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影響——以陜寧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本研究以陜西、寧夏兩省452戶脫貧農戶為樣本,深入探討了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通過理論分析、實地調研數據分析以及實證分析。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貧困作為全球性挑戰,長期制約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世界銀行2024年發布的《貧困、繁榮與地球》報告指出,全球減貧進程已近乎停滯,仍有8.5%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即每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2.15美元,貧困治理仍是國際社會的核心議題之一。2020年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①。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也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202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總體評估,并研究制定過渡期后的幫扶政策體系。
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是過渡期幫扶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重要使命,是“金融活水”的主要抓手。該政策延續了原扶貧小額信貸政策的核心框架,以“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財政貼息”為基本要點,明確規定貸款資金須精準用于生產經營,重點支持建檔立卡脫貧戶及邊緣易致貧戶發展生產。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2021至2023年間,全國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2778億元,覆蓋脫貧戶及監測對象651萬戶次②,有效緩解了脫貧地區的融資約束。
......................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影響,探究其調節機制及不同群體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異質性。通過文獻綜述,梳理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與生產性支出相關的現有研究,并以農村金融理論、農戶行為理論、資源配置理論以及風險分散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一個系統的研究框架,以分析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影響。本研究將通過對陜西、寧夏兩地脫貧農戶的入戶調研來收集一手數據,對調研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深入了解當地脫貧農戶的真實需求與現狀。在此基礎上,構建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通過調節效應分析探究小額信貸對生產性支出的影響機制,并通過異質性分析,揭示不同群體間的差異化影響。最終,本研究將基于實證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旨在充分發揮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的效能,合理促進脫貧農戶的生產性支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并為過渡期后針對脫貧農戶群體的幫扶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國際金融論文怎么寫
........................
第二章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
2.1概念界定
2.1.1脫貧農戶
貧困標準是測量貧困人口規模和貧困程度的重要基礎和工具,也是貧困退出的重要依據。發展中國家通常以“是否達到了最低生活水準”作為貧困標準,這是一種絕對貧困標準,即貧困的內涵僅限于饑餓或基本生活無法保障(陳成文和陳建平2018)。脫貧攻堅以來,中國貧困人口的識別和退出,都是以戶為單位,衡量標準為“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一收入”指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現行國家貧困標準,即農村居民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變價);“兩不愁”指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包括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賈男和王赫(2025)將脫貧農戶定義為在脫貧攻堅開始前處于貧困狀態,但在脫貧攻堅時期實現脫貧且之后未返貧的農戶。然而,為了更精準地契合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的要求,本文借鑒李玉山等(2021)的思路,將脫貧農戶明確為建檔立卡脫貧農戶,即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后被納入“全國防止返貧監測和銜接推進鄉村振興信息系統”中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子系統”進行管理的農戶。
2.1.2脫貧人口小額信貸
扶貧小額信貸作為金融扶貧的重要創新舉措,在解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融資難題、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以及改善鄉村基層治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脫貧攻堅戰中的品牌工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應運而生,它是原扶貧小額信貸的延伸與優化,專為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及邊緣易致貧戶量身定制,旨在助力其發展生產和開展經營。
......................
2.2理論基礎
2.2.1農村金融理論
農村金融理論在演變的過程中,主要有農業信貸補貼理論、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
(1)農業信貸補貼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是農村金融領域的主導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村貧困居民儲蓄能力有限,農村地區長期面臨資金短缺問題。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自然風險高、收益不穩定等特點,難以成為以盈利為目標的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同時,貧困農戶因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記錄,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容易陷入資金困境。為增加農業生產和緩解農村貧困,該理論主張從農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資金,并建立非營利性專門金融機構來分配資金。其核心觀點是農業融資利率應低于其他產業,以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性收入差距。因此,政府需通過政策干預,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以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信貸補貼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小額信貸可通過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補貼,降低貸款利率和還款壓力,激勵農戶將貸款用于生產性支出,如購買農資、改進生產技術或擴大生產規模。這種政策性金融支持可有效緩解農戶的資金約束,提高其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幫助其發展農業生產。
然而,農業信貸補貼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如果農民預期能夠持續獲得廉價資金,就會缺乏儲蓄激勵,導致信貸機構無法動員農民儲蓄并建立自己的資金來源,農業信貸就會成為純粹的財政壓力。其次,低利率上限使農村貸款機構難以補償貸款給更加貧困的小農戶所產生的高交易成本,導致供給方信貸分配偏向大農戶,低息貸款補貼可能會被集中轉移到不那么貧困的農民身上,與政策的初衷相偏離。此外,政府支持的農村信貸機構通常以貸款審批的速度和貸款數額作為業績指標,缺少有效監督借款者投資和償債行為的動力,容易造成借款者將信貸資金用于非生產性支出或降低還款意愿的現象。最終,農業信貸補貼政策會損害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信貸機構活力衰退,使得該政策代價高昂但收效甚微。
..........................
第三章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與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現狀分析..................23
3.1數據來源及樣本地區概況........................23
3.1.1數據來源................................................23
3.1.2樣本地區概況....................................................23
第四章實證設計與分析........................................30
4.1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計分析..............................30
4.1.1變量選取..............................................30
4.1.2描述性統計分析.........................31
第五章調節效應與異質性分析................................44
5.1調節效應檢驗..............................................44
5.1.1模型構建...............................44
5.1.2檢驗結果...................................44
第五章調節效應與異質性分析
5.1調節效應檢驗
5.1.1模型構建
(1)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作為調節變量
為了驗證假說H3,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調節變量“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及其與核心解釋變量的交互項,參考趙秋倩和夏顯力(2020)的方法,為了防止交互項與核心解釋變量及調節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本文對交互項中的變量進行了中心化處理。基于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的調節效應模型設定如下:Yi=α+βCrediti+τNewi+φc_Crediti×c_Newi+γControlsi+εi(5-1)
(5-1)式中,下標i代表第i個脫貧農戶;Yi是第i個脫貧農戶的被解釋變量,包括生產性支出金額、生產性支出占比;Crediti為第i個脫貧農戶獲取的脫貧人口小額信貸金額的對數值;Newi表示第i個脫貧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c_Crediti×c_Newi為交互項;Controlsi為控制變量;α、β、τ、φ、γ為待估參數;εi為隨機擾動項。
國際金融論文參考
......................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6.1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陜西、寧夏兩省452戶脫貧農戶為樣本,深入探討了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通過理論分析、實地調研數據分析以及實證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1)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的促進作用顯著。從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與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的交叉分析結果來看,隨著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獲批金額的增加,脫貧農戶的家庭平均年生產性支出金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實證分析表明,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的生產性支出金額及生產性支出占比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脫貧農戶的資金約束,使其能夠增加生產性支出,優化家庭支出結構,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脫貧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在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與生產性支出金額及生產性支出占比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這表明脫貧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越快,其生產性支出對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的依賴程度就越低。這種調節作用本質上是技術進步與資本投入的替代效應在脫貧農戶決策中的微觀體現。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的脫貧農戶傾向于采用如精準施肥、精準施藥等節本增效技術,減少對化肥、農藥等傳統生產資料的依賴,進而從資本投入轉向效率優化,節約農業生產成本。
(3)脫貧農戶的兼業程度在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對脫貧農戶生產性支出金額及生產性支出占比的影響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這說明兼業程度越高,脫貧農戶越能夠有效地將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資金投入到生產經營中。這種調節機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兼業農戶通過非農業活動獲得的收入為家庭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這種穩定的收入來源使得脫貧農戶在使用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資金時,能夠更有信心地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而不必擔心因農業收入的不確定性而無法償還貸款。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