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之高校服務體系優化探討
時間:2022-05-10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創業管理論文,筆者認為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對于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大學生提供了管理、教學、資金以及平臺等重要的服務,旨在通過全方位、寬領域的創新創業支持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潛力,在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繼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的供給總量持續攀升,但在市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凸顯,引起了政府、高校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①中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 874 萬人,創近 10 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就業總量性矛盾依然突出。2014年 9 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 960 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的新勢態,就此拉開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序幕。當前,我國市場迫切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被賦予了促進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地位。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將被動地就業轉化為主動地創業,緩解大學生就業的總量性矛盾,更具有營造出全民“創新”的良好氛圍,為市場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積極意義。
近幾年來,政府報告中多次提及“創新創業”這一關鍵詞,從 2015 年的“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到 2018 年的“要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2020年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到 2021 年的“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可見,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之高。此外,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涉及稅收、貸款、補貼、創業指導培訓、戶籍等各個方面政策為其保駕護航。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述評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內涵的研究
我國大學生創業最早起源于 1998 年 5 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在此之后,部分其他高校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創業比賽活動。1999年,國家頒布實施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思想啟蒙、素質積累和基礎準備。同年團中央舉辦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由此逐漸被推廣到全國其他高校。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活動不斷增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大學生就業矛盾的同時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一大批學者對大學生創業進行了研究,在對大學生創業的定義上,學者王巍認為所謂大學生創業是指大學生中的創業者發現機會、整合資源最終實現自己的創業目的一系列創業活動①。學者陸曉峰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指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利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技術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創立新的就業崗位,即創業者不做現有就業崗位的競爭者,而是為自己、為社會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②。
2010 年,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將創新與創業兩個概念合二為一,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2010 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為大學生創業注入了“創新”的靈魂,“大學生創新創業”也因此應運而生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在對創新與創業之間關系的探究上,我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創新與創業之間有所區別但聯系緊密,兩者之間互為表里、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相互影響。許德濤認為,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源泉和前提,甚至是核心和本質,其價值也在創業。而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是創新的目的與歸宿,反過來也會推動創新①。學者王占仁認為“創新創業”在形式上的表現是在“創新”的后面加上了“創業”二字,實質是內在規定了創新的應用屬性,是指向創業的創新,重在應用的創新,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商業化。
2 核心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闡釋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創新
“創新”在漢語中的基本詞義為創造、鼎新,即拋棄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早期的“創新”主要指制度層面的改造、變革、革新,并不包括科技層面的創新。現代意義上的創新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闡述的創新理論進化而來。1912 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對“創新”進行定義,他把創新的過程界定為一種新型生產函數關系的建立,即通過加入新的生產要素和條件使生產關系得以重新組建①。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對已有創新理論進行了深入闡釋和發展。他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②。我國對于創新理論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最早在技術領域探析創新的內涵。如學者傅家驥將視角聚焦于企業,認為創新是一種企業家行為——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機遇,通過重組生產要素和條件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生產經營方法推出新的工藝和產品并開拓新的市場的過程③。學者李景芳,李建華也有類似看法,他們將創新定義為通過重組生產組織和要素,進一步優化生產環境、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生產利潤的過程④。綜上,本文將創新定義為主體在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的基礎上將生產條件、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進行組合調整加入新的生產關系中,通過變革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大生產效能以創造出市場所需要價值的綜合過程。
2.1.2 創業
“創業”在漢語中的基本詞義為“創立基業”、“開創建立事業、基業”,即突破資源的約束建立新的組織結構。“創業”的英文單詞為“entrepreneurship”該詞的詞根“entrepreneur”即企業家、創業者,因此西方的創業概念多與企業相關聯。
西方國家對創業進行研究的時間較早,學者對于創業的內涵界定基于不同視閾。部分學者強調創新對創業的影響。1934 年,熊彼特以創新為切入點認為創業是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是將創新實踐化的過程①。德魯克將創業定義為那些能夠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非同凡響的新東西的活動②。部分學者從價值創造的角度進行探究。例如哈佛大學教授史蒂文森認為創業是突破當前所面對條件的限制,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利用現有要素,努力打破僵局,拓展新局面并創造機會、價值③。部分學者從創業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進行定義。例如以法國經濟學家康蒂永為代表的風險學派認為創業要求創業者具有規避風險的長遠目光,在資本市場中迅速把握機會以獲得最大化的利潤④。
2.2 理論基礎闡釋
2.2.1 系統理論
系統觀念在我國古代哲學早有體現,例如《周易》中的“八卦”以及陰陽五行說就是運用樸素系統觀念對自然的整體性、和諧性進行理解與探索。同樣地,在古希臘時期,眾多學者也從整體與部分、秩序與結構的角度認識描述萬物運行遵循的規律。例如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論自然界》中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柏拉圖在書中描繪的理想國也蘊含著系統理論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整體大于其部分的總和”①。
20 世紀 40 年代,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創立了一般系統論,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的誕生。貝塔朗菲認同亞里士多德的“整體論”并進一步針對系統原理進行了跨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從橫向對比聯系中抽象概括出了系統科學的原理,他認為要將事物視為一個系統,該系統由其內部各個要素組成,這個系統里面存在的要素內容并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個體之間進行機械疊加和簡單組合,要素之間相互聯結、依存,形成有機聯動,使得整體擁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特征。拉茲洛(Laszlo)對于系統論內涵的界也有類似之處,他認為系統應是所屬部分組合而成的集合體而不是處于孤立因果關系中的單一個體所形成的聚合②。查有梁認為系統中的各個部分處在相互聯系作用中,與外界環境產生關系進而構成了整體,系統是宇宙中的所有客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形式;系統論就是研究系統的存在所遵循的規律、原理和模式的科學①。林福永和吳健中運用數學構建了一般系統結構模型,對系統內部要素的結構、狀態以及系統外部環境進行數學公式演算,將一般系統論的理論內容表述地更加精確且可有效應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②。
3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現狀調查..............................29
3.1 調查設計................................29
3.2 調查實施..............................................31
4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運行成就和不足之處....................... 51
4.1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運行成就.............................51
4.2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不足之處.......................................58
5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經驗借鑒.......................... 65
5.1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65
5.2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對于我國的啟示.........................69
6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優化建議
6.1 提升創新創業管理水平
6.1.1 轉變創新創業管理教育理念
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精神內核,創新創業管理理念是我國高等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抓手,決定了引領學生成長發育的方向。1998 年,世界上首屆高等教育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籌劃下召開,會議指出高等教育的核心指向是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即對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能力和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建立將來創業、就業所需要的素質基礎。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與宗旨不是成功建立企業,而是通過教育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新、勇于創新、熱愛創新的價值取向與素質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高校不僅僅是傳播文化知識的源頭,更是進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要在深刻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和核心訴求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剖析、理解和感悟,提取適用于自身發展的部分,拋棄以往功利化、激進化、片面化的思想成分和指導教育的傳統思維,建立適應時代的全新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大學文化和管理指導建設工作的全過程。要重視校內良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氛圍的營造和教育進程的推進,通過創新創業知識和文化的傳承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學生,以此為國家和社會創新成果的研發和創新價值的創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7 結論
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對于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大學生提供了管理、教學、資金以及平臺等重要的服務,旨在通過全方位、寬領域的創新創業支持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潛力,在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繼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確保高校整體辦學目標的實現、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研究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理論、創新型企業理論、系統理論作為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厘清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具體要素并構建了包括創新創業管理子系統、教學子系統、資金子系統和平臺子系統四維一體的結構體系。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高校為大學生提供的雙創服務綜合水平較為良好,取得了一些現有成就,但是在創新創業管理、教學、資金、平臺四個維度諸多不足之處。第一,創新創業管理服務維度:部分高校理念滯后,認知定位有失偏頗;制度依然有待完善,教育資源存在浪費;專設統籌機構尚未完全建立,權責劃分依然模糊。第二,創新創業教學服務維度:教學課程開設水平偏低,難以實現既定目標;師資隊伍數量不足,教學能力良莠不齊;教材編寫工作落后,教輔資源依然匱乏;部分高校教學方式時代氣息不足,育人實效性不高。第三,創新創業資金服務維度:融資渠道依然較窄,“血液”供給風險尚存;覆蓋范圍仍然有限,無法滿足全部實踐主體需要;部分高校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難以及時發揮關鍵作用。第四,創新創業平臺服務維度:部分高校場所類型單一,空間提供狹窄;孵化方式領域差異明顯,活動氛圍不夠濃厚;服務內容不夠全面,綜合支持度依然偏低。
參考文獻(略)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的供給總量持續攀升,但在市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凸顯,引起了政府、高校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①中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 874 萬人,創近 10 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就業總量性矛盾依然突出。2014年 9 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 960 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的新勢態,就此拉開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序幕。當前,我國市場迫切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被賦予了促進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地位。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將被動地就業轉化為主動地創業,緩解大學生就業的總量性矛盾,更具有營造出全民“創新”的良好氛圍,為市場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積極意義。
近幾年來,政府報告中多次提及“創新創業”這一關鍵詞,從 2015 年的“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到 2018 年的“要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2020年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到 2021 年的“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可見,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之高。此外,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涉及稅收、貸款、補貼、創業指導培訓、戶籍等各個方面政策為其保駕護航。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述評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內涵的研究
我國大學生創業最早起源于 1998 年 5 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在此之后,部分其他高校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創業比賽活動。1999年,國家頒布實施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思想啟蒙、素質積累和基礎準備。同年團中央舉辦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由此逐漸被推廣到全國其他高校。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活動不斷增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大學生就業矛盾的同時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一大批學者對大學生創業進行了研究,在對大學生創業的定義上,學者王巍認為所謂大學生創業是指大學生中的創業者發現機會、整合資源最終實現自己的創業目的一系列創業活動①。學者陸曉峰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指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利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技術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創立新的就業崗位,即創業者不做現有就業崗位的競爭者,而是為自己、為社會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②。
2010 年,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將創新與創業兩個概念合二為一,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2010 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為大學生創業注入了“創新”的靈魂,“大學生創新創業”也因此應運而生并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在對創新與創業之間關系的探究上,我國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創新與創業之間有所區別但聯系緊密,兩者之間互為表里、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相互影響。許德濤認為,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源泉和前提,甚至是核心和本質,其價值也在創業。而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是創新的目的與歸宿,反過來也會推動創新①。學者王占仁認為“創新創業”在形式上的表現是在“創新”的后面加上了“創業”二字,實質是內在規定了創新的應用屬性,是指向創業的創新,重在應用的創新,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商業化。
2 核心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闡釋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創新
“創新”在漢語中的基本詞義為創造、鼎新,即拋棄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早期的“創新”主要指制度層面的改造、變革、革新,并不包括科技層面的創新。現代意義上的創新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闡述的創新理論進化而來。1912 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對“創新”進行定義,他把創新的過程界定為一種新型生產函數關系的建立,即通過加入新的生產要素和條件使生產關系得以重新組建①。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對已有創新理論進行了深入闡釋和發展。他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②。我國對于創新理論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最早在技術領域探析創新的內涵。如學者傅家驥將視角聚焦于企業,認為創新是一種企業家行為——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機遇,通過重組生產要素和條件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生產經營方法推出新的工藝和產品并開拓新的市場的過程③。學者李景芳,李建華也有類似看法,他們將創新定義為通過重組生產組織和要素,進一步優化生產環境、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生產利潤的過程④。綜上,本文將創新定義為主體在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的基礎上將生產條件、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進行組合調整加入新的生產關系中,通過變革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大生產效能以創造出市場所需要價值的綜合過程。
2.1.2 創業
“創業”在漢語中的基本詞義為“創立基業”、“開創建立事業、基業”,即突破資源的約束建立新的組織結構。“創業”的英文單詞為“entrepreneurship”該詞的詞根“entrepreneur”即企業家、創業者,因此西方的創業概念多與企業相關聯。
西方國家對創業進行研究的時間較早,學者對于創業的內涵界定基于不同視閾。部分學者強調創新對創業的影響。1934 年,熊彼特以創新為切入點認為創業是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是將創新實踐化的過程①。德魯克將創業定義為那些能夠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非同凡響的新東西的活動②。部分學者從價值創造的角度進行探究。例如哈佛大學教授史蒂文森認為創業是突破當前所面對條件的限制,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利用現有要素,努力打破僵局,拓展新局面并創造機會、價值③。部分學者從創業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進行定義。例如以法國經濟學家康蒂永為代表的風險學派認為創業要求創業者具有規避風險的長遠目光,在資本市場中迅速把握機會以獲得最大化的利潤④。
2.2 理論基礎闡釋
2.2.1 系統理論
系統觀念在我國古代哲學早有體現,例如《周易》中的“八卦”以及陰陽五行說就是運用樸素系統觀念對自然的整體性、和諧性進行理解與探索。同樣地,在古希臘時期,眾多學者也從整體與部分、秩序與結構的角度認識描述萬物運行遵循的規律。例如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論自然界》中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柏拉圖在書中描繪的理想國也蘊含著系統理論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整體大于其部分的總和”①。
20 世紀 40 年代,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創立了一般系統論,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的誕生。貝塔朗菲認同亞里士多德的“整體論”并進一步針對系統原理進行了跨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從橫向對比聯系中抽象概括出了系統科學的原理,他認為要將事物視為一個系統,該系統由其內部各個要素組成,這個系統里面存在的要素內容并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個體之間進行機械疊加和簡單組合,要素之間相互聯結、依存,形成有機聯動,使得整體擁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特征。拉茲洛(Laszlo)對于系統論內涵的界也有類似之處,他認為系統應是所屬部分組合而成的集合體而不是處于孤立因果關系中的單一個體所形成的聚合②。查有梁認為系統中的各個部分處在相互聯系作用中,與外界環境產生關系進而構成了整體,系統是宇宙中的所有客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形式;系統論就是研究系統的存在所遵循的規律、原理和模式的科學①。林福永和吳健中運用數學構建了一般系統結構模型,對系統內部要素的結構、狀態以及系統外部環境進行數學公式演算,將一般系統論的理論內容表述地更加精確且可有效應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②。

3.1 調查設計................................29
3.2 調查實施..............................................31
4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運行成就和不足之處....................... 51
4.1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運行成就.............................51
4.2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不足之處.......................................58
5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經驗借鑒.......................... 65
5.1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65
5.2 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對于我國的啟示.........................69
6 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優化建議
6.1 提升創新創業管理水平
6.1.1 轉變創新創業管理教育理念
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精神內核,創新創業管理理念是我國高等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抓手,決定了引領學生成長發育的方向。1998 年,世界上首屆高等教育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籌劃下召開,會議指出高等教育的核心指向是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即對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能力和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建立將來創業、就業所需要的素質基礎。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與宗旨不是成功建立企業,而是通過教育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新、勇于創新、熱愛創新的價值取向與素質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高校不僅僅是傳播文化知識的源頭,更是進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要在深刻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和核心訴求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剖析、理解和感悟,提取適用于自身發展的部分,拋棄以往功利化、激進化、片面化的思想成分和指導教育的傳統思維,建立適應時代的全新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大學文化和管理指導建設工作的全過程。要重視校內良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氛圍的營造和教育進程的推進,通過創新創業知識和文化的傳承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學生,以此為國家和社會創新成果的研發和創新價值的創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對于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大學生提供了管理、教學、資金以及平臺等重要的服務,旨在通過全方位、寬領域的創新創業支持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潛力,在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繼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確保高校整體辦學目標的實現、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研究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理論、創新型企業理論、系統理論作為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厘清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服務體系的具體要素并構建了包括創新創業管理子系統、教學子系統、資金子系統和平臺子系統四維一體的結構體系。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高校為大學生提供的雙創服務綜合水平較為良好,取得了一些現有成就,但是在創新創業管理、教學、資金、平臺四個維度諸多不足之處。第一,創新創業管理服務維度:部分高校理念滯后,認知定位有失偏頗;制度依然有待完善,教育資源存在浪費;專設統籌機構尚未完全建立,權責劃分依然模糊。第二,創新創業教學服務維度:教學課程開設水平偏低,難以實現既定目標;師資隊伍數量不足,教學能力良莠不齊;教材編寫工作落后,教輔資源依然匱乏;部分高校教學方式時代氣息不足,育人實效性不高。第三,創新創業資金服務維度:融資渠道依然較窄,“血液”供給風險尚存;覆蓋范圍仍然有限,無法滿足全部實踐主體需要;部分高校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難以及時發揮關鍵作用。第四,創新創業平臺服務維度:部分高校場所類型單一,空間提供狹窄;孵化方式領域差異明顯,活動氛圍不夠濃厚;服務內容不夠全面,綜合支持度依然偏低。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創業管理論文:金輪科創油淬火鋼絲項目商業計劃書2015-09-14
- 高校畢業生擇業信息源對于擇業意向的影響研究2015-10-12
- 鑫和投資的運營創業管理與發展策略研究2018-02-01
- 農行景德鎮分行信貨風險管理研究2018-02-13
- 創業機會識別管理對創業職業轉換決策的效應研究2020-02-27
- 基于政府管理視角下的孝感市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管...2020-03-15
- 創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要求多少字?要求3萬...2020-04-09
- 民辦高校創業基地管理研究--以鄭州科技學院為例2020-04-20
- 創業成長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管理研究2020-05-01
- 福州CA免漆家具有限公司創業計劃管理研究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