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企業跨國并購動因及效果分析——以伊利
本文是一篇財會管理論文,本文在探討全球價值鏈跨國并購的動因和效果時,主要聚焦于市場銷售和技術研發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而對于價值鏈中涉及的所有環節,本文并未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這一研究范圍的限制,使得本文的結論可能無法全面反映跨國并購對整個價值鏈的影響。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在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根據相應規定,我國需對乳制品進口關稅進行相應的下調,這一政策調整使許多國外企業紛紛涌入龐大的中國乳制品市場,擠占了部分本土乳制品企業的生存空間,對中國本土乳制品企業產生較大的沖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國奶粉食品安全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國內消費者對于國內嬰幼兒奶粉信任度驟降,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外嬰幼兒奶粉市場。同時,多個國家禁止進口中國乳制品,導致國內乳制品企業效益急劇下滑。與低迷的國內乳制品成交市場相對應的是國內人口政策以及育兒觀念轉變下的巨大市場空間,國內企業想要提前搶占市場需要擁有穩定且優質可靠的奶源以提高競爭力,而在國內奶源安全問題備受國民詬病的大背景下,想要盡快提升消費者信任度的最便捷途徑便是跨國并購。
財會管理論文怎么寫
基于乳制品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波折,國家為扶持國內乳制品市場重振及健康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國內乳制品企業進行國內外并購。2010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明確支持并鼓勵乳品企業通過合理利用外資的行為,進行并購重組等活動。2014年證監會發布的另一利好政策進一步增加了乳品企業并購重組活動的數量。2016年正式全面實施的奶粉注冊制,對乳制品企業所擁有的乳源質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對企業研發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進一步加快了乳制品企業跨國并購的節奏。
............................
1.2 選題意義
1.2.1 理論意義
在一體化的大環境下,跨國并購一直是資本市場頻繁發生的事件。雖然已有很多學者對跨國并購進行豐富的討論,但是大多討論的研究角度都較為單一,集中于某一并購本身,通過分析并購發生前后的各類財務指標變化情況來判斷該事件對企業產生的影響。而本文從全球價值鏈視角出發對企業跨國并購動因及效果進行探討,除了傳統的績效角度,增加并購后企業價值鏈變化來評價其效果,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跨國并購動因及效果評價的衡量標準。
1.2.2 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中高速發展,群眾生活質量日益提升,對于乳制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不斷提升。但是我國原奶資源無法滿足國內現有市場,因此各乳企對獲取海外優質原奶和技術資源的想法也日趨強烈,而選擇跨國并購是較為快速且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隨著新冠疫情影響逐漸減弱以及相關政策的完善,中國企業實施跨國并購行為的環境向好。因此本文針對伊利集團并購新西蘭Westland的案例,對此次跨國并購行為產生的動因和效果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我國考慮進行跨國并購行為的制造加工企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
第2章 文獻回顧與評述
2.1 全球價值鏈文獻綜述
2.1.1 全球價值鏈形成
當前學術界對于價值鏈概念的普遍認知,源自美國哈佛大學Poter教授的深入闡釋。Poter教授從微觀視角出發,將每個企業視為一個綜合性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涵蓋了從設計、生產、銷售到配送等多個環節。盡管這些環節在運作過程中各自獨立,但它們卻能夠相互連接,并與相關的生產活動共同構成企業的價值鏈。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不僅構建了自身的內部價值鏈,還不可避免地與外部環境中的各類要素形成了外部價值鏈。(Poter,1985)。同年,賓西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提出了與Poter教授不同的觀點。Kogut教授認為企業具備根據自身的經營優勢,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組合的能力,而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正源于價值鏈中各個環節所構成的資源組合優勢。該理論既深刻揭示了價值鏈垂直分工的鮮明特征,又著重強調了同區位配置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至關重要性(Kogut,1985)[63]。在這兩個關于價值鏈的理論提出之后,國內外學者對于價值鏈進行不斷深入探索,逐漸形成了全球價值鏈這一概念。在“全球價值鏈”概念形成之前,先出現的是“全球商品鏈”的概念,將價值鏈的概念與產業的全球組織直接聯系起來,并指出了生產者驅動與消費者驅動兩種主要驅動模式。(Gereffi,1994)[62]。盡管Gereffi在其全球商品鏈的理論中涉及了與全球價值鏈相似的概念,但全球價值鏈作為一個明確的術語和概念,是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02—2003年度工業發展報告》中首次得到明確定義的。該報告指出,全球價值鏈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活動,涉及商品生產與服務等多個環節,是一種連接區域生產、加工、銷售、回收等環節的跨國性生產網絡組織。
............................
2.2 跨國并購文獻綜述
2.2.1 跨國并購動因
跨國并購常被看作是發達國家企業為占領較落后國家市場、進行資本輸出而采取的行動??鐕①弰右虻南嚓P理論包括壟斷優勢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和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等。
1960年,Hymer對傳統對外投資理論提出了質疑,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發達國家企業之所以發起跨國并購活動,主要是源于市場存在缺陷。在這種不完全競爭的環境下,企業能夠獲取特定的壟斷優勢,進而利用這些壟斷優勢拓展海外市場并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壟斷優勢理論提出十幾年后的時間里,不同的學者提出了其他理論。有學者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提出了市場內部化理論,他們認為當外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時,會降低中間產品交易的效率,而跨國并購可以將外部市場買賣關系變為企業內部的供需關系??鐕①徯袨闉槠髽I節省了因外部市場交易不確定性而可能導致的高交易成本。同時市場內部化還可以通過降低貿易壁壘的影響使稅收支出最小化(Buckley和Casson,1976)[68]。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則指出,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技術上的差異,使得同一產品在不同市場中的競爭力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距進而影響了對外投資的目標和策略。具體來說,當一個國家在某個產業上擁有技術優勢時,它可能享有高附加值地位。然而,隨著新技術的引進或新產品的研發,該產業將經歷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可能會逐漸失去這種優勢,因此它們可能會選擇將失去競爭力的舊產業對外轉移。
................................
第3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 15
3.1 相關概念 .............................. 15
3.1.1 全球價值鏈 ............................. 15
3.1.2 跨國并購 ...................... 15
第4章 乳制品行業及案例介紹 ................ 20
4.1 乳制品行業背景介紹 .............................. 20
4.1.1 行業整體介紹 ........................ 20
4.1.2 行業環境介紹 .......................... 21
第5章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伊利并購 Westland 動因分析 ................. 28
5.1 縱向一體化實現功能升級 ..................... 29
5.1.1 規避乳源供應風險 ............................ 29
5.1.2 拓展海外商業版圖 .............................. 30
第6章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伊利并購Westland效果分析
6.1 價值創造
6.1.1 生產環節
生產環節雖然位于微笑曲線最低端,屬于價值鏈中的低附加值環節,但是如果能夠通過跨國并購整合被并購企業的先進生產和管理經驗,提高企業整體生產效率,可以實現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攀升。
6.1.1.1 原奶依存度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全資子公司收購新西蘭 Westland Co-Operative Dairy Company Limited 股權的公告》顯示,自2019年8月1日起十年內在滿足《供應商手冊》的情況下,需要向伊利提供所有合格供應商的牛奶。Westland作為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在2018年擁有來自429座牧場的奶源,產奶奶牛數量達17.8萬頭,年收奶量為68.9萬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在未來10年伊利找到了一個高產量且高質量的可靠原奶供應來源。
根據伊利年報整理得出的圖6-1可以看出,2020年,伊利集團的前五大供應商中,關聯方的采購額高達670144.12萬元,相較于2019年,這一數字增長超過一倍。顯然,通過并購Westland,伊利集團在原奶采購的數量和穩定性上均取得了顯著提升。這一舉措有效降低了伊利對外部原奶的依賴程度,并顯著增強了其在面對原奶危機時的風險抵御能力。
財會管理論文參考
.........................
第7章 研究結論、建議及展望
7.1 研究結論
在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時代大背景下,國內企業紛紛選擇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來實現擴大企業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標。本文選取我國乳制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伊利集團在2019年成功并購新西蘭Westland乳業這一跨國并購事件作為案例研究分析對象,分析伊利選擇跨國并購和并購目標企業的原因,同時通過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對伊利完成跨國并購前后的財務及非財務指標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運用事件研究法對其事件發生的短期效果進行評價,得出較為正面的結論,認為投資者對于本次并購行為的即時反映較為積極,但是在公告日后其超額收益率出現了下降,作者認為由于并購特別是跨國并購的效果主要通過后期的整合工作顯現出來,所以投資者對于此次跨國并購的短期效果在短期內呈觀望狀態。
其次,用會計研究法對于該并購行為的長期效果進行分析,從四大能力維度出發,共選用12個財務指標對并購事件進行評價。分析發現,伊利集團并購Westland的行為由于選擇的支付方式為現金使得企業的償債能力出現下降。同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全球經濟形勢變化,企業的營運能力也出現了一定問題。但是,在對企業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進行分析時,發現這一并購行為對于伊利集團產生了較為積極的影響,且發揮了一定的財務協同效應。 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對行業內現有國內上市企業進行橫向對比時發現,在并購事件發生后,企業的行業排名整體來說逆轉了并購前的下降態勢,排名實現了提高。在2022年恢復至選取企業內的第10名,由此認為伊利并購Westland的行為所產生的的財務效果基本符合預期。
最后,通過建立價值鏈評價體系選擇具有非財務指標對此次并購行行為產生的影響進行針對性分析。認為伊利跨國并購Westland的行為在明顯提升了內部價值鏈的同時對于縱向價值鏈的價值加成也起到了正向效應。與此同時,就選定的事件分析時間區間內,橫向價值鏈的正面效應雖然并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但根據其發展變化趨勢和剔除部分因素,對于橫向價值鏈的提升基本保持樂觀的預期。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