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民企逆向混改的動因及經濟效果探討——
本文是一篇財會管理論文,本文從多個角度對海新能科混改后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從市場表現的角度來看,本文分析了事件日前后15天的AR和CAR,發現投資者對海新能科逆向混改的態度是偏消極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這次會議結束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一時間達到了從未有過的新高度。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民共進”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能夠喚醒各部門經濟活力,促使國家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便是實現“國民共進”的主要途徑。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有國企引入民營資本,又有民企引入國資。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提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加大國有資本投資力度”。十九大更進一步地明確了要大力發展混合經濟的態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2020年,《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進一步明確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依法平等的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消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障礙。同時提高民企的生產創造能力和運營活力,最大化民營資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全面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建立健全的現代經濟體系,營造更完善的高質量發展大背景,為我國民企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一批又一批的民企以引入國資的形式參與逆向混改。
......................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民營企業逆向混改的動因研究
在市場化及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為何會有大量的民營企業選擇反向混改,目前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盡管具體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圍繞國資在政治影響力、生產資料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三個優勢展開的。
(一)增強政治影響力
從政治影響力來看,國企一般都有很強的政治背景,民企如果將一些國有股權引進來,就是無形中和政府建立起一種密切關系,雖然這類無形的資源并不能直接為企業提供任何的生產要素,但是能夠為企業相對減輕行政約束,此外,還可以獲得信貸方面的支持、拿到稅收優惠及政府補助。
Carmen等(2020)指出,當前我國的經濟還沒有完全達到市場化,政府的干預程度也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當企業的治理層或者管理層與外界有一定的政治關聯時,就易于利用這層政治關系獲得外部信貸部門更多的資源。Boubakri等(2012)認為,與政府之間的政治聯系可以改善和銀行之間的聯系,有助于企業從銀行獲得更多的貸款,從而提高公司的財務績效。Chan等(2012)的實證研究表明,公司和政府之間的關聯有助于緩解公司的融資約束。Vukovic(2021)研究發現,在美國的經濟危機中,政治關聯關系著公司用于紓困的資金的配置,并且在危機爆發時,國資對民企的紓困資金消耗會大量增加。
李臘生等(2020)的分析表明,大多數國企都是由地方政府干預和管控的,所以國企的資信是有政府保障的,但民企沒有政府的保障,會面臨相對高的融資約束問題,Blau(2013)同樣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李政毅等(2020)指出,當民企與政府之間的關聯形成后,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規模均會顯著提高,進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李文貴和邵毅平(2016)發現,民營企業逆向混改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政府的保護,并同時獲得貸款、場地供應及原材料方面的優勢。
..........................
第二章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相關概念界定
一、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從單純追求數量與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轉向視質量與效益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降低資源環境的成本以及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實質上,高質量發展就是從關注社會各種產品與服務的數量和規模轉向了注重品質、優越性與美觀度。這是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的轉變,由以往的速度與數量至上轉變為質量與效益并重,這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二、混改與逆向混改
所謂的混改,是指產權性質不同的企業通過投資或交叉持股的形式實現二者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及共同發展。混改的概念可以分解成“混”與“改”兩個核心詞,其中“混”是混合產權的手段,“改”是指改革的目的,等于不同性質產權的融合可以幫助企業優化治理機制。
混改根據主體不同,分為正向與逆向混改,后者正是這篇文章的研究方向。
逆向混改,指民企在自身發展需求及國企完善投資布局的需求相互契合時,民企主動引入國資股東使企業的所有制屬性轉變為混合所有制。這種改革方式表現在民企吸納國資,資本變動方向和正向混改的資本變動方向相反,所以逆向混改也可稱為反向混改。
財會管理論文怎么寫
..................
第二節理論基礎
一、股權結構理論
股權結構具有雙重含義,一是股權的構成,二是股權的集中度。依據控股股東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的不同,可以將企業分類為國企和民企兩種。海內外眾多學者對股權結構和公司績效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多個角度與維度的分析,絕大多數學者指出,國有股權的比例越高,公司績效越低,也有研究者認為國有股權比例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企業完成混改后,會改變其股權結構,為了最大化企業經營績效,民企在逆向混改時應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優化股權結構,以保障混改效果。
二、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美國的兩位學者提出。因為上市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導致公司的經營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追求不一致,經營者可能會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損害所有者的利益,最終對企業的經營績效造成消極影響。除此之外,有的企業管理者也是公司的大股東,這就導致大股東可能會通過一些手段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會激化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加劇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
代理理論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和代理成本最小化而存在的,而利益最大化需要企業經營者與所有者進行博弈才能實現,代理成本最小化可以通過建立高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實現。
............................
第三章逆向混改的制度背景與發展現狀....................13
第一節民企逆向混改的制度背景..........................13
第二節環保行業逆向混改現狀.............................14
第四章案例簡介.................................18
第一節混改雙方企業介紹...........................18
一、海新能科概況...............................18
二、海淀國投概況..................................20
第五章海新能科逆向混改的經濟效果分析..................29
第一節市場反應分析................29
一、事件研究法的原理............................29
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場反應分析..............................30
第五章海新能科逆向混改的經濟效果分析
第一節市場反應分析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深入分析并評估海淀國投入駐海新能科后的市場反應。通過明確逆向混改事件發生的事件日、窗口期及清潔期,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CAR)等關鍵步驟,我們得以全面、系統地研究這一事件對市場的具體影響。
一、事件研究法的原理
在分析特定事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時,研究者常傾向于采用事件研究法。這個方法建立在市場有效的前提下,即股價可以真實反映市場的全部信息。在運用這個方法進行度量時,研究者首先會根據該特定事件的發生時間明確相應的事件日、窗口期以及清潔期。接著,他們會在清潔期的數據基礎上,推算出窗口期內若未發生異常的情況下的正常收益率。之后,通過對比正常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分析兩者間的差異,從而計算出AR及CAR。最終的指標值將有助于明確該事件帶來的市場反應。事件研究法共有四個關鍵步驟,如圖5-1所示。
財會管理論文參考
.............................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環保行業中民營企業大規模逆向混改的事件背景,以海新能科這個高科技民營企業作為案例主體,闡述了其引入國資的過程,分析了其選擇逆向混改的動因以及逆向混改后的經濟效果。本文的研究結論分為以下幾點:
一、逆向混改的動因是紓困
民營企業一直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在去杠桿的背景下,更是加劇了企業的融資難題。海新能科并不例外,在融資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同樣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題,加劇了企業的償債壓力。此外,海新能科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的比重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流動性風險較高。在此背景下,海新能科逆向混改,除了受到國家政策及市場環境變化等外部因素的驅動外,還有引入國資幫助自己紓困的內部因素存在。海新能科希望通過引入國有資本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及巨額應收賬款的難題,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及高質量發展。
二、短期內緩解資金壓力
通過上文對海新能科融資約束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18年企業實施逆向混改后,2019年,其融資約束確實有所緩解,但在2020年,企業的kz值大幅上升,甚至超越了混改前的水平,直到2022年,企業的kz值都在較高的水平波動,可以看出,逆向混改短期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但長期來看,海新能科的資金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
三、正向效益并不顯著
本文從多個角度對海新能科混改后的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從市場表現的角度來看,本文分析了事件日前后15天的AR和CAR,發現投資者對海新能科逆向混改的態度是偏消極的。觀察其財務績效,海新能科在混改后的多個能力指標均呈現出下降態勢。再看企業的非財務表現,除了創新能力在混改后有所改善,治理能力和融資能力混改后的結果都并不是向好的。所以,海新能科逆向混改的結果不及預期。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