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關鍵要素的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問題的思考
本文是一篇管理溝通論文,本研究在文獻綜述上展示了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在研究設計上呈現了可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步驟;在選擇受訪者時研討了理論抽樣和開放性抽樣;在訪談過程中突出了漸進性的研究特征;在分析訪談材料時強調了編碼分析的各個細節。
第一章概念界定
一、溝通的概念
溝通作為日常用語,其概念似乎不必言明。不同研究領域對溝通的定義有明顯的區別:社會心理學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強調了溝通的主客體是人;傳播學指信息交流,強調了溝通的內容是各種形式的信息;教育社會學的溝通強調了溝通媒介是各種符號或記號。這些定義都強調了溝通是一個過程,但是國內外也有學者認為溝通是一種行為。
張東嬌認為溝通是“行為者之間通過有效語言、運用合理的協調方式達到真理解或共識的行為①”。這里的溝通跳脫出過程的動態性,被定性為不可能產生矛盾或沖突的行為。根據這位學者的分析,溝通出現問題是“溝”卻“不通”的行為。沿著溝通的原理性概念繼續探索,學者朱高峰從目的、意義、內容、方式、工具和技巧等方面詮釋了溝通,但是這里的溝通缺少一個簡潔明了的定義②。定義必須涵蓋全面,但是從這位學者的文章來看,給溝通下定義需要囊括六個方面的注意事項。這項很復雜的工作可以明確朱高峰認為溝通是一種過程。學者王惠青將溝通縮小范圍至教育行政溝通,并從人際溝通、組織溝通和社會溝通三個方面作了詮釋,指出教育行政溝通是相關人員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在這里,相關人員指教育行政事務的當事人——教師、家長和學校;信息特指教育行政信息。此外,他還特別指出了教育行政溝通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確實需要基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行政目的,表面是主客體收發相關信息的行為③,實則蘊含著交流反思等深度行為。
管理溝通論文怎么寫
............................
二、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
基于不同的理論,溝通所生成的概念不同,所涉及的要素也有所差異。基于5W溝通模式,溝通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溝通主客體、溝通內容、溝通媒介及溝通效果。當溝通主客體以班主任和家長為主、溝通內容以學生情況為主、溝通方式以“微信”為主、溝通目的是達成共識時,便可簡單定義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即班主任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線上線下交流的過程。為了深刻理解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問題,如下依次解釋溝通的主客體③、溝通內容、溝通方式和溝通目的等要素。
關于溝通的主客體,顯而易見的是班主任與家長兩方。與其用溝通的主客體稱呼,不如從平等的視角上將班主任與家長看作學生成長的溝通主體,他們在家校溝通中是“我-你”或“你-我”的關系。班主任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班內,班主任是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在校內,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校外,班主任是深化“家校互動”的直接橋梁④。但在家校溝通上,班主任可能還不夠專業化,因為他們的精力和時間不僅在這個方面,他們難免偏重教學或其它方面。家長的角色也同樣重要。
家長在家庭教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家長本身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影響上,家長是學生的永動機,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相較于班主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具個性化,家校共育之下,這種教育可謂是孩子最全面的個別化輔導①。具體來講,小學生家長通常每天都會與孩子接觸,關于“孩子應該怎么培養”,家長有自己的一套章法,而且家長會詢問或把握孩子的在校情況。但是隨著教育理念及方式不斷更新迭代,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難免存有困惑,他們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引。如今的家長需要配合好學校,并在家校共育中發揮作用,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
第二章理論基礎
一、5W模式的分析
眾所周知,拉斯韋爾的5W模式是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溝通模式之一,這一模式將溝通明確地劃分為五個要素,為研究者拓展了溝通的研究領域③。至今該模式已經歷了八十多年的進化和發展,但因它足具靈活性,故能在不同情境下修改并使用④。在傳播學領域該模式經常用于相關概念的比較⑤,所以將其應用于人際溝通,不僅有助于識別溝通的各個要素,而且有利于對這些要素進一步分類⑥⑦。
5W模式的W是五個要素的首字母,這些要素的關注點各不相同。從1940年到1979年,五要素經歷了多種不同的英文表達方式,這是因為它可以隨不同情境進行適當的修改⑧。萬變不離其宗,五個要素在漢語中仍舊是溝通主體、對象、內容、媒介和效果。溝通主體主要關注的是引發溝通的人物;溝通對象主要關注的是接收溝通的受眾;溝通內容主要關注的是信息和構成信息的要素;溝通媒介主要關注的是溝通人員之間的所有中介;溝通效果主要關注的是科學管理的目標①。
溝通主體是開始溝通的人員。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從生物談起②,相互孤立的生物因溝通而相互聯系,它們會根據環境中的不同信息作出不同的反應。溝通對任何生物而言都是維持動態平衡的一種手段,手段的具體形式因物種而異。有的是群體內外部的聯系;有的是器官的聯系;有的是神經系統本身的聯系。有些動物之間的溝通行為(receiving and disseminating patterns)像音樂會一樣流暢:在某些動物社會里,“哨兵”成員扮演著指揮似的角色,其它所有成員的行為都因受其影響而井然有序。在這里,溝通的主體“哨兵”通過非語言溝通的方式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人類是與其他生物共存于一個地球上的高級動物,非語言溝通在人類世界中也存在。人類不僅感官很豐富,而且“具備言語能力”,能用人類語言進行溝通。就人類社會的溝通而言,不論開始溝通的人員使用的是否為語言,只要發起溝通,此類人員便是溝通的主體。
...................................
二、5W模式的應用
拉斯韋爾的5W模式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貫穿全文。確定研究問題之后,在開展研究的伊始,5W模式即映入眼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仔細閱讀5W模式的相關文獻后研究設計得以確定;資料收集整理過程中,先確定了訪談問題進行材料的收集,后以5W模式為基本框架捋清了訪談材料;最終結論的得出也沒有完全脫離5W模式。
綜述文獻時,國內外關于溝通的研究都離不開5W模式的要素框架。首先,理解溝通的概念時,國內外研究不約而同都提及了溝通的要素。其次,探索溝通的測量時,國內外研究均基于溝通的五方面要素設計具體工具的維度。最后,閱讀了拉斯韋爾提出5W模式的英文原版論文、針對拉斯韋爾及其5W模式進行評述的一篇英文期刊文章、國內賈啟艾學者關于人際溝通的一本著作及胡河寧學者關于組織溝通的一本著作,最終敲定該模式作為理論基礎,用于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界定概念時,從要素出發界定溝通及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這兩個概念。關于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概念,也從這五個要素分別進行界定。第一,基于5W模式修改要素的具體名稱,其中溝通主客體即溝通主體(who/communicator/speaker)和溝通對象(whom/receiver/audience)以及溝通內容(what/content)這三個基本要素保留了原詞;溝通媒介(channel)和溝通效果(effect)均有延申。第二,對各個溝通要素依次進行解釋,以5W模式被提出的論文為基礎理解各個要素,經生物溝通過渡到人際溝通,落腳到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區別于5W模式背景下的溝通,溝通概念上形成從“行為”到“過程”的質變,溝通媒介和溝通效果上保持與時代同步。
..............................
第三章研究設計......................................30
一、研究方法....................................................30
(一)非概率取樣................................30
(二)訪談調查法............................31
第四章溝通要素的總體分析.....................................39
一、溝通主體及情境....................................39
一)班主任之于家長.........................................39
(二)家長之于班主任.....................................40
第五章溝通的關鍵要素分析..........................52
一、班主任的溝通素養............................52
(一)自我認知沖突..........................................52
(二)溝通狀態欠佳.....................................52
第六章關鍵要素的發展建議
一、班主任提高溝通素養
(一)落理性認知
將理性認知落實到實際行為,引導家長走出誤區,幫助學生成長。在了解學生及家長后,班主任確定合適的溝通方式與家長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應遵循三條規則。第一,保持尊重和真誠的原則。第二,積極運用多傾聽少發言的方式,給家長充足的時間訴說。第三,理性應對家長的情緒,營造平和氛圍,冷靜客觀地解決問題②。雖然大班額的條件使得班主任與所有家長的單獨溝通并不現實,但是班主任可以引導家長的主動溝通。一方面,做足家長咨詢的準備。日常生活中,采取適當的方式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地記錄相關情況以備不時之需。另一方面,引導家長“接”溝通的主動權。在家長會等集體會議上除了按慣例宣導學校教育之外,提供溝通的可及渠道和時間。
(二)省工作時間
為真正的溝通省出時間,深入了解學生及家庭,助力家校共育。對于經常引人注目的學生,班主任需要付諸精力與家長多溝通,減少反饋式信息的傳遞,增加有回應式信息的接收。先通過日常交流打開學生及家長心門,再用心研究并真心探索解決良方。每個家庭都有保持隱私的權利,溝通要注意合適的言語表達。有的家長僅通過多次溝通即能觸及家庭的真實全貌,對這樣的家庭應深入了解并盡早施予幫助;有的家長卻并不愿意讓班主任介入其家庭,班主任需要提高自省意識,將每次的針對性溝通進行回憶和整理,摸索規律繼續本著為學生發展的原則而真誠溝通,絕對不能直接歸因為家庭教育后置之不理。對于每個拒絕配合溝通與合作的家長,往往他們背后的原因十分復雜,為此需要逐一分析和排除,才能真正促成“家校”共育①。
管理溝通論文參考
.........................
結論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在文獻綜述上展示了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在研究設計上呈現了可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步驟;在選擇受訪者時研討了理論抽樣和開放性抽樣;在訪談過程中突出了漸進性的研究特征;在分析訪談材料時強調了編碼分析的各個細節。通過較為嚴密的質性研究,刻畫了溝通中兩個主體——班主任與家長的形象,總結了他們提供的溝通場景,提煉了班主任的溝通水平、家長的溝通素養及相應的溝通環境三個關鍵要素,并對其子要素的發展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
研究發現上,訪談材料直觀呈現了溝通場景,這些場景的溝通內容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和行為等各個方面。整理后得出了溝通的特點:溝通場景復雜多樣、方式技巧隨機應變、目的態度保持一致、溝通時間以班主任為主、溝通內容以符號為主導、溝通參與者的感受均不良等。進一步分析后得到了溝通的關鍵要素,細致整理了其子要素。針對班主任提出了提高溝通素養的建議,即落理性認知、省工作時間、減表層交流和增日常家訪。針對家長提出了提升溝通素養的建議,即知全面發展、趨主動溝通、探親子良方和聽家教指導。針對學校提出了助力溝通環境的建議:幫班主任解“時間”“合作”和“激勵”三難。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