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思考
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本文提出了提高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完善RCEP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降低貿易制度成本和“因國制宜”開展機電產品貿易五大對策建議,以謀求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潛力得到最大釋放,推動我國與區域伙伴經濟關系行穩致遠。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歷經8年31輪談判,由東盟牽頭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于2020年11月正式簽署,并在2023年6月2日完成了全部的生效程序,標志著RCEP自由貿易區步入全面建設時期。按照協定的規定,RCEP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屆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轉型要求最高的自由貿易區將最終建成。鑒于RCEP區域總人口、GDP總值及貨物貿易額均占全球比重約30%,該區域內的其他成員國已成為我國的關鍵貿易伙伴,而協定的實施又將大幅提升區域內貿易自由化水平,形成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創造,因此RCEP的生效與區域內自由貿易的推進將會進一步拓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空間。2022年,我國用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貿易額增長7.7%,出口增長10.5%,其中對RCEP其他成員的出口增長17.5%,高于整體增速7個百分點;我國與RCEP其他成員的雙邊貿易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30.9%,占比同比增加7.3%,可見RCEP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已經初步顯現。
自從2012年起,我國的貿易地位顯著提升,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其中,機電產品作為出口的主力軍,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尤為突出,特別是自2009年以后,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攀升,確立了在國際市場上的領先位置。經過多年發展,到2023年出口額達到19786.6億美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6%。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尤其美國與歐盟,一直是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重點市場。然而,自2018年起,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影響了正常的貿易往來,加之全球不確定性因素的不斷涌現,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市場的動蕩,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RCEP協議的生效,降低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為我國機電產品進一步開拓市場提供了新的目標。
...........................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目的
(1)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RCEP國家的貿易現狀進行系統梳理,可以初步判斷我國機電產品對RCEP國家出口是否具有潛力。
(2)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對我國出口RCEP國家機電產品貿易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具體測算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到RCEP各國的貿易效率值及貿易潛力值,識別我國與RCEP國家存在機電產品貿易潛力及貿易合作的重點區域。
(3)結合現狀分析和實證研究提煉的結果,提出旨在激發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潛力的政策建議,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1.2.2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在國際貿易領域研究中,采用隨機前沿理論模型對總體貿易、制造業貿易和農產品貿易效率及潛力的研究文獻較多,使用該模型來計算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相關研究文獻相對較少。本文結合該方法測算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豐富了隨機前沿理論在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領域中的應用。其次,通過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為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相關分析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豐富了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潛力相關的分析研究。
(二)現實意義
機電產品作為RCEP成員國間主要的貿易產品,RCEP的成功簽署為成員國間機電產品貿易交流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然而,由于RCEP成員國的構成相當復雜,該協議的簽訂雖然為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提供了顯著便利,同時也引入了若干挑戰。因此,深入分析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規模、產品結構,可以為政府針對調整優化機電行業生產與出口結構提供理論依據。
.................
2相關概念界定與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機電產品界定及其分類
機電產品是各種機械、電子和電氣設備的統稱,是現代工業生產的關鍵組成部分。機電產品覆蓋的范圍較廣、產品種類復雜多樣,除了常見的儀器儀表、機械及電氣設備等,還包括一些金屬產品及其配件。不同國家對機電產品的分類標準有所不同,缺乏標準化的界定和統計口徑,現有文獻主要是采用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武齊等,2012)、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System,HS)(曹亮等,2013)這兩種分類標準來對機電產品進行分類。根據研究需要,本文所探討的機電產品數據查詢基于《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編碼)。在國際貿易中,超過98%的商品均采用HS編碼進行標準化分類,HS編碼系統已被20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廣泛應用于海關關稅、國際貿易數據統計等多個領域。此外,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等均以HS編碼作為機電產品統計數據的基礎。本文定義的機電產品范圍涵蓋了HS編碼的第16類(機電音像設備,即84、85章)、第17類(運輸設備,即86—89章)以及第18類(即90—92章)。針對這些機電產品,根據其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投入要素比例的不同,進一步將其劃分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兩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HS84、HS85、HS90、HS91和HS92類,這類產品生產主要依賴大量的勞動力,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例如普通家電、機械零部件等(李麗等,2023)。相對地,技術密集型產品則包括HS86、HS87、HS88、HS89類,這些產品的生產不僅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還涉及復雜的制造工藝和較高的生產成本。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浮動結構體等產品便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范疇,這些產品制造過程依賴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高水平的專業知識,且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發和創新。具體的分類表現形式見表2.1。
國際貿易論文怎么寫
..........................
2.2機電產品貿易流量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無論貿易效率還是貿易潛力的大小,實際反映的是經濟單元之間實際或潛在貿易流量的大小,而貿易流量的大小受較多因素的影響。為了科學測度與實證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與潛力,本文將可能影響機電產品貿易流量的因素依據短期內是否可以人為改變,劃分為客觀自然因素和主觀人為因素兩大類,并依次分析它們影響貿易流量的機理。
2.2.1客觀自然因素
客觀自然影響因素,如經濟規模、人口總量和地理距離等,指的是那些在短期內難以人為改變的自然產生的變量。這些因素對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既可能是促進作用也可能是阻礙作用。
(1)經濟規模
根據新貿易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對于其參與國際貿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經濟規模的增長不僅提升了一個國家的制造和出口能力,也提高了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能力的提升,尤其在機電產品這一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領域尤為明顯。對于出口國而言,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提升意味著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制造能力的獲得,這直接促進了其機電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出口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議價能力和市場影響力也相應增強,這進一步加強了其機電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地位。進口國方面,隨著經濟繁榮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高科技產品的追求日益增加,這不僅推動了機電產品貿易量的增長,也為出口國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為了促進本國產業的現代化和技術升級,進口國可能會增加對先進機電產品的進口,以引進關鍵技術和設備,從而提高本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無論是出口國還是進口國,其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都是影響機電產品國際貿易流量的關鍵因素。
....................
3 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的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 23
3.1 貿易規模分析 ......................... 23
3.2 產品結構分析 .................................... 24
4 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實證分析 ...... 33
4.1 理論模型概述 ............................ 33
4.2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 34
5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 55
5.1 研究結論 .................................. 55
5.2 對策建議 ................................ 56
4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實證分析
4.1理論模型概述
傳統的引力模型基于無貿易摩擦和冰山成本的假設,默認所有參與的國家均處于最優貿易狀態,卻忽略了主觀因素對貿易效率及潛力的影響,導致其應用存在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Aigner(1977)和Meeuaen(1977)提出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此方法主要用于估計企業生產效率,在技術效率的評估中,通過將隨機干擾項分解為隨機誤差項和貿易非效率項,將那些傳統引力模型未能考慮的主觀因素納入到貿易非效率項中,盡可能地規避估算偏差。隨后,學者們發現,在面板數據的長期跨度中,貿易非效率因素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基于這一發現,Battese和Coelli(1992)進一步提出了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該模型通過考慮時間變化對非效率項的影響,提高了貿易效率評估的準確性,使之更貼近實際,因此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國際貿易論文參考
.........................
5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5.1研究結論
論文在相關文獻綜述和機電產品貿易流量影響因素的理論機制分析基礎上,首先描述了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的貿易現狀及其特征,然后運用2010—2022年的相關出口數據并借助Frontier4.1軟件,通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探討了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測算分析了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值、貿易潛力值、可拓展貿易值,并結合貿易效率值和可拓展貿易潛力值對RCEP國家進行了市場劃分。論文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分析,通過四個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就貿易規模而言,我國對RCEP國家的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逐年增長且出口增長率穩定性不足;在產品結構方面,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且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從國別結構來看,出口貿易的國別分布不均,其中日本為最大出口目的國,其次是韓國、新加坡和越南,顯示出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從貿易關系指數角度而言,我國與RCEP各國機電產品貿易呈現出較弱的競爭優勢和較強的互補性。
第二,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國內經濟總量、國內人口數量、兩國地理距離、共同邊界、共同語言,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流量均具有顯著性影響。各變量系數符號與預期保持一致,其中貿易雙方GDP、進口國人口數量、共同邊界以及共同語言均顯著促進我國對RCEP國家機電產品出口,而我國人口數量與雙方地理距離則對出口貿易產生了負向影響。此外,我國人口數量POPit系數為-43.66,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最為顯著。說明隨著人口的增長,國內市場的需求增加,從而加速了從外銷向內銷的轉變,進而導致機電產品等對外出口值的減少。研究還指出,除人口數量外,其余各變量的系數絕對值位于在0.1—5之間,這些變量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流量的影響程度相對接近。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