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對中國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探究對外開放和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的發展進程,分析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該影響的異質性。
1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之一,是我國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其中對外開放戰略功不可沒,盡管目前全球貿易形勢嚴峻,但中國始終堅定走對外開放道路,謀求更高水平的發展。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具體部署,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是國際間的貿易往來,還包括對外國企業和投資者的公平對待以及在國際規則體系中的積極參與和貢獻,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市場機制和政策環境來支持,同時也需要國際合作和互利共贏的理念[1]。進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部署[2]。
近些年我國貿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但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美國持續打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基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正逐步消失,使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一個國家要發展為經濟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目前,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產業升級政策逐級落實,我國新時期的主要制造業產業政策《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計劃陸續出臺,要求在2025年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因此,如何通過優化對外開放以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此,我國提出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下有利于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對外擴大國際空間,對內釋放國內消費能力,積極參與優化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加快成為貿易強國。但是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仍存在東中西差距過大、質量不均衡等問題,影響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對外開放研究
(1)對外開放的內涵及測度
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國的開放過程異于發達國家,是先進行國際開放再進行本國內部各地區間開放的過程[3]。我國的對外開放從開放初期的經貿往來逐步擴展為高水平的包含科學、教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4-6]。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尹艷林[7]指出我國勞動力成本下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優勢,應實行“以投資帶動貿易”戰略,鼓勵企業“走出去”。2015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外開放也進入了的新階段[8-9],中國由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則向主動參與構建貿易規則的角色轉變[10]。趙偉洪和張旭[11]指出中國正從建設開放型中國經濟,發展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歷程,并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在全球價值鏈重構的背景下,我國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要進行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12-15]。
經濟開放度主要衡量區域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程度,一般從開放的結果和政策兩個視角進行談論[16],測度對外開放結果的指標主要有貿易開放度、外資開放度[17];在政策的開放度測量中,主要采用非關稅壁壘和進口關稅率等指標進行衡量[18-19],但由于政策規則難以量化,基于政策測量的開放度可信性并不高[20]。也有學者從其他角度衡量對外開放,例如Pickering和Valle[21]將開放度定義為全球化的衡量指標,金融開放度一般使用資本流動額占GDP比例和本外幣存貸款總額中外幣的占比衡量,用于反映資本跨境流動和外資在總資產中的比例[22]。Whitman首先提出綜合對外開放度的概念,當前學者們構建的對外開放綜合指標體系主要涵蓋貿易開放、外資開放、金融開放三個方面,各位學者的具體選擇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23-25];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課題組從貿易往來、投資往來和經濟合作三個方面測度經濟開放度[26]。
............................
2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概念界定
2.1.1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外部世界敞開大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投資和合作活動,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互動[4]。其中經濟對外開放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主動向外部敞開市場、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促進跨國合作與交流,以實現經濟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任保平指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更大范圍的對外開放、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加安全的對外開放[1]。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擴大內需,在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資本等更大范圍上集聚全球資源,開拓更大范圍的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經濟對外開放是現代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濟對外開放,一個國家可以進行外資引進和貿易往來,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國際間的互利合作關系,提升國家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聲譽。經濟對外開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包括降低關稅壁壘、開放市場準入、吸引外資、推動貿易自由化、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等。
2.1.2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發展[46]。外貿高質量發展就是將高質量發展與對外貿易相融合的發展,通過國際貿易將豐富多樣的商品和服務、技術和知識傳播,提供就業機會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為人們創造更加美好和豐富的生活條件[90]。我國經濟發展于2014年進入到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環境的改變對我國經濟、貿易等方面的發展帶來新的要求,我們要摒棄粗放型發展,要注重創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2019年《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21年《“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的發布內容均指出我國應該立足于高效和高增長相結合的集約外貿發展方式。
..................................
2.2相關理論
2.2.1技術溢出效應理論
根據賴明勇等[92]的研究結果顯示,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效應。通過參與國際貿易,企業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策略,從中汲取創新發展理念,并積極應用于自身生產制造過程中。這種跨國學習不僅促進了技術的引進和消化,還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隨著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企業將更加適應全球市場需求,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第二,示范效應。在對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并參與新產品演示以及應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時,企業可以通過模仿學習來獲得知識的溢出效應,從而彌補生產力低下、貿易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這種做法有助于促進技術和經驗的傳遞,提升國內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推動制造業升級和外貿高質量發展。第三,產業關聯效應。對外開放涉及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且與國內各個產業鏈密切相關,通過對外開放,國家可以引進先進技術以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彌補技術短板,加速技術創新的步伐,從而促進產業鏈的完善,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第四,競爭效應。對外開放擴大了企業的市場范圍,激發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進而促使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技術創新,同時提高組織效率和運營能力,最終實現競爭力增強。這種積極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僅督促企業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還推動了產業發展體系的優化和完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有助于構建更加高效的生產環境,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
............................
3對外開放與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演變.........................14
3.1指標體系構建...........................................14
3.1.1對外開放指標體系....................................14
3.1.2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15
4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分析...................34
4.1基準回歸分析....................................34
4.1.1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34
4.1.2回歸結果分析..........................................36
5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調節效應和門檻效應研究...........49
5.1調節效應分析.............................49
5.1.1模型構建................................................49
5.1.2模型估計結果分析...........................49
5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調節效應和門檻效應研究
5.1調節效應分析
5.1.1模型構建
調節效應模型用于分析調節變量在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中起到的調節作用,通過引入交互項,我們可以探索調節變量對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關系的影響系數和顯著性,有利于進一步探究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在包含交互項時,交互項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邊際影響都會隨著調節變量的取值不同而發生變化。
5.1.2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本文逐一改變調節變量,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參數估計,以驗證對外開放與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估計結果如表5-1所示。在模型(1)中,以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交互項為核心解釋變量,發現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提出的假設2得到證實。在模型(2)中,以對外開放和政府投入的交互項為解釋變量,二者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負,政府投入抑制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提出的假設3得到了證實。在模型(3)中,以對外開放和基礎設施建設二者的交互項為解釋變量,二者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推動對外開放促進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的假設4得到證實。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
6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6.1研究結論
本文首先從省域層面構建對外開放和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對指標加權測算出我國2008年到2022年30個省份對外開放和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其次通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根據理論分析實證檢驗二者之間的影響機制,考慮結果的可靠性,進行穩健性檢驗,并從區域、地理位置和時間三個方面進行異質性分析;最后建立調節效應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分別從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方面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為優化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提供實驗證據。結果表明:
(1)近年來我國各省對外開放水平和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在波動中緩慢增長。但我國對外開放和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都呈現東高西低態勢,區域間發展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二者的水平始終保持領先態勢,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省份二者的水平較低。運用聚類分析發現,中國各省份的對外開放與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存在相同趨勢。
對外開放可以推動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在全國層面進行基準回歸和穩健性檢驗,結果均顯著。對外開放整體及貿易開放和投資開放方面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促進作用顯著;在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體系中,對外開放更能促進外貿規模和外貿競爭力的發展。
但對外開放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推動作用存在區域差異性、地理位置差異性和時間差異性,具體表現:區域層面,東部地區對外開放整體以及貿易開放、投資開放和金融開放方面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最強;在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體系中,東部和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對外貿規模和外貿競爭力的促進作用高于中部地區;地理位置層面,沿海和內陸省份促進作用較強,而邊疆省份促進作用較弱;時間層面,對外開放在2014年后對制造業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顯著為正,而在2014年之前,對外開放作用并不顯著。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