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研究
時間:2020-12-14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認為從 2005 年開始對比分析每一年園區內入駐企業的數量、類型、發展狀況等的動態演化,會使研究結果更直觀、準確,但因年份跨度較大、統計口徑不同、調研時間有限等原因無法實現。(2)由于試驗區客觀條件的限制及本研究對企業受訪人的職位層次要求較高等原因,本研究最終獲得的有效問卷數量僅 44 份,并沒有達到足夠多,致使最終的問卷數據雖達到做因子分析的標準,但并未十分理想。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柴達木盆地,該工業園區于 2005 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準成為國家首批的13 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試驗區所在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作為一個工業州,其 2018 年的 GDP 為 625.27 億元(占青海省 GDP 的 21.82%)①排名僅次于青海省的省會城市西寧市而排名第二,為青海省的工業、經濟等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內生動力。
3.1 試驗區企業入駐概況 ........................ 15
3.1.1 試驗區企業入駐數量 ................................... 15
3.1.2 試驗區企業準入條件 ................................... 16
第四章 構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指標體系 ............... 24
4.1 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指標體系構建預調查 ....................................... 24
4.1.1 企業負責人訪談結果 .................................... 24
4.1.2 企業問卷調查結果 .................................. 25
第五章 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實證分析 .......................... 29
5.1 數據來源 .............................. 29
5.2 實證方法及過程 ........................ 31
第六章 提高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的對策建議
6.1 分類把握企業需求,提高企業的入駐率
企業入駐試驗區的動力因素因其成立的時間、所有制、規模、所屬產業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此,試驗區的招商引資工作應結合動態環境,把握企業切實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的入駐率。
回顧全文,本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試驗區自 2005 年成立至今已有近 15 年的時間,本研究分析試驗區企業的入駐動力,若從 2005 年開始對比分析每一年園區內入駐企業的數量、類型、發展狀況等的動態演化,會使研究結果更直觀、準確,但因年份跨度較大、統計口徑不同、調研時間有限等原因無法實現。
(2)由于試驗區客觀條件的限制及本研究對企業受訪人的職位層次要求較高等原因,本研究最終獲得的有效問卷數量僅 44 份,并沒有達到足夠多,致使最終的問卷數據雖達到做因子分析的標準,但并未十分理想。
(3)試驗區分為一區四園的管理格局,若能將受訪企業按照所在園區進行歸類并對比分析入駐動力將更能凸顯各子工業園區的特色及優劣勢。然而,這四個子園區在區位條件、發展現狀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實地調研位于發展程度較為滯后的子工業園區的企業存在一定難度,最終致使受訪企業分布偏差較大,無法真實反映各子園區的企業入駐動力,故而本研究未能從四園角度分類分析企業入駐動力。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柴達木盆地,該工業園區于 2005 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準成為國家首批的13 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試驗區所在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作為一個工業州,其 2018 年的 GDP 為 625.27 億元(占青海省 GDP 的 21.82%)①排名僅次于青海省的省會城市西寧市而排名第二,為青海省的工業、經濟等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內生動力。
歷年來,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以此發展循環經濟是試驗區的主要發展目標,而工業園區都以其中入駐的企業為基點,逐漸形成各產業鏈并不斷延伸[1-3],從而打造循環經濟,所以工業園區的發展是與園區內企業的入駐發展相輔相成的。2020 年不僅為“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試驗區成立 15 周年的關鍵之年,截止 2020 年年初,試驗區共有入駐企業 703 家,其中格爾木子工業園入駐企業 517 家,德令哈子工業園入駐企業 140 家,大柴旦子工業園入駐企業 29 家,烏蘭子工業園入駐企業 17 家試驗區②。在試驗區及子園區的管委會服務園內入駐企業發展的模式下,不僅要服務好已有企業,還需要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各類企業入駐以完善和豐富產業鏈。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也會因為看中試驗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富集、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發展前景等因素選擇入駐試驗區,從而推動試驗區取得了現有的發展成就。
本研究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綜述法初步形成了企業入駐工業園區的動力因素歸納表,繼而在分析試驗區企業入駐概況、招商引資概況、試驗區吸引企業入駐的優劣勢的基礎之上,結合試驗區的實際特點,利用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對上述歸納表進行了修正,從而構建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指標體系,并以此來探究園內企業入駐試驗區的動力因素,從而發現企業的關注點及需求,并提出針對性建議,進而推動其取得更為良好的發展。
.........................
第三章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相關概況分析 ............................ 151.2 國內外相關研究
1.2.1 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
1.2.1.1 國外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
國外工業的發展早于中國,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較多,與本文主題相關的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究
由于工業園區的特殊性,國外對工業園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環境保護問題等方面。
Bellantuonos N,Carbonara N,Pontrandolfo P 在 2017 年研究指出生態工業園區(EIPs)被定義為一個位于同一地區的企業社區,主要通過一個旨在提高可持續性的合作關系網絡進行聯系[4]。Massard G,Leuenberger H,Dong T D(2018)認為大多數工業園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很少考慮資源效率和社會及環境影響。為此,許多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目前正在考慮建設生態工業園區[5]。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生態工業園區不僅成為了各國工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也是各國研究學者的研究重點,Pilouk S、Koottatep T(2017)[6],GuillermoValenzuela-Venegas 等(2018)[7]分別研究指出泰國、丹麥、韓國等國家在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遇到的問題等。
1.2.1 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
1.2.1.1 國外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
國外工業的發展早于中國,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較多,與本文主題相關的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究
由于工業園區的特殊性,國外對工業園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環境保護問題等方面。
Bellantuonos N,Carbonara N,Pontrandolfo P 在 2017 年研究指出生態工業園區(EIPs)被定義為一個位于同一地區的企業社區,主要通過一個旨在提高可持續性的合作關系網絡進行聯系[4]。Massard G,Leuenberger H,Dong T D(2018)認為大多數工業園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很少考慮資源效率和社會及環境影響。為此,許多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目前正在考慮建設生態工業園區[5]。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生態工業園區不僅成為了各國工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也是各國研究學者的研究重點,Pilouk S、Koottatep T(2017)[6],GuillermoValenzuela-Venegas 等(2018)[7]分別研究指出泰國、丹麥、韓國等國家在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遇到的問題等。
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是全球工業園區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研究認為這一趨勢說明了未來工業園區的發展方向,是政府和園區管委會規劃園區發展的重要指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入園時的準入條件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有關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關系的研究
除生態、環保方面的研究以外,國外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還重點探究了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的關系。19 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 A)提出“產業集聚”的概念[8],波特(Porter M E)進一步提出了產業集聚“鉆石模型”理論,指出產業集聚能夠有效推動當地經濟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式與必然趨勢[9]。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園區內的各個企業來助力,Felicio M,Amaral D 等人(2016)研究了生態工業園區內租戶企業間的產業共生關系,認為園內企業應積極參與產業共生[10]。Yoon S,Nadvi K(2018)在研究韓國產業集群與產業生態時指出有關產業集群的文獻形成了當代對企業通過聚集效應和集體行動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潛力的思考[11]。
(2)有關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關系的研究
除生態、環保方面的研究以外,國外有關工業園區的研究還重點探究了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的關系。19 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 A)提出“產業集聚”的概念[8],波特(Porter M E)進一步提出了產業集聚“鉆石模型”理論,指出產業集聚能夠有效推動當地經濟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式與必然趨勢[9]。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園區內的各個企業來助力,Felicio M,Amaral D 等人(2016)研究了生態工業園區內租戶企業間的產業共生關系,認為園內企業應積極參與產業共生[10]。Yoon S,Nadvi K(2018)在研究韓國產業集群與產業生態時指出有關產業集群的文獻形成了當代對企業通過聚集效應和集體行動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潛力的思考[11]。
...............................
第二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 管理動力理論
管理動力通常指促使某一主體從事某事的推動力,一般包括物質推動力和精神推動力[16]。M Gebreyesus 等人認為動力要素之間、動力要素與環境之間存在某種著長期互相影響的關系,這種作用關系成為了系統的動力源泉[42]。
關于管理動力的分類,從“動力”的形成原因來分析,動力可分為來自外部的動力因素和內部的自生動力[43],還可以分為外源動力、內生動力、引導動力三種動力[33];從“動力”的作用來看,可以分為主導動力和輔助動力[44]。

...........................
2.2 工業園區企業入駐
2.2.1 工業園區企業入駐的基本內涵
(1)工業園區
Feldman 早在 1994 年指出工業園區是在一定區域內由于企業的集中從而出現的資源供給、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集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組合體[45],后來也有學者認為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工業為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將企業、公司等進行統一管理的有機體,其本質上就是一個以產業為發展方向的綜合性系統[8]。
(2)工業園區企業入駐
工業園區是以企業為載體發展的有機體,所以工業園區批準成立以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企業入駐[46]。工業園區企業入駐就是指企業在工業園區管轄范圍內,借以園區的資源、設施等進行經營運作的過程[47]。工業園區為企業發展提供平臺[31],吸引許多優秀的企業集中到一起,從而形成產業集群效應[3]。
第二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 管理動力理論
管理動力通常指促使某一主體從事某事的推動力,一般包括物質推動力和精神推動力[16]。M Gebreyesus 等人認為動力要素之間、動力要素與環境之間存在某種著長期互相影響的關系,這種作用關系成為了系統的動力源泉[42]。
關于管理動力的分類,從“動力”的形成原因來分析,動力可分為來自外部的動力因素和內部的自生動力[43],還可以分為外源動力、內生動力、引導動力三種動力[33];從“動力”的作用來看,可以分為主導動力和輔助動力[44]。

...........................
2.2 工業園區企業入駐
2.2.1 工業園區企業入駐的基本內涵
(1)工業園區
Feldman 早在 1994 年指出工業園區是在一定區域內由于企業的集中從而出現的資源供給、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集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組合體[45],后來也有學者認為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工業為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將企業、公司等進行統一管理的有機體,其本質上就是一個以產業為發展方向的綜合性系統[8]。
(2)工業園區企業入駐
工業園區是以企業為載體發展的有機體,所以工業園區批準成立以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企業入駐[46]。工業園區企業入駐就是指企業在工業園區管轄范圍內,借以園區的資源、設施等進行經營運作的過程[47]。工業園區為企業發展提供平臺[31],吸引許多優秀的企業集中到一起,從而形成產業集群效應[3]。
2.2.2 工業園區企業的準入條件
工業園區的發展需要企業支撐,而企業入駐園區需要達到一定的準入條件。
Massard G,Leuenberger H,Dong T D(2018)在研究國內外生態工業園發展趨勢時提到企業入駐工業園區,首先有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嚴格要求,技術上要求能組織工業生產鏈,資金上要求能擔負起一定時間內的經營狀況[5];環保審核也是工業園區考察入駐企業時重要衡量標準,要求企業重視環保、具有完善的環保設施、生產廢物的處理能力等[30];企業所在產業與園區產業鏈的關聯程度也是企業入駐的重要考量標準,企業通過產業集聚發揮集聚效益,從而給工業園區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創新效益以及競爭效益[31]。
工業園區的發展需要企業支撐,而企業入駐園區需要達到一定的準入條件。
Massard G,Leuenberger H,Dong T D(2018)在研究國內外生態工業園發展趨勢時提到企業入駐工業園區,首先有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嚴格要求,技術上要求能組織工業生產鏈,資金上要求能擔負起一定時間內的經營狀況[5];環保審核也是工業園區考察入駐企業時重要衡量標準,要求企業重視環保、具有完善的環保設施、生產廢物的處理能力等[30];企業所在產業與園區產業鏈的關聯程度也是企業入駐的重要考量標準,企業通過產業集聚發揮集聚效益,從而給工業園區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創新效益以及競爭效益[31]。
雖然企業在入駐工業園區時會有相關的要求標準限制,但是近些年工業園區在引進企業入駐的工作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顏彭莉(2018)指出國內大部分的工業園區,由于缺乏長期規劃和清晰的產業定位,招商方向搖擺不定,導致產業關聯度低,缺乏上下游配套設施,難以充分發揮優勢[17];趙福益(2017)些管理工業園區的政府部門,為了完成招商引資的任務,對入園企業的環保審核并不嚴格。許多環保設施不完善的企業也能夠入駐工業園,入駐工業園后,環保意識的薄弱和安環檢查力度的不足,導致當地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還有些工業園區的招商團隊建設并不完善,招商方面缺乏經驗,導致招商效果不佳[33],未來應發揮園區特色優勢,明確產業鏈拓展方向,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組織園內龍頭企業帶動老舊企業發展,完善產業鏈搭建[48]。

..........................

..........................
3.1 試驗區企業入駐概況 ........................ 15
3.1.1 試驗區企業入駐數量 ................................... 15
3.1.2 試驗區企業準入條件 ................................... 16
第四章 構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指標體系 ............... 24
4.1 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指標體系構建預調查 ....................................... 24
4.1.1 企業負責人訪談結果 .................................... 24
4.1.2 企業問卷調查結果 .................................. 25
第五章 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實證分析 .......................... 29
5.1 數據來源 .............................. 29
5.2 實證方法及過程 ........................ 31
第六章 提高試驗區企業入駐動力的對策建議
6.1 分類把握企業需求,提高企業的入駐率
企業入駐試驗區的動力因素因其成立的時間、所有制、規模、所屬產業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此,試驗區的招商引資工作應結合動態環境,把握企業切實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的入駐率。
一、在時間方面,隨著時間推移,技術、市場、政策等諸多方面都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入駐試驗區的動力因素也隨之不斷改變,因此,試驗區的招商引資工作需與時俱進、精準把握,及時破舊立新,創新體制機制,制定能夠符合當下所處環境的招商引資政策,從而提高企業入駐率。二、在企業所有制方面,試驗區管委會應梳理以往的招商引資工作,將入駐企業按所有制進行分類,探析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需求,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三、在企業規模方面,不同規模的企業所看中的動力因素不同,小微企業的實力不如大中型企業雄厚,需要強化園區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人才等的傾斜支持,調動小微企業發展活力。吸引大中型企業入駐試驗區并非易事,對試驗區整體的發展水平要求較高,園區可將發展重點放在有潛力的企業上,積極培育,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四、在企業所屬產業方面,試驗區已基本形成了七大主導產業鏈,而各產業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差距,未來試驗區應重點做大做強鹽湖化工等優勢產業,力爭將主導產業鏈打造成龍頭產業鏈,并利用高新技術產業或企業的發展等促進園內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網狀式產業鏈,因此更能提升所屬不同產業的企業入駐動力。
........................
第七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七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回顧全文,本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試驗區自 2005 年成立至今已有近 15 年的時間,本研究分析試驗區企業的入駐動力,若從 2005 年開始對比分析每一年園區內入駐企業的數量、類型、發展狀況等的動態演化,會使研究結果更直觀、準確,但因年份跨度較大、統計口徑不同、調研時間有限等原因無法實現。
(2)由于試驗區客觀條件的限制及本研究對企業受訪人的職位層次要求較高等原因,本研究最終獲得的有效問卷數量僅 44 份,并沒有達到足夠多,致使最終的問卷數據雖達到做因子分析的標準,但并未十分理想。
(3)試驗區分為一區四園的管理格局,若能將受訪企業按照所在園區進行歸類并對比分析入駐動力將更能凸顯各子工業園區的特色及優劣勢。然而,這四個子園區在區位條件、發展現狀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實地調研位于發展程度較為滯后的子工業園區的企業存在一定難度,最終致使受訪企業分布偏差較大,無法真實反映各子園區的企業入駐動力,故而本研究未能從四園角度分類分析企業入駐動力。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