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失真影響的定量分析
時間:2015-01-24 來源:www.bjboz.cn作者:admin
第1章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及危害
1.1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分析
1.1.1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
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有目共睹,從“瓊民源”、“鄭百文”、到“銀廣夏”等,造假金額之大,作假手段之多令人稱奇,對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規范管理構成了嚴重威脅。
財政部從1999年以來己連續8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先后12次向社會發布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從日前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一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二號)看,近年來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存在,少數企業甚至存在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行為。
為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關于“加大會計監督檢查力度,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要批示精神,‘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會計秩序,2005年財政部組織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開展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此次檢查的重點是中央企業集團、房地產開發企業及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共檢查了94戶企業和60家會計師事務所。
檢查發現,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采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個別子公司甚至偽造文件騙取銀行資金。例如,集團本部2003年未充分抵銷內部交易、多計利潤2.41億元,2004年提前確認股權轉讓收入、多計投資收益工.13億元;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以空頭支票沖減應收賬款,虛增利潤8782萬元,其下屬子公司2003年通過虛構業務、虛開發票等方式,虛J一曾收入1.77億元;上海華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源長富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2004年通過虛構交易,虛增巨額無形資產,并用不實債權置換上述虛假資產,以避免計提壞賬準備而發生虧損:_仁海華源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將2.66億元不良資產長期掛賬,并于2003年劃出自有資金3000萬元,通過虛構交易,虛計公司利潤和資產。
...................
1.2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1.2.1導致國家決策失誤
企業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會增大國民經濟運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確定因素,使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出臺各項經濟政策時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使政策偏離經濟運行的正確軌道。
1.2.2使國家稅收流失
虛假的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而經營成果正是企業納稅的基礎。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為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使用違法手段進行利潤操縱,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
1.2.3損害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
虛假的會計信息,使投資者和債權人不能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而決策的失誤會使其利益遭受損失。鄭百文事件中,正是由于會計信息失真,一方面廣大投資者作出了錯誤判斷,投資損失慘重甚至血.本無歸;另一方面包括長虹在內的債權人的債權不能收回,使其利益蒙受損失。按照被譽為“鄭百文經驗精華”的“工、貿、銀”資金運營模式,鄭百文購進長虹產品,不須支付現金,而是由原建行鄭州分行對四川長虹開具6個月的承兌匯票,將鄭百文所欠貨款直接付給長虹,鄭百文在售出長虹產品后再還款給建行。鄭百文宣告破產,四川長虹壞賬損失劇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
................
第2章會計信息失真的定量分析
2.1運用會計信息差錯率進行定量分析
有觀點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定量分析可通過確定會計信息失真率進行。即區分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信息差錯兩個不同概念。把一定限度之內的會計信息差錯直接稱為會計信息差錯,而把超過一定限度的會計信息差錯稱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差錯和會計信息失真都是評價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指標。
2.1.1會計信息差錯和差錯率的計量:
審計數小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稱會計數“虛增”。
審計數大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稱會計數“虛減”。
審計數與會計數比較的差額中,既有“虛增”,又有“虛減”兩個部分。
審計數等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為零。
所謂會計“虛增”“虛減”都是會計信息差錯的具體數量表現,都未能如實反映企業經濟業務的客觀情況,都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應用“虛增”“虛減”的絕對值之和表示任一會計事項的差錯金額,也可通過計算差錯率反映會計信息偏離實際的程度。
..................
2.2利用定量分析,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等級制度
會計信息失真的定量分析,可通過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等級制度完成。健全的信用制度,是保證會計信息客觀真實的重要條件,而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等級制度又是保證信用制度健全的重要手段。
2.2.1信用等級制度的建立。信用評級具有傳統經濟評價的某些共性:都以企業財務信息為主要基礎,結合統計信息、經濟環境、經濟發展周期和行業特性,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專業與專家分析,靜態與動態分析,歷史、現實與未來分析等相結合的綜合評價。信用等級制度的建立對會計信息存在客觀依賴,主要體現在:
一是會計信息的歷史性依據。如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分析判斷,主要是通過對財務報告提供的數據計算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付賬款清償率、現金流動比率等指標,結合行業政策、市場競爭能力、管理者信用態度和過去的償債信用狀況進行綜合判定。
二是會計信息即時性基礎。即把握、收集動態變化的瞬間會計信息,判斷評級對象資信狀況的變化和變更,尤其針對評級對象發生的重大投資、籌資、分配決策,或重大風險、重大損失等會計信息的變化,隨時調整評級對象的信用等級。
三是會計信息真實性基礎。會計信息的失真或缺陷,必然影響著信用評級的客觀判斷,假信息必然會得出假結論。評級人員必須對評級對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局限性作出正確判斷。
.................
第3章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效益分析...........10
3.1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與效益...........10
3.1.1會計信息失真收益............10
第4章會計信息失真的其他原因分析...........14
4.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監督弱化...........14
4.1.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14
第5章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22
5.1提高造假成本降低造假收益...........22
第4章會計信息失真的其他原因分析
4.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監督弱化
4.1.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它不僅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例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害相關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而且明確了決策公司事務時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是公司治理達到預期目標的條件。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會引起公司治理的缺陷和不足,公司治理缺陷又會引致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各行為主體具有的利己動機在信息不對稱時就有可能行為化,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
雖然企業在內部形成了包括職代會、黨委、工會、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法人治理結構,但在運作中卻存在不少問題,如董事會凌駕于股東會之上;經理人由上級政府直接任命;董事長或總經理大權獨攬,監事會形同虛設,起不到監督制約作用,等等,這一切往往造成有關人員利用職權牟取私利。同時,總會計師制度上的欠缺也是企業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總會計師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環節。如果總會計師制度不完善,就談不上公司治理的完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我國現行的《總會計師條例》,是199。年制定頒布的,一直沒有修改過,《條例》的內容已經嚴重滯后。目前我國總會計師不到位問題較為突出,法規制度建設的滯后是一個主要原因。
.................
第5章會計信息失真泊勺治理
5.1提高會計信息失真成本
要從根本上治理會計信息失真行為,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必須抓住利益驅動這個本質問題。一方面,加大取得風險收益的難度,縮小風險收益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信息失真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這必須依賴于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下面從三個方面提出改進意見。
5.1.1完善法律、法規建設,提高會計信息失真成本
國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第一次明確了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然而,在《會計法》具體法律責任的安排上,明顯存在不協調的問題,如《會計法》只有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資料,或者隱匿、銷毀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明顯要負直接的法律責任。其它條款的責任人并不特指單位負責人,可以是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顯然單位負責人的具體法律責任沒有全面落實。在經濟處罰上,對違反《會計法》有關規定,對個人處以3000元至50000元的罰款。目前的情況是會計信息失真行為一般都是企業行為,會計人員由于企業利益機制的安排,一般不大可能違背企業的意志,因而提供了虛假的會計信息。個人受罰,其損失不可能全部由自己掏腰包,即使有時屬于個人行為,其受罰的直接成本與預期收益仍然不相匹配。對企業的經濟處罰,《會計法》規定的最高限額是10萬元,這10萬元對預期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提供虛假信息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現行《會計·法》法律責任中的經濟處罰的力度及民事責任的缺失對信息、失真企業及經營者無法起到威懾作用。
參考文獻(略)
相關閱讀
- 基于社會網絡的會計信息失真流動定性分析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