會主體納入至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應急管理體系中。Jeroen 和 Philippe(2009)通過比較甲肝大規模暴發時的各類費用,認為各方主體應事先防工作,以降低成本、減少損失[3]。Shwiff(2013)研究認為,加大救助力度可以有效做好預防,從而減少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4]。
(2)國內關于疫情影響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就疫情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進行了研究,但由于疫情爆發后,各地均處于相互隔離狀態,因此關于疫情的研究主要以網上調查研究為主。而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特別是大學生創業企業的影響,國內學者多把它作為就業形勢分析的一部分因素加以研究。
關于疫情對企業信心調查方面。如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ESIEC)課題組從 2020 年 2 月 10 日起,已組織開展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微企業生存狀態專項調研。研究顯示,在 1705 個樣本中,發現創業者(董事長)和非創業者(高管)普遍體現較高水平的焦慮和較低水平的樂觀值[5]。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愿研究方面,馬宏艷、李敏(2020)等人對北京服裝學院 91 名創業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59.57%的應屆畢業生中認為疫情對 2020 屆創業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6]。
第 2 章 論文的理論基礎
2.1 創業管理理論
國外普遍認為,盡管創業現象分析始于 18 世紀中期,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未出現專門的創業研究。上世紀 50 年代,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2一書中認為,創新只是在大型官僚企業中產生,他認為在這樣的企業中創新已經不是新鮮事。到了 20 世紀 70-80 年代,德魯克通過考察 1970—1985 年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指出過去 10 年來創業經濟已成為美國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到了 80 年代,創業研究已成為一個新的學術研究領域被深入研究,自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該項研究。1982 年,在美國舉辦了百森創業研究討論會、《企業創業》雜志在 1985 年創辦、《創業理論與實踐》雜志于 1988 年開刊,1987 年,美國管理學會將創業研究作為一個單獨的領域正式納入了管理學科,標志著創業研究走向深入[30]。
現在學術界對創業管理最普遍的定義是:利用創業機會,組織和優化創業資源,以創造價值為最終目的的過程,是對傳統管理的重構和再造,在創業管理企業區別于傳統管理企業方面,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1)機會選擇。創業管理型企業側重于對未來機會的挖掘;傳統管理型企業側重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2)組織構成。傳統管理型企業僅僅注重組織的正常運行;創業管理型企業聚焦提升組織運轉能力,注重獲取分析外部信息,并在這些信息中選擇最有益信息創造價值。(3)薪酬管理。傳統管理型企業將員工報酬與績效考核聯系;創業管理型企業注重考察員工發現和創造機會的能力。(4)文化培育。創業管理型企業急于發展壯大,其創意考慮到了未來的環境;傳統管理型企業堅持穩健運行,它的創新只圍繞目前現有的資源考慮。
2.2 危機管理理論
“危機”一詞可追溯到希臘語中的“Krinein”,最初的含義是在生死之間徘徊。關于危機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起步早。赫爾曼(Hermann,1972)認為危機是一種特別的趨勢,是受到某種威脅。羅森塔爾(Rosenthal,1989)將危機定義為某種東西對社會系統的普遍價值和行為架構產生了嚴重影響,必須作出關鍵決策以應對威脅[32]。鈴木敏正(2009)則從可能性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危機就是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及產生的后果的結合[33]。
危機管理 20 世紀末在國外得到迅速發展,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理論應運而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危機管理大師羅伯特·希斯出版了《危機管理》4一書,他在書中認為危機管理由“4R”階段構成,即預備力(Readiness)、縮減力(Reduction)、反應力(Response)、恢復力(Recovery),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對整個危機管理理論體系構建起到了奠基作用[34]。1986 年,斯蒂芬·菲克出版了同名著作,他從框架方面對危機管理進行了優化構建。勞倫斯·巴頓也在同年出版了《組織危機管理》一書,該書對危機管理和危機處置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危機存在難以預見特點,應該以預防為主,危機處置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因素,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他在實踐和實戰方面將危機管理研究推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35]。
到了本世紀,危機管理進入到了全新的研究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曼·R·奧古斯丁出版了劃時代意義的《危機管理》5一書,與“4R”階段模型不同,他提出了危機管理的 6 階段模型,包括危機的避免、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危機的獲益等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提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南,對危機處置進行理論進行了系統升華[36]。

3.1 共青城市基本市情 ........................................ 15
3.2 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概況 ....................................... 15
3.3 創業及創業企業相關支持政策 .................................. 19
第 4 章 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影響調查分析 ................................... 25
4.1 調查設計 ............................... 25
4.1.1 調查對象 ....................................... 25
4.1.2 調查方法 .................................. 25
第5 章 提升大學生創業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能力的策略 ....................... 37
5.1 提升企業自身應對能力 ....................... 37
5.1.1 緩解經營資金緊張的困境 ....................................... 37
5.1.2 提升產品服務市場占有率 .................................. 38
第 5 章 提升大學生創業企業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能力的策略
5.1 提升企業自身應對能力
5.1.1 緩解經營資金緊張的困境
資金緊張是當前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面臨最為緊迫的問題,一旦資金難以支持,對于企業將是致命性毀滅性的打擊,對于共青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而言,關鍵要優化財務管理,做好開源節流。 (1)尋求合作抱團取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尋求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爭取合作者入股入資,共同承擔創業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受前期疫情影響,產品供應鏈服務鏈基本處于斷裂狀態,要加強同上下游企業合作,通過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46]。比如教育培訓行業,可嘗試與信息技術行業、招生團隊合作,再比如建筑行業,可與德安、永修等地建材行業,以及共青城市本地的人力資源行業合作,優勢互補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2)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增強財務管理意識,提升財務管理規范化水平。在財務人員方面,招聘具有一定財務管理能力及經驗的專業人員,做好財務人員儲備,提升創業企業財務工作效率,提升資金運作水平。制定完善相應制度,在職責上,要進一步明確,將制定財務計劃、進行財務分析交由專人專業部門處理,更好保證財務工作獨立性。
(3)最大程度獲取資金支持。對政策要熟練掌握,如共青城市“穩定經濟增長 28 條”及其他創新創業支持政策中,有些是財政貼息的,大學生創業企業要找到契合點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其次,要注重企業自身增信,信用是初創企業的生命線,大學生創業企業及創業者要保持信用狀況良好,這是獲取貸款的前提[47]。再者,目前共青建設銀行、九江銀行、青年創業銀行等銀行機構推出了“訂單貸”,大學生創業企業可利用訂單、應收賬款等進行抵質押,提升信用度。此外,可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支持,共青城大學生創業企業可充分利用“青年創業基金”、基金小鎮等資本,爭取風險投資。總而言之,大學生創業企業資金來源要注重多樣化、低成本化[48]。

6.1 結論
眼下全國局部性爆發疫情仍時有發生,常態化防控已經成為國內疫情防控的遵循。本論文通過探究疫情防控常態化對大學生創業企業影響,并結合當下國家省市關于疫情防控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疫情的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直接改變著人們的就業和創業思維。倒逼企業轉變經營管理思維,大學生創業企業只有主動求變,才能有效應對生存發展的挑戰。
(2)大學生創業企業在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中采取的策略不應是單一策略,而應該綜合采取市場策略、產品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等多種策略,尋求科學管理。
(3)從目前發展情況看,越來越多大學生創業企業會選擇新經濟新業態等領域創業,線上創業模式會成為絕對大數大學生創業企業的重點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會呈現“輕資產”運營趨勢。
(4)疫情過后,“去同質同類化”會成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的發展趨勢,大學生創業企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和產品創新,以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5)大學生創業企業的訴求會更加多元化,對政府政策制定專業精準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創業管理論文:金輪科創油淬火鋼絲項目商業計劃書2015-09-14
- 高校畢業生擇業信息源對于擇業意向的影響研究2015-10-12
- 鑫和投資的運營創業管理與發展策略研究2018-02-01
- 農行景德鎮分行信貨風險管理研究2018-02-13
- 創業機會識別管理對創業職業轉換決策的效應研究2020-02-27
- 基于政府管理視角下的孝感市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管...2020-03-15
- 創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要求多少字?要求3萬...2020-04-09
- 民辦高校創業基地管理研究--以鄭州科技學院為例2020-04-20
- 創業成長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管理研究2020-05-01
- 福州CA免漆家具有限公司創業計劃管理研究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