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建設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研究
時間:2020-12-07 來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認為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 PVAR 面板分析了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再次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得出結論:在貿易規模方面: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和進口方面都產生了正向作用,但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在貿易方式方面:陸港建設對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都產生了正向作用,其中陸港建設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極其突出,說明陸港建設不僅僅是只是為了出口貨物,同時也會對產業聚集、提供工作崗位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國陸港建設時間短,與此同時對其研究少之又少的情況下,加之作者的本身能力有限,好多地方需要改進。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陸港是指設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鐵路、公路交匯處,便于貨物裝卸、暫存的車站,通過國際運輸規定、有關協約規定和按照國際慣例增設對外開放的國際商務港口。陸港同時也是沿海港口在內陸經濟發展中心城市的支線港口延伸或者說是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能夠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最為方便快捷的國際商務港口服務。
我國各省市積極發展陸港建設,然而由于陸港理論尚未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實踐中的陸港建設運營對對外貿易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但究竟多大作用并不能完全明確,因此需要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出發,共同研究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從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1、“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提出
3 西部地區陸港競爭力分析................................ 19
3.1 西部地區陸港建現狀................................ 19
3.1.1 代表性陸港選擇標準.............................. 19
3.1.2 代表性陸港建設現狀.......................... 19
4 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分析....................................... 31
4.1 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規模分析......................... 31
4.1.1 對外貿易進出口額.................................... 31
4.1.2 對外貿易依存度.............................. 35
5 陸港建設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的研究..................................... 48
5.1 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 PVAR 面板回歸模型............................... 48
5.1.1 模型建立.................................. 48
5.1.2 變量選取................................. 48
5 陸港建設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的研究
5.1 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 PVAR 面板回歸模型
5.1.1 模型建立
向量自回歸模型是 Christopher Sims 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提出來的,這個模型是運用有時間序列的特征數據中的發生變化的數據進行回歸,得到若干的為了估計共同內生變化的動態關系,該模型的優點沒有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區分。詳細的說是,在進行回歸時:不考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把所有的變量當成外生變量,用這個模型研究它們之間的動態關系。1988 年 Holtz-Eakin 提出了一種用面板數據來進行分析的向量自回歸(PVAR)方法,眾多學者陸續的對此方法進行完善。
5.1.2 變量選取
由于我國陸港建設起步晚,時間短,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陸港評價體系,所以采用貨運量代表反映陸港情況,對外貿易指標選擇進出口額來表示,同時,為了降低各變量受時間的影響程度,本文將采用增長率作為變量。

.......................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陸港是指設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鐵路、公路交匯處,便于貨物裝卸、暫存的車站,通過國際運輸規定、有關協約規定和按照國際慣例增設對外開放的國際商務港口。陸港同時也是沿海港口在內陸經濟發展中心城市的支線港口延伸或者說是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能夠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最為方便快捷的國際商務港口服務。
我國各省市積極發展陸港建設,然而由于陸港理論尚未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實踐中的陸港建設運營對對外貿易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但究竟多大作用并不能完全明確,因此需要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出發,共同研究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從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1、“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加強之間合作是大勢所趨。亞歐面積幅員遼闊,自然、能源、礦產、土地等自然資源豐富,如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但中西亞與東歐地區交通發展水平受限、經濟發展兩極化。因此,我國應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我們在技術、資源、生產能力的優勢,充分利用國家的豐富資源,與這些沿線國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局面。
我國首倡一帶一路建設,與亞歐各國交流合作。2013 年 9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提議,2015 年 3 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公布出《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提出了當前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五項主要內容,其中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領域,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通道、把握關鍵節點和主要工程,優先通達缺失路段,保障暢通瓶頸路段,完善配套道路安全保護設施以及交通管理設施,有效提升道路通達性水平,逐步形成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建立兼容并包規范有序合理合規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間交通運輸方式便利化;從而促進投資貿易結構優化與合作,成為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著力防止影響貿易投資化問題出現,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合作潛力。
......................

.......................
我國首倡一帶一路建設,與亞歐各國交流合作。2013 年 9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提議,2015 年 3 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公布出《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提出了當前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五項主要內容,其中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領域,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通道、把握關鍵節點和主要工程,優先通達缺失路段,保障暢通瓶頸路段,完善配套道路安全保護設施以及交通管理設施,有效提升道路通達性水平,逐步形成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建立兼容并包規范有序合理合規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間交通運輸方式便利化;從而促進投資貿易結構優化與合作,成為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著力防止影響貿易投資化問題出現,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合作潛力。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關于陸港港口建設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陸港的概念在國外首次出現,其實是很早的。隨著國際多式聯運業務的開展,集裝箱運輸在航運業的出現,基本上就有了陸港的概念。航運業在 20 世紀 60、70年代開始研究內陸港口,但當時的研究相對簡單。1965 年,日本出現了陸港的概念,他們認為陸港就是沿海港口在內陸地區設立的營業部,主要是為了爭取貨源,創造利潤,而沒有更深層次的進行研究。20 世紀 90 年代,歐盟委員會對內陸港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稱之為無水港,這是與沿海港口直接相連的內陸運輸站。“內陸港”這一術語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首次提出,他們將內陸港定義為“位于內河不辦理深水船舶交通的港口”,主要是指內河港口。到 1992 年,美國集裝箱協會認為,陸港是遠離海港的集裝箱化設備,可以為內陸貨源提供裝卸、運輸、海關查驗、臨時倉儲等一系列服務,以實現內陸貨物的集裝箱運輸,并取得效益的綜合服務體。
國外學者對國際陸港的研究時間較長,研究體系相對成熟,研究涉及面較廣。Violeta Roso(2009)主要根據無水港的不同特征進行了分類,他認為與沿海港口距離的遠近成為決定無水港功能的主要因素,因為這涉及到了運輸中存在成本問題,如運費、時間等,因此可以將無水港劃分為三種,即遠距無水港、中距無水港以及近距無水港,同時對無水港的誕生以及發展歷史作了詳細剖析,提出無水港是需求推動下誕生的,是根據需求的變更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Jean-paul Rodriguez(2010)針對陸港建設中的不同主體的不同的責任進行展開研究,包括港口代理、政府、鐵路部門和航運公司。通過大量的研究分析,認為無水港未來的發展是功能的全面化,以此解決沿海港口地域性的制約,為全球貿易量的不斷攀升奠定基礎;Heike flaming,Markus Hesse(2011)就陸港的建設和綜合管理進行研究,并通過具體的實例來進行問題分析。以漢堡港南部陸地為例,分析了一些容易忽視的問題,如土地利用和相關的交通流量。以伊朗為例,Dadvar,Ehsan,GandhiS.,Tanzifi,Mohammad(2011)通過使用 SWOT 方法研究伊朗國際陸港建設和陸港的選址問題。
1.2.1 關于陸港港口建設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陸港的概念在國外首次出現,其實是很早的。隨著國際多式聯運業務的開展,集裝箱運輸在航運業的出現,基本上就有了陸港的概念。航運業在 20 世紀 60、70年代開始研究內陸港口,但當時的研究相對簡單。1965 年,日本出現了陸港的概念,他們認為陸港就是沿海港口在內陸地區設立的營業部,主要是為了爭取貨源,創造利潤,而沒有更深層次的進行研究。20 世紀 90 年代,歐盟委員會對內陸港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稱之為無水港,這是與沿海港口直接相連的內陸運輸站。“內陸港”這一術語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首次提出,他們將內陸港定義為“位于內河不辦理深水船舶交通的港口”,主要是指內河港口。到 1992 年,美國集裝箱協會認為,陸港是遠離海港的集裝箱化設備,可以為內陸貨源提供裝卸、運輸、海關查驗、臨時倉儲等一系列服務,以實現內陸貨物的集裝箱運輸,并取得效益的綜合服務體。
國外學者對國際陸港的研究時間較長,研究體系相對成熟,研究涉及面較廣。Violeta Roso(2009)主要根據無水港的不同特征進行了分類,他認為與沿海港口距離的遠近成為決定無水港功能的主要因素,因為這涉及到了運輸中存在成本問題,如運費、時間等,因此可以將無水港劃分為三種,即遠距無水港、中距無水港以及近距無水港,同時對無水港的誕生以及發展歷史作了詳細剖析,提出無水港是需求推動下誕生的,是根據需求的變更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Jean-paul Rodriguez(2010)針對陸港建設中的不同主體的不同的責任進行展開研究,包括港口代理、政府、鐵路部門和航運公司。通過大量的研究分析,認為無水港未來的發展是功能的全面化,以此解決沿海港口地域性的制約,為全球貿易量的不斷攀升奠定基礎;Heike flaming,Markus Hesse(2011)就陸港的建設和綜合管理進行研究,并通過具體的實例來進行問題分析。以漢堡港南部陸地為例,分析了一些容易忽視的問題,如土地利用和相關的交通流量。以伊朗為例,Dadvar,Ehsan,GandhiS.,Tanzifi,Mohammad(2011)通過使用 SWOT 方法研究伊朗國際陸港建設和陸港的選址問題。

.......................
2 陸港與對外貿易相關理論研究
2.1 陸港的相關概念
2.1.1 陸港定義及功能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將內陸港口定義為具有臨時儲存、檢查、清關和相關港口的內陸港口集裝箱服務服務,目的是為鐵路、公路、航空、海上等運輸的貨物提供港口服務。
綜上所述,陸港成型要具備以下三個因素,一是陸港建立的地方具有的戰略地位,同時是內陸地區主要發展的中心城市;二陸港具有較先進的國際物流通道,加強物聯網技術使用,加鐵路綜合交通運輸模式,保證運輸的連續性,實現集裝箱貨物綜合功能分區,實現第三方物流、貨運代理和港口監管規模產生;三是在陸港建設主要為國際物流貿易服務,具備完善的功能分區和航運系統,是現代化內陸業務的表達方式,是內陸服務業集散中心所在。陸港建設之后可以發揮的本身功能有:
2.1 陸港的相關概念
2.1.1 陸港定義及功能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將內陸港口定義為具有臨時儲存、檢查、清關和相關港口的內陸港口集裝箱服務服務,目的是為鐵路、公路、航空、海上等運輸的貨物提供港口服務。
綜上所述,陸港成型要具備以下三個因素,一是陸港建立的地方具有的戰略地位,同時是內陸地區主要發展的中心城市;二陸港具有較先進的國際物流通道,加強物聯網技術使用,加鐵路綜合交通運輸模式,保證運輸的連續性,實現集裝箱貨物綜合功能分區,實現第三方物流、貨運代理和港口監管規模產生;三是在陸港建設主要為國際物流貿易服務,具備完善的功能分區和航運系統,是現代化內陸業務的表達方式,是內陸服務業集散中心所在。陸港建設之后可以發揮的本身功能有:
(1)基本服務功能
陸港是沿海港口的延展,包含一系列綜合物流中心,以滿足國際集裝箱服務,其基本功能有:集裝箱集散貨區、存儲功能展示。陸港必須具備有陸港的功能是對貨物暫時搬用裝卸拼裝理貨存儲。陸港是國際貨物船舶公司委托授權,在街辦理、簽單發貨以及保管和裝箱保險的代理功能,以陸港為暫時性的節點停歇貨物,用于轉運或集裝箱多式連用,以其內陸港口地海岸功能實現貨物轉運短期儲備集中管理,對離岸港口進行一關三檢報關結關等核心功能分區。
(2)輔助業務功能
陸港除了具備陸港的基本服務功能除外,陸港還具備輔要業務功能:1)信息管理。只有通過有效完善的信息交流互換實現聯系通暢,保障交流地有效性,才能對通過陸港與海港之間的信息共享,結合貨物和信息的流動,實現貨物的動態跟蹤和管理、利用互聯網轉移單據的作用在貿易發展過程中有效提高業務效率。2)其他增值服務功能分區。基本服務功能完善的基礎上,處理銀行結算、保險、檢查、維護和為客戶修理基礎設施和機器。
.........................
陸港是沿海港口的延展,包含一系列綜合物流中心,以滿足國際集裝箱服務,其基本功能有:集裝箱集散貨區、存儲功能展示。陸港必須具備有陸港的功能是對貨物暫時搬用裝卸拼裝理貨存儲。陸港是國際貨物船舶公司委托授權,在街辦理、簽單發貨以及保管和裝箱保險的代理功能,以陸港為暫時性的節點停歇貨物,用于轉運或集裝箱多式連用,以其內陸港口地海岸功能實現貨物轉運短期儲備集中管理,對離岸港口進行一關三檢報關結關等核心功能分區。
(2)輔助業務功能
陸港除了具備陸港的基本服務功能除外,陸港還具備輔要業務功能:1)信息管理。只有通過有效完善的信息交流互換實現聯系通暢,保障交流地有效性,才能對通過陸港與海港之間的信息共享,結合貨物和信息的流動,實現貨物的動態跟蹤和管理、利用互聯網轉移單據的作用在貿易發展過程中有效提高業務效率。2)其他增值服務功能分區。基本服務功能完善的基礎上,處理銀行結算、保險、檢查、維護和為客戶修理基礎設施和機器。
.........................
2.2 理論基礎
2.2.1 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中的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以下簡稱“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并對比較成本貿易理論進行了理論分析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的生產和出口應以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重點,從“考慮到雙重利益的份量,并有權將兩者結合起來”。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因生產成本差異和產品價格差異之間的相對性,使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不同地比較優勢,并使參與國際分工。對于陸港的建立,對于內陸地區的貨物既可以縮短入關與出關的時間,又可以就近選擇港口,降低了運輸成本,形成比較優勢,促進貿易發展;同時對于港口建設可以豐富一個地區的產品多樣性,也可以促進當地的企業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的降低成本,從而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
2.2.1 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中的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以下簡稱“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并對比較成本貿易理論進行了理論分析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的生產和出口應以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重點,從“考慮到雙重利益的份量,并有權將兩者結合起來”。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因生產成本差異和產品價格差異之間的相對性,使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不同地比較優勢,并使參與國際分工。對于陸港的建立,對于內陸地區的貨物既可以縮短入關與出關的時間,又可以就近選擇港口,降低了運輸成本,形成比較優勢,促進貿易發展;同時對于港口建設可以豐富一個地區的產品多樣性,也可以促進當地的企業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的降低成本,從而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
2.2.2 要素稟賦理論
1919 年,赫克歇爾在紀念經濟學家戴維的文稿中發表了題為《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論文,其中表達了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論點:兩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的差異來自產品的成本差異,這是由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價差,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于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陸港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帶動下建設的,政策支持對于陸港建設不僅是資金方面,在吸引商戶方面也會增加吸引力;陸港建設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內陸地區的貨物銷售出到東部地區甚至國外市場,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基本要素存在,是建立陸港的基礎。比如蘭州是最典型的應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而建立的國際陸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處于中國地理的中心位置,隴海線、包蘭線、蘭新線、蘭青線 、蘭渝(重慶 )線、蘭成(成都)線交匯于此,便利的交通條件是蘭州建立陸港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西部地區有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建設陸港可以充分發揮其要素優勢進行對外貿易的發展。
............................
3 西部地區陸港競爭力分析................................ 19
3.1 西部地區陸港建現狀................................ 19
3.1.1 代表性陸港選擇標準.............................. 19
3.1.2 代表性陸港建設現狀.......................... 19
4 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分析....................................... 31
4.1 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規模分析......................... 31
4.1.1 對外貿易進出口額.................................... 31
4.1.2 對外貿易依存度.............................. 35
5 陸港建設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的研究..................................... 48
5.1 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 PVAR 面板回歸模型............................... 48
5.1.1 模型建立.................................. 48
5.1.2 變量選取................................. 48
5 陸港建設對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的研究
5.1 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 PVAR 面板回歸模型
5.1.1 模型建立
向量自回歸模型是 Christopher Sims 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提出來的,這個模型是運用有時間序列的特征數據中的發生變化的數據進行回歸,得到若干的為了估計共同內生變化的動態關系,該模型的優點沒有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區分。詳細的說是,在進行回歸時:不考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把所有的變量當成外生變量,用這個模型研究它們之間的動態關系。1988 年 Holtz-Eakin 提出了一種用面板數據來進行分析的向量自回歸(PVAR)方法,眾多學者陸續的對此方法進行完善。
5.1.2 變量選取
由于我國陸港建設起步晚,時間短,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陸港評價體系,所以采用貨運量代表反映陸港情況,對外貿易指標選擇進出口額來表示,同時,為了降低各變量受時間的影響程度,本文將采用增長率作為變量。

.......................
6 結論及建議
6.1 論文結論
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西部地區的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實證方面首先論證了陸港建設的必要條件:陸港建設首先能促進當地對外貿易發展,其中,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 PVAR 面板分析了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再次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得出結論:在貿易規模方面: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和進口方面都產生了正向作用,但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在貿易方式方面:陸港建設對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都產生了正向作用,其中陸港建設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極其突出,說明陸港建設不僅僅是只是為了出口貨物,同時也會對產業聚集、提供工作崗位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國陸港建設時間短,與此同時對其研究少之又少的情況下,加之作者的本身能力有限,好多地方需要改進,具體如下:
首先,就陸港本身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西部地區路段上的陸港建設剛剛起步,在本文時間研究范圍內,因為許多省市的陸港由于運行時間短的關系,雖已開始正式運營,其對對外貿易的影響還可能并沒有顯現出來,就比如貿易規模進口方面的研究,陸港建設對其的影響就很小,甚至固定效應估計出現不顯著的現象,因此,如果陸港建設慢慢完善,運營一段時間之后再對陸港建設產生影響進行分析,從而具體到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研究會應該得到一個相對更為精確合理的結果。
6.1 論文結論
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西部地區的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實證方面首先論證了陸港建設的必要條件:陸港建設首先能促進當地對外貿易發展,其中,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 PVAR 面板分析了陸港建設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再次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得出結論:在貿易規模方面: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和進口方面都產生了正向作用,但陸港建設對出口方面的影響尤其明顯;在貿易方式方面:陸港建設對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都產生了正向作用,其中陸港建設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極其突出,說明陸港建設不僅僅是只是為了出口貨物,同時也會對產業聚集、提供工作崗位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然而,在我國陸港建設時間短,與此同時對其研究少之又少的情況下,加之作者的本身能力有限,好多地方需要改進,具體如下:
首先,就陸港本身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西部地區路段上的陸港建設剛剛起步,在本文時間研究范圍內,因為許多省市的陸港由于運行時間短的關系,雖已開始正式運營,其對對外貿易的影響還可能并沒有顯現出來,就比如貿易規模進口方面的研究,陸港建設對其的影響就很小,甚至固定效應估計出現不顯著的現象,因此,如果陸港建設慢慢完善,運營一段時間之后再對陸港建設產生影響進行分析,從而具體到對對外貿易的影響研究會應該得到一個相對更為精確合理的結果。
其次,就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地區這一路段的城市經濟情況來看,各城市經濟與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不一樣,相差較多,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主要地控制變量GDP 取了對數,沒有進一步對城市發展的差異性深度考慮,比如烏魯木齊市在貿易方式方面除了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還有邊境貿易,這些都是沒有考慮的。因此,如果在以后的分析中能夠進一步將城市發展在對外貿易這方面的差異性考慮放入模型中,能夠提高陸港建設對對外貿易影響的模型完善度。
再次,從實證分析中陸港的核心特征變量來看,本文選取陸港建設時間作為陸港特征變量,這只是一個時間節點,而且這也不僅僅唯一的陸港特征變量,隨著陸港建設規模越來越大,陸港體系越來越健全,會有一個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陸港出口量和進口量。因此,如能將更多的陸港建設表征變量加入實證分析,甚至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陸港運營情況,實證結果將更加更具有說服力。
再次,從實證分析中陸港的核心特征變量來看,本文選取陸港建設時間作為陸港特征變量,這只是一個時間節點,而且這也不僅僅唯一的陸港特征變量,隨著陸港建設規模越來越大,陸港體系越來越健全,會有一個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陸港出口量和進口量。因此,如能將更多的陸港建設表征變量加入實證分析,甚至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陸港運營情況,實證結果將更加更具有說服力。
最后每個省市的陸港建設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陸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獨特資源與明顯區位優勢,從而借助陸港建設這個抓手,找準各陸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特色定位,是各個城市在建設陸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盲目跟風興建陸港、必然引起同質化競爭的結果,將無益于陸港所在城市的對外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略)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