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國際金融論文,本文采用2005-2019年的268個中國城市層面數據,通過多期雙重差分法進行計量分析,實證驗證了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效應。為了得到更加細致的結論,本文還進行了異質性研究,以考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城市規模以及不同城市資源類型下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推進,其發展不僅使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而且還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2023年政府報告中也強調“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難看出,中國正積極參與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使其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和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大跨國設施項目。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強調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使其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
在此背景之下,中歐班列開通為中國推動開放型經濟和經濟結構優化提供了新的契機。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戰略下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其開通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亞歐地區間的時空距離,發揮了顯著的時空壓縮效應,更促進了沿線各國間要素的自由流動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和產業空間分布的優化。與此同時,《中國制造2025》文件中指出,應“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可以看出,生產性服務業憑借其在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良性發展上的優勢,已經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的特點,決定了該產業必須緊密圍繞于制造業進行空間布局(coe andtowmsend,1998),而兩種產業是否能夠協調發展,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服務業發展更依賴于勞動力流動、知識流動和信息傳播等高端要素流動,對地區連通性敏感度更為強烈(Shao et al,2017),顯然中歐班列開通對該生產性服務業業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國際金融論文怎么寫
..............................
第二節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探究了兩個問題:1)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將對中國生產性業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2)中歐班列開通后城市層面應該采取何種產業策略?對于第一個問題的探究,本文以268個中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評估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具備的影響。
對于第二個問題的探究,本文根據不同的經濟環境分別進行探討。具體來說,由于中歐班列特殊的“軸-輻”運營模式,可以根據所有城市與開通城市的球面距離進行分類,進一步探究不同距離下的城市可能存在的影響。此外,本文基于城市地理位置、發展狀況以及城市資源類型分別進行實證檢驗,從而充分展現兩者關聯,最后依據研究結論為“中歐班列”建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節首先介紹了中歐班列開通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研究背景,提出了本文重點期望解決的核心問題,即中歐班列開通能否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產生顯著影響。其次,依據文章研究內容,指出文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最后,文章從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角度總結了文章創新點;同時也指出研究的不足之處,如樣本數據的局限等。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部分。本章節通過對中歐班列開通、產業集聚以及交通基礎設施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三類文獻的系統性整理,初步探究了中歐班列開通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基本關系。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相關文獻進行了評述。
第三章為中歐班列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歐班列”的政策背景、開通城市以及主要干線等方面,揭示我國“中歐班列”建設歷程與發展現狀。其次,從全國層面、東中西地區以及特定城市的視角,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歷程和現狀。
第四章為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首先對可達性理論、區位理論以及新經濟地理學等理論進行梳理,作為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理論基石。其次,在理論基礎之上,提出文章的作用機制和研究假說,即中歐班列開通通過勞動力流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知識溢出效應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產生影響。
............................
第二章文獻綜述
第一節中歐班列與產業集聚
一、中歐班列的經濟效應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彼此更好地利用外部經濟環境、參與國際貿易投資、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帶來了新的契機(申現杰和肖金成,2014)。中歐班列作為跨國、跨區域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其開通效應可以直接體現在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降低上,而且使內陸地區的貨物可以更快、更經濟地抵達歐洲市場,進而激發內陸地區參加國際貿易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陸城市“口岸化”的現象(裴長洪和劉斌,2019)。伴隨著中歐班列的持續穩定運行,其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顯著,并涉及到對外貿易、產業升級、投資活動以及創新發展等多個方面。
縱觀現有文獻,中歐班列的相關文獻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其一,文獻更加注重中歐班列本身的意義。裴長洪和劉斌(2019)研究發現,中歐班列開通改變了以海運為主的傳統貿易形式,逐漸形成以海陸貫通的新型國際貿易模式,使內陸城市擁有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國際運輸能力,增強了國際陸港的經濟輻射能力,基于此肯定了中歐班列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王姣娥等(2017)認為在經過初期階段的非穩定化、非規律化的組織運營后,中歐班列已經逐漸形成以蘭州、鄭州、和哈爾濱等多個樞紐為主的“軸-輻”運營模式,標志“中歐班列”建設正式進入穩定發展時期。許英明等(2019)在研究中指出,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穩定發展不僅構造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新通道,還逐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重要集結點。同時,亦有文獻注重研究中歐班列運營狀況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并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建議(馬斌,2018;許英明,2020;徐紫嫣等,2021)。其二,中歐班列的經濟效應。具體而言,這類文獻主要研究中歐班列開通對貿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研究。比如中歐班列開通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貿易環境帶來了顯著的改善,為各國企業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市場空間(方行明等,2020;趙明亮等,2023;張祥建等,2019)。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區域對外開放程度顯著增加,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外貿活動表現出一定水平提高,釋放了中國內陸區域貿易潛力,加快了中國向西開放的步伐(劉斌等,2022)。
...........................
第二節文獻評述
首先,通過以上文獻整理來看,當前國內外學者對交通基礎設施與產業集聚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無論是宏觀層面的省市級為切入點,或者以微觀層面的企業選址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認為成本效應、要素集聚效應、市場調整效應等因素是影響產業集聚的重要原因。其次,文獻中也指出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對產業集聚具有重要影響作用。但是,不同區域情況下交通基礎設施對產業集聚仍然存在爭議,并且交通基礎設施影響產業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國內交通基礎設施,還未涉及到跨國交通基礎設施對國內產業集聚的影響。最后,在地區產業集聚的研究中主要以制造業集聚為主,少有學者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納入研究框架。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跨國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效應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互動發展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中歐班列開通為中國與亞歐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對世界發展格局也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探討中歐班列開通的經濟效應逐漸成為熱點話題。目前,關于中歐班列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中歐班列的本身意義,學者肯定了中歐班列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二是中歐班列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中歐班列的創新效應、貿易效應和生產率效應等。就目前而言,關于中歐班列開通對產業集聚的影響研究較為匱乏,這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間。本文以城市層面數據為研究對象,從勞動力流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知識溢出效應等方面評估中歐班列開通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
.........................
第三章中歐班列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研究.........................11
第一節中歐班列的現狀分析..........................11
一、中歐班列的政策背景.................................11
二、中歐班列的運行現狀.....................11
第四章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19
第一節理論基礎......................................19
一、可達性理論......................19
二、區位理論...........................................19
第五章中歐班列開通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實證分析.....................24
第一節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24
一、模型構建......................................24
二、變量定義...............................24
第五章中歐班列開通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
一、模型構建
中歐班列開通城市不僅與非開通城市在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上存在差異,而且開通城市在政策實施前后也會發生改變,因此為多期雙重差分法(多期DID)提供了機會。多期雙重差分法(多期DID)能夠通過比較開通城市與非開通城市在政策前后存在的差異,以及開通城市在政策內部實施前后的差異,可以更為精準地評估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凈效應。因此,本文將所有相關因素考慮在內,構建雙向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進行驗證:LQi,t=α0+α1treati,t×posti,t+α2Xi,t +λi+ηt+εi,t(5.1)
其中,LQ表示生產性服務業集聚;treat×post表示中歐班列是否開通;X為一系列控制變量;λ、η和ε分別代表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干擾項;估計系數α1衡量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在“中歐班列”政策沖擊前后的平均效應。
國際金融論文參考
...........................
第六章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首先,本文通過對中歐班列開通、產業集聚以及交通基礎設施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三種類別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揭示了中歐班列開通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內在聯系和基本關系。其次,本文從中歐班列的政策背景、開通城市、主要干線以及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中歐班列”政策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并且從全國層面、東中西部地區、特定城市三種視角分析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再次,基于可達性理論、區位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本文提出了中歐班列開通通過勞動力流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知識溢出效應等路徑影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態勢。最后,本文采用2005-2019年的268個中國城市層面數據,通過多期雙重差分法進行計量分析,實證驗證了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效應。為了得到更加細致的結論,本文還進行了異質性研究,以考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城市規模以及不同城市資源類型下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同時,基于特有的“軸-輻”運營模式考察中歐班列的空間溢出效應;并依據中介效應模型驗證研究假說。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中歐歐班列開通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發展,印證了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說。具體來講,在控制城市、時間效應以及納入控制變量后,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此結論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依然成立,確保了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排除了其他潛在因素的干擾。
第二,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空間溢出效應存在巨大差異。具體而言,本文將所有城市劃分為三個距離區間,發現中歐班列開通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主要集中在距離始發城市100公里以內,而200公里以內和200公里以外的距離區間并不顯著。因此,中歐班列開通的生產服務業集聚效應主要在始發站周邊。此外,基于不同地理區位、不同城市規模以及不同城市資源類型的分樣本回歸結果,中歐班列開通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影響效應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區、大城市以以下城市、非資源型和資源型城市等。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