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偽善、道德脫鉤與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關系探討
本文是一篇公共選修課企業倫理論文,本研究還發現,領導不道德鼓勵還會調節企業偽善通過道德脫鉤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間接影響。具體地,領導不道德鼓勵強化了企業偽善通過道德脫鉤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間接正向影響,領導不道德鼓勵程度越高,企業偽善通過道德脫鉤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間接正向影響越強。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在當今時代,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越來越成為企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早在頒布之時已經規定了社會責任是每個公司日常運轉中都應當履行的責任,且國務院國資委在2021年7月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納入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工作;另一方面,消費者意識覺醒,在選擇商品時,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生產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舉措,消費者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逐漸增強[1]。因此,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大勢所趨,不僅是政策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迎合消費者,能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好處。
然而,由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運營成本,使得這種正向效應帶給企業的收益只會在長期發展中顯現出來[2],短期內反而會損害股東的利益[3,4],因此很多企業便只在口頭上宣揚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實際上卻并不會做。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企業偽善,即企業在實際經營活動中違背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承諾和宣傳,言行不一[5]。這種企業偽善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國外企業中,麥當勞聲稱其致力于減少產品中的不健康的反式脂肪,然而在實際的生產經營中,其產品在不同國家使用了不同的反式脂肪標準,表明了他們的言行不一和虛偽[6];還有較為著名的“大眾排放門”事件,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利用尾氣排放檢測“作弊軟件”,在本身汽車尾氣排放不達標的情況下,高環保標準通過德國尾氣檢測;國內企業中,滴滴順風車暴露出來的運營亂象和乘客安全事件讓公眾對滴滴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產生質疑?,F有研究已經證實了企業偽善給企業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如企業聲譽降低,長期發展受損,消費者的負面態度以及內部員工的不道德行為和消極行為等[1, 7-11]。員工作為企業的一員,對于企業偽善的感受更加直接,其反應和行為也能對企業產生更加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偽善的反應是企業偽善研究的重點。
公共選修課企業倫理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問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研究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影響、二者關系的解釋機制以及這些關系會否被其他因素(如領導)的調節是很有價值的?;诖?,本研究打算通過梳理社會學習理論,從道德脫鉤的視角創建一個被領導不道德鼓勵所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從而分析探討企業偽善和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之間的關系和道德脫鉤的中介效應,以及領導不道德鼓勵對企業偽善和道德脫鉤的調節效應。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第一,探究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直接作用。現有研究已經證實,企業偽善會導致員工的消極行為,如反生產行為[9]和更低的社會責任感[7]等。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也是企業偽善的結果之一[8],這是一個較新的概念,親組織和非倫理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被結合到了一起,使得親組織非倫理行為有了一定的積極性。那么,在偽善的企業當中,員工的親組織非倫理行為會更加盛行還是銷聲匿跡?這是本研究關注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探究道德脫鉤對企業偽善和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關系的解釋機制,也即其在二者之間的中介效應。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認知決定行為,環境決定認知[17]。由此可知,人的認知在環境和人的行為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又因為員工身處在企業環境中,因此,本研究以道德脫鉤這一認知作為中介變量,進一步探究企業偽善和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關系之間的解釋機制。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企業偽善
2.1.1 企業偽善的概念與測量
2.1.1.1 企業偽善的概念
在企業偽善被提出之前,心理學領域有“偽善”這一概念,用來定義個體表面上很有道德,但卻積極逃避實際道德成本的行為[22]。然而在實際生產生活中,企業領域的“偽善”行為卻屢見不鮮,比如農夫山泉對“一分錢”公益活動遭質疑時的模糊應對、大眾汽車“排氣門”事件以及近幾年直播帶貨企業的頻頻“翻車”。相比于個體的“偽善”,企業層面的“偽善”在社會當中具有更大的破壞力,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3],因此“企業偽善”也很快被學者們關注,并最早由Wagner 等學者(2009)提出[5]。與個體的“偽善”定義相類似,企業偽善被定義為企業在實際經營活動中違背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承諾和宣傳,言行不一[5]。也有后來的學者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如肖紅軍等學者(2013)在2013年提出,企業偽善代表著企業沒有按照實際標準履行承諾的行為[24];Shim & Kim(2021)認為企業偽善是企業犧牲自身道德,并且在公開政策和具體實踐之間表現的不一致[25];還有學者認為,企業偽善是企業表面上承諾將會承擔社會責任以達到與外界共贏的目的,實際上卻只從中為自己牟利的行為[26];也有將企業偽善認為是企業并未做到公開宣稱的那樣,導致企業實際行動和CSR相矛盾的行為[27]。
在企業偽善的概念被Wagner 等人(2009)提出之后[5],雖然有不少后來的學者也對企業偽善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是大多學者在對企業偽善進行研究時依舊沿用了Wagner 等人(2009)的定義。而且后來學者們的定義都是殊途同歸,都突出了企業實際做法和說法的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也將繼續沿用Wagner 等人(2009)最初提出的企業偽善概念,即在實際經營活動中,企業違背自己對外界做出的社會責任承諾和宣傳,言行不一[5]。
......................
2.2.1 道德脫鉤的概念和測量
2.2.1.1 道德脫鉤的概念
在組織內部,道德通常被認為是評估員工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36],在這樣的標準下,實施不道德的行為的人可能會得到較低的評價。然而,市場營銷文獻中的研究表明,人們對個人的看法并不是總與個人的道德緊密相關。Bhattacharjee等學者在2013年提出,人們可以通過一個叫做道德脫鉤的過程,將績效判斷與道德判斷分開,并且更加關注績效[14]。由此,道德脫鉤這一概念正式誕生,即通過進行道德脫鉤,個體能夠在譴責不道德行為的同時,仍然對他人或自身的成就給予肯定和追捧[14]。換句話說,道德脫鉤的個體更加看重績效表現而非道德[37, 38]。Bhattacharjee等人(2013)還給出了一個道德脫鉤的例子,職業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Tiger Woods)出軌的消息公開后,仍繼續獲得許多高爾夫球迷的支持。支持者們沒有將伍茲的不忠行為合理化,而是進行了道德脫鉤,認為盡管這種行為明顯不道德,但他在高爾夫球場上的出色表現值得他們繼續支持和欽佩[14, 37]。
由于道德脫鉤這一概念出現較晚,目前研究都是依照Bhattacharjee等學者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來進行的,Bhattacharjee等學者當年提出的概念也得到了普遍認可,因此本研究中的道德脫鉤定義與Bhattacharjee等學者在2013年提出的定義保持一致,即個體在譴責不道德行為的同時,仍然對他人或自身的成就給予肯定和追捧[14]。
..........................
第三章 理論和假設 .................................... 20
3.1 社會學習理論 .......................... 20
3.2 模型構建 .................................. 21
第四章 研究設計 .............................. 27
4.1 研究樣本 .................................... 27
4.2 數據收集 ....................................... 27
4.3 樣本信息 ................................. 28
第五章 數據分析與結果 ........................ 31
5.1 分析策略 ................................. 31
5.2 信度分析 .................... 31
第五章 數據分析與結果
5.1 分析策略
在對本研究的研究假設進行檢驗之前,我們首先對主要變量的信度與效度進行檢驗。信度檢驗依賴于克隆巴赫α系數,該指標反映的是來各個主要變量的內部一致性;效度檢驗依賴驗證性因子分析,該分析主要是檢驗各個變量之間的區分效度是否較好。然后,使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得到研究變量的一些基本信息特征,做初步分析,為后續假設檢驗提供一定的依據。最后,本研究通過路徑分析,對直接效應假設、中介效應假設和調節效應假設等進行檢驗,在調節效應假設檢驗時,還會畫出調節效應圖,以更直觀地展現調節效應。具體而言,本研究在不包括調節變量(即,領導不道德鼓勵)的條件下,檢驗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道德脫鉤產生的間接影響。對于中介效應檢驗,本研究參照Preacher and Hayes (2008)的方法,使用Bootstrap法對樣本進行10000次抽樣,并生成乘積系數的95%置信區間進行中介效應檢驗[98]。若置信區間不包含0,則證明中介效應顯著。對于調節效應檢驗,本研究在中介模型的基礎上,納入調節變量(即,領導不道德鼓勵)以及交互項(即,企業偽善×領導不道德鼓勵),構建成被調節的中介模型,以檢驗領導不道德鼓勵在企業偽善與道德脫鉤之間的調節作用,以及企業偽善通過道德脫鉤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間接效應的調節作用。
公共選修課企業倫理論文參考
..........................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
6.1 研究結果
基于社會學習理論,本研究探究了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影響機制以及邊界條件。研究結果表示,企業偽善通過道德脫鉤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產生間接影響,領導的不道德鼓勵調節了企業偽善對道德脫鉤及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之間的關系。具體結論如下:
第一,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有正向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在員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企業成為員工的榜樣。企業偽善的目的在于通過表面的社會責任承擔在短期內提升企業績效,這一行為會引導員工為了實現績效提升而忽視道德,從而做出親組織非倫理行為。
第二,道德脫鉤中介了企業偽善對員工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的影響。具體來說,企業偽善為員工提供了一個偽善的環境,由于環境決定認知,在偽善的環境中,員工會形成重績效輕道德的認知,從而更能接受不道德的高績效者,也就是道德脫鉤。此外,認知決定了人的行為選擇,形成道德脫鉤認知的員工會將道德評判和績效評判分離,并僅以績效對他人做出評價,更加重視績效的提升,因此更容易為了自身或組織績效提升做出非倫理行為,也就是親組織非倫理行為。
第三,領導不道德鼓勵調節了企業偽善對道德脫鉤的影響。具體而言,高水平的領導不道德鼓勵會加快企業不道德進程,讓員工感知到偽善已成為公司的制度,從而使得企業偽善從制度層面對員工的道德判斷和個人認知進行指引,員工的道德脫鉤認知也會因此得到強化;此外,在企業中,領導承擔了具體的榜樣角色,員工從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加強認知,在高水平的領導不道德鼓勵下,員工認為通過不道德行為提升工作績效是可取的,并且會得到領導的獎勵,這會讓員工強化對于企業的學習行為,更容易產生績效大于道德的認知,也就是道德脫鉤。因此,領導不道德鼓勵程度越高,企業偽善對道德脫鉤的正向影響越強。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