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的影響探討
時間:2025-08-16 來源:www.bjboz.cn作者: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的結論不僅填補了以往文獻對于中國疫苗援助所帶來的影響缺乏研究與論證的空白,更為深入地證實了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經濟的積極有效性。這一發現不僅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性,也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實踐層面的參考價值。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從2020年1月始,在過去的幾年間新冠病毒席卷了全球,成為了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疫情之初,世界各國的經濟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疫情的沖擊,醫療體系承受著空前的壓力,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大部分發達國家,醫療體系也都面臨崩潰和癱瘓。特別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相對落后的國家,由于醫療資源的嚴重匱乏,根本無法獨自應對這個全球性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據WHO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高達6.3億人次,其中已有約661萬人死亡,歐美、拉美地區疫情較為嚴重1。從圖1-1a和圖1-1b中可以看到,部分國家的確診率已超出50%,死亡率超出0.5%。
在此背景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政治問題。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實際上的不言自明的競爭態勢下,各國的疫苗接種數量與其群體免疫局面的形成緊密相關。而一個國家的群體免疫局面能否形成,則關系到其經濟社會發展能否回歸到常序軌道。退而言之,即使群體免疫局面囿于各種條件限制而不能在短期內形成,那么,避免因疫苗接種數量少而成為新冠病毒免疫洼地就是次佳選擇。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共包含五章,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分成四個小節,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研究內容與方法、以及本文在以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為對象,研究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中存在的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及研究假說,主要闡述相關文獻綜述,主要包括以下六個部分,分別是(1)人道主義援助的定義(2)服務貿易的界定及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3)貨物貿易的界定及貨物貿易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4)COVID‐19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5)中國式援助對國內和受援國產生的經濟影響(6)文獻評述:對以上五個部分進行總結歸納和評述,最后綜合以上內容對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說。
第三章為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其中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1)研究的模型設定(2)數據來源(3)變量描述和(4)變量描述性統計。
第四章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分析,該部分又主要被劃分成兩塊,第一塊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服務貿易的影響研究,第二塊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貨物貿易的影響研究。兩個大塊都從平行趨勢檢驗、基礎回歸、安慰劑檢驗、異質性分析和機制分析五個部分對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和出口貨物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檢驗。
第五章為本文的結論與政策建議。通過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總結概括并得出主要結論,為中國援助乃至國際援助提出政策建議
....................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說
2.1 文獻綜述
2.1.1 人道主義援助的定義
國際援助通常分為兩類:人道主義援助和官方發展援助。1994年,聯合國協調人道主義事務聯合辦公室(IASC)對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定義,旨在為在自然災害、技術災難或沖突等“復雜緊急情況”中臨時需要支持的人群提供快速援助和危難救濟。
歷史上,人道主義援助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援助形式,其道德基礎體現在人道主義法中。人道主義援助的原則表現在緊急援助的無條件性上,與發展援助通常伴隨的多項條件形成明顯對比。該援助不注重于民族、國家或發展,而是關注個體,無論其種族、國籍或公民身份。絕大多數自然災害被分類為“突發事件”,即由短暫因果引發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主要是臨時性的援助。然而,援助時間跨度較短,限制了受援國和援助國之間的談判空間,援助方需做出正式的(人道主義)承諾,通常直接負責協調援助干預措施。從道德和法律角度看,人道主義援助的目標和標準都得到明確定義。聯合國大會第46/182號決議明確表示,緊急援助應“根據人道、中立、公正和獨立的原則”提供,與種族、國籍和其他政治因素無關。
米彥佑(2022)在文獻中指出:“從類別屬性來看,疫苗援助本質上是以人道主義援助為基礎的綜合性對外援助。其直接目的是協助受援國有效應對并盡快擺脫新冠疫情這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危害,因此其本質上屬于‘人道主義援助’。”他在文中強調,首先,疫苗援助的作用具有擴散性,可發揮“發展援助”的效果;同時,疫苗援助對援助國疫情的減緩將產生促進經濟社會復蘇發展的附加效果。
...................
2.2 研究假說
新冠爆發之初,許多國家為了阻止病毒蔓延導致更多的國民造成感染而在國內實施了封鎖政策,同時,對外入境也加強了管制,這些政策嚴重的影響了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也不可避免的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Aiyar等(2022)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工作論文里表示,許多國家的國內封鎖造成的供應中斷對貿易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國際溢出效應,并且觀察到這些國際溢出效應在大流行早期使得世界貿易下降了約60% ,對世界貿易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許多國家的國內封鎖也是為了應對由于新冠病毒迅速擴張造成的醫療資源短缺而導致的醫療擠兌現象和新冠死亡率的增長。周文和廖宇航想(2024)使用99個國家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的死亡人口及其他社會經濟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指出,引起各國人口超額死亡的因素并不相同,這些因素不僅與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等環境因素有關,還與疫苗接種等應對疫情的努力程度有關,一些欠發達國家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等原因面臨較高的人口超額死亡;而一些經濟發展較好,醫療衛生資源較豐富的國家,由于其防疫措施不利,也面臨較高的人口超額死亡。因此可見,疫苗在防控新冠疫情減少死亡率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一些欠發達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發展較低,獲取疫苗的能力有限,則無法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改善國民的健康環境,同時也無力阻止國內經濟的惡化。但是有研究顯示,提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提高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可以有效的改善該國的貿易環境,Kazunobu(2022)考察了COVID - 19疫苗接種是如何改變國際貿易的,其研究發現低收入出口國疫苗接種率的提高顯著增加了其出口。又根據本文研究收集數據的統計結果,中國的疫苗援助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疫苗缺口都非常大,國民的疫苗接種率很難提升上去。因此,綜上所述,本文在此可以合理的推測,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些國家國內所面臨的疫情困擾,從而有效的恢復生產,促進貿易的發展。
......................
第3章 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 ........................ 19
3.1 模型設定 ................................... 19
3.2 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21
第4章 實證分析 ............................... 25
4.1 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影響實證分析 ............ 25
4.1.1 平行趨勢檢驗 .............................. 25
4.1.2 基準回歸與安慰劑檢驗 ...................... 26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 38
5.1 研究結論 ....................................... 38
5.2 政策建議 ............................. 38
第4章 實證分析
4.1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影響實證分析
4.1.1平行趨勢檢驗
漸進雙重差分模型的關鍵前提是平行趨勢假設,即在中國對受援國進行疫苗援助前,疫苗受援國和非疫苗受援國的服務貿易出口額的變化趨勢應該是平行的。
考慮到政策實施前和后幾期的樣本數據較少,本文將政策實施-4期前的數據匯總到第-4期, 將政策實施后3期的數據匯總到第3期,結果可從下圖中觀察到,所示的平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中國疫苗援助前的各期的系數估計值均不顯著,且從中國對受援國進行疫苗援助后一期開始的系數估計值變得顯著,這說明了,疫苗受援國和非疫苗受援國在接受中國疫苗捐贈前并無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樣本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新冠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和出口貨物貿易的研究與分析中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新冠疫苗援助有效的促進了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通過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疫苗援助的數量越高則越能促進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恢復,并且受援國的交通運輸貿易受到的中國疫苗援助的積極影響更為顯著,進一步將受援國按人均收入劃分為三個等級的經濟體,可以發現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在接受疫苗援助后,出口服務貿易受到的積極影響更為顯著,其余經濟體的表現則沒有看到顯著的影響。(2)同時,總體上而言,中國新冠疫苗援助也有效的促進了受援國的出口貨物貿易,通過異質性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疫苗援助的數量越高則越能促進受援國出口貨物貿易的恢復,并且進一步將受援國按人均收入劃分為三個等級的經濟體,可以發現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在接受疫苗援助后,出口貨物貿易受到的積極影響非常顯著,但高收入經濟體和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經濟體則在其中并未有積極的影響,這或許與高收入經濟體的樣本量過少和中低收入經濟體受援國的國內疫苗接種和分配政策有關,但遺憾的是本文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未能在此進一步分析。(3)最后,將失業率和工業生產指數作為中國疫苗援助和受援國出口貿易間的機制渠道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中國疫苗援助可以通過減少受援國的失業率從而提升該國的出口服務貿易,但是受援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在其中的影響并未起作用。而對于出口貨物貿易部分,當把工業生產指數作為衡量受援國工業產品產能進行機制分析時,受援國的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國疫苗援助有明顯的替代關系, 原因可能是工業生產水平高的國家的貨物出口受到疫苗短缺影響的水平較低,即使在疫苗短缺的條件下,亦可保持正常的出口貨物貿易,但總體而言,中國可以通過提升受援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從而對受援國的出口貨物貿易產生積極影響。 當把失業率進行機制分析時,結果顯示,中國疫苗援助可以通過減少受援國的失業率從而提升該國的出口貨物貿易。
參考文獻(略)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從2020年1月始,在過去的幾年間新冠病毒席卷了全球,成為了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疫情之初,世界各國的經濟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疫情的沖擊,醫療體系承受著空前的壓力,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大部分發達國家,醫療體系也都面臨崩潰和癱瘓。特別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相對落后的國家,由于醫療資源的嚴重匱乏,根本無法獨自應對這個全球性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據WHO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高達6.3億人次,其中已有約661萬人死亡,歐美、拉美地區疫情較為嚴重1。從圖1-1a和圖1-1b中可以看到,部分國家的確診率已超出50%,死亡率超出0.5%。
在此背景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政治問題。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實際上的不言自明的競爭態勢下,各國的疫苗接種數量與其群體免疫局面的形成緊密相關。而一個國家的群體免疫局面能否形成,則關系到其經濟社會發展能否回歸到常序軌道。退而言之,即使群體免疫局面囿于各種條件限制而不能在短期內形成,那么,避免因疫苗接種數量少而成為新冠病毒免疫洼地就是次佳選擇。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共包含五章,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分成四個小節,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研究內容與方法、以及本文在以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為對象,研究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中存在的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及研究假說,主要闡述相關文獻綜述,主要包括以下六個部分,分別是(1)人道主義援助的定義(2)服務貿易的界定及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3)貨物貿易的界定及貨物貿易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4)COVID‐19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5)中國式援助對國內和受援國產生的經濟影響(6)文獻評述:對以上五個部分進行總結歸納和評述,最后綜合以上內容對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說。
第三章為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其中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1)研究的模型設定(2)數據來源(3)變量描述和(4)變量描述性統計。
第四章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影響分析,該部分又主要被劃分成兩塊,第一塊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服務貿易的影響研究,第二塊為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貨物貿易的影響研究。兩個大塊都從平行趨勢檢驗、基礎回歸、安慰劑檢驗、異質性分析和機制分析五個部分對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和出口貨物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檢驗。
第五章為本文的結論與政策建議。通過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總結概括并得出主要結論,為中國援助乃至國際援助提出政策建議
....................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說
2.1 文獻綜述
2.1.1 人道主義援助的定義
國際援助通常分為兩類:人道主義援助和官方發展援助。1994年,聯合國協調人道主義事務聯合辦公室(IASC)對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定義,旨在為在自然災害、技術災難或沖突等“復雜緊急情況”中臨時需要支持的人群提供快速援助和危難救濟。
歷史上,人道主義援助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援助形式,其道德基礎體現在人道主義法中。人道主義援助的原則表現在緊急援助的無條件性上,與發展援助通常伴隨的多項條件形成明顯對比。該援助不注重于民族、國家或發展,而是關注個體,無論其種族、國籍或公民身份。絕大多數自然災害被分類為“突發事件”,即由短暫因果引發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主要是臨時性的援助。然而,援助時間跨度較短,限制了受援國和援助國之間的談判空間,援助方需做出正式的(人道主義)承諾,通常直接負責協調援助干預措施。從道德和法律角度看,人道主義援助的目標和標準都得到明確定義。聯合國大會第46/182號決議明確表示,緊急援助應“根據人道、中立、公正和獨立的原則”提供,與種族、國籍和其他政治因素無關。
米彥佑(2022)在文獻中指出:“從類別屬性來看,疫苗援助本質上是以人道主義援助為基礎的綜合性對外援助。其直接目的是協助受援國有效應對并盡快擺脫新冠疫情這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危害,因此其本質上屬于‘人道主義援助’。”他在文中強調,首先,疫苗援助的作用具有擴散性,可發揮“發展援助”的效果;同時,疫苗援助對援助國疫情的減緩將產生促進經濟社會復蘇發展的附加效果。
...................
2.2 研究假說
新冠爆發之初,許多國家為了阻止病毒蔓延導致更多的國民造成感染而在國內實施了封鎖政策,同時,對外入境也加強了管制,這些政策嚴重的影響了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也不可避免的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Aiyar等(2022)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工作論文里表示,許多國家的國內封鎖造成的供應中斷對貿易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國際溢出效應,并且觀察到這些國際溢出效應在大流行早期使得世界貿易下降了約60% ,對世界貿易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許多國家的國內封鎖也是為了應對由于新冠病毒迅速擴張造成的醫療資源短缺而導致的醫療擠兌現象和新冠死亡率的增長。周文和廖宇航想(2024)使用99個國家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的死亡人口及其他社會經濟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指出,引起各國人口超額死亡的因素并不相同,這些因素不僅與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等環境因素有關,還與疫苗接種等應對疫情的努力程度有關,一些欠發達國家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等原因面臨較高的人口超額死亡;而一些經濟發展較好,醫療衛生資源較豐富的國家,由于其防疫措施不利,也面臨較高的人口超額死亡。因此可見,疫苗在防控新冠疫情減少死亡率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一些欠發達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發展較低,獲取疫苗的能力有限,則無法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改善國民的健康環境,同時也無力阻止國內經濟的惡化。但是有研究顯示,提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提高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可以有效的改善該國的貿易環境,Kazunobu(2022)考察了COVID - 19疫苗接種是如何改變國際貿易的,其研究發現低收入出口國疫苗接種率的提高顯著增加了其出口。又根據本文研究收集數據的統計結果,中國的疫苗援助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疫苗缺口都非常大,國民的疫苗接種率很難提升上去。因此,綜上所述,本文在此可以合理的推測,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些國家國內所面臨的疫情困擾,從而有效的恢復生產,促進貿易的發展。
......................
第3章 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 ........................ 19
3.1 模型設定 ................................... 19
3.2 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21
第4章 實證分析 ............................... 25
4.1 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影響實證分析 ............ 25
4.1.1 平行趨勢檢驗 .............................. 25
4.1.2 基準回歸與安慰劑檢驗 ...................... 26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 38
5.1 研究結論 ....................................... 38
5.2 政策建議 ............................. 38
第4章 實證分析
4.1中國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影響實證分析
4.1.1平行趨勢檢驗
漸進雙重差分模型的關鍵前提是平行趨勢假設,即在中國對受援國進行疫苗援助前,疫苗受援國和非疫苗受援國的服務貿易出口額的變化趨勢應該是平行的。
考慮到政策實施前和后幾期的樣本數據較少,本文將政策實施-4期前的數據匯總到第-4期, 將政策實施后3期的數據匯總到第3期,結果可從下圖中觀察到,所示的平行趨勢檢驗結果表明,中國疫苗援助前的各期的系數估計值均不顯著,且從中國對受援國進行疫苗援助后一期開始的系數估計值變得顯著,這說明了,疫苗受援國和非疫苗受援國在接受中國疫苗捐贈前并無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樣本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新冠疫苗援助對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和出口貨物貿易的研究與分析中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新冠疫苗援助有效的促進了受援國的出口服務貿易,通過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疫苗援助的數量越高則越能促進受援國出口服務貿易的恢復,并且受援國的交通運輸貿易受到的中國疫苗援助的積極影響更為顯著,進一步將受援國按人均收入劃分為三個等級的經濟體,可以發現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在接受疫苗援助后,出口服務貿易受到的積極影響更為顯著,其余經濟體的表現則沒有看到顯著的影響。(2)同時,總體上而言,中國新冠疫苗援助也有效的促進了受援國的出口貨物貿易,通過異質性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疫苗援助的數量越高則越能促進受援國出口貨物貿易的恢復,并且進一步將受援國按人均收入劃分為三個等級的經濟體,可以發現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在接受疫苗援助后,出口貨物貿易受到的積極影響非常顯著,但高收入經濟體和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經濟體則在其中并未有積極的影響,這或許與高收入經濟體的樣本量過少和中低收入經濟體受援國的國內疫苗接種和分配政策有關,但遺憾的是本文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未能在此進一步分析。(3)最后,將失業率和工業生產指數作為中國疫苗援助和受援國出口貿易間的機制渠道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中國疫苗援助可以通過減少受援國的失業率從而提升該國的出口服務貿易,但是受援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在其中的影響并未起作用。而對于出口貨物貿易部分,當把工業生產指數作為衡量受援國工業產品產能進行機制分析時,受援國的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國疫苗援助有明顯的替代關系, 原因可能是工業生產水平高的國家的貨物出口受到疫苗短缺影響的水平較低,即使在疫苗短缺的條件下,亦可保持正常的出口貨物貿易,但總體而言,中國可以通過提升受援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從而對受援國的出口貨物貿易產生積極影響。 當把失業率進行機制分析時,結果顯示,中國疫苗援助可以通過減少受援國的失業率從而提升該國的出口貨物貿易。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