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信號差異與融資獲取:基于創業投資真人秀的實證研
時間:2021-03-30 來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筆者通過對我國幾檔創業真人秀節目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創業者人力資本正向促進融資成功。創業者的高人力資本向投資者釋放了這樣一種信號,即創業者更有可能擁有更加專業的技能以及更加廣泛的關系網絡,從而有利于創業的成功。投資者作為上述信號的接收者,他們相信高人力資本的創業者也擁有更高的創業機會成本,因此創業者對自身創業成功的目標提出更高要求,這一點無疑會增加投資者對創業者的信心。
1.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我國創業活動和創投行業都有了蓬勃的發展,根據《全球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2019)》的數據,可以發現過去五年中國創投行業整體發展勢頭呈穩中有增現象,2018年平均每天新增企業就有1.83萬戶;創投基金方面,根據中國證券基金協會統計,截止 2019 年 5 月底,創投基金備案數達 7055 只,基金規模超 1 萬億元。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依然不容忽視。創業作為一個識別創業機會并動員潛在資源展開創業行動的集合,創業者如何有效獲得外部資源支持尤其是資金投入,對于克服創業劣勢尤為關鍵[1]。因為初始的創業資金雖然可以來源于創業團隊本身,朋友或者家庭,但是支持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資金要求往往超越了這個群體的資金能力,創業企業有必要從外部市場獲取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資金[3,4]。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創業者如何通過個人社會資本或關系網絡來獲得創業資源[5],而較少關注創業者特質對創業資源獲取的影響。
許多投資者都承認在路演過程中他們看重的往往是創業者身上某些特質而非創業項目本身。盡管創業特質理論強調創業者個人特質(例如:性別、創業警覺性、失敗恐懼、自戀等等)對創業決策或進入的影響,但較少研究關注到創業者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創業融資獲取[6]。新創企業由于新創弱性和合法性不足,創業者獲得外部融資往往依賴于投資者對創業者個人能力的評估和判斷[7,8]。Larua認為,在創業者短暫的路演過程中,投資者決策更多是一種依賴直覺的過程,而并非基于完全信息判斷的理性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體現出創業者個人能力的信號對于獲得外部投資者的投資尤為關鍵,但是現有研究卻大多忽視了這一點。
..........................
1.2 問題提出
基于以上對現象與理論的論述,筆者覺得有必要從信號理論和刻板印象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創業者在創業融資過程中應該向投資者釋放哪些信號?這些信號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2.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體現在不同性別的創業者和投資者身上,信號的效果是否會受到影響?
3.投資者過去的某些經歷是否會影響其投資決策?這些經歷又是如何影響到信號效果的發揮?

........................
2 國內外文獻綜述
2.1 信號理論文獻回顧
2.1.1 信號理論的起源
哈佛大學的 Spence(1973)首先對于市場信號做出了如下的定義。在勞動市場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雇主在雇傭時無法立即獲得有關雇員工作能力的必需的信息,由于信息需要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締結勞動合同卻在這之前,因此,對于雇主而言,雇傭是一項投資決策,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雇傭某人就像買彩票一樣,工資就等同于對雇員支付一定數量彩票等價物。如果雇主是個風險中立者,那么支付給雇員的工資就相當于個體為雇傭組織所作出的邊際貢獻。那么雇主是如何決定所支付的彩票數量呢?他的依據就是一系列個人可觀察到特征和屬性的數據,這些數據包含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先前工作經歷,種族,性別,犯罪或服務記錄及其他眾多數據。Spence 指出其中有些是不可改變的(如種族,性別),有些則是可以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改變的(如受教育程度)。前者被稱之為指標,后者被命名為信號,信號處于被認為是人為可操縱的范圍內。從某種角度而言,信號和指標被當做改變假定的資源分配可能性的參數,這種可能性定義了雇主的信任[17]。
雖然 Spence 對勞動市場中信號的描述生動地揭示了信號理論的核心思想,但是直到 2011 年才由 Connelly 等人對信號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做了系統性的闡述[9]。首先信號理論關注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境下可靠的信息溝通以傳達積極的個人或組織屬性[18]。Stigliz(2002)強調了信息不對稱的兩個重要情形(1)一方不了解另一方某些重要特征,這關系到信息蘊含的質量。(2)一方關注另一方的行為或行為背后的意圖,這關系到信息蘊含的目的[19]。信號理論的誕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對稱是如何被解決的,尤其是涉及到潛在的和不可觀察的變量。該變量被 Connelly 等人定義為“信號發送者的一種潛在且不明顯的能力,該能力可以滿足外部信號接收者在信號觀察方面的需求”[9]。在 Spence(1973)的例子中,這種能力是求職者的達成畢業條件的受教育能力,而在 Ross(1973)的例子中,這種能力是企業未來獲取正現金流的能力。
............................
2.2 刻板印象理論回顧
2.2.1 刻板印象起源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當代社會認知理論的基本課題之一[39]。社會心理學家 Walter Lippman 于 1922 年首次提及到刻板印象,彼時刻板印象被他單純地描述成“頭腦中的圖像”。直到 GordonAllport(1954)撰寫了《偏見的本質》(TheNature of Prejudice),刻板印象被更準確地描述成“一種夸大的信念,它與某一范疇相聯系”。雖然刻板印象的定義發展到現在已經刪除了“夸大”二字,但“刻板印象是與范疇相關的信念”的定義已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如 Ashmore 和 DelBoca(1979)將刻板印象定義為“將社會范疇與個人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組結構化的推理關系”[40]。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理解,刻板印象是一種包含我們對某一社會群體的了解、信念和期望的認知結構[41]。簡而論之,現代主流觀點認為刻板印象是由對某一群體的抽象認識(如善于辯論的律師)和具體例證(如我所認識的律師)混合而成。
刻板印象可能包含有推測性、因果性知識[42],即便如此,人們通常把刻板印象直接等同于現實原型,并以此做出評價,包括陳述中為對象套上一些由刻板印象代表但實際無關的特征(如對非洲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貧民窟、受教育程度低、犯罪傾向高)。刻板印象還包含有關變異的認識。當一個群體被認為具有不變性時,他們當中一小部分成員的特征會很容易在人們的認知當中被轉移到該群體的其他成員身上,甚至到整個群體身上[43]。同樣地對該群體的刻板印象也會被運用到該群體的成員身上,群體刻板印象能夠引導他人對群體成員的預期,使他人戴上有色眼鏡解釋該群體成員的行為與人格特征[44]。作為一種概念,刻板印象可以把人和某些難以理解的屬性鏈接起來。如了解過日本人具備矮小、容易害羞且工作努力的特征,他人就能據此在下一次立刻理解這些特征所對應的人群是哪些。正是因為刻板印象有助于我們快速了解一個人,人們可以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節省精力[45],因此在需要快速做出判斷的情境下,人們傾向于依賴刻板印象。
.................................
3 研究模型與假設................................20
3.1 創業者學歷與融資成功.....................20
3.2 創業者外貌與融資成功........................21
4 研究設計...............................25
4.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25
4.2 變量測量.............................27
5 實證檢驗分析...........................31
5.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31
5.2 回歸結果分析..........32
5 實證檢驗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表 5-1 展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情況和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從控制變量看,最終融資成功的創業項目獲得聯合投資的比率很大,投資者數量的均值為 2.82,筆者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投資者出于風險分擔的考慮聯合其他投資者降低項目失敗可能帶來損失的風險,另一方面可能是創業者出于多方資源整合的需要利用不同投資者在不同方面的優勢對自身劣勢進行有效地補足。創業者年齡的均值為 33.563,年富力強的中年創業者居多,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一般既有對行業深厚的知識和人脈積累,也大多有想要取得事業成功的激情。本次所采集的創業者樣本中依然以男性居多,占比高達 78%,這一點從創業者性別均值為0.784 可以看出,同樣地,投資人當中也以男性居多,投資人性別均值為 0.702。而且由表可知的是參加創業真人秀的創業者大都有一定的創業經歷,創業經驗的均值為 3.973 年。投資者的海外經歷均值為 0.315,說明有海外經歷的投資者依然還屬于少數群體。另一方面,參加創業真人秀的創業者學歷均值為 4.201,基本上都具備本科文憑,整體而言創業者素質較高。

.............................
6 結論與討論
6.1 研究結論
本文探索創業者人力資本與外貌資本在尋求融資成功中發揮的作用,同時探討二者體現在創業者性別上的差異以及投資者海外經歷的調節作用。通過對我國幾檔創業真人秀節目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創業者人力資本正向促進融資成功。創業者的高人力資本向投資者釋放了這樣一種信號,即創業者更有可能擁有更加專業的技能以及更加廣泛的關系網絡,從而有利于創業的成功。投資者作為上述信號的接收者,他們相信高人力資本的創業者也擁有更高的創業機會成本,因此創業者對自身創業成功的目標提出更高要求,這一點無疑會增加投資者對創業者的信心。
第二,創業者外貌資本正向促進融資成功。高的外貌資本意味著高的生理吸引力,投資者受到外貌刻板印象的影響,會不自覺地對高外貌資本的創業者做出更多的正向評價,這種積極的情感并不是針對創業內容本身,而是針對創業者個人的。因此,美貌溢價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創業者融資過程當中,且發揮重要影響。
第三,創業者的人力資本對于男性融資成功的作用更大,而創業者美貌資本對于女性融資成功的作用更大。性別角色的存在產生了性別刻板印象,當創業者做出違反其性別角色的行為時,會更加容易遭受非議和排斥,而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則更容易受到外部的認可。男性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上被視為敢于冒險和充滿智慧的,因此男性性別這一身份有利于加強投資者對男性創業者人力資本的認同,從而有利于男性創業者獲得投資者青睞。而女性的傳統性別角色則與男性相反,她們更容易被打上“美麗”“軟弱”等標簽,即使創業活動這一行為本身是違反其性別角色的,高美貌資本的存在依然可以促進女性創業者誘發投資者對其作出更多的正面評價,這種美貌的經濟優勢對于女性創業者融資成功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略)
1.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我國創業活動和創投行業都有了蓬勃的發展,根據《全球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2019)》的數據,可以發現過去五年中國創投行業整體發展勢頭呈穩中有增現象,2018年平均每天新增企業就有1.83萬戶;創投基金方面,根據中國證券基金協會統計,截止 2019 年 5 月底,創投基金備案數達 7055 只,基金規模超 1 萬億元。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依然不容忽視。創業作為一個識別創業機會并動員潛在資源展開創業行動的集合,創業者如何有效獲得外部資源支持尤其是資金投入,對于克服創業劣勢尤為關鍵[1]。因為初始的創業資金雖然可以來源于創業團隊本身,朋友或者家庭,但是支持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資金要求往往超越了這個群體的資金能力,創業企業有必要從外部市場獲取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資金[3,4]。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創業者如何通過個人社會資本或關系網絡來獲得創業資源[5],而較少關注創業者特質對創業資源獲取的影響。
許多投資者都承認在路演過程中他們看重的往往是創業者身上某些特質而非創業項目本身。盡管創業特質理論強調創業者個人特質(例如:性別、創業警覺性、失敗恐懼、自戀等等)對創業決策或進入的影響,但較少研究關注到創業者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創業融資獲取[6]。新創企業由于新創弱性和合法性不足,創業者獲得外部融資往往依賴于投資者對創業者個人能力的評估和判斷[7,8]。Larua認為,在創業者短暫的路演過程中,投資者決策更多是一種依賴直覺的過程,而并非基于完全信息判斷的理性決策。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體現出創業者個人能力的信號對于獲得外部投資者的投資尤為關鍵,但是現有研究卻大多忽視了這一點。
..........................
1.2 問題提出
基于以上對現象與理論的論述,筆者覺得有必要從信號理論和刻板印象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創業者在創業融資過程中應該向投資者釋放哪些信號?這些信號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2.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體現在不同性別的創業者和投資者身上,信號的效果是否會受到影響?
3.投資者過去的某些經歷是否會影響其投資決策?這些經歷又是如何影響到信號效果的發揮?

........................
2 國內外文獻綜述
2.1 信號理論文獻回顧
2.1.1 信號理論的起源
哈佛大學的 Spence(1973)首先對于市場信號做出了如下的定義。在勞動市場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雇主在雇傭時無法立即獲得有關雇員工作能力的必需的信息,由于信息需要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才能顯現,締結勞動合同卻在這之前,因此,對于雇主而言,雇傭是一項投資決策,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雇傭某人就像買彩票一樣,工資就等同于對雇員支付一定數量彩票等價物。如果雇主是個風險中立者,那么支付給雇員的工資就相當于個體為雇傭組織所作出的邊際貢獻。那么雇主是如何決定所支付的彩票數量呢?他的依據就是一系列個人可觀察到特征和屬性的數據,這些數據包含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先前工作經歷,種族,性別,犯罪或服務記錄及其他眾多數據。Spence 指出其中有些是不可改變的(如種族,性別),有些則是可以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改變的(如受教育程度)。前者被稱之為指標,后者被命名為信號,信號處于被認為是人為可操縱的范圍內。從某種角度而言,信號和指標被當做改變假定的資源分配可能性的參數,這種可能性定義了雇主的信任[17]。
雖然 Spence 對勞動市場中信號的描述生動地揭示了信號理論的核心思想,但是直到 2011 年才由 Connelly 等人對信號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做了系統性的闡述[9]。首先信號理論關注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境下可靠的信息溝通以傳達積極的個人或組織屬性[18]。Stigliz(2002)強調了信息不對稱的兩個重要情形(1)一方不了解另一方某些重要特征,這關系到信息蘊含的質量。(2)一方關注另一方的行為或行為背后的意圖,這關系到信息蘊含的目的[19]。信號理論的誕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對稱是如何被解決的,尤其是涉及到潛在的和不可觀察的變量。該變量被 Connelly 等人定義為“信號發送者的一種潛在且不明顯的能力,該能力可以滿足外部信號接收者在信號觀察方面的需求”[9]。在 Spence(1973)的例子中,這種能力是求職者的達成畢業條件的受教育能力,而在 Ross(1973)的例子中,這種能力是企業未來獲取正現金流的能力。
............................
2.2 刻板印象理論回顧
2.2.1 刻板印象起源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當代社會認知理論的基本課題之一[39]。社會心理學家 Walter Lippman 于 1922 年首次提及到刻板印象,彼時刻板印象被他單純地描述成“頭腦中的圖像”。直到 GordonAllport(1954)撰寫了《偏見的本質》(TheNature of Prejudice),刻板印象被更準確地描述成“一種夸大的信念,它與某一范疇相聯系”。雖然刻板印象的定義發展到現在已經刪除了“夸大”二字,但“刻板印象是與范疇相關的信念”的定義已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如 Ashmore 和 DelBoca(1979)將刻板印象定義為“將社會范疇與個人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組結構化的推理關系”[40]。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理解,刻板印象是一種包含我們對某一社會群體的了解、信念和期望的認知結構[41]。簡而論之,現代主流觀點認為刻板印象是由對某一群體的抽象認識(如善于辯論的律師)和具體例證(如我所認識的律師)混合而成。
刻板印象可能包含有推測性、因果性知識[42],即便如此,人們通常把刻板印象直接等同于現實原型,并以此做出評價,包括陳述中為對象套上一些由刻板印象代表但實際無關的特征(如對非洲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貧民窟、受教育程度低、犯罪傾向高)。刻板印象還包含有關變異的認識。當一個群體被認為具有不變性時,他們當中一小部分成員的特征會很容易在人們的認知當中被轉移到該群體的其他成員身上,甚至到整個群體身上[43]。同樣地對該群體的刻板印象也會被運用到該群體的成員身上,群體刻板印象能夠引導他人對群體成員的預期,使他人戴上有色眼鏡解釋該群體成員的行為與人格特征[44]。作為一種概念,刻板印象可以把人和某些難以理解的屬性鏈接起來。如了解過日本人具備矮小、容易害羞且工作努力的特征,他人就能據此在下一次立刻理解這些特征所對應的人群是哪些。正是因為刻板印象有助于我們快速了解一個人,人們可以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節省精力[45],因此在需要快速做出判斷的情境下,人們傾向于依賴刻板印象。
.................................
3 研究模型與假設................................20
3.1 創業者學歷與融資成功.....................20
3.2 創業者外貌與融資成功........................21
4 研究設計...............................25
4.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25
4.2 變量測量.............................27
5 實證檢驗分析...........................31
5.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31
5.2 回歸結果分析..........32
5 實證檢驗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表 5-1 展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情況和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從控制變量看,最終融資成功的創業項目獲得聯合投資的比率很大,投資者數量的均值為 2.82,筆者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投資者出于風險分擔的考慮聯合其他投資者降低項目失敗可能帶來損失的風險,另一方面可能是創業者出于多方資源整合的需要利用不同投資者在不同方面的優勢對自身劣勢進行有效地補足。創業者年齡的均值為 33.563,年富力強的中年創業者居多,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一般既有對行業深厚的知識和人脈積累,也大多有想要取得事業成功的激情。本次所采集的創業者樣本中依然以男性居多,占比高達 78%,這一點從創業者性別均值為0.784 可以看出,同樣地,投資人當中也以男性居多,投資人性別均值為 0.702。而且由表可知的是參加創業真人秀的創業者大都有一定的創業經歷,創業經驗的均值為 3.973 年。投資者的海外經歷均值為 0.315,說明有海外經歷的投資者依然還屬于少數群體。另一方面,參加創業真人秀的創業者學歷均值為 4.201,基本上都具備本科文憑,整體而言創業者素質較高。

.............................
6 結論與討論
6.1 研究結論
本文探索創業者人力資本與外貌資本在尋求融資成功中發揮的作用,同時探討二者體現在創業者性別上的差異以及投資者海外經歷的調節作用。通過對我國幾檔創業真人秀節目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創業者人力資本正向促進融資成功。創業者的高人力資本向投資者釋放了這樣一種信號,即創業者更有可能擁有更加專業的技能以及更加廣泛的關系網絡,從而有利于創業的成功。投資者作為上述信號的接收者,他們相信高人力資本的創業者也擁有更高的創業機會成本,因此創業者對自身創業成功的目標提出更高要求,這一點無疑會增加投資者對創業者的信心。
第二,創業者外貌資本正向促進融資成功。高的外貌資本意味著高的生理吸引力,投資者受到外貌刻板印象的影響,會不自覺地對高外貌資本的創業者做出更多的正向評價,這種積極的情感并不是針對創業內容本身,而是針對創業者個人的。因此,美貌溢價的現象同樣出現在創業者融資過程當中,且發揮重要影響。
第三,創業者的人力資本對于男性融資成功的作用更大,而創業者美貌資本對于女性融資成功的作用更大。性別角色的存在產生了性別刻板印象,當創業者做出違反其性別角色的行為時,會更加容易遭受非議和排斥,而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則更容易受到外部的認可。男性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上被視為敢于冒險和充滿智慧的,因此男性性別這一身份有利于加強投資者對男性創業者人力資本的認同,從而有利于男性創業者獲得投資者青睞。而女性的傳統性別角色則與男性相反,她們更容易被打上“美麗”“軟弱”等標簽,即使創業活動這一行為本身是違反其性別角色的,高美貌資本的存在依然可以促進女性創業者誘發投資者對其作出更多的正面評價,這種美貌的經濟優勢對于女性創業者融資成功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