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內部資本市場視角下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探討—以S集團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研究以S集團為案例,以識別為前提,深入分析了融資、投資、營運以及發展四個關鍵維度下的財務風險,采用了熵值法和改進后的功效系數方法來對集團的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企業多元化戰略的興起,國內外的企業合并和重組活動逐漸增加,很多大型企業集團也隨之產生,并構建起內部資本市場。該市場概念最初是由Alchian(1969)和Williamson(1975)兩位提出的,在這之后相關方面的學術研究出現顯著增加。通過文獻整理發現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內部資本市場效率問題,其中一部分學者認為該市場的出現對企業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有效提高了企業內部資金的利用效率,促進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融資效率,更好的適應變幻莫測的經濟市場。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內部資本市場可能存在過度投資、交叉補貼和利益輸送等現象,導致內部資本市場的功能失效,從而引發財務風險,甚至可能導致財務危機。
國有企業在政治屬性和產權結構方面與一般企業集團存在差異。首先,國有企業集團不僅需要實現經濟目標,還承擔著政治責任,這使得它們無法完全以經濟利潤為目標來制定長期發展計劃。其次,國有企業集團在產權結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產權不明確導致所有者“缺位”、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不匹配等。這些問題都會對內部資本市場的運作產生影響。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紐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除此之外國有企業規模龐大,以集團為最高形式,下設不同業務或不同職務的子公司,各個公司的控股股東不同、經營模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其內部的資本調配也會通過其內部資本市場進行,但在資金利用方面可能會出現效率低下的問題。例如,華晨集團、北大方正、永煤控股和紫光集團等知名的高評級國有企業,在建立內部資本市場之后,企業的收益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造成了財務風險增加的不良后果,更有甚者遭遇破產重組危機。上述結果表明我國國有企業的內部資本市場發展任重而道遠。為了增強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助力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希望可以通過本次研究為解決內部資本市場相關的財務風險問題提供解決建議,實現集團健康可持續發展。
財務管理論文怎么寫
....................
1.2文獻綜述
1.2.1內部資本市場相關研究
1.內部資本市場概念
內部資本市場這一學術術語首次出現在理論研究者的視野中是在1969年,Alchain在分析通用公司的成長經歷時指出,在M型控股結構的大型企業集團中,不同部門為了促進本部門的發展會在企業內部開展資金競爭,而競爭的出現催生了企業內部資金市場的誕生[1]。隨后,Williamson(1975)也指出該概念是指在大型公司內部,不同部門之間通過內部交易和資源配置來進行資金分配的一種機制[2]。Peyer(2001)對Williamson的內部資本市場理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認為公司內部資源分配和資金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受到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內部管理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不完全由內部資本市場來實現[3]。而Wulf(2009)認為企業內部資本市場不僅僅只能夠對企業內部管理起作用,還能夠促進企業的的融資效率,將企業內資金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物盡其用[4]。
由于我國的企業制度建立時間較晚,所以相應的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時間也較短,榮兆梓(1992)研究了U型、M型、H型三種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結果表明,M型企業內部資本市場可以在資金分配使用上具有更大的自覺性。隨著國內經濟崛起,中國學者對內部資本市場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34]。李艷榮(2007)提出,內部資本市場允許集團成員之間資源競爭,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35]。楊棉之、孫健、盧闖(2010)對國內的家族性質企業進行了研究,認為并購重組等行為重新配置了集團內部資本,有助于增強競爭力,以集團內部轉移、內部借貸市場和內部股權市場等形式構成內部資本市場[36]。周傳世和劉志遠(2019)認為企業內部形成的資金流動和資本配置的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并強調了內部資本市場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7]。趙永恒(2023)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情況,將其定義為:集團企業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憑總部控制權籌集并重新配置資金。通過價格和權力配置資金,決策使用方向并收取資金成本,形成內部資本市場,特征是集中融資、統一配置,投向高回報率領域,融資成本優于外部市場[38]。
...............................
第2章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內部資本市場
1.內部資本市場的概念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整理,發現不同資料對于內部資本市場的定義不同,所以此次研究,在我國現階段經濟市場實際情況以及國外現有資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如下定義:內部資本市場是與外部資本市場相對的一個概念,是企業集團將以資金為表現形式的內部資源進行歸集、統分的一種資源配置機制。
2.內部資本市場功能
與外部資本市場相比,內部資本市場主要具備三個核心功能:第一,企業集團的內部資本市場有助于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內部資本市場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信息獲取水平,降低信息傳遞成本,從而彌補外部資本市場信息不足的問題;第二,企業集團的內部資本市場具有提高企業融資效率的優勢,通常而言降低企業融資約束的方式有三種,一是企業內部資本市場成員的融資能力的增強,具體是指受到的融資約束低于外部獨立企業,二是借助內部資本市場集團化運作,能夠通過配置內部資本減輕融資約束;第三,企業集團可以通過內部資本市場來更好地配置資源。企業集團能夠準確地獲取成員間的信息,準確評估各成員或項目的經營效果和未來發展潛力,并能將資金從多余的成員中調配到運營效率較高的成員或項目中,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給。
.......................
2.2理論基礎
2.2.1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在市場經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說明了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和可能的經濟損失。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市場經濟中出現了多種機制,這些機制可以幫助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負面影響,提高市場效率,保護消費者權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買方和賣方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合作,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加強對市場信息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信息獲取能力,也是應對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方法。對集團公司而言,有效的內部資本市場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流動性,這是由于資金的供需雙方同在集團內部,可由集團統一調配資金,以此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2.2.2融資優序理論
融資優序理論是指企業在眾多籌資方式之中應選擇的籌資順序和籌資規模。通過合理選擇籌資方式的順序,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資金,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內部融資作為企業優先選擇的籌資方式,有助于降低風險和成本,保持企業獨立性。債務融資則可以利用杠桿效應增加資本回報率,但需要注意控制債務比例,以避免債務風險。股權融資在企業需要大額資金支持,或者無法通過其他方式籌措足夠資金時,是一種有效的融資方式,但權益分散會帶來一定的管治問題。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條件靈活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同時綜合考慮成本、風險、控制權等因素,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融資效益和企業增長。內部資本市場的構建,促使資金在集團內部流動,使集團成員公司優先通過內部融資獲得資金支持,當內部資本市場無法解決資金需求時,再通過外部市場尋求資金,從而形成內外市場的互補。
.............................
第3章 S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及財務風險識別 ............................. 18
3.1 集團簡介及選取原因 ........................................... 18
3.2 內部資本市場搭建過程.......................................... 19
第4章 基于內部資本市場視角的S集團財務風險評價 .................... 30
4.1 內資本市場效率的測算及分析 ............................... 30
4.2 財務風險評價模型的構建及應用 ............................ 32
第5章 基于內部資本市場視角的財務風險控制 ...................... 46
5.1 融資方面的風險控制 ......................... 46
5.1.1 優化資本結構 .................................. 46
5.1.2 發展多元化融資渠道 ........................... 46
第5章基于內部資本市場視角的財務風險控制
5.1融資方面的風險控制
5.1.1優化資本結構
集團企業借助債務融資可以享受到財務杠桿的優勢,從而實現收益的增加。然而,高負債率的S集團明顯是資本結構不合理,不僅無法利用杠桿帶來的益處,反而將企業推向財務危機的邊緣。S集團隨著業務范圍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有息負債務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在過去五年內,S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大致在77%左右波動,這一比例遠高于59%的行業平均水平。若未來發生償債能力不足的情況,集團或將面臨財務狀況嚴重惡化,債務超過資產總值的風險。為了減少償債風險,S集團必須調控負債比例,優化資本結構,管理負債水平,并努力降低資產負債率。同時,S集團在調整其財務結構時,應當重視長期貸款比例的優化和借款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流動資金的充足配置,以避免債務到期集中而引發的流動性風險。隨著S集團對關聯公司擔保額度的增加,對擔保總額和擔保對象的嚴格審核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有效控制擔保風險,還能防止因擔保方違約引起的連鎖風險。針對這一點,S集團需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對擔保業務的監控和風險評估,確保集團的財務穩定和健康發展。
財務管理論文參考
....................
第6章結論及展望
6.1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S集團為案例,以識別為前提,深入分析了融資、投資、營運以及發展四個關鍵維度下的財務風險,采用了熵值法和改進后的功效系數方法來對集團的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基于對S集團當前財務狀況的具體分析,文中進一步提出了旨在降低財務風險、增強財務穩定性的具體策略和建議,旨在為類似企業提供參考和借鑒,以實現財務風險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通過分析S集團的財務指標發現,集團采取的在非核心業務領域多元化擴張戰略,雖然構建了內部資本市場,增加了業務多樣性,但同時也使得財務業績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尤其在存貨管理上的疏漏,導致了集團存貨周轉率相對行業水平偏低,影響了總資產周轉率的穩定性,從而使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出現波動。特別是在2022年,S集團的成長能力出現明顯下滑,面臨資金流的緊張局面,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對其未來的持續增長能力造成了不確定性影響。在資源配置上,盡管其在傳統業務領域如水利施工、供水調水、污水處理等方面具有穩定的盈利能力,但在其他業務領域的盈利能力波動較大。企業的過度多元化且未能構建有效的內部資本市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增加了財務風險。雖然多元化策略是為了降低非系統性風險,但不相關領域的擴展增加了行業的進入難題和資源的過度分散。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