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研究
筆者結合世界銀行數據庫、WTO數據庫、UIBE GVC Index 數據庫對兩個指標進行了測算和跨國對比分析。比較結果發現,中國制造業整體的出口上游度都處于一個穩定向上的趨勢,而增長的主要帶動行業,除了有輕工業轉型升級帶動,還有高技術制造行業協同帶動,體現了中國制造業正在朝著中上游研發端邁進;通過對比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程度數據,本文發現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程度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生產性服務開放度雖然在逐年提升,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發生、物流和運輸效率的提升以及各國和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顯著降低了分散化生產帶來的交易成本和協調服務成本。越來越多跨國企業選擇根據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要素稟賦,將生產環節分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并通過一系列的管理網絡將各個生產環節有效連接和整合,以獲得更多利潤。全球價值鏈將生產鏈的每個環節緊密相連,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通過分散化生產、投資和貿易聯結成一個“地球村”。
全球價值鏈不僅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也改變了貿易格局。設計研發、零件生產和產品組裝等生產環節根據各國的比較優勢進行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不擅長或低附加值的環節將被剝離和外包。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而新興的經濟體也主動嵌入國際分散化分工體系中,積極融入到全球價值鏈的生產中,承接了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為本國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例如,根據世界貿易組(WTO)公布的數據,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由 2000 年的 6.5 萬億美元增加到 2016年的 16 萬億美元,而中國更是在 2010 年稱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6 年中國出口額達到 2 萬億美元,占據世界出口總額的 13.1%,而美國出口額則從 2000 年的 12.0%下滑到9.0%,這也為《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要求提升服務業貿易的戰略地位、提高服務貿易開放度和便利化以及推動服務業貿易邁向新臺階奠定重要基礎。
在全球價值鏈這一新體系下,服務業特別是諸如計算機和信息通信、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生產配套產業,能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提供保障服務。服務將世界各地的生產環節連接起來,促進了全球價值鏈的發展,也為其他產品的全球化生產和銷售提供了高效的中間品投入,成為產業競爭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體現現代服務業精髓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引起了各國政策制定者的密切關注,在烏拉圭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生產性服務業務成為重要的談判主題,作為此次談判結果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被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內。GATS 通過建立進入服務市場的準入規則,為全球服務貿易特別是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制度環境。
...........................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基于現有文獻資料,本文主要利用 WIOD 投入產出數據庫、WTO 數據庫和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在獲得生產性服務開放度和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指數后,對數據進行跨國對比,并分析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的現狀;然后通過實證研究探討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程度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情況,并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子樣本進行進一步研究。最后根據實證結論提出幾點可行的政策建議。
本研究主要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分析即將開展的研究內容、路徑以及可能存在的創新等。
第二章,文獻綜述。本章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第二部分是全球價值鏈及價值鏈分工地位相關研究;第三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價值鏈分工位置影響的文獻總結。
第三章,指標測度部分。第一部分為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指標測度和現狀分析,介紹上游度測算方法的來源和基本框架,基于改進的出口上游度公式計算 42 個國家的制造業出口上游度,最后進行國際比較;第二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的指標測度和現狀分析,介紹測度的方法并對測度結果進行跨國對比。
第四章,理論機制部分。分析開放環境下進口生產性服務對制造業產生影響的機制,借鑒 Krugman(1987)等學者的理論和 Long et al.(2001)、Sim(2004)等學者的模型框架,探索在全球價值鏈分工背景下,生產性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品如何影響一國制造業國際貿易與分工的理論機理。
第五章,實證部分。利用實證模研究生產性服務開放程度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情況,首先基于地區異質性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子樣本進行分析,然后基于制造業的行業異質性探究發展中國家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高技術、中技術和低技術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效果有何差別。
第六章,結論和展望部分。總結第五章實證結論,根據結論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相關研究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和界定
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 Greenfield 在 1966年提出的,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指的是政府、企業和非盈利組織為從事生產的企業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務。此后,很多經濟學家從開拓生產性服務業內涵角度來描述生產性服務業包含的服務業類型。Browning & Singelman(1975)進一步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界定,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了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效率的服務行業,它可以包括金融、法律、保險、商務服務業等具有知識密集和為客戶提供專門性服務的行業。Howells & Green(1986)也對生產性服務的界定提出自己的意見,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是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務業務,主要包括金融、保險、銀行和譬如研發、廣告、市場研究、會計服務等其他的商務服務業。一般來說,學者主要是從中間投入的角度來對生產性服務進行界定。Stanback(1981)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中間投入而不是最終的產出。Grubel & Walker(1989)在研究中指出生產性服務的三個基本特征:首先,生產性服務是一種非物質性服務;其次,生產性服務在延長產業鏈的作用和對企業知識性投入的意義相當重要,即可以降低企業的部分生產成本;最后,因其包含了大量知識型的資本和人力資本,生產性服務企業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源泉。以上學者對生產性服務的內涵和界定表明,生產性服務業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物質生產轉化,但又是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的一種中間投入,它是一種為制造業提供非實物形態服務產品的信息、知識和技術水平密集的行業。
......................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分工情況的相關研究
一、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管理學家 Porter(1985)在其發表的著作《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的。Porter 指出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如生產、銷售、運輸、售后的社會經濟活動及相關的支持性社會經濟活動,如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服務、技術支持等,這兩種經濟活動在創造企業價值時是相互聯系和依賴的,共同構成創造企業價值的鏈條,這條鏈條被稱之為價值鏈。
全球價值鏈是在價值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Gereffi(1999)將 Porter 的價值鏈概念發展成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他認為全球價值鏈的概念是對傳統價值鏈理論的一種新詮釋,隨著國際分工不斷向超精細化方向發展,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和經濟組織不斷涌現,是從全球角度將產品的產品鏈和價值鏈從一個國家的內部延伸到全球。
二、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及分工位置的度量
國際分工的深入本質其實是生產價值鏈的分割,不同產品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進而決定了參與國在國家貿易中的獲利情況。那么,如何衡量一國或部門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程度?開創性的研究是由 Hummels & Ishii(1999)完成的,基于進口中間品和總出口的相關貿易數據,Hummels 等學者計算了出口中包括的國外增加值部分,通過VS、VS1指標衡量一國垂直專業化水平。Koopman & Wang(2010)則基于前后向關聯與貿易增加值視角,構建了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
但是,上述度量指標都無法定量描述一國或部門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隨著分散化生產逐漸成為跨國公司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如何優化一個產業在國際分散化生產工序中的位置,是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環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學轉變的核心渠道之一。隨后,全球價值鏈長度和位置方面的研究逐漸開展起來。Fally(2011)利用投入產出表,將各生產階段產出中的增加值作為計算權重,分解并計算出產品生產需要經歷的所有生產階段數,構建了能夠衡量產品價值鏈長度的統計指標;他還提出了產品與最終需求之間距離的另一種衡量標準,能夠計算產品達到最終需求之前必須經歷的生產階段數量。Antràs & Chor(2012)所構建的上游度指數本質上與 Fally(2011)價值鏈長度指標相同,這是首次站在全球價值鏈的高度衡量各產業分工位置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此,能揭示產業國際化生產工序的上游度(Upstreamness)指標的出現,不僅對發達國家,更是對中國這種努力尋求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提升的國家有重要意義。
............................
第三章 生產性服務業開放與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現狀................... 13
第一節 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現狀分析......................13
一、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測度........................13
二、樣本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情況對比.......................15
第四章 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機理.......30
第一節 理論模型........................30
第二節 影響路徑.............................32
第五章 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實證研究.......36
第一節 計量模型及說明.....................36
一、模型設定..........................36
二、變量說明.............................36
第五章 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計量模型及說明
結合文獻資料和數據可得性,本研究選取經濟發展水平變量(LnPGDP)、外資利用情況(LnPFDI)、資本累積比率(LnK)、技術創新能力(RD)、基礎設施情況(LnINF)、制度質量(IA)作為實證模型的控制變量,并對各變量進行說明。
經濟發展水平(LnPGDP)。總體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更有能力生產高端產品。將國內增加值率較低的生產環節進行剝離和轉移。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往往更容易促進本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中發生變化。參考 Antràs 的研究,采用各國人均 GDP 的自然對數表示經濟發展水平,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
技術創新能力變量(RD)。產業升級與創新有很強的內在聯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不僅包括企業自主創新,還包括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投資和進口的方式引進,被國內企業學習吸收后實現再創新。國家對創新的支持力度更是反映了企業是否有充足的動力去引進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良好的研發能力必然會幫助制造業占領中上游的高端生產環節,進而促進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提升。選取研發投入占 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
利用外資額(LnPFDI)。基于現有理論和文獻,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知識外溢和前后向關聯效應對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產生影響。一方面,高質量的知識溢出可以幫助國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外商企業與東道國本土企業所產生的前后向關聯效應,既能促使上游企業主動提升自身產品的技術含量,也能倒逼下游企業主動提升學習能力,促進下游企業的生產環節向中高端轉移。參考 Antràs 的研究,用人均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的自然對數來衡量該指標,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數據庫。
..........................
第六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文考察了生產性服務業開放(LnOPEN)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影響。首先簡要介紹了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的度量指標(進口貿易依存度)和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指標(出口上游度)的測量方法,并依據 WIOD 投入產出數據庫選取了除臺灣和其他國家外的 42 個國家(地區)2000-2014 年的數據,結合世界銀行數據庫、WTO數據庫、UIBE GVC Index 數據庫對兩個指標進行了測算和跨國對比分析。比較結果發現,中國制造業整體的出口上游度都處于一個穩定向上的趨勢,而增長的主要帶動行業,除了有輕工業轉型升級帶動,還有高技術制造行業協同帶動,體現了中國制造業正在朝著中上游研發端邁進;通過對比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程度數據,本文發現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開放程度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生產性服務開放度雖然在逐年提升,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在測算和探討影響機制的基礎上,本文利用了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并納入了經濟發展水平(LnPGDP)、創新能力變量(RD)、利用外資情況(LnPFDI)、資本累計比率(LnCAP)、基礎設施水平(LnINF)和制度質量(IA)作為控制變量加入回歸,以保證結果的可靠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探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影響的差異,本文將全樣本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進行了回歸分析,并基于制造業技術含量的差異將發展中國家的被解釋變量分為高技術、中技術和低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另外,本文還對所提出的理論機制進行了交互項檢驗。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