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提升策略探討
本文是一篇MBA論文范文,本文基于棉紡制造業的當前困境,結合A棉業公司的現實壓力,選擇技術創新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依據技術創新理論,分析了技術創新的構成要素,通過對A棉業公司的深入調研,專家訪談,確定了適合A棉業公司的技術創新構成要素,構建了A棉業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我國棉紡產業是紡織工業中最大的基礎性行業,有完整的產業鏈,總體營收規模在萬億/年左右,在我國整個紡織工業營收中占比接近20%;2023年棉紡織出口額達到800億美元,占紡織品及成衣出口總額的30%左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經過高速發展,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全產業鏈,紡織品產量規模以及紡織品貿易額逐年增加,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出口物資。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國際形勢趨于復雜,在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問題以及“涉疆法案”的實施下,國內的棉紡企業在高端棉紡設備進口、高端棉紡工藝引進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國內的棉紡企業短期內面對“逆全球化”,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加之國內經濟疲軟,消費水平得不到大的提升,消費需求進一步縮減,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地方政府環保方面的限制,使棉紡企業面臨的壓力驟增。
棉紡企業的產業環境同樣不容樂觀,一方面,由于棉價上漲,廠家和終端消費者從成本角度考慮,更多地選擇化學纖維制品,造成紡織產品在原材料結構上受到沖擊,化學纖維以其低價、耐磨、抗皺等優點強勢進入織品市場,快速替代了大部分棉纖維市場,2010年全球棉纖維占紡織纖維的加工比重為30%,到2015年該比重已跌至15.90%,足以可見,化纖在纖維市場已占據絕對優勢,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棉紡產品表現欠佳,2023年規模以上紡織業、化纖制造業增速分別為-0.6%、9.6%,棉紡企業面對的壓力將越來越大,要想奪回市場份額,必須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重視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紡織行業缺乏強有力的研發與創新平臺,國內紡織企業體量巨大,大部分以作坊式存在,依賴仿制時尚潮流單品或代加工,跟風明顯,沒有形成競爭力,盡管有些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精細的加工工藝和高品質產品,但由于技術創新意識不足,創新人才和應用平臺的缺乏,造成資金投入和自身創新能力不匹配,導致棉紡行業在技術革新上進展緩慢。
.......................
第二節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現狀
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一方面可以輔助管理者根據評價結果發現公司內部在技術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提供指導和借鑒; 另一方面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方略修訂的關鍵支撐信息,同時讓監管層更加全面和深層次的了解企業創新的相關信息。目前開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很多,對相關主要研究綜述如下: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技術創新評價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初,技術創新理論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Schumpeter(2011)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提出,他把技術創新置于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之后又把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周期聯系起來,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經歷“繁榮-衰退-蕭條-復蘇”過程的決定因素。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該理論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隨著技術革命的到來,全球經濟進入快車道,世界上不少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以及一些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都陸續開展了對技術創新的研究,成立了許多促進技術創新的組織,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技術創新評價理論。
Schwartz(2016)從壟斷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提出了“市場結構論”,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應從市場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壟斷力量等三個因素進行評價。市場競爭程度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企業規模大、壟斷程度高,就有更強的市場控制力,在短時間內難以被人復制模仿,從而獲得較高的收益。由此,作者認為,企業最強的技術創新市場格局應當是處于“適度競爭”和“完全競爭”的中間狀態。
...................................
第二章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
第一節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概念和內涵
一、技術創新能力概念
Burgelman(2018)從戰略管理的視角出發,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特質,能夠有力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這種能力包括企業可用來推動創新的各類資源及其優化配置,還包括對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深刻理解,對競爭對手的了解以及公司組織轉型,同時也體現在企業戰略管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上。賽文穆勒(1992)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集企業產品開發、生產工藝改進、人才儲備、組織管理等多種能力的綜合。綜上所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含了企業將某種科學概念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并提供給終端客戶的技術能力,包括產品或服務由“產生—被市場接受—期間管理—價值實現”的各個環節。
二、技術創新能力內涵
技術創新能力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并被廣泛研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解讀,因此技術創新能力對應不同的定義。巴頓(1992)從技術人才、技術制度、管理能力和企業價值觀四個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拉里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企業“信息獲取—適應—組織能力”等整體能力組成。Burgelman(1996)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對競爭對手的了解能力、公司組織結構轉變能力、戰略開拓能力的組合。傅家驥(1998)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劃分為:資源創新能力、創新管理能力、企業創新傾向、創新技能以及制造能力等。魏江(1995a, 1995b, 1996)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創新資金投入、創新決策、市場營銷、生產和組織等五方面構成。關士續(1991)提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企業決策能力、生產和市場營銷能力和創新組織能力。伍春來(2013)等從創新生態角度,以企業為主體構建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借助產-教-學-研同盟形式進行產業技術創新正成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來源。胡恩華(2001)提出,技術創新是多環節串聯在一起的過程,并由此提出技術創新能力六個衡量評價維度,包括:管理、研發、投入、制造、實現和銷售六項能力。湯靜(2011)將技術創新能力分為創新投入、組織學習、資源管理以及創新產出能力,分別對應知識獲取、吸收和學習、資源配置、市場實現四個過程。
...................
第二節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特征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使企業自身產品或服務保持持續市場競爭力所具備的一種能力,包括創造新技術或對現有技術進行優化,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對企業的長期戰略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探求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本文圍繞A棉業公司的生產經營特點,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加以整理,具體有以下特征:
一、累積性和漸進性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A棉業公司在近20年的生產實踐中,通過技術學習、技術模仿、技術改進、工藝提升、新產品設計、新材料研發等不斷累積,最終形成企業現有技術積淀,漸進性表現為對現有產品、工藝或技術進行的優化改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創新進度。
二、綜合性和整體性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多種創新要素深層次結合而成的一個綜合體系,這些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共同決定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水平,在評價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中,某些方面的短板會影響到企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在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需要整體評估、整體布局,構建適合A棉業公司持續發展、持續創新的完整創新體系。
MBA論文范文怎么寫
....................
第三章 A棉業公司概況與技術創新現狀 ··············· 16
第一節 A棉業公司概況 ······························· 16
一、A棉業公司發展歷程 ··························· 16
二、A棉業公司運營情況 ··························· 18
第四章 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構建 ····························· 26
第一節 評價指標選取 ··························· 26
一、指標選取原則 ·························· 26
二、指標選取分析 ···························· 26
第五章 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 44
第一節 加大創新投入 ····························· 44
一、優化員工結構 ····························· 44
二、提高創新經費的使用效率 ·················· 44
第五章 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第一節 加大創新投入
一、優化員工結構
A棉業公司應優化員工結構,提高科研技術人員占比,目前A棉業公司研發技術人員占員工比為7.22%,因為公司規模不大,總員工數和研發技術人員數量并不是很多,研發技術人員數量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棉業公司的創新效率,公司應從以下兩方面做好措施:
(1)加強科研技術人員外部引進工作。根據第四章對人才數量與質量的定義,結合企業技術創新與戰略發展的需求,制定符合公司發展的人才引進政策,在引進專業上盡可能選取技能權重占比較大的員工,包括材料專業、紡織專業、工程設備、智能制造等專業的高技術人才,充實員工隊伍。
(2)加強公司內部基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計劃,內部基層員工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公司的各個生產環節非常熟悉,但是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理論基礎相當欠缺,導致技術管理能力較弱,公司針對這一情況,可以設立人才提升專項資金計劃,比如為每年考取MBA的基層管理員工支付培訓學費,為他們保留工作崗位,對順利完成學歷提升計劃、取得相應學位的員工匹配相應的技術崗位,從內部優化員工知識水平結構,豐富基層管理者的理論水平,使其對公司的創新資源整合、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認知得到提升,從而提升公司的技術創新氛圍。
MBA論文范文參考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結論
本文基于棉紡制造業的當前困境,結合A棉業公司的現實壓力,選擇技術創新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依據技術創新理論,分析了技術創新的構成要素,通過對A棉業公司的深入調研,專家訪談,確定了適合A棉業公司的技術創新構成要素,構建了A棉業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影響要素的權重,進而得到各指標對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準則層和方案層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本文結論如下:
一、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文獻歸納法和對A棉業公司專家的訪談調研,對相關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要素的構成進行總結和篩選,構建了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協同創新能力、知識產權能力和創新驅動能力等4個一級指標和對應的11個二級指標。 通過走訪調研A棉業公司專家,這些專家主要包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企業研發部人員和校企合作專家等,向該領域的15名專家發放問卷,由專家對該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進行量化值打分,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為后續的實證分析打下基礎。
二、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實證分析
通過A棉業公司40位專家對二級指標進行打分賦值。最終得出A棉業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為65.30分,評價結果為“一般”,說明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水平距離“優秀”還有很大差距。一級指標具體得分順序為:知識產權能力(57.02)<創新驅動能力(64.28)<創新投入能力(67.53)<協同創新能力(71.27)。進而明確A棉業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部分,為后續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策略提供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