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創業管理論文,本文從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出發,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探尋本文可能的創新點。其次對稅收競爭以及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概念進行界定,基于財政分權理論、稅收效應理論和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對稅收競爭影響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現機理作出了分析。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的提出,到“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再到二十大報告對“創新處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再次強調,這表明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供了堅實支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有賴于市場和政府雙方共同發揮作用。而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外部性,一旦出現市場失靈,就需要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實現區域創新創業的協調發展,因此政府之間的行為活動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并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財政預算管理體系緊跟經濟體制的步伐,以“放權讓利”為主要導向,逐步打破了1978年以前“統收統支”的計劃經濟體制,減少中央對地方政府的限制。財政分權的實施賦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轄權,政府間稅收競爭也隨之產生。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擁有更大的決策自主權,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主體,在以GDP為導向的晉升考核標準下,為了爭奪更多的稅源,提升本地區的經濟總量,地方政府間逐漸出現全面稅收競爭的局面。“營改增”后,雖然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活動有所減少,但是地方財政自主權仍不斷擴大。二十大以來,黨中央推進稅收征管體制的改革,提出稅收“放管服”,進一步提高各地區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稅收政策的自主性,從而推進稅收競爭的良性發展。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創新投入成本、促進要素流動,但是缺乏引導和協調的稅收競爭也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作為政府干預市場的一種手段,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產生的是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抑或是其他影響機制,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創業管理論文怎么寫
......................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稅收競爭文獻綜述
(一)稅收競爭的存在性
稅收競爭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中的賦稅論。在賦稅論的論述中,亞當·斯密提到了稅收對生產要素流動的影響,他認為如果納稅人承受的稅收負擔過重,就會選擇將財產轉移到稅負較低的地區,以求躲避高稅收。這一思想反映了稅收政策對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影響,為稅收競爭理論奠定了基礎。在后來的研究中,眾多國外學者(Ladd,1992;Brueckner&Saavedra,2001;Karin&Hanna,2007)都驗證了轄區之間稅收競爭的存在性。
在我國分稅制框架下,不存在類似于西方聯邦體制中的縱向稅收競爭問題(謝貞發和范子英,2015),地方政府開展競爭的主要方式為地區之間的橫向稅收競爭(田時中等,2019)。李永友和沈坤榮(2008)利用省際截面數據、郭杰和李濤(2009)則以省級面板數據為基礎,皆證明了國內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廣泛存在。馬蔡琛和鄭改改(2014)通過對省級數據進行分稅種的研究,發現我國各省政府在所得稅方面存在明顯的稅收競爭。龍小寧等(2014)利用我國2000—2006年縣級面板數據,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驗證了我國縣級政府之間存在正向空間稅收競爭。從競爭的方式來看,我國地方政府沒有獨立的稅收立法權,但是可以在稅收執法力度方面展開競次競爭(范子英和田彬彬,2013)。周克清(2010)通過對國內各地科技稅收競爭的具體政策的梳理,發現提供稅收優惠、提供財政補貼和增加財政投入是較為典型的措施。付文林和趙永輝(2016)進一步研究發現,稅收優惠競爭依然是目前地區間財政競爭策略的主要表現形式。計金標和王何鳴(2022)對我國省級政府參與稅收競爭的手段進行理論分析,認為目前存在稅收優惠、稅收先征后返和稅務行政自由裁量權三類。
...........................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作用機制
第一節稅收競爭相關概念
一、稅收競爭概念界定
稅收競爭是指不同主體通過稅收手段對生產要素進行爭奪,以此來實現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博弈行為。學界上對稅收競爭的分類,因其范圍、主體、方式等存在不同,有著不同的分類形式。從稅收競爭的范圍來看,可以分為國際稅收競爭和國內稅收競爭,國際稅收競爭是不同主權國家通過降低稅率、增加稅收優惠等手段吸引境外資本、企業或人才的流入,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必然產物。從稅收競爭的主體來看,可以是上下級政府之間,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這就是縱向稅收競爭;也可以是同級但不同地域間政府的橫向稅收競爭,本文的稅收競爭就是指我國地方政府間的橫向稅收競爭。從稅收競爭的方式來看,包括稅收競爭主體為爭奪流動性資源而采取的各類稅收政策,例如制定稅收優惠、稅收收入返還、提供財政補貼、放松征管力度、運用稅收自由裁量權等等。根據競爭的結果,又可將其分成良性的稅收競爭、惡性的稅收競爭,前者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有力手段,但是各地政府之間“逐底競爭”帶來的惡性的稅收競爭也會導致稅源的流失和公共服務質量的下降。
..........................
第二節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相關概念
在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區域創新理論的出現最早主要是為了解釋歐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和創新活動的分布情況。該理論認為,區域創新活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區域內的企業、政府、大學、中介機構等各種創新主體,以及區域內的文化、制度、政策等環境因素。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區域創新理論的發展受到了多個學科的影響,其中經濟學對該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在經濟學中強調能力,區域創新不僅是新知識轉化成實體和服務的能力,也是將知識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的能力。
創業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55年,法國經濟學家Cantillon最先將“企業家”(Entrepreneur,又稱為創業者)這一術語引入到經濟學領域。1800年,Say首次將其創業者定義為那些巧妙地將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的地方轉移到較高地區的人,并賦予他們經濟活動過程中代理人的重要角色。熊彼特和Schumpeter(1934)則直接將創業和創新聯系起來。區域創業水平和創新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區域創業水平不僅僅表現為新注冊企業數量的增多,也體現在區域內市場需求的擴大、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業活力的持續旺盛等。
本文認為,創新和創業密不可分,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實現,不可將二者分而置之。本文中區域指的是在中國境內各個地市級行政單元,他們具有不同的經濟地理條件,同時各個地區間也會存在緊密的關系,這些會對不同區域間創新創業能力帶來影響和差距。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的繁榮與活力,為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
第三章我國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現狀分析.........................18
第一節稅收競爭現狀分析.....................................18
一、我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發展歷程...........................18
二、稅收競爭指數測算.................................18
第四章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29
第一節空間面板模型.........................................29
一、空間自回歸模型(SAR)...................................29
二、空間誤差模型(SEM)...............................29
第五章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35
第一節空間自相關檢驗....................................35
一、全局相關性檢驗.....................................35
二、局部相關性檢驗...........................36
第五章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空間自相關檢驗
在確定是否使用空間計量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判斷其是否存在空間依賴性。空間自相關可以分為正相關和負相關,正相關表明本地與鄰地的屬性變化趨勢一致,例如高值和高值相鄰、低值和低值相鄰;負相關則表明本地與鄰地的變化趨勢剛好相反,例如高值和低值聚集在一起。如果高值和低值完全隨機的分布,則表明不存在空間自相關。本文采用莫蘭指數(Moran's I)來檢驗各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空間相關性。
第五章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第一節空間自相關檢驗在確定是否使用空間計量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判斷其是否存在空間依賴性??臻g自相關可以分為正相關和負相關,正相關表明本地與鄰地的屬性變化趨勢一致,例如高值和高值相鄰、低值和低值相鄰;負相關則表明本地與鄰地的變化趨勢剛好相反,例如高值和低值聚集在一起。如果高值和低值完全隨機的分布,則表明不存在空間自相關。本文采用莫蘭指數(Moran's I)來檢驗各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空間相關性。
創業管理論文參考
......................
第六章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文從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出發,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探尋本文可能的創新點。其次對稅收競爭以及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概念進行界定,基于財政分權理論、稅收效應理論和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對稅收競爭影響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現機理作出了分析。接著分別對我國總稅收競爭現狀、增值稅競爭現狀、企業所得稅競爭現狀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分別從總量維度和子維度對我國區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現狀分析。然后對三種空間計量模型和不同的空間權重矩陣進行了介紹,闡明了本文實證研究選取的變量及數據來源,初步確定了計量模型。最后本文基于2010年—2020年我國270個地級市面板數據,構建空間杜賓模型,使用Stata17實證研究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我國地方政府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均存在空間依賴性。全局莫蘭指數測算結果表明,經濟地理權重矩陣下,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莫蘭指數均大于0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我國地級市政府間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之間存在空間正相關關系。各地區的稅收競爭和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局部莫蘭散點圖中大部分觀測點都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整體上存在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點。
從稅收總量上看,總稅收競爭不僅能夠提升本地區的區域創新創業能力,還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對鄰地區域創新創業能力也有促進作用。本文實證結果發現總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總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總稅收競爭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存在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并且在進行穩健性檢驗后結果仍舊可靠。
參考文獻(略)