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工商管理論文開題報告怎么寫(附范文)
MBA論文開題報告方法介紹:其實碩士論文的開題報告都是差不多一個模式的,開題的本身就是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目前mba論文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既便于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于評審者一目了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
開題報告封面:
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
論文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目的要明確,充分闡明該課題的重要性):
1.論文的背景;
2.理論意義;
3.現實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概況
(應結合畢業設計題目,與參考文獻相聯系,是參考文獻的概括):
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國內有關研究的綜述;
3.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四、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思想明確、清晰,方法正確、到位,應結合所要研究內容,有針對性)
五、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六、預期的結果
七、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
(論文提綱)
八、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內容要豐富,不要寫得太簡單,要充實,按每周填寫,可2-3周,但至少很5個時間段,任務要具體,能充分反映研究內容)
九、參考文獻
附上一篇mba論文開題范文:
研究生
類別 ①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②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③ 工程碩士; ④ MBA;
⑤ 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 ⑥ 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
⑦ 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
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申請表
學 號:
研究生姓名:
學科、專業: MBA
學 院: 經貿管理學院
指 導 教 師:
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院(籌)制
20 年 月 日填
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有關說明
1、開題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1)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3)本人的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技術路線、擬突破的難點或攻克的難關、自己的創新或特色、實驗方案或寫作計劃等;
(4)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開題報告的書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
2、研究生在選題、系統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及調研的基礎上寫出開題報告,并在所在學科、專業范圍內報告及論證,由導師主持,并邀請有關學科、專業的專家三至五人組成開題報告評議組。評議組對開題報告進行評議表決,并由研究生導師在申請表上填寫綜合評語。
4、開題報告通過后,研究生方可進入論文工作階段。如未通過者,在3個月內可補做開題報告,仍未通過者,則中止其學業,按退學處理。
5、開題報告通過后,原則上一般不再隨意改題。如確有特殊原因需改題者,須由研究生寫書面報告,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學院負責人審批后,報研究生院備案,并補做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評議組成員
姓 名 職 稱 所 在 工 作 單 位
xxx 教授
開題報告評語及結果
表決票數 同意 不同意
評議結果 □可行 □修改后重新評議 □不可行
開題報告綜合評語:
學生XXX的選題,緊扣專業方向,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該生對本課題相關的知識與理論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調研,參考了許多的文獻資料,最后確定的課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課題是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延續,符合學生專業發展方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計劃基本合理,難度合適,學生能夠在預定時間內完成該課題的設計。
同意開題!
指導教師簽名: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擬定學位論文題目 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運作模式的案例研究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的背景
隨著近年來我國企業杠桿率高企,債務規模增長過快,企業債務負債不斷加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依然存在,銀行投貸聯動日益成為探索企業融資的新方向。同時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混業經營監管的放松和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步伐的加快,銀行參與“投貸聯動”業務的必要性也愈加迫切。
2015 年3 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通過創新創業應對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強調金融創新的功能和重要保障作用,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試點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實現投貸聯動。
2016年4月15日,銀監會會同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了《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允許試點銀行建立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以自有資金向科創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2016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提出創新和豐富股權融資工具,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股債結合、投貸聯動。
投貸聯動在國際上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和豐富的案例,但國內目前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商業銀行現有的四種操作模式:商業銀行直接設立股權投資公司模式、商業銀行集團內部投貸聯動模式、商業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模式、產業投資基金模式,各有優缺點但缺乏可復制性,難以推廣運用。
(二)選題的意義
基于上述背景,對我國現有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借鑒國外成功模式,結合我國法律制度現狀、政策方向,探索出適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同時對我國現存制度的缺陷、未來改進的方向提出合理建議,有利于改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狀況,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杠桿率,控制企業的債務風險,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國外學者從小微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出發,結合如何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渠道可獲得性、提高投融資效率等方面,分析了投貸聯動的相關內容。Ramona Rupeika-Apoga 與Alessandro Danovi(2015)基于拉脫維亞和意大利兩個國家的小企業創新融資趨勢,研究得出小企業替代性融資渠道的可獲得性是企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貸款與以風投資本為代表的“智慧資金”共同支持了初創小企業的成長,改善了企業生態環境與整體經濟狀況。Mircea Boscoianu、Gabriela Prelipean、Emilia Calefariu 等(2015)對羅馬尼亞小微企業的創新性融資工具開展了討論,提出設立一支混合貸款與政府資本、定期引入風險投資基金或私人股權基金的半開放式投資基金,旨在向具有成長性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他們認為這一合作融資機制(cofinancing mechanism)雖然受制于政府及市場的支持度,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re-launch)。Gabriela Prelipcean 與 Mircea Boscoianu(2014)研究認為,貸款擔保、政府投資基金等政府性資金在幫扶困難企業方面具有更快的市場反應,如果再聯合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搭建包含政府性融資措施與專業投資基金的小微企業混合性融資框架,是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推動國家走出歐洲經濟危機的有效途徑。Jarunee Wonglimpiyarat(2013)則把研究視角放在了亞洲,該學者對比了新加坡和泰國的小微企業融資狀況及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干預程度,指出新加坡的創新融資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大,而這一創新融資政策中的政府性資金如貸款則是股權投資的補充。
這些研究,雖沒有對混合貸款與風投基金的投融資模式給出統一的定義,但都表明了運作模式的本質——投貸聯動。學者們基本一致地認為,此類投融資模式不僅能部門滿足小微企業初創期的融資需求,還在幫助企業解決流動性困難、提高金融效率、推動實體經濟走出低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關注點不同,上述研究均未涉及該投融資模式的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等方面。
(二)國內研究
隨著投貸聯動的政策推進,我國實務界和理論界對于投貸聯動的模式以及發展路徑的研究開始深入。張小松、葉軍(2015)指出,我國商業銀行雖已涉足投貸聯動,但業務開展的總體范圍仍然較小。結合國內的監管環境,一些學者則認為業務發展“流于形式”(周駟華、倪濤,2015),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處在“金融集團內部同時提供債券和股權融資”的中級階段(曾穎,2015)。商業銀行在應對“新經濟”時,應避免畏難心理,而要主動抓住“新金融”的機遇,積極探索投貸聯動模式(張長弓,2016)。現階段,進一步發展投貸聯動面臨諸多難題,尤其集中在商業銀行傳統貸款與投貸聯動之間的風險隔離與防范問題(王剛、尹亭、陳文君,2016;曾穎,2015;周駟華、倪濤,2015)。為促進投貸聯動業務的健康發展,陳邦強(2016)建議商業銀行要找準著力點,在與創投機構合作中合理分工;而監管部門也要找準著力點, 科學制定“游戲規則”。張惠(2016)提出要注重鏈式開發、注重龍頭帶動、注重定向營銷,穩步推動投貸聯動業務。張小松、葉軍(2015)從機制建設、風險控制、人才儲備及服務能力等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提出類似建議的還有周駟華與倪濤(2015)。
(三)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理論研究
1、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長期以來,技術黑盒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抵押質押資產不足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原因(周峰,2007;唐金成,2013)。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認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中小金融機構不足,金融機構經營機制不完善,為中小企業服務不足。王霄和張捷(2003)將利率和貸款抵押品作為信貸配給的重要因素,認為在壟斷性的信貸市場,銀行的決策約束會導致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融資。楊豐來和黃永航(2006)則認為所有權和經營權結合緊密、債務融資代理成本較高是中小企業融資的深層次原因。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許多學者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思路。林毅夫和孫希芳(2005)提出非正規金融可以利用信息優勢,提高信貸市場對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李學峰和劉洋(2009)認為場外交易可降低中小企業最優違約概率,提升投融資的信心,從而有助于緩解融資難問題。
2、銀行投貸聯動的定義
投貸聯動作為商業銀行參與創業投資的重要創新,于20 世紀80 年代起源于美國。鄭超(2016)認為,銀行投貸聯動是指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聯合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等機構進行股權投資,形成股權和債權融資相結合的關系,共同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劉澈、馬珂(2016)認為,投貸聯動實質上是通過股權和債權相結合,有效覆蓋企業現在與未來的投資風險,其核心是設計合理的合作和風險收益分配模式,以創業企業高成長所帶來的投資收益補償銀行債務性融資所承擔的風險,進而引入銀行資金解決創新型企業的融資問題。耿傳輝(2015)則認為,投貸聯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投貸聯動是商業銀行通過成立專項基金或者風險投資公司,在建立風險防火墻的基礎上,以對創新企業投資的方式實現商業銀行資本性資金的早期進入,與此同時,銀行也可以通過信貸的形式對創新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廣義的投貸聯動是指商業銀行與專業投資機構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專業投資機構對創新企業進行評估并完成股權投資以后,商業銀行以股債結合的方式對企業進行投資,形成股權與信貸互動的融資模式。
3、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模式
理論界對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的觀點基本一致,耿傳輝(2015)、朱科達(2016)等學者均認為,我國投貸聯動有以下操作模式:
(1)商業銀行直接設立股權投資公司模式
此模式在市場化、考核激勵、風險偏好等方面更加靈活,符合投貸聯動的本意。不過,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迄今為止只有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5個試點區域,國開行、中國銀行、上海硅谷銀行等十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股權直投牌照,所以這種模式短期內在國內還難以復制。
(2)商業銀行集團內部投貸聯動模式
一些國有大行通過境外子公司在國內設立股權投資管理公司,間接投資企業股權,如工行、建行等都采取了此模式。此外,商業銀行可以在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通過私人銀行部門聯合信托公司等資產管理機構,發行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類或股權收益權類理財產品,打通高凈值客戶資金入股目標企業的通道,獲得股權收益。
(3)商業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模式
目前國內中小商業銀行大多選擇這種方式。銀行通過與第三方VC、PE 等投資機構形成投貸聯盟,在創投機構對企業已進行先期評估和股權投資的基礎上,以“跟貸+投資選擇權”的模式,對具有高增長前景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貸款。國際上著名的硅谷銀行也是以這種模式為主。
(4)產業投資基金模式
這是一種更為間接的投貸聯動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成立產業投資母基金,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等方式募集社會資金,為產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典型的如鐵路發展基金和各地方政府成立的產業投資基金或產業發展基金。在產業投資基金模式中,商業銀行通常以“優先+劣后”的結構化設計或股權回購增信的方式緩釋風險。
4、我國發展投貸聯動的建議
投貸聯動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產品、技術或服務,而是商業銀行在新常態下謀求突破的新的商業模式。這一商業模式與過去商業銀行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有本質的區別,其核心在于銀行通過分享企業價值增長產生的收益來覆蓋所承擔的高風險。余豐慧(2011)認為發展投貸聯動業務需要開展信貸制度創新,改變傳統依賴抵押質押授信的方式。王嬋和田增瑞(2012)則建議借鑒美國硅谷銀行的經驗,采用多種擔保方式,為企業量身定做貸款產品,采用股權債權結合的方式投資。英國“中小企業成長基金”的項目運作模式是與商業銀行共同出資成立基金,對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這種運作模式具有可移植性,在市場環境、融資模式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中國銀行業協會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研究課題組,2015)。張小松和葉軍(2015)認為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可以通過繞道境外投行、借道信托公司等第三方投資機構、選擇權貸款等方式操作。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技術路線
(一)研究的目標、內容與框架
論文對我國現有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借鑒國外成功模式,結合我國法律制度現狀、政策方向、發展障礙,以期探索出適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同時對我國現存制度的缺陷、未來改進的方向提出合理建議。初步研究框架如下:
1緒論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3研究方法及內容
1.4研究綜述
2國外銀行投貸聯動運作模式分析
2.1美國硅谷銀行投貸聯動模式
2.2英國中小企業成長基金投貸模式
2.3啟示
3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發展現狀分析
3.1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現有模式
3.1.1投貸聯盟
3.1.2選擇權貸款
3.2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模式優勢分析
3.3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發展可行性分析
3.4投貸聯動發展障礙
3.4.1監管政策限制
3.4.2資質要求較高
3.4.3私募投資基金發展水平一般
3.4.4金融環境有待完善
4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案例分析
4.1浦發硅谷動力貸
4.2廣發銀行股權直投
5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運作模式構建建議
5.1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5.2多渠道介入投貸聯動業務
5.3構建配套風險控制體系
5.4引進及培養相關復合型人才
5.5優化業務模式創新結論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述評法。通過文獻的搜索,總結前人對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研究成果,從而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的基礎、研究的起點和借鑒。
2.比較分析法。對國內外投貸聯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4.經驗總結法。分析國內外的先進做法,總結歸納我國發展投貸聯動模式的建議。
(三)研究難點與重點
由于我國對商業銀行股權投資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度的限制,本文在研究中關注的難點與重點是:
1.我國現有的投貸聯動模式以及各模式的特點及相關風險。
2.美國硅谷銀行、英國中小企業成長基金操作模式。
3.我國對于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范體系梳理。
四、論文的創新與特色
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新。
1.系統分析在我國法律制度體系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深入研究存在問題,形成完整體系;
2.與國外先進模式進行對比,以期提出可借鑒模式。
五、研究的計劃進度
1、2015.12—2016.02:選題
2、2016.03—2016.06:查閱資料,了解研究現狀,確定研究思路,撰寫開題報告
3、2016.07—2016.08:調查實證研究,獲取數據資料
4、2016.09—2016.10:根據實證數據及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實證再研究,理論再探索
5、2016.11—2016.12:綜合分析,撰寫論文
六、參考文獻
[1] Melisso Boschi, Alessandro Girardi and Marco Ventura, Partial Credit Guarantees and SMEs Finan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5(15), 182-194.
[2] Mircea Boscoianu, Gabriela Prelipean, Emilia Calefariu and Mariana Lupan, Innovative Instruments for SME Financing in Romania - a New Proposal with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on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32), 240-255.
[3] Gabriela Prelipcean and Mircea Boscoianu, A hybrid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ing based on the Mix between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the Use of a Specialized Investment Fund in the Actual Context of a Slow Recovery after Crises and Turbulences,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15), 738-745.
[4]Jarunee Wonglimpiyarat,The Role of Equity Financing to Support Entrepreneurship in Asia—The Experience of Singapore and Thailand,Technovation, 2013(33), 163-171.
[5] 張長弓.投貸聯動的模式探索[J].中國金融,2016(5):44-45.
[6] 趙莎莎.在投貸聯動中深化綜合金融服務能力[J].銀行家,2016(4):24-29.
[7] 薛峰,周榮江,宋文魯,王永強. 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研究[N].金融時報,2016-01-04.
[8]張小松,葉軍.商業銀行多渠道多模式嘗試投貸聯動業務[J].中國銀行業,2015(7):36-38.
[9] 陳邦強.投貸聯動機制探析[J].中國金融,2016(5):46-48.
[10]林祖松.銀行業“商行+投行”業務模式發展狀況及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5(11):76-78.
[11]劉嘯東.以投促貸完善金融資源配置[J].中國金融,2016(5):48-49.
[12]陸岷峰,陸順,汪祖剛.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貴的策略[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2):52-58.
[13]王剛,尹亭,陳文君.投貸聯動監管制度框架[J].中國金融,2016(5):50-51.
[14]鄭超.投貸聯動監管制度框架[J].南方金融,2016(5):50-51.
[15]黃華、張斌.關于無錫市投貸聯動融資業務發展情況的調查[J].金融縱橫,2016:61-62.
[15]周駟華.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機遇與挑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5(6):1-2.
[16]張小松.關于無錫市投貸聯動融資業務發展情況的調查[J].中國金融,2016:37-38.
[17]孔慶龍.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挑戰與路徑[J].中國金融,2016:73-75.
[18]金煜.商業銀行探索投貸聯動需樹立新思維[J].中國金融,2015:8-12.
[19]朱柯達.商業銀行投貸聯動的實踐研究[J].浙江金融,2016:36-40.
[20]薛峰.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研究[J].金融時報,2016(9):1-3.
[21]陳邦強.投貸聯動機制探析[J].中國金融,2016(5):46-51.
[22]耿傳輝.加快我國投貸聯動發展的路徑探索[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6:64-68.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