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要素框架建構——基于危機生命周期
時間:2025-03-13 來源:www.bjboz.cn作者:
本文是一篇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本文認為,未來在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領域還有一系列問題有待學界探索:一是如何更加科學地界定有關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概念內涵,并給予概念對分析框架進行進一步修正,在此基礎上生成提升領導干部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標準與路徑;二是在復雜局勢下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建設納入領導干部的能力體系建設中;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價值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有效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①”“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②”,這構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
在國際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現為全球化逆流、世界熱戰重現、種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再度影響國際政治,國際局勢呈現出不穩定、不安全、不常規的那總體特征。但是我國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巨大壓力,保持了強大的維穩能力與戰略定力,展現了中國精神,并表露出中國的大國擔當。
在國內,以新冠肺炎為典型事件的公共衛生危機嚴重影響到了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因此改變。對于領導者而言,其主要工作范圍、方式和難度發生劇烈變化,并迫使領導者走出工作“舒適區”,更多站在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線奮戰。
“領導者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②。”“領導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少數’③”在兩個大局背景下,領導者如何構建適應多情境、全方位的能力要素,是確保黨和國家有序發展的基礎。在時代需要下推動領導者成為危機前的直面者與解決者,是危機領導力研究的應有之義。
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怎么寫
..................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公共衛生危機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概述
公共衛生危機研究是危機研究中的重要構成,目前學界對于危機概念的界定較為寬泛,Hermann①②、Fink③、Rosenthal④、Banks⑤、Argenti⑥、Coombs⑦等學者基于情境的視角對于危機情境的概念進行了分析,研究基本指出了危機情境的決策迫切、損害較大等特征。而危機下的領導行為也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Aldoory⑧、Ki⑨、McK eever⑩、Liu11、Hong12對于危機情境下感知風險、行為特征、理論建設與行為習慣進行了分析。Peterson TO13立足于危機管理,對領導行為在危機下的要素進行定量研究。對于危機情境下的領導行為也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Madera14對于危機下領導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研究,對于領導者和參與者之間的情感進行了分析。而公共衛生危機研究的進展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而不斷深入,國外對于公共衛生危機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主題:
1.關于公共衛生危機中體制機制的研究。Carayannopoulos George認為在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中,各地方政府機構的規劃和反應效率極為重要①。布倫南等人在對SARS疫情進行深入研究后指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常規手段難以應對,體制機制創新成為必要②。Brencic 等人以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為關鍵角色,突出其在公共衛生危機應急管理系統中的重要性,加強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其它機構、多元組織達成合作,能夠減少各個國家因傳染病爆發而誘致的疾病和死亡③。Ruckart 等人提出改進風險溝通戰略、改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加強監測和一級預防,能識別和應對威脅公眾健康的環境,建立伙伴關系可以幫助指導初級部門制定預防風險的創新戰略,提高認識,擴大外聯和努力溝通,促進風險的共同感知④。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公共衛生危機
危機是對不堪承受的事件或情境的一種感知或體驗,超出人們現有資源和應對機制的范圍①,公共衛生危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但是影響的范圍往往不局限于公共衛生領域,是對于社會系統的全方位考驗。目前國內時常將公共衛生危機與公共衛生事件兩個概念混用,需要對于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根據我國2003 年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內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指重大傳染病疫情、重特大動植物疫情、食品安全與職業危害事件、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性的可能會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事項②。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意味著部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損害或者威脅,所以需要政府等治理主體做出反應,將公共衛生事件解決,如果在解決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公共衛生事件會進一步演變成為危機。換言之,公共衛生事件不一定會帶來危機,但是對于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不當可能會引發危機。為此,綜合過往文獻和寫作需要,本文將公共衛生危機界定為由疾病、藥品、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乃至危及國家安全,對領導者產生巨大考驗,需要迅速做出反應的緊急狀態或突發事件。
公共衛生危機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公共衛生危機與其他種類的危機危機不同,部分危機是在長期的組織運作過程中不斷形成的,領導者可以進行一定的預測和感知。公共衛生危機往往由病毒等公共衛生事件引起,其出現時間,覆蓋范圍等要素都無法確定,在危機治理上,難以快速進行有效的危機決策。第二,危機損害的廣泛性與傳播性。傳統的危機種類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可以在地理上進行預測和規避,但是公共衛生危機傳播迅速,并且高度隱蔽,必須要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檢測。如新冠肺炎時期的潛在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一個人封了一座城”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公共衛生危機的負面性和緊迫性。
...........................
第二節 理論基礎:危機生命周期理論
一、危機生命周期理論內涵
危機是一個原有社會秩序失調,為組織帶來較大危害的狀態或事件。危機在誘因、演化過程、內在屬性的諸多方面所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迫切需要一個客觀的分析框架。隨著理論的發展與演化,危機生命周期理論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了危機研究領域的主流研究范式。
生命周期理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演化過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危機生命周期蓬勃發展,其中代表性理論是危機管理大師羅伯斯•希斯的危機管理的四階段模型,分別為縮減(Reduction),預備(Readiness),反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①。美國聯邦安全管理在4R危機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MPRR”模型,也被稱為緊急事態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論(Emergency life cycle)或四階段理論(the Four Phases)。將危機的管理過程劃分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反應(Response)、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這些理論代表了危機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涵,即利用生命周期(Life Cycle)概念,其基本含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整個過程,對于危機的全流程進行階段性的劃分。
在早期對于危機進行分析時,學者和領導者們表現為“就事論事”、僵硬的處理問題,不能對危機的具體情境和需要做出針對性的分析,從而危機治理的效率較低,缺乏全局性、統籌性的安排與思考。危機生命周期理論作為危機研究領域的經典理論與分析框架,其意義在于為我們分析危機提供了動態的研究視角,通過對于危機的過程化、階段化分析,將原本快速變化、高度復雜的危機情境以時間為軸進行解剖。通過以危機階段為基礎與參照,學者和領導者可以分析危機所處的狀態,進而得出所需的能力體系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實現危機預防和遏制損害,并且危機后的學習與反思,將危機轉變成推動組織實現蛻變與發展的機遇。
...............................
第三章 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建構的現狀分析 ....................... 25
第一節 現有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 ........................... 25
一、單一型框架 .............................. 25
二、整合型框架 ....................................... 26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衛生危機的“情境-任務-能力”分析 ...... 35
第一節 階段性“情境-任務-能力”分析 ............................... 36
一、危機醞釀期的“情境-任務-能力”剖析 ........................ 36
二、危機爆發期的“情境-任務-能力”剖析 ....................... 41
第五章 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要素框架建構 ....................... 67
第一節 階段性危機領導力要素建構 ........................ 67
一、危機醞釀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 67
二、危機爆發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 69
第五章 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要素框架建構
第一節 階段性危機領導力要素建構
一、危機醞釀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一)預警監測力
1.能力內涵
領導者除了作為決策者和領導核心之外,還作為愿景規劃和前景預測的核心,需要對組織發展脈絡和社會環境變化保持敏感,對發展態勢和潛在危險進行前瞻,見人所未見,知人所不知。毛主席曾經說過“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①。”。德魯克曾指出“在一個組織中,領導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危機做出預測,如果不能避免危機也要預測到它②。”,2017 年首屆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大會將預警定位為:“災害監測、預報和預測。災害風險評估、通報和防備活動、系統和流程的綜合系統,使個人、社區、政府、企業等能夠及時采取行動,在危險事件來臨前減少災害風險③。”這幾句話突出了領導者在危機預警監測上的獨到要求,突出了見微知著、及時應對等要求。預警監測力指的是領導者通過對于組織環境和組織狀態保持高度關注與分析,居安思危,在危機爆發之前或初期發現危機的預兆或征兆,進而進行危機處置的能力,主要包含常態監測和危機前瞻兩個方面。
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參考
......................
結語
隨著風險社會帶來,危機爆發的頻率不斷增加,強化我國危機領導力建設成為穩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而公共衛生危機作為擴散較為迅速,危害較為深遠的危機類型,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公共衛生危機治理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突發急性傳染病往往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我們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①。”領導者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少數’②也是抗擊公共衛生危機的重要力量,建構領導者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為廣大領導者提升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提供理論指引,是當前危機領導力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
公共衛生危機具有哪些特征?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面臨何種危機情境?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有哪些能力需求?以及需要構建何種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為了進一步完善危機領導力的框架建構,本文對經典的生命周期理論進行深入剖析,探討了理論內涵和應用場景,并選取了Fink的四階段理論作為本文的理論依據。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于現有的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進行分析,總結了單一型框架、整合型框架和階段性框架三種危機領導力體系,并分析了每種框架的優缺點,同時對現有危機領導力研究的不足進行了概括。基于整合型框架和階段性框架各自的優缺點,本文將二者結合在階段性框架的基礎上,同時引入了全周期的視角。在不同階段和全周期視角下,通過“情境-任務-能力”分析框架,形成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即全周期的價值領導力、目標領導力、組織領導力和魅力領導力;階段性的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則是危機醞釀期的預警監測力和預防準備力;危機爆發期的快速反應力、危機管控力和危機執行力;危機擴散期的技術應用力和危機感召力;危機恢復期的危機學習力、危機復原力和危機變革力。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價值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有效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①”“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②”,這構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
在國際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現為全球化逆流、世界熱戰重現、種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再度影響國際政治,國際局勢呈現出不穩定、不安全、不常規的那總體特征。但是我國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巨大壓力,保持了強大的維穩能力與戰略定力,展現了中國精神,并表露出中國的大國擔當。
在國內,以新冠肺炎為典型事件的公共衛生危機嚴重影響到了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因此改變。對于領導者而言,其主要工作范圍、方式和難度發生劇烈變化,并迫使領導者走出工作“舒適區”,更多站在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線奮戰。
“領導者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②。”“領導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少數’③”在兩個大局背景下,領導者如何構建適應多情境、全方位的能力要素,是確保黨和國家有序發展的基礎。在時代需要下推動領導者成為危機前的直面者與解決者,是危機領導力研究的應有之義。

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怎么寫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公共衛生危機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概述
公共衛生危機研究是危機研究中的重要構成,目前學界對于危機概念的界定較為寬泛,Hermann①②、Fink③、Rosenthal④、Banks⑤、Argenti⑥、Coombs⑦等學者基于情境的視角對于危機情境的概念進行了分析,研究基本指出了危機情境的決策迫切、損害較大等特征。而危機下的領導行為也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Aldoory⑧、Ki⑨、McK eever⑩、Liu11、Hong12對于危機情境下感知風險、行為特征、理論建設與行為習慣進行了分析。Peterson TO13立足于危機管理,對領導行為在危機下的要素進行定量研究。對于危機情境下的領導行為也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Madera14對于危機下領導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研究,對于領導者和參與者之間的情感進行了分析。而公共衛生危機研究的進展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而不斷深入,國外對于公共衛生危機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主題:
1.關于公共衛生危機中體制機制的研究。Carayannopoulos George認為在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中,各地方政府機構的規劃和反應效率極為重要①。布倫南等人在對SARS疫情進行深入研究后指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常規手段難以應對,體制機制創新成為必要②。Brencic 等人以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為關鍵角色,突出其在公共衛生危機應急管理系統中的重要性,加強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其它機構、多元組織達成合作,能夠減少各個國家因傳染病爆發而誘致的疾病和死亡③。Ruckart 等人提出改進風險溝通戰略、改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加強監測和一級預防,能識別和應對威脅公眾健康的環境,建立伙伴關系可以幫助指導初級部門制定預防風險的創新戰略,提高認識,擴大外聯和努力溝通,促進風險的共同感知④。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公共衛生危機
危機是對不堪承受的事件或情境的一種感知或體驗,超出人們現有資源和應對機制的范圍①,公共衛生危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但是影響的范圍往往不局限于公共衛生領域,是對于社會系統的全方位考驗。目前國內時常將公共衛生危機與公共衛生事件兩個概念混用,需要對于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根據我國2003 年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內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指重大傳染病疫情、重特大動植物疫情、食品安全與職業危害事件、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性的可能會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事項②。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意味著部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損害或者威脅,所以需要政府等治理主體做出反應,將公共衛生事件解決,如果在解決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公共衛生事件會進一步演變成為危機。換言之,公共衛生事件不一定會帶來危機,但是對于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不當可能會引發危機。為此,綜合過往文獻和寫作需要,本文將公共衛生危機界定為由疾病、藥品、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乃至危及國家安全,對領導者產生巨大考驗,需要迅速做出反應的緊急狀態或突發事件。
公共衛生危機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公共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公共衛生危機與其他種類的危機危機不同,部分危機是在長期的組織運作過程中不斷形成的,領導者可以進行一定的預測和感知。公共衛生危機往往由病毒等公共衛生事件引起,其出現時間,覆蓋范圍等要素都無法確定,在危機治理上,難以快速進行有效的危機決策。第二,危機損害的廣泛性與傳播性。傳統的危機種類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可以在地理上進行預測和規避,但是公共衛生危機傳播迅速,并且高度隱蔽,必須要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檢測。如新冠肺炎時期的潛在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一個人封了一座城”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公共衛生危機的負面性和緊迫性。
...........................
第二節 理論基礎:危機生命周期理論
一、危機生命周期理論內涵
危機是一個原有社會秩序失調,為組織帶來較大危害的狀態或事件。危機在誘因、演化過程、內在屬性的諸多方面所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迫切需要一個客觀的分析框架。隨著理論的發展與演化,危機生命周期理論應運而生,逐漸成為了危機研究領域的主流研究范式。
生命周期理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演化過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危機生命周期蓬勃發展,其中代表性理論是危機管理大師羅伯斯•希斯的危機管理的四階段模型,分別為縮減(Reduction),預備(Readiness),反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①。美國聯邦安全管理在4R危機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MPRR”模型,也被稱為緊急事態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論(Emergency life cycle)或四階段理論(the Four Phases)。將危機的管理過程劃分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反應(Response)、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這些理論代表了危機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涵,即利用生命周期(Life Cycle)概念,其基本含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整個過程,對于危機的全流程進行階段性的劃分。
在早期對于危機進行分析時,學者和領導者們表現為“就事論事”、僵硬的處理問題,不能對危機的具體情境和需要做出針對性的分析,從而危機治理的效率較低,缺乏全局性、統籌性的安排與思考。危機生命周期理論作為危機研究領域的經典理論與分析框架,其意義在于為我們分析危機提供了動態的研究視角,通過對于危機的過程化、階段化分析,將原本快速變化、高度復雜的危機情境以時間為軸進行解剖。通過以危機階段為基礎與參照,學者和領導者可以分析危機所處的狀態,進而得出所需的能力體系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實現危機預防和遏制損害,并且危機后的學習與反思,將危機轉變成推動組織實現蛻變與發展的機遇。
...............................
第三章 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建構的現狀分析 ....................... 25
第一節 現有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 ........................... 25
一、單一型框架 .............................. 25
二、整合型框架 ....................................... 26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衛生危機的“情境-任務-能力”分析 ...... 35
第一節 階段性“情境-任務-能力”分析 ............................... 36
一、危機醞釀期的“情境-任務-能力”剖析 ........................ 36
二、危機爆發期的“情境-任務-能力”剖析 ....................... 41
第五章 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要素框架建構 ....................... 67
第一節 階段性危機領導力要素建構 ........................ 67
一、危機醞釀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 67
二、危機爆發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 69
第五章 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的要素框架建構
第一節 階段性危機領導力要素建構
一、危機醞釀期的危機領導力要素
(一)預警監測力
1.能力內涵
領導者除了作為決策者和領導核心之外,還作為愿景規劃和前景預測的核心,需要對組織發展脈絡和社會環境變化保持敏感,對發展態勢和潛在危險進行前瞻,見人所未見,知人所不知。毛主席曾經說過“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①。”。德魯克曾指出“在一個組織中,領導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危機做出預測,如果不能避免危機也要預測到它②。”,2017 年首屆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大會將預警定位為:“災害監測、預報和預測。災害風險評估、通報和防備活動、系統和流程的綜合系統,使個人、社區、政府、企業等能夠及時采取行動,在危險事件來臨前減少災害風險③。”這幾句話突出了領導者在危機預警監測上的獨到要求,突出了見微知著、及時應對等要求。預警監測力指的是領導者通過對于組織環境和組織狀態保持高度關注與分析,居安思危,在危機爆發之前或初期發現危機的預兆或征兆,進而進行危機處置的能力,主要包含常態監測和危機前瞻兩個方面。

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參考
結語
隨著風險社會帶來,危機爆發的頻率不斷增加,強化我國危機領導力建設成為穩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而公共衛生危機作為擴散較為迅速,危害較為深遠的危機類型,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公共衛生危機治理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突發急性傳染病往往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我們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①。”領導者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少數’②也是抗擊公共衛生危機的重要力量,建構領導者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為廣大領導者提升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提供理論指引,是當前危機領導力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
公共衛生危機具有哪些特征?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面臨何種危機情境?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有哪些能力需求?以及需要構建何種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為了進一步完善危機領導力的框架建構,本文對經典的生命周期理論進行深入剖析,探討了理論內涵和應用場景,并選取了Fink的四階段理論作為本文的理論依據。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于現有的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進行分析,總結了單一型框架、整合型框架和階段性框架三種危機領導力體系,并分析了每種框架的優缺點,同時對現有危機領導力研究的不足進行了概括。基于整合型框架和階段性框架各自的優缺點,本文將二者結合在階段性框架的基礎上,同時引入了全周期的視角。在不同階段和全周期視角下,通過“情境-任務-能力”分析框架,形成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框架,即全周期的價值領導力、目標領導力、組織領導力和魅力領導力;階段性的公共衛生危機領導力要素則是危機醞釀期的預警監測力和預防準備力;危機爆發期的快速反應力、危機管控力和危機執行力;危機擴散期的技術應用力和危機感召力;危機恢復期的危機學習力、危機復原力和危機變革力。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