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調查——以上海四所高
時間:2021-12-27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領導力與領導藝術論文,本研究以參與社團為自變量,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做了初步的調查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能得到完善。第一,調查樣本的選取范圍較小,本文研究的是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研究的對象主要在上海四所高校進行調查,調查范圍的典型性和推廣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一)國外的成功經驗
自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以來,美國的高校開始實施大學生領導力培訓計劃。在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方面,美國高校一直走在前列,并已處于成熟階段。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校長在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的定位過程中,均把為社會培養領導人才作為大學的重要目標。在我國,領導力培養理念也逐漸被社會各界人士所認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在高校加強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
(二)國家人才培養的戰略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關于“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從邏輯上理解為大學生領導素質的培養,已被列為戰略層面上高校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內涵。[1]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對大學生在領導力方面的培養已成為國家戰略人才培養、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大學生個人成長的新要求。對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
與國外的領導力教育相比,目前我國大學生的領導能力培養大多局限于少數學生骨干的培養,促使他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是未來各行各業的潛在領導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領導力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獲得的能力,而是每個人在學習和領悟的過程中都能擔當的角色。領導力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作用,不僅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二、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目前關于大學生領導力的研究和學生社團的研究較多,但是主要聚焦于大學生領導力結構模型、影響因素、培養現狀等方面的研究,和對高校學生社團的類型、特點、功能、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大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研究。本研究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彌補了當前研究中缺少關于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大學生參與學生社團狀況為切入點,研究其與大學生領導力的相關性,試圖為之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現實意義
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的現狀和大學生領導力現狀,分析高校學生社團與大學生領導力的相關性,試圖為我國的大學生社團的設立與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和實踐價值,從而為進一步有效管理大學生社團做出一點貢獻。在促進大學生領導力的主體中,高校學生社團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對于進一步全面認識高校學生社團的功能,完善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明確大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使有關部門能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社團的作用,為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以更好地指導高校學生社團的良好發展,提升大學生領導力以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國內外高校社團相關研究
(一)國外高校社團相關研究
國外大學生社團起源早,歷經歲月的沉淀發展已相對完善,目前對國外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幾方面。
(1)關于高校學生社團歷史發展的研究
歷史演變與發展是國外學者研究高校學生社團的主要議題。以美國為例,早在中世紀,美國耶魯大學就有了文學社團:Lionian 和 Brothers。之后,學生社團成為了“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團活動內容等也不斷變化,由文學、教育逐漸向道德、政治轉變。19 世紀末,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的活動突破以往以文學討論、演講及辯論活動為主的單一性內容,進而發展成為交友、表演以及為學生爭取權利、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組織,這標志著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已逐步走向成熟。[1]1960 年,哈佛大學率先成立了“爭取民主社會學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政治運動當中,同時引發諸多學者的研究熱潮,如美國比較高等教育學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在《美國的學生政治運動:歷史角度的分析》、美國政治學家西摩•馬丁•利普賽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在《大學校園里的反抗:美國學生行動主義歷史》中深入研究了學生政治運動。[2]現如今,學生社團已成為美國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哈佛大學獲得學校批準的社團就有將近 500 個,只要不超出學校條例規定,學生可申請注冊成為學校認可的俱樂部或社團。[3]此外,學生社團充足的活動資金、豐富的資源、廣泛的人脈以及成員們積極的參與熱情,使社團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一種良性循環。在此形勢下,學生社團實現了迅猛發展,社團的種類日益增多,最終覆蓋了多個領域,包括娛樂、體育、學習等方面,學生社團漸漸具有了社會化特點。
二、國內外大學生領導力相關研究
(一)關于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針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是否必要的探討在國外可謂由來已久,早在 1941 年,Zeleny 便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領導力教育的可行性結論,認為領導力是可以通過教學和實踐進行培養的。[5]在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必要性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國外學者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利于克服領袖危機,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人。如 Zimmerman-Oster 和 Berkhardt 于 1999年通過研究指出,美國當代社會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領袖危機,為了克服這種危機,應當對美國社會的新一代領導力量即大學生進行領導力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助于引領社會改變,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美國諸多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型中極具影響力的領導力開發的社會變革模型(The Social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SCM) 對傳統的領導概念進行了重新詮釋,將領導定義為“那些能為他人、社區和社會的改善帶來積極改變的人。”[1]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開發,提升其職業競爭能力。全球化的加劇,日益復雜多變和多元化的工作環境使得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僅僅具有專業技能己經遠遠不夠,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變革管理能力等變得尤為重要,領導力培育因之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如范靈頓(Van Linden)以及弗特曼(Fertman)曾在其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到:“雇主日益對作為領導者的青年感興趣。”
我國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動力。奚潔人從大學使命和領導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大學使命是培養有教養的、有創新能力的、為社會服務的綜合性人才。從領導學意義來看,這種綜合性人才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是一定意義上的領導者;[3]第二,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求。張俊從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質量改善的維度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認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工作重點在就業率提高與就業質量改善這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改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可雇傭性技能,其中重要的就是大學生領導力的開發和提升。
第三章 研究設計......................................16
一、問卷設計.................................................16
(一)理論框架的構建..................................16
(二)調查問卷的編制..................................16
(三)研究假設....................................17
第四章 調查結果與分析.........................................20
一、調查樣本總體性說明....................................20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狀況....................................................21
(一)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動機...............................................21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的類型.......................................22
第五章 強化參與社團以提升大學生領導力的對策建議.....................41
一、目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存在的問題..........................................41
二、強化大學生社團參與,有效提升其領導力.............................43
第五章 強化參與社團以提升大學生領導力的對策建議
一、目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存在的問題
從培育和提升大學生領導力實效的角度看,目前的學生社團活動存在以下問題。
1.欠缺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并未樹立良好的參與社團動機
建立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不僅有助于促進社團發展,提高領導水平,而且可以為社團成員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社團的凝聚力依靠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而實現。良好的參與動機是個人發展和團體發展的前提,但許多新生初入大學,對社團的發展理念不熟悉,對所有事物都秉著好奇心,只覺得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盲目跟風而參加,但加入之后因為時間沖突和理念不合退團比比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許多成員不了解社團的價值理念,從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了社團招新并未得到更好的宣傳,或者說社團的價值追求并不能得到社團成員普遍的認可。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采訪中看到。
“剛開學社團進班級進行宣傳招新時,只匆匆發了一張宣傳單,宣傳單上也僅僅是對各部門的介紹,并沒有專門的人來宣傳社團獨有的文化,更別說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了。其實我對我現在加入的社團并不怎么清楚,是因為我舍友們都報了,不想落單,所以迷迷糊糊的加入了進來。”(普通成員 1)
“說實話,進入社團半年多了,也沒有什么長遠的目標,剛開始是因為興趣愛好加入進來的,本以為有了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臺,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覺得只要把部長交代下來的任務完成就好了。”(普通成員 2)
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針對上海四所高校的本科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大學生參社團與現狀及其大學生領導力發展水平,在對問卷資料和訪談資料作以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探析參與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領導力發展水平總體處于中等水平,根據均值得分情況來看,除“使眾人行”維度處于中低水外之外,其他四個維度均處于中等水平。通過對各個維度在各個水平的得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挑戰現狀”、“共啟愿景”和“以身作則”三個維度的表現較“激勵人心”和“使眾人行”2 個維度更好。
第二,通過對被試大學生的領導力測評后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被試大學生領導力總體情況如下:大學生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年級、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是否有實習或兼職經歷四個方面與大學生領導力呈顯著相關,表明大學生的政治面貌、年級、學生干部經歷、實習兼職經歷都對大學生領導力產生了影響,且呈正相關性。通過以上分析結果,我們發現大學生領導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是否有學生干部經歷和是否有實習或兼職經歷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有這些經歷的學生往往在“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五個方面優于其他的學生。
第三,從參與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來看,首先,大學生是否參與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很顯著,沒有參與社團的學生其領導力程度低于參與社團的大學生;其次,不同參與社團動機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差異顯著,動機良好的大學生比動機不良的學生其領導力程度更高;再次,參與不同類型社團對于大學生領導力提升具有一定影響,但差異不顯著;然后,不同社團參與方式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差異顯著,社團干部的領導力高于普通社員的領導力;最后,社團參與強度直接影響大學生領導力的提升,其中參與社團個數須適度,但參與時長和參與頻率與大學生領導力呈正相關。根據分析結果表明,參與社團的個數以 1-2 個為宜,社團活動開展頻率越多的大學生領導力得分越高,參加社團活動達三年及三年以上的大學生領導力得分最高,說明社團活動參與頻率、參與年限和大學生領導力呈正相關,年限越長能力也就越強。其中,社團參與頻率對大學生領導力中“以身作則”、“共啟愿景”、“使眾人行”和“激勵人心”四個維度的影響呈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略)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一)國外的成功經驗
自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以來,美國的高校開始實施大學生領導力培訓計劃。在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方面,美國高校一直走在前列,并已處于成熟階段。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校長在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的定位過程中,均把為社會培養領導人才作為大學的重要目標。在我國,領導力培養理念也逐漸被社會各界人士所認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在高校加強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
(二)國家人才培養的戰略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關于“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從邏輯上理解為大學生領導素質的培養,已被列為戰略層面上高校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內涵。[1]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對大學生在領導力方面的培養已成為國家戰略人才培養、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大學生個人成長的新要求。對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
與國外的領導力教育相比,目前我國大學生的領導能力培養大多局限于少數學生骨干的培養,促使他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是未來各行各業的潛在領導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領導力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獲得的能力,而是每個人在學習和領悟的過程中都能擔當的角色。領導力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作用,不僅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二、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目前關于大學生領導力的研究和學生社團的研究較多,但是主要聚焦于大學生領導力結構模型、影響因素、培養現狀等方面的研究,和對高校學生社團的類型、特點、功能、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大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研究。本研究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彌補了當前研究中缺少關于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大學生參與學生社團狀況為切入點,研究其與大學生領導力的相關性,試圖為之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現實意義
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的現狀和大學生領導力現狀,分析高校學生社團與大學生領導力的相關性,試圖為我國的大學生社團的設立與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和實踐價值,從而為進一步有效管理大學生社團做出一點貢獻。在促進大學生領導力的主體中,高校學生社團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對于進一步全面認識高校學生社團的功能,完善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明確大學生領導力與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性,使有關部門能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社團的作用,為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以更好地指導高校學生社團的良好發展,提升大學生領導力以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國內外高校社團相關研究
(一)國外高校社團相關研究
國外大學生社團起源早,歷經歲月的沉淀發展已相對完善,目前對國外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幾方面。
(1)關于高校學生社團歷史發展的研究
歷史演變與發展是國外學者研究高校學生社團的主要議題。以美國為例,早在中世紀,美國耶魯大學就有了文學社團:Lionian 和 Brothers。之后,學生社團成為了“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團活動內容等也不斷變化,由文學、教育逐漸向道德、政治轉變。19 世紀末,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的活動突破以往以文學討論、演講及辯論活動為主的單一性內容,進而發展成為交友、表演以及為學生爭取權利、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組織,這標志著美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已逐步走向成熟。[1]1960 年,哈佛大學率先成立了“爭取民主社會學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政治運動當中,同時引發諸多學者的研究熱潮,如美國比較高等教育學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在《美國的學生政治運動:歷史角度的分析》、美國政治學家西摩•馬丁•利普賽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在《大學校園里的反抗:美國學生行動主義歷史》中深入研究了學生政治運動。[2]現如今,學生社團已成為美國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哈佛大學獲得學校批準的社團就有將近 500 個,只要不超出學校條例規定,學生可申請注冊成為學校認可的俱樂部或社團。[3]此外,學生社團充足的活動資金、豐富的資源、廣泛的人脈以及成員們積極的參與熱情,使社團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一種良性循環。在此形勢下,學生社團實現了迅猛發展,社團的種類日益增多,最終覆蓋了多個領域,包括娛樂、體育、學習等方面,學生社團漸漸具有了社會化特點。
二、國內外大學生領導力相關研究
(一)關于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針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是否必要的探討在國外可謂由來已久,早在 1941 年,Zeleny 便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了領導力教育的可行性結論,認為領導力是可以通過教學和實踐進行培養的。[5]在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必要性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國外學者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利于克服領袖危機,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人。如 Zimmerman-Oster 和 Berkhardt 于 1999年通過研究指出,美國當代社會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領袖危機,為了克服這種危機,應當對美國社會的新一代領導力量即大學生進行領導力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助于引領社會改變,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美國諸多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模型中極具影響力的領導力開發的社會變革模型(The Social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SCM) 對傳統的領導概念進行了重新詮釋,將領導定義為“那些能為他人、社區和社會的改善帶來積極改變的人。”[1]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領導力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開發,提升其職業競爭能力。全球化的加劇,日益復雜多變和多元化的工作環境使得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僅僅具有專業技能己經遠遠不夠,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變革管理能力等變得尤為重要,領導力培育因之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如范靈頓(Van Linden)以及弗特曼(Fertman)曾在其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到:“雇主日益對作為領導者的青年感興趣。”
我國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動力。奚潔人從大學使命和領導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大學使命是培養有教養的、有創新能力的、為社會服務的綜合性人才。從領導學意義來看,這種綜合性人才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是一定意義上的領導者;[3]第二,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需求。張俊從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質量改善的維度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認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工作重點在就業率提高與就業質量改善這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改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可雇傭性技能,其中重要的就是大學生領導力的開發和提升。
第三章 研究設計......................................16
一、問卷設計.................................................16
(一)理論框架的構建..................................16
(二)調查問卷的編制..................................16
(三)研究假設....................................17
第四章 調查結果與分析.........................................20
一、調查樣本總體性說明....................................20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狀況....................................................21
(一)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動機...............................................21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的類型.......................................22
第五章 強化參與社團以提升大學生領導力的對策建議.....................41
一、目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存在的問題..........................................41
二、強化大學生社團參與,有效提升其領導力.............................43
第五章 強化參與社團以提升大學生領導力的對策建議
一、目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存在的問題
從培育和提升大學生領導力實效的角度看,目前的學生社團活動存在以下問題。
1.欠缺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并未樹立良好的參與社團動機
建立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不僅有助于促進社團發展,提高領導水平,而且可以為社團成員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社團的凝聚力依靠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目標而實現。良好的參與動機是個人發展和團體發展的前提,但許多新生初入大學,對社團的發展理念不熟悉,對所有事物都秉著好奇心,只覺得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盲目跟風而參加,但加入之后因為時間沖突和理念不合退團比比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許多成員不了解社團的價值理念,從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了社團招新并未得到更好的宣傳,或者說社團的價值追求并不能得到社團成員普遍的認可。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采訪中看到。
“剛開學社團進班級進行宣傳招新時,只匆匆發了一張宣傳單,宣傳單上也僅僅是對各部門的介紹,并沒有專門的人來宣傳社團獨有的文化,更別說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了。其實我對我現在加入的社團并不怎么清楚,是因為我舍友們都報了,不想落單,所以迷迷糊糊的加入了進來。”(普通成員 1)
“說實話,進入社團半年多了,也沒有什么長遠的目標,剛開始是因為興趣愛好加入進來的,本以為有了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臺,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覺得只要把部長交代下來的任務完成就好了。”(普通成員 2)

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針對上海四所高校的本科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大學生參社團與現狀及其大學生領導力發展水平,在對問卷資料和訪談資料作以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探析參與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領導力發展水平總體處于中等水平,根據均值得分情況來看,除“使眾人行”維度處于中低水外之外,其他四個維度均處于中等水平。通過對各個維度在各個水平的得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挑戰現狀”、“共啟愿景”和“以身作則”三個維度的表現較“激勵人心”和“使眾人行”2 個維度更好。
第二,通過對被試大學生的領導力測評后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被試大學生領導力總體情況如下:大學生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年級、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是否有實習或兼職經歷四個方面與大學生領導力呈顯著相關,表明大學生的政治面貌、年級、學生干部經歷、實習兼職經歷都對大學生領導力產生了影響,且呈正相關性。通過以上分析結果,我們發現大學生領導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是否有學生干部經歷和是否有實習或兼職經歷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有這些經歷的學生往往在“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五個方面優于其他的學生。
第三,從參與學生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來看,首先,大學生是否參與社團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很顯著,沒有參與社團的學生其領導力程度低于參與社團的大學生;其次,不同參與社團動機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差異顯著,動機良好的大學生比動機不良的學生其領導力程度更高;再次,參與不同類型社團對于大學生領導力提升具有一定影響,但差異不顯著;然后,不同社團參與方式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差異顯著,社團干部的領導力高于普通社員的領導力;最后,社團參與強度直接影響大學生領導力的提升,其中參與社團個數須適度,但參與時長和參與頻率與大學生領導力呈正相關。根據分析結果表明,參與社團的個數以 1-2 個為宜,社團活動開展頻率越多的大學生領導力得分越高,參加社團活動達三年及三年以上的大學生領導力得分最高,說明社團活動參與頻率、參與年限和大學生領導力呈正相關,年限越長能力也就越強。其中,社團參與頻率對大學生領導力中“以身作則”、“共啟愿景”、“使眾人行”和“激勵人心”四個維度的影響呈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高校學生干部領導力的現狀調查與培養策略探討——...2021-09-30
- 園長變革型與交易型領導風格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探討2021-11-18
- 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學領導力的敘事思考2021-11-27
- 軍校生長干部學員領導力培養策略思考2022-01-01
- 幼小銜接中的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力現狀與策略思考2023-11-29
- 領導力、資源稟賦與縣域經濟發展—基于J省A縣的案...2023-12-10
- 技工學校校長領導力個案探討——以“五維”模型分...2024-02-12
- D公司中層管理者領導力提升策略探討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