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改進探討
本文是一篇生產管理論文,本文通過對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改進方案的研究,未來的展望是非常樂觀的。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也為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緒論
(一)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 研究的背景
生產管理論文怎么寫
中國制造業一直在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在2020年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了2035目標。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與2035目標息息相關,因為數字化轉型是中國制造業實現2035目標的關鍵之一。數字化轉型是指通過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傳統制造業轉型為智能化制造業,實現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和服務水平。政府強調創新仍然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其重點是實現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包括下一代人工智能、半導體、云計算和其他關鍵領域,以及建立更多的國家實驗室和創新中心。在近兩年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提到,將繼續執行對企業研發成本給予75%的額外稅收減免的政策,并將制造業企業的這一比例提高100%。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目標旨在加快中國的轉型,提升了制造業的地位以提升中國的價值鏈,鞏固現有的競爭優勢,加快了制造業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步伐[1]。中國制造業經濟模式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是未來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同時學術界一致認為數字化轉型已經并將繼續影響所有行業[2,3],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會給企業帶來持續績效[4,5]。
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的國家均將智能制造作為搶占全球制造業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以提高制造業競爭力和國際地位。中國加快制造業轉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提出加速轉型
中國的制造業正在逐漸從傳統制造轉向智能制造,盡管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仍不是制造業強國。一方面,中國的制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處于較低端[6]。在2015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以及十四五規劃報告上,強調中國制造業需要加快智能制造轉型,制造業工廠正向高效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變。以數據驅動為關鍵使能,加快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
.....................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已成為制造業中的熱門話題,也在推動數字化轉型,許多公司正在使用這些系統來跟蹤他們的制造過程,并優化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在研究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以探索新的技術和應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國外各大IT巨頭較早的建立起了云平臺及云服務以應對大數據分析、存儲和運算,以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國外制造業企業較早的接觸了這些前沿科技技術,并且制造業的企業大多是尖端企業,實施數字化、自動化程度高,所以制造業工廠應用于生產方面的可視化管理系統普及度高,相關的研究和文章也較多。
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制造業處于轉型階段,對智能制造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對這方面的研究起步也較晚,大多數是借鑒國外的一些發展經驗做出歸納和總結,能真正實施到生產當中的可為百里挑一,智能制造中對生產管理系統的可視化管理研究尚未取得很好的成果,因此,他們對于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研究和應用非常的重視。許多國內公司和研究機構在開發和應用這些系統,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從國內的一些書籍、文獻和論文來看,針對可視化、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的文章比較多,但針對可視化生產管理的文章較少。大多的文章文獻都是局限于某一單方面的學術研究,結合實際生產管理的文章較少。所以可視化的生產管理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且中國政府也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并支持相關的研究和應用。
........................
二、相關概念與理論綜述
(一) 相關概念
1. 生產運營管理的概念
生產和運營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簡稱POM)是綜合管理的多方面學科,其中各種行為、統計、建模和科學理論以及技術被廣泛使用。生產過程的產出可以是無形產品、無形服務或兩者兼而有之。制造組織和服務組織分別負責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然而,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之間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服務業中,生產管理通常被稱為運營管理,它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如工程、經濟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財務等。POM的目標是通過有效地管理生產過程,使組織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并滿足客戶的需求。
隨著生產職能成為運營的一部分,“生產和運營管理”一詞正日益被簡單的運營管理所取代。運營管理是一個廣義的術語,包括制造和服務組織。然而,一般來說,生產管理和運營管理可以同時用于制造和服務組織,目標是確保生產系統的平穩運行,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浪費,并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2. 數據可視化概念
數據可視化則是一種將數據通過圖表、圖形等視覺化手段呈現的技術,可以幫助組織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數據,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在運營管理中,數據可視化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環節,例如生產計劃、庫存管理、質量控制、銷售預測等。通過對數據進行可視化,運營管理者可以更快地發現問題、分析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或優化流程。同時,數據可視化也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好地與團隊和利益相關者溝通,以便更好地傳遞信息和制定共同的決策。
..............................
(二) 相關理論
1.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費根堡姆和質量管理專家朱蘭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認為它是為了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充分滿足客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把企業各部門在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中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12]。60年代初,美國一些企業開始采用“無缺陷運動”(Zero Defects)的理論,依靠職工“自我控制”來實施企業的質量管理。而日本則開展了質量管理小組(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動,使得全面質量管理活動迅速發展起來。
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十八字:一個過程,四個階段,八個步驟,數理統計方法。企業管理是一個過程,即企業在不同時間內應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根據管理是一個過程的理論,美國的戴明博士把它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總結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階段的循環方式,即PDCA循環(圖2.1),也稱為“戴明循環”[13]。為了解決和改進質量問題,PDCA循環中的四個階段可以具體劃分為八個步驟: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或影響因素、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制定計劃和措施、執行計劃和落實措施、檢查計劃的實施情況、總結經驗并鞏固成績,以及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并轉入下一個循環。這些步驟可以通過數理統計方法來實現。
在應用PDCA四個循環階段和八個步驟來解決質量問題時,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書籍資料,并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常用的七種統計方法是排列圖、因果圖、直方圖、分層法、相關圖、控制圖及統計分析表。這套方法是以數理統計為理論基礎,不僅科學可靠,而且比較直觀。
生產管理論文參考
................................
三、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 11
(一) J公司簡介 ............................ 11
(二) 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現狀分析 .................. 11
四、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改進方案設計 ............................ 23
(一) 改進方案的總體思路 ........................ 23
1. 改進目標 ............................ 23
2. 改進原則 ............................. 24
五、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改進方案的實施及實施效果分析 ... 42
(一) 實施步驟 ................................. 42
(二) 實施難點 ....................... 43
五、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改進方案的實施及實施效果分析
(一) 實施步驟
在J公司實施改進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時,制造儀表板成為生產監控和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的有用工具。為確保實施成功,可以采取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1) 組建系統改進的項目團隊和制定改進計劃,改進涉及各部門的儀表板、數據和指標,需要每個部門都指派領域專家參與以保證有效溝通和各模塊間對接,數據流向需信息技術分析員參與全過程。該團隊也是參與系統改進分析的人員,這能讓項目更有效率。
(2) 定義關鍵績效指標 (KPI),各部門領域專家需要溝通回顧現有指示和探討各部門指標之間的關系,確定哪些指標對部門運作發展最重要,哪些指標能有效反映生產狀況,希望應用于儀表板上跟蹤的指標。這些指標可能包括產量、周期時間、缺陷率、機器設備利用率和保養周期等。
(3) 確定數據來源,需要確定儀表板的數據從哪里來以及如何收集。領域專家需要按業務過程的角度分析數據的流向和數據模型,提供給信息技術分析員按系統角度進一步分析與理解。這可能涉及整合來自各種系統的數據,例如來自SAP、MES、SFC系統、質量管理系統和整合于生產的應用等。
(4) 開發改進制造儀表板,信息技術團隊需完成按業務需求對關鍵指標和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搭建數據倉庫。創建新的儀表板原型,并與團隊和利益相關者一起評審。開發后對其進行測試,以確保它易于使用和符合流程計設,能提供相關信息并符合團隊的目標。
(5) 系統部署,當制造儀表板被開發出來,需將它部署到生產線及推廣到各部門。 提供培訓和支持以確保員工了解如何使用它,并監控使用情況以確保有效使用它。可以選擇產線上其中一條比較代表性的生產線用于部署與測試,根據使用效果和員工反饋逐步向其他產線鋪開部署。
.........................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 研究結論
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是制造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運營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對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改進和實施,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提升產品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本文通過對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分析,從中找出了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在制造儀表板上顯示的指標存在不規范,儀表板的描述性不足從而影響員工使用和影響員工對制造儀表板的接受程度。再而從故障處理管理流程分析中發現故障處理管理流程沒有做到閉環和不能做到端對端,通過對故障處理管理流程的改進,加入了響應上升路徑和修復故障上升路徑提升了故障修復了效率,并把故障修復結果、經驗和方案錄入知識庫,以備后續的故障修復參照和歷史記錄分析,以提升了診斷性和預測性。最后運用精益生產相關理論,提出了J公司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改進方案。回顧本文,主要研究結論總結如下:
(1) 量化了生產過程
使用生產制造儀表板通過各方面指標量化了整個生產過程,生產過程更透明,有助于運營管理決策。
(2) 重構建了指標體系
通過對指示的重構,更能精確的、更有效的反映生產狀況。通過改進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收集實時的生產線數據并將其轉化成可視化數據顯示于制造儀表板,從而幫助管理層快速識別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和障礙。這可以幫助企業及時進行糾正和改進,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3) 降低生產成本
通過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的故障處理管理流程改進實施,讓故障處理更有效率,縮短了產線停產的時間。通過故障處理管理流程的改進,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線停產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參考文獻(略)
- 鐵路技術站生產作業智能化安全管理及評價技術探討2024-01-01
-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生產數字化轉型策略思考2024-01-19
- S公司壓力傳感器產品生產裝配質量管理優化思考2024-03-20
- 東航SX分公司生產指揮員職業壓力成因及管理策略思考2024-05-15
- 建筑企業政府安全生產監管優化思考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