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 --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效應研
時間:2020-05-07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效應視角,以 2008 年至 2016 年中國 31 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研究在不同契約質量下 FDI 技術溢出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首先由于中國區域間的契約環境質量、FDI 分布以及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在第三章分析了 FDI、契約環境與區域創新能力的現狀以加深了解這些區域差異的具體情況;其次為了契約質量影響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技術溢出的作用方式,第四章中本文梳理了契約質量對 FDI技術溢出的幾個途徑的影響,研究得出了可能的三種作用機制,并且通過建立梳理模型確定了不同契約質量環境下外商投資企業新技術生產研發的決策,也就是 FDI 技術外溢的來源。最后在第五章通過實證研究,即建立 FDI 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基礎模型與 FDI 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契約門檻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并做了內生性處理以及通過交互項回歸驗證了理論機制中的提出的契約質量對溢出途徑的影響。本章將列出所得結論并且根據結論就如何提高區域創新能力、高效利用外資等提出政策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意義
一、選題背景
本論文將討論地區契約質量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
2008 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眾多發達國家的經濟持續低迷,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放慢了腳步,此時中國是否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2007 年,世界銀行的報告《東亞復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這一階段,例如馬來西亞、阿根廷、墨西哥以及巴西等國早在 1970 年代就已邁進中等收入國家之列,但是此后的十余年間這些國家的人均 GDP 一直滯留在 3000 美元至 10000 美元之間,無法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另一個統計顯示,自 1960 年至 2008 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世界范圍內僅有 13 個國家成功從 101 個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群體。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型的重要階段,有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潛在可能。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積累以及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后者主要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我國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關鍵在于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從而獲得技術的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至關重要。技術創新主要由自主研發和從國外引進兩種機制。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技術水平在不少領域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依然在總體水平上有著較大的差距。提升我國的區域創新能力的任務迫在眉睫。目前很多產業仍可以通過向行業內比自己領先的國家進行技術引進、模仿和購買專利來實現自己的技術創新。FDI 的引進往往會帶來資本、新技術、新知識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等各種要素,所以 FDI的進入除了對東道國原有的市場均衡造成沖擊外,往往也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提高東道國創新能力。
......................
第二節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邏輯框架
一、研究內容
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首先梳理有關區域創新能力、FDI 技術溢出效應、FDI 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以及契約制度的文獻,再以我國 2008 年到 2016 年的省際面板數據作為樣本,使用統計軟件 STATA 進行實證分析。使用契約質量作為門檻變量進行門檻分析,門檻回歸的邏輯為:選定門檻變量,先參考 Hansen 的模型來建立與本文理論相符的門檻模型,接著采取自抽樣法(Bootstrap)反復抽樣以得到門檻個數、具體門檻值,其次再比較似然比統計量(LR)來確認所估計的門檻值的真實性,保證門檻值真實性后將所估門檻值應用于開始建立的門檻模型進行門檻回歸得到相關的系數,由系數符號分析出契約質量對 FDI 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
根據本文的邏輯思路及構想,本文結構大致如下:
第一章、引言。這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論及現實意義。同時也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內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此外還說明了本文創新之處、不足之處。
第二章、文獻綜述。該部分主要分三塊內容進行介紹,首先梳理有關創新能力概念及影響因素的文獻,其次歸納梳理 FDI 溢出效應影響區域創新的文獻,最后總結制度影響 FDI 技術外溢的相關文獻,并在國內外已有文獻基礎上,進行文獻述評。第一部分的創新能力概念界定,以國外文獻為主,創新能力可以界定為創造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并將其商業化、專利化的能力,可以用國家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來衡量。第二部分,是關于 FDI 技術溢出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國內外學者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方面是 FDI 的技術溢出會對當地區域創新能力產生正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 FDI技術溢出可能對當地區域創新能力產生負面作用。第三部分,是 FDI 技術溢門檻效應的相關文獻,主要有人力資本發展門檻、經濟水平門檻、金融發展水平門檻以及基礎設施門檻。第四部分是契約制度影響 FDI 技術外溢相關文獻。
第三章、現狀分析。本部分首先圖表結合地分析了中國當前 FDI 的總體水平、地域、產業分布等現狀,為后文提供背景支持;其次分析契約質量在中國各地區間的現狀即契約環境的差異;最后根據中國當前創新能力的投入、產出以及總體情況分析區域創新能力的現狀。
第四章、理論機制梳理。FDI 技術溢出的路徑指外資溢出方的技術到達東道國吸收方的渠道和方式。Caves(1974)認為內資企業的生產效率受到影響到原因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資本的進入打破東道國市場壟斷、再由競爭、示范、模仿這三種途徑產生影響。此后 Kokko(1994)將 FDI 技術溢出效應歸納為 4 類,分別是示范、競爭、產業關聯以及人員培訓-流動效應。契約質量對 FDI 溢出效應的影響可能就是通過影響上述途徑來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由于不同的契約質量環境中企業的行為決策也會不同,機會主義行為多出現于契約環境不完善的市場,此時市場化運行無法達到高效率,導致交易成本偏高,最后對外商企業研發、投資行為產生阻礙,最后導致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技術溢出下降。所以在這部分本文初步假設契約質量對 FDI 技術外溢產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示范、競爭和產業關聯效應這三個渠道。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關于創新能力概念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綜合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地區)的創新能力可以界定為創造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并將其商業化、專利化的能力,可以用國家(地區)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來衡量;那么區域的創新能力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思路,可以用區域的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等來衡量。
一、國外相關研究
第三章 FDI、契約環境與區域創新能力的現狀分析............................. 20
第一節 中國 FDI 現狀分析............................................. 20
第二節 中國契約環境現狀分析........................................ 28
第三節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31
第四章 契約質量影響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技術溢出的理論分析......................................... 35
第一節 不同契約質量下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理論機制.......................... 35
第二節 契約質量影響區域創新的理論模型.............................. 42
第五章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回歸.......................... 44
第一節 模型設定............................................... 44
第二節 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47
第五章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回歸
第一節 模型設定
.........................
第六章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意義
一、選題背景
本論文將討論地區契約質量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
2008 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眾多發達國家的經濟持續低迷,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放慢了腳步,此時中國是否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2007 年,世界銀行的報告《東亞復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這一階段,例如馬來西亞、阿根廷、墨西哥以及巴西等國早在 1970 年代就已邁進中等收入國家之列,但是此后的十余年間這些國家的人均 GDP 一直滯留在 3000 美元至 10000 美元之間,無法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另一個統計顯示,自 1960 年至 2008 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世界范圍內僅有 13 個國家成功從 101 個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群體。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型的重要階段,有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潛在可能。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積累以及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后者主要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我國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關鍵在于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從而獲得技術的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至關重要。技術創新主要由自主研發和從國外引進兩種機制。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技術水平在不少領域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依然在總體水平上有著較大的差距。提升我國的區域創新能力的任務迫在眉睫。目前很多產業仍可以通過向行業內比自己領先的國家進行技術引進、模仿和購買專利來實現自己的技術創新。FDI 的引進往往會帶來資本、新技術、新知識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等各種要素,所以 FDI的進入除了對東道國原有的市場均衡造成沖擊外,往往也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提高東道國創新能力。
......................
第二節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邏輯框架
一、研究內容
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首先梳理有關區域創新能力、FDI 技術溢出效應、FDI 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以及契約制度的文獻,再以我國 2008 年到 2016 年的省際面板數據作為樣本,使用統計軟件 STATA 進行實證分析。使用契約質量作為門檻變量進行門檻分析,門檻回歸的邏輯為:選定門檻變量,先參考 Hansen 的模型來建立與本文理論相符的門檻模型,接著采取自抽樣法(Bootstrap)反復抽樣以得到門檻個數、具體門檻值,其次再比較似然比統計量(LR)來確認所估計的門檻值的真實性,保證門檻值真實性后將所估門檻值應用于開始建立的門檻模型進行門檻回歸得到相關的系數,由系數符號分析出契約質量對 FDI 技術溢出的門檻效應。
根據本文的邏輯思路及構想,本文結構大致如下:
第一章、引言。這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論及現實意義。同時也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內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此外還說明了本文創新之處、不足之處。
第二章、文獻綜述。該部分主要分三塊內容進行介紹,首先梳理有關創新能力概念及影響因素的文獻,其次歸納梳理 FDI 溢出效應影響區域創新的文獻,最后總結制度影響 FDI 技術外溢的相關文獻,并在國內外已有文獻基礎上,進行文獻述評。第一部分的創新能力概念界定,以國外文獻為主,創新能力可以界定為創造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并將其商業化、專利化的能力,可以用國家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來衡量。第二部分,是關于 FDI 技術溢出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國內外學者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方面是 FDI 的技術溢出會對當地區域創新能力產生正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 FDI技術溢出可能對當地區域創新能力產生負面作用。第三部分,是 FDI 技術溢門檻效應的相關文獻,主要有人力資本發展門檻、經濟水平門檻、金融發展水平門檻以及基礎設施門檻。第四部分是契約制度影響 FDI 技術外溢相關文獻。
第三章、現狀分析。本部分首先圖表結合地分析了中國當前 FDI 的總體水平、地域、產業分布等現狀,為后文提供背景支持;其次分析契約質量在中國各地區間的現狀即契約環境的差異;最后根據中國當前創新能力的投入、產出以及總體情況分析區域創新能力的現狀。
第四章、理論機制梳理。FDI 技術溢出的路徑指外資溢出方的技術到達東道國吸收方的渠道和方式。Caves(1974)認為內資企業的生產效率受到影響到原因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資本的進入打破東道國市場壟斷、再由競爭、示范、模仿這三種途徑產生影響。此后 Kokko(1994)將 FDI 技術溢出效應歸納為 4 類,分別是示范、競爭、產業關聯以及人員培訓-流動效應。契約質量對 FDI 溢出效應的影響可能就是通過影響上述途徑來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由于不同的契約質量環境中企業的行為決策也會不同,機會主義行為多出現于契約環境不完善的市場,此時市場化運行無法達到高效率,導致交易成本偏高,最后對外商企業研發、投資行為產生阻礙,最后導致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技術溢出下降。所以在這部分本文初步假設契約質量對 FDI 技術外溢產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示范、競爭和產業關聯效應這三個渠道。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關于創新能力概念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綜合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地區)的創新能力可以界定為創造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并將其商業化、專利化的能力,可以用國家(地區)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來衡量;那么區域的創新能力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思路,可以用區域的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單位人口發表科技雜志文章數量、單位人口登記注冊的專利與商標數或者研發投入占產出比重的 R&D 產出率等來衡量。
一、國外相關研究
LuisSuarez-Villa(1990)指出發明專利和宏觀的創新能力有較大相關性,認為一個國家的創新可以視為所有企業和個人發明的綜合。可用有效期內授權合法的發明或專利數量代表,其中企業創新在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Furman 等人(2002)將創新能力定義為生產新的科學技術,并將其商業化的能力。創造性地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納入到國家創新能力理論的分析框架中,提出 R&D 生產率的概念,而影響 R&D 生產率的因素有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國際貿易量、學術部口和私有部口對研究貢獻的比例、技術專業化程度和國家的知識存量等。到 20 世紀末期,相比早期公認具有較高創新水平的國家,一些一直以模仿為主的工業化國家開始嶄露頭角。關于創新能力的研究也逐漸轉向非 OECD 國家和地區。Furman 等人(2004)利用知識生產函數實證分析國家創新能力,以創新的生產率水平評價創新能力,提出國家有針對性的鼓勵創新的政策對創新能為提升有重要作用。Hu and Mathews(2005)將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國家(地區)產生創新的潛力,認為對韓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四個東亞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影響最大的是專利存量、R&D 人力投入、R&D 經費投入和專業化四個因素。
二、國內相關研究
由于對創新能力的界定還有些模糊,國內還沒有形成規范的創新能力理論框架。另外由于統計數據的欠缺,國內關于國家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并不多。其中劉鳳朝和孫玉濤(2008)認為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能為國家創新能力的測度提供統一、系統和規范的基礎數據。吳延兵(2008)證明中國制造企業規模和創新能力之間主要是一種非線性的遞增關系。吳曉波等人(2009)將自主創新能力的概念擴展為二次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三個類別。
......................
二、國內相關研究
由于對創新能力的界定還有些模糊,國內還沒有形成規范的創新能力理論框架。另外由于統計數據的欠缺,國內關于國家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并不多。其中劉鳳朝和孫玉濤(2008)認為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能為國家創新能力的測度提供統一、系統和規范的基礎數據。吳延兵(2008)證明中國制造企業規模和創新能力之間主要是一種非線性的遞增關系。吳曉波等人(2009)將自主創新能力的概念擴展為二次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三個類別。
......................
第二節 FDI 技術溢出的相關研究
一、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
學者們對于 FDI 的技術溢出效應學說目前已經相對成熟,但其實證研究的結論卻仍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在回顧和整理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后我們不難看出,FDI 對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確實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提高了國家、企業的創新能力。但是在另外一些國家,這樣的正向效應卻顯得微乎其微或根本不存在,甚至 FDI 對有的國家的創新發展出現了阻礙的作用,即減緩了那些國家中本土企業技術的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因此,對于所產生的技術溢出是否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生促進作用不同的學者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國外相關研究
從企業層面角來看,Romer(1990)引入對本土企業的技術進步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的投入作為最終產品部門員工工資的機會成本,在控制了人力資本的總量時,當最終產品部門的工資高過研發部門時,就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最終產品部門,而減少了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這種現象會導致研發部的人力資本下降而最終產品部門的人力資本上升,最后導本土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下降,阻礙了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而 Atiken and Harrison(1999)研究了委內瑞拉的本土企業后指出外商投資企業帶來的利益只在比較小規模的企業產生,而當企業規模較大時,這樣的利益就不存在了,證明了外商更愿意向生產力發達的企業投資。伴隨著外商投資的不斷增加本土企業生產力會受到負面的影響,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市場偷竊”的原因造成的。

..............................
一、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
學者們對于 FDI 的技術溢出效應學說目前已經相對成熟,但其實證研究的結論卻仍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在回顧和整理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后我們不難看出,FDI 對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確實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提高了國家、企業的創新能力。但是在另外一些國家,這樣的正向效應卻顯得微乎其微或根本不存在,甚至 FDI 對有的國家的創新發展出現了阻礙的作用,即減緩了那些國家中本土企業技術的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因此,對于所產生的技術溢出是否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生促進作用不同的學者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國外相關研究
從企業層面角來看,Romer(1990)引入對本土企業的技術進步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的投入作為最終產品部門員工工資的機會成本,在控制了人力資本的總量時,當最終產品部門的工資高過研發部門時,就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最終產品部門,而減少了研發部門的人力資本,這種現象會導致研發部的人力資本下降而最終產品部門的人力資本上升,最后導本土企業對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下降,阻礙了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而 Atiken and Harrison(1999)研究了委內瑞拉的本土企業后指出外商投資企業帶來的利益只在比較小規模的企業產生,而當企業規模較大時,這樣的利益就不存在了,證明了外商更愿意向生產力發達的企業投資。伴隨著外商投資的不斷增加本土企業生產力會受到負面的影響,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市場偷竊”的原因造成的。

..............................
第一節 中國 FDI 現狀分析............................................. 20
第二節 中國契約環境現狀分析........................................ 28
第三節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31
第四章 契約質量影響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技術溢出的理論分析......................................... 35
第一節 不同契約質量下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理論機制.......................... 35
第二節 契約質量影響區域創新的理論模型.............................. 42
第五章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回歸.......................... 44
第一節 模型設定............................................... 44
第二節 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47
第五章 FDI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基于契約質量的門檻回歸
第一節 模型設定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得出契約質量會對影響 FDI 的技術外溢,而且契約質量的提高會提升企業關聯配套數、擴大 FDI 技術外溢的渠道。所以研究 FDI 和區域創新關系時,必須將契約制度要素涵蓋進模型里,否在計量結果會誤估了 FDI 對創新能力的作用。所以模型(5-1)種應該加入契約質量。故我們可以采用契約質量以及契約質量與 FDI 的交互項來研究契約質量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若交互項的回歸結果的系數為正,那么就意味著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技術溢出會受到契約質量的影響。
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衡量,過往的文獻研究多采取專利申請數、研發經費、研發人員比重,又或是間接地用技術進步比如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來衡量區域創新能力。鑒于專利數作為創新產出的代表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且數據可得性好,大部分文獻研究都選擇專利申請量來衡量對區域創新能力。故本文選用各省的三項專利申請量作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指標。.........................
第一節 研究結論
通過上文的機理分析部分我們可以得出,外商投資企業不管作為本土企業的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都要通過簽訂合約與本地企業進行合作,而契約環境質量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決策從而影響到 FDI 的技術溢出效果,最后影響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果。不論是 FDI 技術溢出的示范效應、競爭效應還是關聯效應渠道,地方契約環境以及契約質量都能對之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首先契約質量會影響跨國企業采用先進管理水平、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高技術難度產品的意愿,甚至改變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方式,因為在契約質量差的地區外商投資可能通過垂直一體化收購本土企業,從而將對本土企業的潛在的技術溢出內部化,影響了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示范效應。其次,契約質量會影響當地本土企業間、與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間的市場競爭程度,使市場資源重新配置,從而影響到 FDI 技術溢出的競爭效應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最后,契約環境優劣會通過 FDI 技術外溢中外商企業的關聯動機、以及外商企業在與本土企業關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時的決策來影響 FDI 技術溢出的關聯效應。在契約質量好的情況下,外商企業將與本土企業建立更深更廣泛的關聯,對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更大的促進效應;反之在契約質量差的情況下,跨國企業在這個地區的關聯程度更低,對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果較弱。在數理模型的分析中發現,良好的契約制度能夠有效地降低外商投資企業新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在不完全契約條件下,契約制度質量越高的地區,越是依賴于專業化投資的行業的下游外商投資企業的新產品的研發創新更高,越是契約密集型的產業這一效應越為明顯,即外商投資企業能對本土企業產生更強的技術溢出,提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實證部分的基礎回歸模型結果表明,無論是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及隨機效應的結果契約質量、FDI、經濟水平、研發投入、金融水平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正,說明他們與區域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即當地這幾項指標的提高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企業要提高創新能力需要一定的要素積累。之后,在引入契約質量變量與FDI 的交互項再次回歸考察契約質量和 FDI 共同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交互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符合預期,說明當地契約質量的提升會對 FDI 的技術溢出產生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略)
通過上文的機理分析部分我們可以得出,外商投資企業不管作為本土企業的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都要通過簽訂合約與本地企業進行合作,而契約環境質量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決策從而影響到 FDI 的技術溢出效果,最后影響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果。不論是 FDI 技術溢出的示范效應、競爭效應還是關聯效應渠道,地方契約環境以及契約質量都能對之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首先契約質量會影響跨國企業采用先進管理水平、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高技術難度產品的意愿,甚至改變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方式,因為在契約質量差的地區外商投資可能通過垂直一體化收購本土企業,從而將對本土企業的潛在的技術溢出內部化,影響了 FDI 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示范效應。其次,契約質量會影響當地本土企業間、與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間的市場競爭程度,使市場資源重新配置,從而影響到 FDI 技術溢出的競爭效應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最后,契約環境優劣會通過 FDI 技術外溢中外商企業的關聯動機、以及外商企業在與本土企業關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時的決策來影響 FDI 技術溢出的關聯效應。在契約質量好的情況下,外商企業將與本土企業建立更深更廣泛的關聯,對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更大的促進效應;反之在契約質量差的情況下,跨國企業在這個地區的關聯程度更低,對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果較弱。在數理模型的分析中發現,良好的契約制度能夠有效地降低外商投資企業新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在不完全契約條件下,契約制度質量越高的地區,越是依賴于專業化投資的行業的下游外商投資企業的新產品的研發創新更高,越是契約密集型的產業這一效應越為明顯,即外商投資企業能對本土企業產生更強的技術溢出,提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實證部分的基礎回歸模型結果表明,無論是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及隨機效應的結果契約質量、FDI、經濟水平、研發投入、金融水平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正,說明他們與區域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即當地這幾項指標的提高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企業要提高創新能力需要一定的要素積累。之后,在引入契約質量變量與FDI 的交互項再次回歸考察契約質量和 FDI 共同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交互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符合預期,說明當地契約質量的提升會對 FDI 的技術溢出產生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