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進口的生態效應分析——基于貿易伙伴國視角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基于全球糧食貿易視角,評估中國不斷增長的糧食進口對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的影響,不僅為反擊國際上的質疑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國家下一步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糧食貿易安全提供政策參考。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世界生態面臨挑戰,國際貿易與各國生態環境息息相關。2023年,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3》,2011年至202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比19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前)的平均溫度高1.1℃。全球變暖增溫速度顯著,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冰川融化等一系列惡劣影響。報告還顯示,2019年,在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22%來源于農業土地利用,作為對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部門之一,農業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來源[1],將在2050年成為最大的碳排放源[2]。作為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誘因,為了克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溫升高而引發的一系列挑戰,多數經濟體正在積極推行減排方案,并簽訂《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除此之外,人們也開始探索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多的原因。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生態環境最主要的來源,每一項經濟活動都是與環境相關的。國際貿易作為連接世界的一項經濟活動,與環境存在密切關系。近幾十年來,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由世界銀行數據可知,全球國際貿易總量從1960年0.25萬億到2022年50.73萬億,增長了202倍。然而國際貿易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急劇增加。Lin Jintai et al.(2014)[3]通過研究與貿易相關的中國空氣污染物排放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發現中國很大一部分空氣污染排放是由于制造供國外消費的商品引起的,2006年中國與出口相關的排放中約有21%歸因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有關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研究,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這個話題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研究的是中國糧食進口對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的影響,遵循從理論到實證的邏輯順序。首先,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的貿易數據,統計入世以來中國糧食進口趨勢,深入了解中國糧食進口的國別差異和產品差異;其次,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糧食貿易影響碳排放的作用機理;再次,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構建實證模型,以2001-2021年國家層面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并進行穩健性分析和內生性分析保證實證結果真實可靠;最后,根據實證結果提出政策建議。本研究共包括六部分:
第一章:引言。闡述本研究的選題背景和選題意義,解釋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總結本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第二章:文獻綜述。首先回顧分析了貿易與環境相關的理論;其次總結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相關研究;之后對農業生態環境指標進行了歸納;最后從研究結論、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指標選擇四個方面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文獻簡評。
第三章:糧食貿易影響碳排放的作用機理。首先分析了糧食貿易影響環境的原因,并基于污染天堂假說、環境效應理論重點分析了糧食貿易與環境EKC曲線的形成機制。在分析環境效應理論時,除了傳統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外,還根據以往研究納入收入效應和管制效應。
第四章:糧食進口與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統計分析。首先,在糧食進口方面,對糧食從進口規模、進口結構進行統計,根據糧食進口結構和進口國別進行比較,找出中國糧食進口特征,全面分析中國糧食進口現狀及趨勢;其次,在碳排放方面,從基本特征和結構特征兩個角度統計貿易伙伴國的農業碳排放,對當前的碳排放進行簡單概括,從農業碳排放構成和來源等方面比較各國生態環境情況。
.......................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關于農產品貿易與環境的研究
貿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對貿易的環境影響展開了豐富的研究。王孝松等(2022)[11]通過研究2001-2015年中國制造業貿易的環境影響時,發現中國進口貿易改善環境,這主要得益于技術進步。國際貿易改善行業污染排放的另一重要渠道在于資源再配置效應[12]。Bajona et al.(2012)[13]采用了二氧化硫、煙灰、粉塵、化學需氧量等四種指標衡量污染程度,在研究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時,針對隱含的貿易補貼的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專門的論證。結果表明,在中國關稅降低5%會使所有污染物增加約1%,但補貼減少5%可使部分污染減少1.8-11.6%。目前該理論在工業制造業部門發展的較為系統全面,但從農業角度研究農產品貿易對農業環境影響的文獻還不多。農業作為碳排放的第二大來源部門,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是肯定的,那么農產品貿易是否會惡化或改善一國的生態環境呢?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針對這一問題得出了三種結論:農產品貿易對環境有利、農產品貿易對環境不利以及農產品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是復雜的、不確定的。
.......................
2.2 關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研究
2.2.1 EKC的提出
庫茲涅茨曲線最初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uznets(1955)[39]提出,他發現人均收入和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非線性的倒U型關系。隨后經濟學家受庫茲涅茨曲線的啟發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這一理論最早在1991年得到了證實。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ruege(r1991)[40]為了研究北美貿易協定下墨西哥環境是否會受到沖擊,首次實證研究了人均收入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發現經濟增長通過規模效應、技術效應以及結構效應影響生態環境,且兩者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即經濟增長最初會導致環境退化,但在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后,環境質量開始改善。這一研究奠定了EKC理論后續研究的基礎。
2.2.2 EKC的實證研究
眾多學者從不同領域,嘗試解釋EKC形成機制,并使用多種方法驗證EKC曲線,因指標選擇、研究方法等不同,結論差異也較大。
環境指標方面,多數研究更傾向于選擇空氣污染排放作為研究對象。從世界層面看,Cheon Yu et al.(2019)[41]運用雙方程模型研究2000-2013年十個獨聯體國家EKC曲線的存在性。貿易開放直接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間接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總效應為負。Muhammad et al.(2021)[42]基于2001-2018年8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板數據,證實了EKC曲線的存在性,并得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中國的進口貿易會顯著減少這些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從中國層面看,魏龍等(2016)[43]沿用傳統EKC框架,利用2005-2012年中國285個地級城市面板數據對SO2的EKC曲線存在性進行實證檢驗,結論證實在資源型城市中人均收入與生態環境呈倒U型關系,出口貿易和FDI會加劇這些城市的污染程度。鐘凱揚(2017)[44]在研究中國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時,采用中國1993-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對SO2、粉煙塵、化學需氧量進行EKC檢驗,發現EKC是否成立取決于污染物,在實證結果中只有SO2支持EKC曲線。
............................
第3章 糧食貿易影響碳排放的作用機理 ......................... 18
3.1 糧食貿易影響碳排放的原因 ...................... 18
3.1.1 糧食貿易會增加碳排放 ............................ 18
3.1.2 糧食貿易會減少碳排放 ........................ 19
第4章 中國糧食進口與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統計分析 ........................ 23
4.1 中國糧食進口特征 .............................. 23
4.1.1 糧食進口規模不斷擴大 ...................... 23
4.1.2 糧食進口結構失衡 .............................. 24
第5章 糧食進口影響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的實證檢驗 ........................ 32
5.1 提出問題與假設 ......................... 32
5.2 模型構建 ..................................... 33
5.3 變量選取 .............................. 34
第5章 糧食進口影響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的實證檢驗
5.1 提出問題與假設
中國入世以來,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形成了進口貿易為主、全球供應鏈逐步完善的糧食貿易格局[81]。糧食進口是國際分工合作的客觀需要[82],為伙伴國帶去巨大外匯收益的同時滿足自身糧食需求,實現了雙贏。但國際上質疑中國糧食進口的聲音時有發生,部分國外學者將巴西、阿根廷等國農業碳排放增加歸因于中國糧食進口[6-8],意圖制造不利于中國糧食進口的輿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糧食進口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不僅為反擊國際上的質疑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國家下一步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糧食貿易安全提供政策參考。
本文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理論展開研究。增加貿易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魏龍等(2016)[43]、馬進(2023)[52]借助EKC理論對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展開分析。無論是將貿易開放的一次項還是平方項納入EKC模型,結果均支持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83,84],但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并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非只有倒U型。Iorember et al.(2022)[85]、張欣等(2020)[86]發現了正U型EKC曲線。Sun et al.(2020)[87]、Pata et al.(2023)[88]認為貿易開放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線性負相關關系,貿易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此外,以往研究表明,影響農業環境的因素有多個,農業生產[89]、經濟發展和電力消耗[32]等,同時,Naranpanawa(2011)[33]、Iorember et al.(2022)[85]研究表明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不顯著。糧食貿易伙伴國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貿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大。同時,第三章詳細論述了EKC曲線的形成機制,筆者根據以上分析及機制提出以下假設。 H1:糧食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開放度與碳排放符合EKC理論,且曲線形態呈倒U型。 H2:糧食貿易通過影響生產規模對碳排放產生影響。 H3:糧食貿易通過影響產業結構對碳排放產生影響。 H4:糧食貿易通過影響技術進步對碳排放產生影響。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
第6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6.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在回顧糧食貿易與碳排放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基于2001-2021年15個國家的跨國面板數據,通過使用FGLS模型,從整體、國家、產品三個角度對中國糧食進口與貿易伙伴國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展開了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長期看,中國糧食進口可以減少貿易伙伴國碳排放。通過使用FGLS模型對中國糧食進口和貿易伙伴國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中國糧食進口與貿易伙伴國碳排放支持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曲線形態呈倒U型,即貿易伙伴國的人均碳排放會先升后降。隨著糧食貿易開放度的提高,長期看中國的糧食進口為貿易伙伴國帶去了大量的外匯收益反而有利于伙伴國農業碳排放的減少。
第二,中國糧食進口對不同類型國家的碳排放影響程度不同。在第五章的實證檢驗中,通過對9個中高收入國家和6個中低收入國家分別進行回歸,發現中高收入國家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倒U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已越過拐點;中低收入國家呈U型,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柬埔寨還未越過拐點。當前中國與美國、巴西等國的糧食貿易擴大有利于其碳排放的減少。
第三,中國糧食進口對貿易伙伴國碳排放的影響存產品異質性。在第三章中分析了中國糧食進口現狀,發現在中國糧食進口持續增長的趨勢下,玉米、小麥、稻谷、大豆四種糧食中大豆和玉米的進口明顯較多,尤其中國大豆進口對國際市場的倚重偏大,每年大豆進口額占糧食進口總金額的比重超過70%。因此,我們對玉米、大豆兩種產品分別進行了產品異質性分析,研究發現大豆進口的EKC曲線為倒U型,美國、巴西已越過拐點,即中國擴大從以上國家的大豆進口有利于其碳排放的降低;玉米進口的EKC曲線呈U型,中國擴大從巴西、俄羅斯、烏拉圭、美國和緬甸5個國家的玉米進口有利于其減少碳排放壓力。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