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投資對企業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
時間:2021-05-06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實證估計結果顯示鄰居的投資存在顯著雙重外部效應,即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和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并存,且當鄰居的投資小于某一閾值時,其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大于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凈效應為正,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鄰居的投資大于該閾值時,其正外部性小于負外部性,凈效應為負,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率,即鄰居企業的投資存在倒 U 型效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強度差異還受到外部環境、行業性質、企業差異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產業集聚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伴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和分權化進程,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深,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流動強度和規模也在不斷變大,中國過去的因地方工業自成體系帶來的地方決定產業的格局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產業起決定作用的“擇地而聚”體系。這種現象帶來了不同層次的要素集聚和產業集中,不同產業在不同地理維度下的多層次集聚越來越顯著。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形成了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格局,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中西部地區為外圍,東部沿海地區己經成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集聚中心。國內涌現出許多“專業化之都”,如廣東省中山市古鎮被譽為“中國燈飾之都”,全鎮超過萬家已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牌照;浙江溫州的柳市是“中國電器之都”,85%以上的企業都生產著工業電器;河南省鹿邑縣被稱為“中國化妝刷之鄉”,一個縣至少有 10 萬人在生產或銷售化妝刷;遼寧的本溪市為“中國鋼鐵之都”等等。國外亦是如此,例如東京大田區的機械產業核心,德國南部的汽車工業,葡萄牙的生物技術產業,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美國高科技產業集聚基地“硅谷(Silicon Valley)”,還有“電影之城”好萊塢等等。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在產業集聚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應帶來正外部性的同時,中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一線城市逐漸出現因“過度集聚”而導致的勞動力等資源短缺、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產業集聚帶來負外部性問題同樣開始顯現,這是源于制造業的過度集聚形成的擁擠效應。產業聚集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發揮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降低生產成本而正面影響企業生產績效,另一方面過度集中又會降低資源的優化配置,致使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問題對生產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
1.2 研究內容及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的研究內容圍繞著鄰居企業的 R&D 投資以及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生產率因集聚帶來的溢出效應(正外部性)和惡性競爭、擁擠效應(負外部性)展開,首先梳理了不同經濟理論中關于相鄰企業間相互影響的文獻,隨后基于新新經濟地理的視角,在現有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理論模型,論述了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相對強度隨投資強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現象。采用工業企業數據庫 2005-2007 年微觀數據,在鄉鎮的地理維度上考察了同鎮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并從外部環境異質性、行業異質性、鄰居異質性等不同維度分別研究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強度差異,構建實證模型對基礎假說和子假說進行驗證,最后得出本文的結論與啟示。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科學研究方法:
(1)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規范分析方面,本文對相關的文獻研究和理論進行了梳理總結,并在已有的理論模型基礎之上進行了拓展研究,分析了鄰居企業的投資行為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影響的微觀基礎,提出基本假說和子假說。在實證研究方面,對企業的鄰居密度、人力資本投資和 R&D 投資水平進行統計性描述,建立實證方程,并選取恰當的變量或代理變量和研究指標,以 R 語言作為主要的計量工具,采用微觀企業大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和檢驗。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文搜集整理相關數據,對企業的集聚情況和投資現狀進行了統計性描述,對鄰居企業的投資對企業生產率的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雙重影響進行了定性分析,利用微觀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從現實層面對鄰居企業的投資對企業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進行了分析推斷。
(3)比較分析法。本文按投資類型、企業規模、行業性質、地區、企業年齡等多個區分角度對鄰居企業投資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從企業異質性角度得出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關于鄰居效應的文獻
2.1.1 新新經濟地理理論中的“鄰居效應”
基于 Melitz(2003)提出的異質性企業理論模型,新新經濟地理(New New EconomicGeography,NNEG)在新經濟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加入了企業的生產率異質性因素,進一步為個體的空間分布選擇提供微觀理論基礎。
在這一理論框架內,Baldwin and Okubo(2006)發現大城市中企業的生產率更高這一現象。Venables(2011)研究發現,盡管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因更廣泛的就業選擇以及其他大城市提供的便利因素,仍然傾向于選擇在大城市工作,這一現象提高了更大規模的城市中勞動力的供需匹配質量,進而促進了城市中企業的生產率提高。Combes 等(2012)則研究了大城市高生產率的來源,并驗證了集聚效應是大城市的高生產率而非勞動力的自我選擇效應。其中,集聚效應是由于帶來了空間上的鄰近促進了企業間的頻繁交流,加強了溢出效應,企業之間通過知識和技能共享而同時得到更快速的發展;自選擇機制則認為經濟中心區具有相對優越和便利的生產環境,這會吸引大批高生產率企業,出于避免競爭和降低生產成本目的,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更傾向于分布在經濟外圍地區。
以上文獻均支持了這樣一個論點,即企業的生產率會受到其地理位置選擇的影響,在不同鄰居企業組成的差異性生產環境下,不同區域間的企業存在差異性。因此,根據新新經濟地理的理論,企業的生產稟賦不僅在于其自身的因素,還受到生產外部環境的影響(Dumais,Eillson et al,2002;Gilbert,2008;Bahar et al.,2014)。
.................
2.2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文獻回顧
(1)關于 R&D 投資的文獻
企業的投資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已被許多文獻的研究所驗證(Hall,2009;Falk,2012;Sharma,2012)。一方面,企業的研發投入使企業得以制造更高質量的新產品;另一方面,生產技術的創新也將降低企業的生產邊際成本。Grifftth 等(2004)學者的研究即支持了這一觀點,即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帶來了更多的新產品,也從內部提高了企業自身的學習能力,而這種內部的變化可以進一步輻射給周邊企業,從而產生互相學習的氛圍。Cameronet.al 等(2005)基于英國制造業數據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僅能使企業自身獲得技術領先優勢、改善生產效率,同樣對周邊企業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驗證了企業投資正外部性的存在。Czarnitzki 和 Kraft(2012)也通過研究得出一致的結論,即每個企業的研發投入及其溢出效應促進了整個行業生產率的提高。
然而,企業的投資帶來的并非都是正外部性。李旭輝、王剛剛(2016)將中小企業作為典型研究對象,從微觀層面估算了中小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得出中小企業提高R&D 投資水平和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呈顯著的倒 U 關系,即先促進后抑制的關系,企業的投資并非越多越好。
.........................
第三章 相關理論基礎......................................12
3.1 理論模型和基本假說......................................12
3.2 鄰居投資外部性子假說..................................15
第四章 實證研究......................21
4.1 數據及變量描述.............................21
?4.2 實證回歸估計方程..........................25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35
5.1 結論...............................35
5.2 政策建議.............................36
第四章 實證研究
4.1 數據及變量描述
4.1.1 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 2005 年至 2007 年間工業企業數據為樣本,并參照現有文獻的處理方式刪除存在數據缺失和不符合常理的數據樣本,如負的出口值、企業從業人員數等樣本。
鄰居的定義:對于鄰居的選擇,可以有多種地理維度進行選擇,如同市鄰居、同縣鄰居和同鎮鄰居,依據 Rosenthal and Strange(2004)的研究,集聚在某一區域內的企業互相之間的影響隨地理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弱,因此在更小的地理維度上對于鄰居的選擇應該是更優的選擇。同時,Duranton and Overman(2005)、范劍勇、馮猛等(2014)的研究也認定,企業對周邊經濟帶來影響的范圍一般在 50 公里左右,這與中國行政區域分類中的鎮級地理維度較為接近,因此本文對于鄰居的選取除特殊說明外均默認為在同鎮企業為其鄰居2。參照現有文獻做法,我們依據國家統計局 2014 年公布的《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說明》3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的企業行政區代碼前 9 位相同的樣本則為同鎮,除此之外,前 6 位相同的是同縣,而前 4 位相同的是同市。
.......................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基于新新經濟地理的視角,構建了“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理論模型,論述了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相對強度隨投資強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現象。采用工業企業數據庫2005-2007年微觀數據,本文在鄉鎮的地理維度上考察了同鎮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受到“鄰居”企業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實證估計結果顯示鄰居的投資存在顯著雙重外部效應,即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和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并存,且當鄰居的投資小于某一閾值時,其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大于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凈效應為正,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鄰居的投資大于該閾值時,其正外部性小于負外部性,凈效應為負,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率,即鄰居企業的投資存在倒 U 型效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強度差異還受到外部環境、行業性質、企業差異的影響。
首先,對企業外部環境差異性進行研究發現,在更高的市場化程度下,由于更高的企業研發激勵和人才流動性, 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雙重外部效應都顯著更強,更有活力的市場使得更強的溢出效應和競爭效應同時存在。而在更高的專利保護程度環境下,企業研發的溢出效應減弱,從而提高了鄰居投資負外部性的相對強度,為企業之間帶來了更大的競爭。
其次,對行業異質性研究,通過對比技術密集型和非技術密集型行業,本文發現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由于對生產技術更高的需求,鄰居的投資存在更強的溢出效應,同時也存在更強的競爭效應。此外,垂直分工程度較高的行業中,企業和鄰居之間為合作關系的可能性更高,鄰居的人力資本和研發都會帶來更強的正外部性,但是在投資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力資本投資在垂直分工型行業中將呈現出較強的負外部性。最后,由于行業的集中與分散決定了行業競爭程度的高低,在集中度較低的行業中企業生產率在鄰居企業 R&D投資中的獲益更大,表明了企業進入該行業可能受到競爭引致的掠奪風險小;反之在集中較高的行業中,企業掠奪的風險大,集中行業企業憑借天然的資源及信息優勢引發“非理性掠奪”的可能性更高,鄰居企業 R&D 投資也不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產業集聚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伴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和分權化進程,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深,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流動強度和規模也在不斷變大,中國過去的因地方工業自成體系帶來的地方決定產業的格局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產業起決定作用的“擇地而聚”體系。這種現象帶來了不同層次的要素集聚和產業集中,不同產業在不同地理維度下的多層次集聚越來越顯著。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形成了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格局,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中西部地區為外圍,東部沿海地區己經成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集聚中心。國內涌現出許多“專業化之都”,如廣東省中山市古鎮被譽為“中國燈飾之都”,全鎮超過萬家已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牌照;浙江溫州的柳市是“中國電器之都”,85%以上的企業都生產著工業電器;河南省鹿邑縣被稱為“中國化妝刷之鄉”,一個縣至少有 10 萬人在生產或銷售化妝刷;遼寧的本溪市為“中國鋼鐵之都”等等。國外亦是如此,例如東京大田區的機械產業核心,德國南部的汽車工業,葡萄牙的生物技術產業,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美國高科技產業集聚基地“硅谷(Silicon Valley)”,還有“電影之城”好萊塢等等。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在產業集聚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應帶來正外部性的同時,中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一線城市逐漸出現因“過度集聚”而導致的勞動力等資源短缺、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產業集聚帶來負外部性問題同樣開始顯現,這是源于制造業的過度集聚形成的擁擠效應。產業聚集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發揮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降低生產成本而正面影響企業生產績效,另一方面過度集中又會降低資源的優化配置,致使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問題對生產效率產生負面影響。
........................
1.2 研究內容及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的研究內容圍繞著鄰居企業的 R&D 投資以及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生產率因集聚帶來的溢出效應(正外部性)和惡性競爭、擁擠效應(負外部性)展開,首先梳理了不同經濟理論中關于相鄰企業間相互影響的文獻,隨后基于新新經濟地理的視角,在現有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理論模型,論述了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相對強度隨投資強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現象。采用工業企業數據庫 2005-2007 年微觀數據,在鄉鎮的地理維度上考察了同鎮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并從外部環境異質性、行業異質性、鄰居異質性等不同維度分別研究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強度差異,構建實證模型對基礎假說和子假說進行驗證,最后得出本文的結論與啟示。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科學研究方法:
(1)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規范分析方面,本文對相關的文獻研究和理論進行了梳理總結,并在已有的理論模型基礎之上進行了拓展研究,分析了鄰居企業的投資行為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影響的微觀基礎,提出基本假說和子假說。在實證研究方面,對企業的鄰居密度、人力資本投資和 R&D 投資水平進行統計性描述,建立實證方程,并選取恰當的變量或代理變量和研究指標,以 R 語言作為主要的計量工具,采用微觀企業大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和檢驗。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文搜集整理相關數據,對企業的集聚情況和投資現狀進行了統計性描述,對鄰居企業的投資對企業生產率的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雙重影響進行了定性分析,利用微觀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從現實層面對鄰居企業的投資對企業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進行了分析推斷。
(3)比較分析法。本文按投資類型、企業規模、行業性質、地區、企業年齡等多個區分角度對鄰居企業投資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雙重外部性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從企業異質性角度得出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關于鄰居效應的文獻
2.1.1 新新經濟地理理論中的“鄰居效應”
基于 Melitz(2003)提出的異質性企業理論模型,新新經濟地理(New New EconomicGeography,NNEG)在新經濟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加入了企業的生產率異質性因素,進一步為個體的空間分布選擇提供微觀理論基礎。
在這一理論框架內,Baldwin and Okubo(2006)發現大城市中企業的生產率更高這一現象。Venables(2011)研究發現,盡管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因更廣泛的就業選擇以及其他大城市提供的便利因素,仍然傾向于選擇在大城市工作,這一現象提高了更大規模的城市中勞動力的供需匹配質量,進而促進了城市中企業的生產率提高。Combes 等(2012)則研究了大城市高生產率的來源,并驗證了集聚效應是大城市的高生產率而非勞動力的自我選擇效應。其中,集聚效應是由于帶來了空間上的鄰近促進了企業間的頻繁交流,加強了溢出效應,企業之間通過知識和技能共享而同時得到更快速的發展;自選擇機制則認為經濟中心區具有相對優越和便利的生產環境,這會吸引大批高生產率企業,出于避免競爭和降低生產成本目的,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更傾向于分布在經濟外圍地區。
以上文獻均支持了這樣一個論點,即企業的生產率會受到其地理位置選擇的影響,在不同鄰居企業組成的差異性生產環境下,不同區域間的企業存在差異性。因此,根據新新經濟地理的理論,企業的生產稟賦不僅在于其自身的因素,還受到生產外部環境的影響(Dumais,Eillson et al,2002;Gilbert,2008;Bahar et al.,2014)。
.................
2.2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文獻回顧
(1)關于 R&D 投資的文獻
企業的投資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已被許多文獻的研究所驗證(Hall,2009;Falk,2012;Sharma,2012)。一方面,企業的研發投入使企業得以制造更高質量的新產品;另一方面,生產技術的創新也將降低企業的生產邊際成本。Grifftth 等(2004)學者的研究即支持了這一觀點,即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帶來了更多的新產品,也從內部提高了企業自身的學習能力,而這種內部的變化可以進一步輻射給周邊企業,從而產生互相學習的氛圍。Cameronet.al 等(2005)基于英國制造業數據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僅能使企業自身獲得技術領先優勢、改善生產效率,同樣對周邊企業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驗證了企業投資正外部性的存在。Czarnitzki 和 Kraft(2012)也通過研究得出一致的結論,即每個企業的研發投入及其溢出效應促進了整個行業生產率的提高。
然而,企業的投資帶來的并非都是正外部性。李旭輝、王剛剛(2016)將中小企業作為典型研究對象,從微觀層面估算了中小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得出中小企業提高R&D 投資水平和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呈顯著的倒 U 關系,即先促進后抑制的關系,企業的投資并非越多越好。

第三章 相關理論基礎......................................12
3.1 理論模型和基本假說......................................12
3.2 鄰居投資外部性子假說..................................15
第四章 實證研究......................21
4.1 數據及變量描述.............................21
?4.2 實證回歸估計方程..........................25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35
5.1 結論...............................35
5.2 政策建議.............................36
第四章 實證研究
4.1 數據及變量描述
4.1.1 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 2005 年至 2007 年間工業企業數據為樣本,并參照現有文獻的處理方式刪除存在數據缺失和不符合常理的數據樣本,如負的出口值、企業從業人員數等樣本。
鄰居的定義:對于鄰居的選擇,可以有多種地理維度進行選擇,如同市鄰居、同縣鄰居和同鎮鄰居,依據 Rosenthal and Strange(2004)的研究,集聚在某一區域內的企業互相之間的影響隨地理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弱,因此在更小的地理維度上對于鄰居的選擇應該是更優的選擇。同時,Duranton and Overman(2005)、范劍勇、馮猛等(2014)的研究也認定,企業對周邊經濟帶來影響的范圍一般在 50 公里左右,這與中國行政區域分類中的鎮級地理維度較為接近,因此本文對于鄰居的選取除特殊說明外均默認為在同鎮企業為其鄰居2。參照現有文獻做法,我們依據國家統計局 2014 年公布的《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說明》3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的企業行政區代碼前 9 位相同的樣本則為同鎮,除此之外,前 6 位相同的是同縣,而前 4 位相同的是同市。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基于新新經濟地理的視角,構建了“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雙重外部性(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理論模型,論述了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相對強度隨投資強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現象。采用工業企業數據庫2005-2007年微觀數據,本文在鄉鎮的地理維度上考察了同鎮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受到“鄰居”企業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實證估計結果顯示鄰居的投資存在顯著雙重外部效應,即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和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并存,且當鄰居的投資小于某一閾值時,其正外部性(溢出效應)大于負外部性(競爭效應),凈效應為正,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鄰居的投資大于該閾值時,其正外部性小于負外部性,凈效應為負,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率,即鄰居企業的投資存在倒 U 型效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鄰居企業投資的雙重外部性強度差異還受到外部環境、行業性質、企業差異的影響。
首先,對企業外部環境差異性進行研究發現,在更高的市場化程度下,由于更高的企業研發激勵和人才流動性, 鄰居企業 R&D 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的雙重外部效應都顯著更強,更有活力的市場使得更強的溢出效應和競爭效應同時存在。而在更高的專利保護程度環境下,企業研發的溢出效應減弱,從而提高了鄰居投資負外部性的相對強度,為企業之間帶來了更大的競爭。
其次,對行業異質性研究,通過對比技術密集型和非技術密集型行業,本文發現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由于對生產技術更高的需求,鄰居的投資存在更強的溢出效應,同時也存在更強的競爭效應。此外,垂直分工程度較高的行業中,企業和鄰居之間為合作關系的可能性更高,鄰居的人力資本和研發都會帶來更強的正外部性,但是在投資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力資本投資在垂直分工型行業中將呈現出較強的負外部性。最后,由于行業的集中與分散決定了行業競爭程度的高低,在集中度較低的行業中企業生產率在鄰居企業 R&D投資中的獲益更大,表明了企業進入該行業可能受到競爭引致的掠奪風險小;反之在集中較高的行業中,企業掠奪的風險大,集中行業企業憑借天然的資源及信息優勢引發“非理性掠奪”的可能性更高,鄰居企業 R&D 投資也不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國際金融衍生品監管法律制度研究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