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韌性的影響思考
本文是一篇公司治理論文,本文致力于搜集與研究主題相匹配的公司實例與資料,并設計模型,為后續的實證分析鋪墊定基石。最后,依據提出的假設與構建的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依據實證分析的發現。
1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進入本世紀后,一系列突發事件頻繁發生,使組織身處充滿不確定性且復雜的環境中,遭受沖擊且自身生存遭受威脅。盡管遭遇了一系列危機事件的嚴重沖擊,部分杰出企業仍展現出了驚人的恢復力和反彈能力,成功地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并力圖重塑自身的競爭優勢。這種在逆境中展現出的堅韌與那些因無法應對危機而陷入困境的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前具有“VUCA”(不確定性、易變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特征的時代中,不同企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和績效水平差異顯著,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即在危機面前,企業的應對能力和戰略調整能力對其長遠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中,組織韌性的差異是一個關鍵原因(Ishak&Williams,2018)[1]。由于頻繁出現的“黑天鵝”事件與潛在的“灰犀牛”風險,組織韌性這一具有特定情境意義的概念重新進入了管理學者的視野,并逐漸成為他們深入研究的熱點話題。組織韌性不僅關乎企業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對能力,更體現了其在復雜多變環境中持續發展的潛力。因此,對組織韌性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企業在危機中的行為模式,更能為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尤其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公眾生命健康及國家經濟運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企業遭受重創,被迫大幅度削減規模、實施裁員,部分甚至已瀕臨破產邊緣;同時,民眾普遍面臨就業壓力,半失業乃至完全失業現象頻現,導致收入大幅下滑,社會經濟發展陷入深度停滯,甚至顯露出衰退跡象。這無疑是近百年來罕見的重大變革期。近年來,危機性事件頻頻發生,呈現出“VUCA”特質的環境日益顯現常態化的特征,我們身處的時代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能否重整旗鼓、迎難而上,與其自身的組織韌性密切相關。韌性,作為逆境中的支撐力量,對企業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應對危機、化解風險、實現穩健發展至關重要(Ortiz-de-Mandojana&Bansal,2016)[2]。因此,對組織韌性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
公司治理論文怎么寫
............................
1.2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2.1研究內容
本研究依托于數字化創新理論、價值鏈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及高級理論的框架,聚焦于“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韌性”這一核心關聯,深入探索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性地剖析了數字化轉型如何作用于企業韌性的影響機制,以及在此過程中開放式創新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第一章,緒論。該章開篇即從VUCA特征情境日益常態化的現狀與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的雙重現實出發,明確提出本文的研究課題,并闡述了其理論與實踐意義;隨后通過繪制技術路線圖的方式清晰呈現研究思路,并詳述了本研究的具體內容;接著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詳細說明;最后,闡述本研究可能實現的創新點與理論貢獻。
第二章,文獻綜述。本章節對數字化轉型、企業韌性、開放式創新這三個主題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合分析。首先,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研究進展展開探討,內容涵蓋其發展趨勢、研究焦點、概念界定、測評方法、驅動因素以及對經濟影響的探究;其次,對企業韌性領域的研究脈絡進行剖析,包括研究趨勢的捕捉、研究熱點的提煉、核心概念的解讀、衡量標準的歸納以及作用機制的探討;接下來,針對數字化轉型與組織韌性間相互關聯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揭示兩者間理論與實證層面的交織互動;再次,對開放式創新的相關研究展開綜述,包括開放式創新的內涵以及維度的測量。最后,對上述各類研究進行文獻綜述,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批判性評價與建設性整合,旨在為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清晰的知識框架。
第三章,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本章節以前文所梳理的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韌性研究的相關理論為依托,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創新理論、價值鏈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以及高階理論,基于這些理論框架對研究問題進行邏輯推演與理論論證。具體而言,本章著力剖析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韌性產生的影響效應,對影響作用的內在機理及二者關系中可能存在的中介變量進行了深入理論解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假設,進而構建了本文的理論模型。
.......................
2研究綜述
2.1理論基礎
2.1.1數字創新理論
數字創新領域的研究,源于對信息技術在商業應用中創造價值和獲取競爭優勢的深入探索。這一領域的研究,由信息系統學者發起并推動,他們致力于分析數字技術如何影響企業戰略、生產要素和生產過程。Sambamurthy等人(2003)以及Nevo等人(2010)的研究成果為這一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4][5]。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其在組織創新等活動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這種趨勢不僅推動了企業運營模式的轉變,也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如《斯隆管理評論》和MIS Q等這類國際頂級期刊均對“數字創新”這種新范式的管理開展了研究討論,學術界逐步對數字創新這一新概念進行關注和討論。Svahn等人(2017)以及Nambisan等人(2017)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數字創新的內涵和外延[6][7],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研究領域。數字創新不僅關注數字技術在組織內部的應用,還涉及到數字技術與組織外部環境的互動和融合。
根據國際與國內學術界的廣泛研究,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無疑已深刻地改變了諸多領域,涉及產業結構、經營策略、競爭格局乃至商業模式的重塑(Hinings et al.,2018)[8]。這種變革超越了表面層次,深深滲入到企業運作的各個方面,從產品與服務的革新(NYLéN et al,2019)[9],到企業對市場的滲透能力的提升(Foroudi et al.,2017)[10],再到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重構(Forman et al.,2014)[11]。Yoo等(2010)對數字化創新的研究有著更為深刻的看法,他們認為數字化創新就是將實體組件賦予數字化的內涵,即就是將兩者進行組合后所產生的新產品的一個過程性事件[51]。之后學者們將實體組件細致界定到產品層面,進一步將數字化創新延伸到業務流程以及商業模式等不同方面(Yoo et al.,2012;姜紹靜等,2023;劉洋等,2020)[12][13][14]。而學者Fichman等(2014)企業價值鏈的全過程對數字創新進行了維度劃分[15],包括企業流程、產品和商業模式三方面的創新。其中流程創新的表現形式為企業在生產、加工、制造以及交易和決策等方面的創新;產品創新是企業產品和服務應用數字技術而開展的創新,進而創造出新的功能和服務;而商業模式創新則是數字技術與企業經營模式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邢小強等,2019;李飛等,2019)[16][17]。
.............................
2.2數字化轉型相關研究綜述
2.2.1數字化轉型內涵相關研究
數字化轉型是當前企業發展的關鍵趨勢之一,盡管對其內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完全統一的定論,但可以從多個維度來探討其本質。首先,數字化轉型的主體是企業。這意味著企業作為整個轉型過程的發起者、執行者和受益者,需要全面審視自身的業務模式、組織結構、運營流程等,并決定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推動這些方面的創新與變革。其次,數字技術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工具。它們為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分析、應用的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精準地洞察市場、優化運營、提升客戶體驗。最后,數字化轉型的結果是企業實現外部和內部的重大創新與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產品或服務的創新上,更體現在企業整體業務模式、運營流程、組織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全面升級。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可以重塑自身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數字技術的固定破壞性特征使得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需要不斷適應和調整(Karimi et al.,2015)[49]。這種破壞性并非完全負面的,它實際上是企業實現創造性破壞、推動自身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數字技術具有能夠編程序和數據同質性兩方面的基本特征,為企業提供了開放靈活的創新環境,使得企業能夠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業務模式、運營方式等(Yoo.,2012)[50]。
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現象,而是更為復雜且包含多重屬性的,它涉及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從戰略制定到組織邏輯,再到具體的業務改進和流程革新。不同學者和研究人員從不同角度對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補充。Yoo等人(2010)的觀點強調了數字創新對組織邏輯的重塑[51],以及物理產品數字化和分層模塊化產品體系結構對組織結構和戰略框架的影響。這為我們理解數字化轉型在組織層面的變革提供了重要視角。Reis等人(2018)對數字化轉型的組織化和社交性特征的補充,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52]。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運用,更是一種組織文化的變革,它要求企業在社交和組織層面進行深度整合。朱秀梅和林曉玥(2021)的研究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數字化轉型框架,從前因、類型到結果,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53]。
.......................
3 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 29
3.1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韌性的影響分析 ............................. 29
3.1.1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防御能力 ................................. 31
3.1.2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恢復能力 ........................... 32
4 研究設計 ....................................... 41
4.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 41
4.2 變量設計 ...................................... 41
5 實證分析 ......................... 53
5.1 主效應檢驗結果分析 ................................... 53
5.2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分析........................... 54
6實證結果討論與管理啟示
6.1檢驗結果總結
本文在結合數字創新理論、價值鏈理論、資源基礎理論、高階理論分析探討了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應用、業務模式轉型對企業防御能力、恢復能力、成長能力的作用機理,借助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對假設進行嚴謹檢驗后,獲得了一致且可靠的實證數據支持,從而確認了所有預設假設的有效性: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韌性產生積極影響,并且開放式創新在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韌性二者間扮演著中介角色。關于此,本文詳盡的假設驗證結果展示于表6-1中。
公司治理論文參考
........................
7結論與展望
7.1研究結論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層出不窮的數字技術與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對組織的敏捷應對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面對如此環境,組織必須構建并內化韌性,使之成為應對環境多變、不確定、復雜、模糊特性的核心基因。誠然,數字化時代的復雜多變給組織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同時也在無形中拓寬了組織韌性培養的領域與空間。本文在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和組織間聯合創新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探究了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是如何影響企業發展,如何提升企業韌性的,并以2012年-2021年間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具體而言,本文首先對當前學術界對于數字化轉型、企業韌性、開放式創新進行了理論綜述,闡述其概念,探究其相互之間產生影響的動機和根源。其次,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數字化轉型影響企業韌性的實現機制,并將數字化轉型、企業韌性分維度探討,探究其作用機理。考慮到當前企業之間開放合作的趨勢,本研究深入剖析了開放式創新作為橋梁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其韌性構建間的中介效應,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繼而,本文致力于搜集與研究主題相匹配的公司實例與資料,并設計模型,為后續的實證分析鋪墊定基石。最后,依據提出的假設與構建的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依據實證分析的發現,本文歸納出以下結論:
(1)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韌性具有正向影響。包括:①數字基礎設施對企業防御能力、恢復能力、成長能力具有正向影響。②數字技術應用對企業防御能力、恢復能力、成長能力具有正向影響。③業務模式轉型對企業防御能力、恢復能力、成長能力具有正向影響。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企業也有較強的韌性。具體而言,當企業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投入越足,整個企業的防御性、靈活性、應變性越強。同時,數字化轉型中涉及的技術應用,對提升企業組織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發揮了關鍵作用,增強了企業在不利條件下的恢復力與彈性。企業韌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亦非經歷一次危機后即可鑄就,而是在常態與非常態環境交替中逐步孕育與發展的。當企業具有較強的韌性時,其在不利情景下生存、恢復、成長也越快。同樣,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會有很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遭遇失敗,因此正確認識數字化轉型對企業來說很重要。當前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進停留在設施的投資中,而并沒有涉及到深層的應用層面,更沒有將數據資源轉化為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因此,企業需正視數字化轉型,重新定義數字化,本文將數字化轉型分為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應用、業務模式轉型三個層面,從投資到應用再到轉型,多維度考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各個層面。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