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混合型基金投資項目風險管理實證探討
本文是一篇項目管理論文,本研究以持股集中度、持債集中度、行業集中度、基金換手率、基金經理平均年限、團隊穩定性、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以及平均每戶持有基金份額等九個特征變量為解釋變量,以基金管理費率、成立年限為控制變量,以基金自身規模為調節變量,以基金風險為被解釋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對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和投資者的配置特征與基金風險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1緒論
1.1研究背景
項目管理分為三大類:工程項目管理、信息項目管理和投資項目管理。其中,基金作為一種具有目的性、一次性、獨特性和生命周期特征的投資項目管理方式,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積極購買[1]。所以,基金是一種項目,應該用項目風險管理的方法進行風險管理。同時,基金作為投資項目,其風險的來源和性質與傳統工程領域的項目有區別,主要表現在來源廣和波動大兩個方面。因此,基金投資項目的相關方(主要包括基金管理人、投資者以及監管機構等)應該做好基金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
從宏觀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基金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應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1?;鹱鳛樽C券投資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購買,也滿足了上市公司的融資需求。所以基金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對于我國金融業穩定和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鹪诋斍拔覈淖C券投資市場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只重要力量,迅速發展壯大。根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的相關數據,截至2023年3月,我國公募基金行業中現有基金管理公司156家,基金數量10718只,基金規模26.68萬億元2,同時,我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3。所以,基金是我國證券投資命脈,是增強金融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項目管理論文怎么寫
.......................
1.2研究問題
現有關于混合型基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金業績評價(沈紅波等[2];陳曉非等[3])、業績持續性(王建秀等[4];張永冀等[5])、投資效率(JIANQIU B J等[6];趙秀娟等[7])等方面,而針對混合型基金風險方面的研究則較為欠缺。然而,當前我國公募基金市場中,混合型基金的風險管理面臨兩大現實挑戰:一是雖然部分混合型基金業績回報較好,但收益波動較大,從而投資者承擔的整體風險水平較高;二是基金管理公司對風險的識別、量化及管理能力有待提升6。所以業界迫切需要加強混合型基金的風險管理能力,從而完善基金管理者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投資者的投資體驗,最終實現混合型基金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基金風險管理的相關學術領域,眾多學者也在探討基金風險,如LIVINGSTON M等[8]分析了基金收益率波動性,GREGORIOU G N等[9]認為執行權益市場中性策略的基金不具備極端風險免疫能力,謝赤等[10]運用風險價值等模型度量了基金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向誠等[11]研究了基金的風險偏好。此外,還有學者從基金經理的個人特征(付興中[12];史金艷等[13])、基金管理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特征(羅長青等[14])和宏觀因素(李雪[15])等角度來研究影響基金風險的因素。
上述研究為基金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導,然而鮮有文獻從基金管理者和投資者的視角出發,對混合型基金風險的影響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事實上,業界實踐表明基金管理者的對外投資策略[16]、基金經理信號特征[17]以及投資者對基金的配置[18]等因素均有可能會對混合型基金的風險產生重要影響。鑒于上述特征對混合基金風險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我國公募混合型基金的風險主要受哪些微觀因素的影響?(2)公募基金管理者應怎樣做好混合型基金的風險管理?
這些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擬對我國混合型投資基金的投資風險進行分析,從而回答上述問題并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
............................
2文獻綜述
2.1基金風險
基金風險是指基金運作過程中可能招致的風險[19]。近年來,國外基金風險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日趨完善。在1952年,Markowitz H[20]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均值-方差”理論,并將其應用于證券市場的風險度量。20世紀60年代,Sharpe W F[21]、Lintner J[22]基于馬科維茨的證券投資組合理論(CAPM),對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ROSS S A[23]提出了一種新的套利定價模型(APT),它揭示了基金公司和宏觀因素與基金風險之間的關系。套利定價模型(APT)是對馬科維茨證券投資組合理論(CAPM)的改進。Jia S等[24]研究了基金經理管理的股票投資組合資產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并且闡述了VaR 模型在股票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中的高效性和適用性。
與國外相比,國內對基金風險評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鑒國外的經驗,進而拓展和完善。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兩個角度進行闡述:
首先,從基金風險的內涵來看,蒲明[25]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各類風險進行了分析,并將其劃分為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陳明賀[26]通過對23只中國基金的研究,得出了其風險承擔水平呈“U”形的結論,這一結論為我國基金的風險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蔣運冰等[27]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具有低風險資產特征的“失敗者”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表現出了不同的風險偏好。宮動喜[28]則以偏股型基金為例,對這一現象的內在機理進行了研究。
其次,從基金風險的度量方法來看,鄭文通[29]最早在我國引進了VaR 計量方法,詳細地介紹了該方法的應用范圍等。趙振全等[30]則提出,對不同類型的基金,應根據其所處的風險程度選擇不同的度量標準。潘海峰[31]的研究表明,GARCH模型可以提高對風險VaR 值方法的估計精度。因此,對風險理論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李慶等[32]將分形市場理論與R/S法相結合,運用R/S法度量基金的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種以風險最小化原則為基礎的投資組合最優模型。林朝穎等[33]以收益波動率作為度量基金風險的指標,發現在創造收益的過程中,市場波動對投資基金產生的影響越大,則意味著其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朱青[34]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對1677家基金進行風險等級分級,建立基于隨機森林的基金風險評估模型。王彥楠[35]把灰色系統理論與層次分析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綜合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對證券投資組合理財產品的市場風險進行了實證研究。
...........................
2.2基金風險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2.2.1國外研究現狀
與我國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基金的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對投資基金的研究較早。雖然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總體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大致的框架。經過對國外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基金的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以及投資人的配置特征,都會對基金的風險產生重要的影響。
(1)從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分析
Smith D M[36]通過對1992-2000年間美國證券投資的實證分析,得出了持有股票和風險調整后收益率呈二次函數的結論。ZHANG N等[37]的研究表明,ESG投資基金能夠從企業融資渠道、投資組合多元化渠道和融資渠道三個方面對基金的下行風險產生影響。
(2)從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分析
Golec J H[38]以Beta系數作為被解釋變量,考察了基金經理與基金風險的關系。KHORANAA等[39]通過研究發現,基金經理人持有的基金數量較多,說明其對行業的認可程度較高,其所管理的基金績效也較高,因此其投資組合的風險也較小?;贕ottesman模型,ANDREU L等[40]的實證分析表明,具有博士學位的基金管理人對基金的風險與績效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BlissR T等[41]對美國的混合型基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由女性來管理的基金在風險控制上要差一些,但她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要強得多。
.............................
3理論基礎.........................................13
3.1基金風險評價方法...............................13
3.2馬科維茨投資組合理論.....................14
3.3信號理論....................................15
4研究模型與假設......................17
4.1研究模型...............................17
4.2研究假設的提出........................18
5研究方法.....................................22
5.1數據收集的流程..................................22
5.2數據描述與變量說明............................23
6實證分析
6.1全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6.1.1描述性統計
本文使用Stata17.0對從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所篩選出的樣本進行了回歸分析,主要從三個環節展開:首先,將所搜集的樣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多重共線性檢驗。其次,在前文建立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將樣本的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和投資者的配置特征與基金的風險進行回歸分析。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還分別在大規模、中規模和小規模基金三種情形下開展對比分析,并對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以增強模型的可信度。
從表6-1可以看出,在對所得的1329份樣本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先對全部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6-1。
項目管理論文參考
............................
7研究結論及展望
7.1結論的探討
首先,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以往的理論和研究結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和投資者的配置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假設。接下來,本文以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這一時間段內持續經營的混合型基金為研究對象,基于客觀的數據,對我國當前的對外投資方式特征、基金經理的信號特征和投資者的配置特征與基金風險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經過前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7.1.1對全區間樣本基金分析得出的結論
(1)持股集中度。從整體來看,對基金進行風險管理時,持股集中度越高,則該基金的風險越高。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2)持債集中度。從對外投資方式的角度來看,持債集中度越高,則其風險越低。這和原來的假設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由于基金經理在投資債券時所面對的風險要比投資股票時小得多。債券具有更小的風險,但在選擇更加多樣化的債券時,基金經理通常無法完全理解債券的信息,相反,其風險管理程度還不如將債券投資集中起來。
(3)行業集中度。從對外投資方式的角度來看,行業集中度越高,則該基金所承擔的風險越低。這和原來的假設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基金經理人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沒有對行業背景有足夠的認識,相反,其風險管理能力遠不如對熟悉的行業進行集中投資。
(4)基金換手率。實證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范圍內,基金換手率與基金所承擔的風險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5)基金經理平均年限。實證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范圍內,基金經理平均年限與基金所承擔的風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6)團隊穩定性。實證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范圍內,基金經理的團隊穩定性越好,基金的風險越低。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7)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實證結果表明,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與基金的風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系。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8)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實證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范圍內,基金份額持有人戶數與基金所承擔的風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符合原來的假設。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